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穩
關鍵詞:校園欺凌;表達性藝術;校園安全;欺凌防治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4)04-0047-04
【活動理念】
2017年11月22日,教育部等十一部門印發《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其中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按照“教育為先、預防為主、保護為要、法治為基”的原則,健全預防、處置學生欺凌的工作體制和規章制度,形成防治中小學生欺凌長效機制,確保把中小學生欺凌防治工作落到實處,把校園建設成最安全、最陽光的地方。
高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育的高峰期,也是他們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這一階段的學生進行適當的價值觀引導至關重要。該年齡階段的學生可能曾經或正在實施、遭受或目睹校園欺凌,但是由于缺乏相關知識和應對能力,并不能很好地處理,所以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本課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緊密結合,以德育心、以心養德、彼此促進、相互成全,以期更好地完成育人目標和任務。
受“一材多用”教學思想的啟發,本堂課巧用簡單教具“紙”,讓心理課堂更具連貫性、趣味性、參與性、主體性和教育實效性,以表達性藝術讓心理課的語言具備更多表現形式。同時,教學過程避免說教,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創設更多自主空間,用課堂生成進行價值觀引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實現德育主題的心理化表達。
【活動目標】
1.了解校園欺凌的含義及表現方式;
2.理解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觀者的特點和成因,認識到校園欺凌對身心的巨大危害;
3.掌握預防和應對校園欺凌的方式,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4.學會換位思考,關心和善待他人,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增強社會責任感。
【活動重難點】
重點:理解校園欺凌產生的原因,掌握校園欺凌的預防及應對方式。
難點:提升自我保護能力和共情他人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增強社會責任感。
【活動方法】
提問互動法、討論法、藝術性表達法。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白色A4紙、彩色卡片(紅、黃、藍三種顏色,三角形、正方形、云朵形三種形狀)、剪刀、內心獨白視頻。
【活動對象】
高中一年級學生
【活動時長】
45分鐘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活動名稱:一張紙的故事
活動準備:每個小組一張白紙。
活動1:請各小組用10秒盡可能破壞一張白紙,進行展示。
活動2:請各小組用10秒盡可能將紙恢復原狀,進行展示。
師:同學們,破壞和修復哪一個更難?
生1:破壞容易,修復很難。
師:是的,破壞一張紙只需10秒,但恢復一張紙卻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這張紙代表著遭受了校園欺凌的孩子,他們在不為人知的角落默默承受著校園欺凌所帶來的傷痛。雖然我們都不想看到欺凌,校園欺凌事件卻依然時有發生,為什么會發生?如何去應對?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心理課堂,共同“守護好每一個少年的你”。
設計意圖:以游戲為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引發全體學生深思,引申出校園欺凌帶來的傷害,逐漸導入本課主題。
二、校園欺凌的分析
師:校園欺凌中主要包括哪幾個主體?
生2: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觀者。
師:課前我們的桌面擺放好了紅、黃、藍三種顏色的卡片和剪刀,同學們都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了相應的顏色。其實,在色彩心理學中,不同的顏色具有不同的心理含義。紅色象征熱情,也可以代表暴力,所以拿到紅色卡片的同學分析欺凌者;藍色可以代表憂郁,請拿到藍色卡片的同學分析被欺凌者;黃色代表溫暖,所以拿到黃色卡片的同學分析旁觀者。
紅色組任務:欺凌者有哪些特點?
藍色組任務:被欺凌者有哪些特點?
黃色組任務:旁觀者有哪幾種行為?
學生討論并分享。
紅色組列舉欺凌者的特點:
內心自卑,偽裝強大 發泄內心不滿
模仿、盲從 缺乏同理心和道德感
加入團體,避免被欺凌 獲得威望和影響力
藍色組列舉被欺凌者的特點:
人際交往不良,朋友少 身材瘦小或肥胖
孤獨,退縮 自卑,敏感,低自尊
缺乏關愛、幫助 性格軟弱
師:被欺凌者的特點能不能成為被欺凌的理由?
生3:不能,我不認可“受害者有罪論”的說法,無論如何,欺凌都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式。
黃色組列舉旁觀者的類型:
協助者 強化者 局外者 保護者
師:你如何看待“局外者”?
生4:雖說局外者沒有像“協助者和強化者”直接參與欺凌,我不認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無視是對欺凌行為的默許與放縱。
師:了解了三大主體的特點,那么校園欺凌為什么會發生呢?從生態系統理論中可以窺探一二。
師總結:通過對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觀者各自的特點和心理進行分析,我們了解了各主體行為的心理動因,也看到了作為中心主體的責任和可變性,那么面對校園欺凌,不同的主體該如何去應對呢?
