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明瑞 董智純
【摘要】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框架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構建提供了穩固的支撐。馬克思實踐觀從產生到發展再到后來的完善,在此階段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舊唯物主義哲學進行了完善,實現了歷史論與自然觀之間的有機融合,以及辯證法與唯物主義之間的哲學統一。實踐在當今世界發展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國內外對于實踐這一范疇的關注度也逐步加深。然而,與之相應的是實踐越來越被簡單化和庸俗化,從而產生了“泛實踐論”的發展趨勢,將本來不屬于實踐范疇的活動也強加于實踐,似乎實踐才是真正的本源。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實踐概念發展過程的總結和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正確地掌握實踐概念,糾正思想。
【關鍵詞】實踐;勞動;實踐觀
【中圖分類號】A81?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05-006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5.022
實踐理念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該如何解讀馬克思的實踐范疇就成為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中之重,對于人們抵制泛實踐論、歷史虛無主義、普世價值觀、守舊主義等極端思想的入侵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馬克思主義實踐概念就顯得越發重要,了解“實踐”的發展過程和邏輯思路就成為當前的主要目標。
馬克思實踐觀念大致分為以下四個主要階段:博士論文時期、萊茵報時期、德法年鑒時期以及德意志形態時期。這個階段是馬克思實踐概念的誕生并在革命實踐中發展和豐富的重要時期。馬克思積極投身于實踐活動和理論研究工作,將自身命運與共產主義事業緊緊相連。在此基礎上,它逾越了黑格爾的辯證唯心論和費爾巴哈的形而上學性的唯物論框架,孕育并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體系,從而鑄造了一個源于實踐的新的世界觀。
一、由理論批判轉向對物質利益難題的研究
從古希臘時代開始,傳統西方哲學家們追求的是普遍的、永恒真理。但是,從亞里士多德到康德,再到黑格爾與費爾巴哈,哲學家們對于實踐都在進行著孜孜不倦的探索。亞里士多德哲學體系可以分為理論科學、實踐科學、藝術三大部分。他把純粹的形式看作是最高的知識,這類關于“善”的知識具有神性,其重要性要高于實踐科學和藝術。康德將實踐一分為二,有關“自然”的實踐屬于技術實踐,有關“自由”的實踐屬于道德實踐。技術實踐以因果性為原則,道德實踐以“理念”為原則并且超越自然因果性,最終達到“自為”的狀態。黑格爾批評康德把主體與客體進行的分離做法,提出要運用實踐將二者再次結合,但是黑格爾的實踐只不過是絕對精神自我揚棄的環節。費爾巴哈將客體引入對實踐的論述,將前人的觀點進行唯物主義的改造,認為實踐應當從“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1]
由于當時封建勢力對群眾的壓迫,博士論文時期的馬克思主要對古希臘時期的伊比鳩魯主義、斯多葛主義以及懷疑論哲學進行了研究。上述學派的代表人物都注重個人的自我意識,當時馬克思也受黑格爾絕對精神的影響。與之相應的是,伊比鳩魯的無神論觀念也契合當時的社會環境。
在《德謨克里特的自然哲學與伊比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中》,馬克思通過原子的自動偏斜來說明人的自由意志從而反對宗教對人們的精神高壓。并且主張哲學和現實二者之間的統一。從這里可以看出這時的馬克思深受黑格爾和青年黑格爾派的影響,但卻又不同于二者。黑格爾認為世界從屬于絕對精神,但馬克思強調了自主意識對現實的能動作用;青年黑格爾派則將思維和存在割裂,只是單方面的強調個人意志的作用,尤其是精英意志的作用,但馬克思主張思維和存在的統一性[2]。
在此階段,馬克思雖仍受限于唯心主義的框架,主要是將哲學視為批判性工具,并未明確闡述其對于實踐的深入理解。然而,此時的他已逐漸鉆研哲學與物質世界之間的聯系。他主張“哲學實踐的本質在于其理論性”以及“實踐是哲學實踐”。同時,他強調了從宗教神學的束縛中解放現實世界的重要性。
馬克思在《萊茵報》任職期間,將理論哲學與實踐哲學相結合,從而在哲學和現實之間建立起了紐帶,并且認為“哲學是時代的精華”,把關注的焦點轉向到了現實中的實踐領域。在《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等文章中,揭露了書報檢查制度只是為當局者服務的幌子。他認為出版物不是高層權貴的私人物品,而應該反應廣大人民群眾真實的生存狀況和訴求,是真理的表達。在《關于林木盜竊法》中,人民大眾的利益被林木所有者所取代,此時的馬克思從理性出發,對國家和法律進行批判。可以看出這時的馬克思還是以“客觀精神”為出發點對現實給予批判,但是他對現實問題的探究對實踐增添了新的內容。
理性與現實中的矛盾使得馬克思對原有的哲學信仰產生了動搖,為了論證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猜想,馬克思批判地分析了黑格爾在國家和市民社會關系上的唯心主義觀點,并將自己的觀點沿著唯物主義方向深化了。
