吳小兵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物理教育面臨著“雙減”政策的全新挑戰.在這一政策的指導下,教師需要以減輕學生負擔為核心目標,對初中物理教學進行重新思考,努力構建一個高效的物理課堂,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學內容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本文探討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如何構建適應新要求的初中物理高效課堂,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深度,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雙減”;初中物理;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的定義不在于教師高強度的講解,而體現在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思維發展上.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教師需要優化課程設計,使之更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與政策要求.首先,教師的教學目標要明確,教學內容要與學生的學習需求相匹配.另外,教師應使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方法,并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以吸引學生的積極參與.通過以上措施,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問題解決能力.
1 “雙減”背景下優化初中物理課程設計的意義
優化課程設計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必然要求.在“雙減”政策下,減輕學生負擔成為教師的一項關鍵任務.教師對物理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精簡和篩選,將重點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進行優先教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實現教學目標.其次,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如網絡教學平臺、實驗室設備等豐富和拓展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更多樣化的學習材料和實踐機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促進他們對物理學科的全面認識和理解.
信息技術的應用為教師教學提供更多元化的方式和工具,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利用多媒體教學將抽象的物理概念通過動畫、圖片等形象生動地展示給學生,能增強學生的理解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些技術手段的應用不僅可豐富課堂教學形式,還可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雙減”政策強調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在物理課程設計中,教師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學習傾向和特長.通過設置開放性的課程選修或拓展實踐項目,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激發他們對物理學科的熱愛之情.
2 “雙減”背景下初中物理高效課堂構建方法
2.1 優化教學內容,突出課程重點
物理學科是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探索精神的關鍵課程,初中階段教育重點是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培養實踐操作能力、科學推理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雙減”政策強調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和課程內容的冗余,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針對物理學科特點精簡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興趣.
初中物理教材內容繁多,知識點繁瑣,學生普遍存在學習效果不佳、興趣不高的問題.在“雙減”背景下,優化初中物理教學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學的基本概念與知識.通過篩選教材內容,去除冗余和較為復雜的知識點,將重點放在核心概念上,能夠減少學生的認知負荷,提升學習效果.傳統物理教學往往停留在理論層面,而較少與實際應用結合.通過優化內容引入實際案例和應用場景,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
例如 在學生學習“牛頓運動定律”時,教師可以重點講解和強調其中的三大定律,而較為次要的內容可以在學習中進行簡要介紹.確保學生在課堂學習時集中精力,提高效率.
其次,通過生動有趣的例子或實驗,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形象,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在講解電阻和電流時,教師可以使用類比的方法,把電流比喻成水流,電阻比喻成水管的細窄程度,通過這種比喻讓學生理解電阻對電流的影響.
例如 在學生學習力學時,教師引入體育運動中的實踐案例,如籃球運動中的拋物線運動.通過帶領學生共同分析籃球運動的拋物線軌跡,角度和速度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深入理解力學的基本原理,并將其應用于實際情境中.
另外,教師通過將難點知識進行重點突破,能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困難.對于初學者來說,慣性概念較為抽象.教師通過實驗和示意圖等方式進行解釋,并帶領學生進行實際操作練習,促進學生理解掌握該概念.教師還可以通過強化練習,鞏固學生對難點知識的掌握.
例如 針對電路中的電阻和電流,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練習題,讓學生通過計算和分析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與思維能力.
2.2 整合多種資源,強化實踐能力
物理實驗是初中物理教學的基石,物理學中的知識正是基于實驗得來的,學生在親身實踐探索中能夠建立清晰完整的物理概念.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物理實驗活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突出他們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充滿熱情地展開物理實驗探究,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
例如 在教學“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一課內容時,教師首先給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聆聽音頻中的各種聲音,并加以區分,勾起學生的回憶,激趣導入新課.教師對學生說“在我們生活的世界里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聲音,大家聽一聽,看能猜出來是什么聲音嗎?”學生聽到有自然界中的鳥鳴聲和流水聲,有人類生活中的汽笛聲、歌聲等.之后教師利用三個小實驗帶領學生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引導學生認識到物理規律的發現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的.實驗1:邊說話邊把手放在聲帶上感受說話時聲帶在振動;實驗2:思考和實踐如何做才能讓尺子發出聲音;實驗3:通過敲擊音叉,讓學生們觀察貼著音叉的乒乓球有什么現象.教師提問,學生通過第三個實驗的演示,當音叉發出聲音時,乒乓球有什么現象和當乒乓球停下來時音叉有什么現象.學生回答,當音叉發聲時,乒乓球被彈起,當乒乓球停下時,音叉不再發聲.這種實驗的方法是轉換法,將不易觀察到的實驗現象通過另一種方式來把它展現出來.教師利用物理實驗讓學生直觀觀察到物理現象,并引導學生回答相關問題,能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使學生意識到實驗可以用來探究物理規律.教師給學生播放視頻:振動發聲的應用——留聲機.教師給學生提出問題:“我們知道了聲音是怎么產生的,那么聲音是怎樣傳播出去的呢?老師說話的聲音是怎樣傳播到學生的耳朵里的?”教師讓學生思考,在小組中討論交流并回答問題.學生猜想,聲音要傳播出去,可能需要某些東西做媒介.為驗證學生猜想是否正確,教師演示實驗:真空罩中的鬧鐘.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學生理解了真空不能傳聲,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物理實驗大大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幫助學生尋找到問題答案.