設計意圖:運用色彩藝術進行分組和角色特點表達,通過學生回答和教師總結,了解校園欺凌中各主體的特點,該環節尤其強調被欺凌者的特點不能成為被欺凌的理由,旁觀者的局外行為也是對欺凌行為的默許,從而增強學生的責任感。通過原因分析,幫助學生認識校園欺凌的治理是綜合過程,同時也看到自己在其中的核心作用,順利過渡到接下來的應對環節。
三、校園欺凌的應對方式
(一)激發共情
觀看視頻《校園欺凌受害者的自述》。
師:如果這個人是你,你會有什么感受?
生5:恐懼、無助。
生6:憤怒、羞恥。
生7:無力、難過。
師:或許校園欺凌對于同學們而言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發生在某位同學身上便是百分之百的災難,而欺凌之中沒有贏家。帶著這份共情,我們一起思考可以做一些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被欺凌者的身心傷痛,引發他們共情,在共情的基礎上,學生會更加積極參與到應對環節,為預防、阻止或減少傷害群策群力,為接下來的應對作了鋪墊。
(二)卡片人生
師:大家觀察一下,手中的卡片除了顏色之外還有哪些不同?
生8:形狀不同。紅色的三角形看起來很尖銳,藍色的云朵狀看起來有些綿軟,黃色的正方形看起來過于方正。
師:如果你手中卡片的形狀代表這個角色目前的狀態,現在你可以在它原來形狀的基礎上進行一些修剪,你覺得應該怎樣完善呢?
學生進行3分鐘修剪,之后分享自己的作品。
1.紅色三角形卡紙作品分享
生9:我在三角形的中間部位剪出一顆愛心,希望TA能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能夠關心他人,共情被欺凌者的感受,停止欺凌行為。
師:看到你的作品我有這樣的感受,我們很難將自己沒有的東西給到他人。有些欺凌者欺凌他人,可能正因為TA的心是空的,缺少被愛的體驗,所以也無法將愛給予別人。改善的方法是,用集體的力量讓TA的心里也充盈愛的力量,在愛中讓彼此變得更好。
生10:我將三角形的尖角剪去,它變得更加圓潤一些,希望TA可以減少一些怒氣,變得更加平和。
師:尖角可以代表攻擊性,人人都有攻擊性,但要通過恰當的方式來表達。你覺得哪些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合理釋放自己的攻擊性呢?
生11:我想到的是傾訴、運動、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師:你提供的方法非常好,另外,同學們還可以來學校的“忘憂谷”進行宣泄,考慮求助成人幫助自己變得更加溫和,也可以將自己的攻擊性通過價值實現進行升華。
生12:我將紙剪成兩個小人兒手拉手,中間有一顆愛心,希望所有的同學都能夠像朋友一樣平等地站在一起,帶著一顆尊重彼此、關愛對方的心,友好溝通,而不是選擇欺凌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師:這不僅是一幅剪紙藝術品,更蘊含了問題解決之道,不如現在就跟組內的同學握握手吧,感受手拉手、心連心的溫暖。
師:同學們都以善良的視角期待欺凌者自我改變,但也要謹記,校園欺凌行為本身是錯誤的,要面臨校規校紀的嚴厲懲處,嚴重者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希望同學們永懷敬畏之心,三思而后行。
2.藍色云朵形卡紙作品分享
生13:我將云朵剪得帶有棱角,寓意是“你的溫柔應該帶點鋒芒”。
師:你認為“鋒芒”具體是指什么?
生14:我認為鋒芒指遭遇校園欺凌的時候應該勇敢反抗,不能忍氣吞聲,當然也要審時度勢,以保證安全為底線,還可以求助家長、老師、同學,必要時求助于警察和法律。
師:佩服你敢于抗爭的勇氣和保護自身的智慧!假如被欺凌,也可以選擇心理求助,如學校的心理教師、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或者96111心理熱線。
生15:我將卡紙剪成了一把劍,我認為被欺凌者應該以暴制暴,如果我被欺凌,那就和他們拼到底。
師:同學們,你們認同要以暴制暴嗎?
生16:我認同捍衛自己的權利,但不支持以暴制暴,不贊成被欺凌者變成一把利劍。第一,這可能會激怒對方,給自己帶來更嚴重的傷害;第二,反擊過度,傷害他人,也要承擔責任;第三,萬一自己也成了欺凌者,就變成了那個自己最討厭的人。
師:尼采曾說“當你凝視深淵過久,深淵也在回以凝視”。以暴制暴,是雙輸的局面,被欺凌時我們應該拿起“武器”捍衛自己的權利,這個武器是表達立場、積極求助、堅強勇敢、自尊自信,就像剪紙剩下來的部分,外表依然溫柔,但內心卻有一把無形之“劍”。
生17:我在云朵中也剪出一顆愛心,這是一顆堅強之心,勇敢之心。
師:我還想補充一顆“自愛之心”,一些被欺凌的孩子認為是自己不好才會被欺凌,于是自責,自我貶低。請你抱抱自己,這些不是你被欺凌的理由,你要愛自己,這個世界才會真的開始愛你。
3.黃色卡片作品分享
生18:我剪去了正方形的棱角,讓它變得更加溫潤。去掉的棱角是冷漠旁觀、火上澆油、吃瓜心態,留下的是溫暖、關心和陪伴。
師:是的,假如朋友被欺凌了,我們可以耐心傾聽、溫暖陪伴、支持鼓勵,雖然有時不能解決問題,但是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個支持的擁抱,一句鼓勵的話語,都可以成為照亮同學心底的一束光。
生19:這是一個超人的形狀,我希望能夠成為一個守衛者,在遇到不公正的事情時勇敢站出來。
師:如果看到同學被欺凌你會怎么做?