“實際上,家庭和市民社會是國家的前提,他們才是真正的活動者;而思辨的思維卻把這一切頭足倒置。”[3]在馬克思看來,家庭和市民社會才是國家的真正組成部分,國家只不過是更高形態的家庭和市民社會而已。青年黑格爾派錯誤地認為只需將人從宗教的壓迫中解救出來就可以實現人類解放。由此,在《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指出,“國家、社會產生了宗教即顛倒了的世界觀。”在這樣的社會中,獲者不勞,勞者不獲,上層貴族坐享其成,勞苦大眾卻受盡屈辱,所以勞動人民只能將希望寄托于現實的彼岸。因而產生壓迫的根源在社會關系中,而不是在宗教中,只有將無產階級和哲學結合起來,人類解放才能代替政治解放。
雖然在這一時期,馬克思的實踐理論仍受到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影響,他的社會問題理論仍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為出發點。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階段,馬克思的思想已經在多個方面邁出了重要的步伐,超越了費爾巴哈的觀點。首先,馬克思在這一時期對宗教的根源進行了深刻的揭示,對宗教與社會的關系進行了深刻的探討。他的觀點不僅僅停留在宗教批判,還拓展到對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作用和使命的闡述,這為他的革命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次,馬克思對革命理論與革命實踐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討論,這標志著他從思辨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過渡。這一階段的馬克思已經開始將他的理論觀點與實際社會變革聯系起來,著眼于社會實踐的轉化和改造。綜上所述,盡管受費爾巴哈的影響,但在這一時期,馬克思的思想已經逐漸演進,深化了對社會問題和革命的理論探討,同時也開始強調實際社會實踐與理論的有機聯系,從而標志著他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轉變。
二、對科學世界觀的努力探索
在《1844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從以前對“副本”的批判轉到對“原本”的批判。這其中包含了人本邏輯和經濟邏輯的雙重邏輯,并且被認為是馬克思學說的秘密和誕生地。這里,馬克思提出了勞動異化理論。
馬克思將人的本質歸結為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勞動,并且將勞動看成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然而“勞動生產的不僅是商品,它還生產作為商品的勞動自身和工人。勞動的現實化應該是勞動的對象化,但是在國民經濟學中卻表現為“工人的非現實化”,可以看出馬克思對于資本主義體制下的勞動是持消極態度的。除此之外,現實中工人們的工作內容單調乏味,環境惡劣,勞動帶給工人的只有苦難,工人從“類存在物”完全變為資本家的工具。
《手稿》中,作為出發點的人的本質“自由自覺的勞動”,依然還表現出理想化的性質,異化勞動被歸結為人的本質的喪失,并且共產主義代表的是人的本質的復歸,是自我異化的揚棄。這距離以生產實踐為基本觀點的唯物史觀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接下來的《神圣家族》中,馬克思將焦點從理想的抽象勞動轉移到了現實中的物質生產。
《神圣家族》象征著馬克思與恩格斯對青年黑格爾派的全面評估與反思。馬克思批駁了鮑威爾及其同伴們將“自我意識”視為推動世界和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的立場。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角度來看,共產主義絕不會在抽象的理論中批判中實現,而將在“實實在在的實踐中”完成,因為必須由實踐將思想現實化。至此,這時的馬克思已經站在唯物辯證的觀點上看待實踐與認識,實踐與客觀世界之間的內在關系問題。第一,馬克思認為從事現實社會勞動的人才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他用現實中的人代替了費爾巴哈抽象的人,將人的本質歸結為勞動。第二,馬克思與恩格斯對社會物質生產活動也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實物”是“人對人的社會關系”,由此可以看出距離形成“生產關系”這一概念已經不遠了。第三,生產勞動決定社會歷史的發展,“認識某一歷史時期的工業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產方式”才可以“真正的認識這個歷史時期”。[4]
盡管這一時期馬克思實踐觀的思想還不是很成熟,但是距離新世界觀的誕生只剩“一層窗戶紙”而已。
三、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馬克思實踐觀的形成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將實踐引入認識論,并將實踐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范疇提了出來,同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做了最后的清算。