2.3 應用教學技術,提升學習效率
現代科技的發展成為創設多樣化教學環境的有效工具.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來展示豐富的視頻和圖像,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教師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內而外地推動學生的物理學習,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效率.
例如 在教學“力”這一課時,為使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力”這一物理概念,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給學生展現生活中有關“力”的場景.教師讓學生觀看課件上的圖片,第一幅是押加運動中,運動員用“力”拉繩帶;第二幅圖片是攀巖圖片,攀巖者僅靠手腳靈活運用抓撐蹬等動作,用“力”實現身體的平衡.教師提問學生:“什么是力呢?”引發學生對“力”的思考.教師讓學生舉例生活中經常用到的“力”,同時在課件上給學生展示了相關的圖片.第一張圖片是人推車,這一活動中,人用了力,車受到的力;第二張圖片是人用手拉彈簧,這一活動中,人用了力,彈簧受到了力;第三個圖片是人提水桶,這一活動中,人用了力,水桶受到了力;第四張圖片是人舉杠鈴,這個活動中,人用了力,杠鈴受到了力.通過以上四張圖片,學生發現施加力的都是人.教師讓學生想一想其他物體能否對別的物體施力,并讓學生舉例.有學生想到推土機推土,這一活動中,推土機施力,土受力.有學生想到磁鐵吸引鐵釘,這一活動中,磁鐵施力,鐵釘受力.多媒體教學輔助學生理解“力”的相關概念,教師不僅利用圖片形象地展示“力”的作用特點,同時還給學生播放動畫,讓學生形象直觀地了解物體受力的變化和運動的規律.信息技術等應用使學生在圖像、視頻的觀察分析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力”的本質與運用,促進學生對“力”物理知識的掌握.
2.4 關注學習需求,培養物理興趣
物理學習興趣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與基礎.在“雙減”背景下,教師需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采取創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以學生喜愛的形式展開物理教學,讓學生在豐富性、趣味性強的物理課程中深入學習和探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不斷提高自身的物理學習能力.
物理作為一門抽象的學科,對于初中階段剛開始接觸物理學習的學生來說可能比較難以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師要在課程設計上下功夫,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將課程設計得有趣而生動,以此增加學生對物理學科學習的興趣與提升其物理學習積極性.
例如 在進行“牛頓第一定律”實驗時,教師給學生設計一個小游戲,在一條直線上放置一系列小球,然后使用不同大小和重量的物體來回撞擊,讓學生通過觀察小球的運動變化來探索牛頓的第一定律.在教授“電磁感應”原理時,教師通過講解電動自行車的原理和工作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在教師的講解下了解了電動自行車是如何利用電磁感應產生電能來幫助騎行的,此種方法將抽象的物理概念與實際運用聯系起來,易于讓學生接受與理解.
又如,在講解“光的折射”規律時,教師通過播放一個科學家的講座,讓學生了解如何使用光作為一種信號傳輸的方法,拓寬學生的物理學習視野,使學生意識到物理學科在生活中的用處,感受物理知識的奇妙與魅力.
此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設計角色扮演活動,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物理工程師、科學家或發明家等.給每個小組分配一個特定的任務,要求他們應用物理原理完成任務.如讓學生設計一個物理實驗,用來驗證動能和勢能之間的關系,或者讓學生設計一個物理儀器,用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探索運用物理知識,培養學生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趣味的拓展性課程,營造輕松積極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3 結語
總之,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優化課程設計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環節.通過簡化教學內容、整合課程資源、應用信息技術和關注學生需求,教師可以有效地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效率,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這將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韋江苗.“雙減”背景下初中物理高效課堂構建的策略研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3(23):112-114.
[2]蘇愛紅.“雙減”背景下初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構建方法[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3(12):17-19.
[3]李曼曼,張利偉,易明芳.“雙減”背景下初中物理教育提質增效的舉措[J].科學咨詢,2023(12):245-248.
[4]劉高嶺.用好“雙減”政策指揮棒,構建開放教學新課堂[J].河南教育,2023(5):35-36.
[5]蔡計寬.“雙減”背景下初中物理“減負提質”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優格,2023(2):109-111.
[6]潘光利.“雙減”背景下多元信息技術構建立體化智慧課堂的實踐——以初中物理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3(6):19-21.
[7]楊繼明.“雙減”背景下初中物理“減負提質”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新課程導學,2022(12):39-41.
[8]浩志榮.“雙減”背景下初中物理高效課堂教學實施的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21(33):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