生19:我會在保護好自己的同時盡可能地提供幫助,或者找人來幫助TA,也可以安慰和支持。如果同學被孤立,或者遭受言語攻擊,我可以主動和他講話、做朋友。
師:你真是個溫暖的人,萬一你因為幫助TA反而成了被欺凌的對象怎么辦呢?
生19:我認為提供幫助的時候需要集體的力量,我可以聯合其他同學一起和被欺凌的同學交朋友。
師:你的方法真不錯。欺凌實質上是力量的不對等,一方以自己強大的力量欺壓弱小,所以要用集體的力量、老師的力量、家長的力量、法律的力量,用比它更強大的力量來制止。當集體的力量形成之時,蠢蠢欲動的潛在欺凌者也會有所畏懼,或者被集體力量轉化成一個正直的人。
生20:我剪成了一個圓形,代表金黃色的太陽,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是一束光,用光和熱來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師:改變就是從每一個你我開始的,或許一個旁觀者的力量只像一束燭光,很微弱,但也能照亮一小片黑暗。如果今天在座的所有人都發出自己的光,那么將足以照亮我們所有人的青春時光,愿所有同學都能成為自己和他人的一束光。
師總結:活動雖然結束,但人生依然在繼續,每個人都像這張卡片,帶著自己當前的狀態,但每個人手中又握有一把剪刀,代表人生的選擇權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假如每個角色都做了一些改變,那么校園欺凌便真正可以預防和終止。抵制校園欺凌,人人有責,只要每個人都行動起來,就能營造友愛的班級氛圍,溫馨的校園環境,和諧的社會關系。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共同守護好每一個少年的你!
設計意圖:以紙貫穿全課,利用紙的形狀作為隱喻,通過趣味剪紙活動,進行藝術性表達,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學生可以思考自己從哪些方面進行完善,從而在根源上預防校園欺凌事件。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為抵制校園欺凌做出自己的積極貢獻。
【活動反思】
選擇“校園欺凌”作為課程主題,我內心非常忐忑,因為害怕在課上把握不好“度”,觸發學生內心的創傷,但這又是一個避不開的話題。我開設此課程的初衷源于在個案咨詢中所受的觸動。由于心理咨詢的滯后性,僅僅依靠事后彌補是遠遠不夠的,預防更為重要。后來,有兩件事給了我很大的信心,第一件是,我陪伴一名被網暴的學生找回“公道”,走出陰霾,重燃希望。第二件是,曾經的一個欺凌者后來成了被欺凌者的保護者,這件事情不僅讓我看到孩子們在某個特殊時期可能會出現的不成熟的“敵意”和“偏執”,更讓我看到沖突雙方達成和解、發生改變和共同成長的可能性和力量。這兩個案例讓我思考心理課可以做些什么,防患于未然。
學生們的反應讓我感到很驚喜,尤其是這堂課結束之后,有一個女生把她的“作品”送到了我的辦公室,是那張被小組撕碎的紙,她非常仔細地將碎片拼成了一朵花,用膠水貼在一張粉色的紙上,那朵花就綻放在紙上。她說:“老師,我覺得被欺凌者雖然是帶著傷痛的,但他還是有能力而且也應該努力讓自己過得很好,就像碎片雖不能復原,但它可以用另一種形式綻放?!彼龥]有多說其他,把作品送給了我?!笆澜缫酝次俏?,我卻報之以歌”,學生帶給我的永遠比我帶給他們的要多得多。
參考文獻
[1]陳明慧,符太勝.關懷教育理論對中小學校園欺凌防治的啟示[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2(24):4-9.
[2]游步堅,湯廣全.“校園欺凌”:含義,形式,根源及實質[J]. 教育與教學研究,2022,36(10):15-24.
[3]彭健.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深度融合的實踐路徑——來自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的實踐探索[J]. 新課程評論,2021(5):14-21.
[4]葉坤,張珊明,劉嘉慧.中學生被欺凌與非自殺性自傷的關系: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心理技術與應用,2023,11(9):559-568.
編輯/衛 虹 終校/孫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