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馬克思批判了由費爾巴哈主導的舊唯物主義,因為舊唯物主義大多只從客觀視角去揭示對象,但忽視了人類實踐活動的對象性質,他未能看出整個現實世界的核心實際上圍繞人的實踐活動展開。相較于費爾巴哈以“直觀”為衡量真理的準則,馬克思提出“人們應在實踐中去驗證他們思考的實性”,進而將實踐確立為審定真理的基準。真理代表客觀事物及其內在規律在人腦中的準確反映,意味著主觀理解與客觀法則之間的協調。在確定某一認識是否為真實時,不能單純依賴主觀推斷,否則容易沉溺于“空洞的經院哲學”爭論。實踐之所以可以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因為實踐是主觀與客觀、思維與存在相統一起來的中介,通過實踐,人們可以將頭腦中的思想物化,通過物化后的結果去檢驗支配它的思想是否正確。所以,實踐是理性的普遍性和感性的直接性的同一。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費爾巴哈將人理解為抽象的個體,試圖從人與人間的關系,認為“人的類本質”就是“理性”。但這種看法脫離了現實,只能看到“一種內在的、許多個人自然地聯系起來的普遍性。”將人視為一種離群索居的生物,只是把人的本質理解為“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已。馬克思提出人的本質在現實性中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是現實的主體在日常生活實踐中構建的,也就是人與人之間所建立起來的一切關系。不同的生產力決定不同的社會實踐方式,進而決定了各不相同的人的本質。所以,人的本質回伴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向前,現實中沒有永恒不變的人的本質。[5]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黑格爾認為社會生活是絕對精神自身運動的產物,費爾巴哈則認為社會生活是道德等眾多意識運動產生的。馬克思提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他認為社會生活的實質就是人通過實踐作用于現實世界以及社會關系,并對二者進行改造而已。人的物質活動、精神活動都是以實踐為中心的,所以精神領域內產生的一切謬誤和問題一定可以在人的現實實踐中找到問題所在的。從馬克思的觀點可以看出,人們可以在實踐中找到所有關于社會精神理論的緣由。
《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的標志,早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就實現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的轉變,通過《形態》的寫作,使之前散落在各處的新思想得以系統地闡述,形成了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的完整的世界觀。但是在《形態》中,馬克思將實踐這一概念更加的具體化,取而代之的是“交往方式、物質生產、生產力、生產關系”等出自經濟學中的概念。這是因為馬克思認為代表人類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光靠對“空洞的實踐”的分析說明是不可取的,必須依靠與之相聯系的現實生活中去尋找一條發展的道路,尤其是在經濟生活中去尋找。
首先,馬克思強調從物質生產出發來解釋生活決定意識。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意識的產生是和人們的語言、交往方式、物質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決定了意識的發展。“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由此進一步說明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其次,實踐是感性世界的基礎。與費爾巴哈只注重用哲學解釋世界不同,馬克思和恩格斯注重的是如何使哲學理論轉化為現實力量進而改變世界。他們認為人們進行的實踐活動是“人的生存的第一個前提”,是現存世界的基礎,是人與人相統一、人與自然相統一的基礎。
最后,用物質生產將實踐的概念細化,更能體現出共產主義根到底是在生產力、生產關系這一基本矛盾的作用下不斷實現的。不斷的發展生產力,并且對舊的生產關系進行調整使之不斷適應發展的需要,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情況下,人們摧毀了私有制,實現了向本質的富貴,形成“自由者的聯合體”,共產主義才會實現。
可以看出,《形態》對實踐概念的細化,使得馬克思的實踐思想與現實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者有機地結合了起來。
四、結語
綜上所述,實踐的核心焦點是人類的塑造過程以及對全面自由的不懈追求。不難看出,馬克思成功地將倫理與政治的實踐哲學傳統進行了有機結合,并在此基礎上實施了深度革新。他堅信,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聯必須是緊密無縫的,使得理論獲得更為實際的應用價值。此外,他特別強調了勞動在實踐中的關鍵地位,這使得實踐不只是代表倫理和政治的具體行為,還賦予其深厚的道德含義。從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哲學視角看,真正的哲學探索不應僅停留在純理論層面,而應深入現實的各種情境。這一思維模式的變革使得馬克思的哲學觀點與傳統學說形成了鮮明的差異,為哲學界帶來了真正的創新。因此,對實踐的深度研究不僅有助于大家深化對馬克思哲學的認識,而且有助于大家更好地將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黃楠森.馬克思哲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景明瑞,男,漢族,寧夏固原人,寶雞文理學院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