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培養學生的詞句積累與應用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師將閱讀與寫作進行有機融合,能進一步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高效開展。因此在小學語文高段閱讀的教學中,如何立足文本,以讀促寫,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成為擺在廣大小學語文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文章結合教學實踐,分析了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關系與重要性,指出了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讀寫結合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中讀寫訓練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夠逐步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并為廣大一線小學語文教師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讀寫結合;以讀促寫
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常常把教學重點放在如何教授學生認識生字與理解課文上,對閱讀教學中的讀寫訓練、以讀促寫往往比較忽視。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嚴重影響到學生閱讀能力的整體提升,而且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寫作能力。新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僅停留在對學生進行識字教學、讓學生理解課文這一層面,而是要做到立足“讀”,著眼于“寫”,注重對學生的讀寫訓練、以讀促寫,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與寫作水平。
一、閱讀與寫作的關系
(一)閱讀是寫作的前提
閱讀不是不過腦子的朗讀與默讀,閱讀不僅是在吸收知識,而且是新知識與已有經驗、知識儲備的結合。在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多閱讀、多思考、多感悟,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不斷提升閱讀水平,不斷完善自己。學生只有廣泛地閱讀,才能提高閱讀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最后寫出較好的文章。
(二)寫作是閱讀的結果
寫作是有感而發,是把自己的思維轉化成書面語言的一種形式,是閱讀的學以致用,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形式。
(三)閱讀與寫作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在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如果說閱讀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那么寫作就是一個學以致用的過程。學生在閱讀中能夠理解語句,在作文寫作中,就要會用這些語句。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要給文章分層次,概括每一個小段的主要內容,或者根據每一層次的主旨擬一個小標題。也就是學生要根據作文的題目和要求列提綱,這個提綱就是每一部分的大意,學生的寫作要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每一小段都要與提綱相對應。
此外,小學語文高段閱讀要求學生能夠概括文章主旨,因此在作文課上,學生的作文應主旨明確,文章內容要緊扣題目,否則就會偏題、跑題,是不成功的作文。閱讀和作文的體裁有議論文、記敘文以及散文等。在小學語文高段閱讀中,學生只有抓住這些體裁的特點,在寫作時才能得心應手。所以學生必須在閱讀中有所感悟,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一定要把閱讀內容進行內化,變為自己的東西,做到以讀悟寫、以讀促寫。
二、讀寫結合的重要性
讀寫結合,簡言之就是通過閱讀進行寫作,通過寫作進一步閱讀。兩者都是以文章為載體,以讀帶寫,以寫促讀。教師通過這樣的訓練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閱讀對學生而言,是一個不斷吸收的過程;而寫作對學生而言,是一個不斷表達的過程。學生通過閱讀的積累可以不斷促進寫作,從而提高寫作質量,在寫作時,可以有話可寫。反之,學生通過寫作也可以提升閱讀能力。可以說,讀寫結合是實現閱讀成果向寫作能力轉化的有效途徑,是提升學生讀寫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讀寫之間的關系,好比弓箭之間的關系,所以讀寫結合猶如弓箭結合同等重要。沒有弓就射不出箭。同樣,沒有閱讀基礎,寫作就無從下筆。要想把箭射得更準、更遠,就要拉好弓,同樣,要想把作文寫得有理有據,寫出高水平的作文,就離不開大量閱讀。
三、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中的讀寫現狀
對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而言,閱讀與寫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來看,在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的實踐中,經常存在以下現象,如學生在課堂上好像什么都聽懂了,但到了測驗考試時,又好像什么都不懂,不懂得用自己的語言作答,不懂得根據題目要求進行歸納概括,也寫不出好的作文。其實,這正說明了語文閱讀教學存在讀寫分離的現象。在閱讀教學中,一些教師只重“讀”,不重“寫”,“讀”可以貫穿整個課堂,但“寫”往往處于一種相對被動,甚至可有可無的狀態;同時有些教師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喋喋不休,名義上是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實則是牽住學生的“鼻子”按照他們的意圖向前走。再加上學生并沒有閱讀優質的閱讀材料,進而導致閱讀能力不夠理想。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現在的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必須徹底擯棄這種扼殺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的課堂教學方式,努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使所有的學生不僅要參與閱讀,還要自主地參與寫作的訓練,把“讀”與“寫”統一起來,保證讀寫訓練的質量,最終使學生既受到文本思想感情的熏陶,又能提升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真正達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理想效果。
四、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中的讀寫訓練策略
(一)充分注重讀寫結合
第一,以讀促寫。在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中,“讀”與“寫”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充分重視閱讀教學中的讀寫訓練,引導學生學會讀與寫。教師可以從文本內容出發,為學生提供創作空間,圍繞文本展開寫作活動。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使學生掌握語言表達技巧并積累大量詞匯,在這樣的前提下,教師一定不能簡單講解閱讀內容,而是要在學生充分閱讀之后,引導學生總結歸納閱讀材料中作者所使用的寫作手法及文章中語言的描述方法等,引導學生根據閱讀材料中的內容模仿作者的寫作手法,使學生在大量的寫作練習過程中,逐漸領悟初步的寫作體系以及寫作風格。
如《美麗的小興安嶺》是一篇經典的寫景散文,作者利用巧妙的語言展示了小興安嶺春、夏、秋、冬四季的美麗景色。對此教師可以截取“秋天”一段,要求學生以“秋日的田野”仿寫一段話,并運用其中比喻、擬人等手法,在習作中深化閱讀體驗,豐富語言積累。教師還可以根據《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文章,為學生設計“寫景散文”的專題訓練,先讓學生有感情地通讀課文,然后將學生分成若干閱讀小組,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談談讀完課文的感受。隨后,各學生交流看法,教師針對學生交流過程中的難點和分歧給予指導。當學生交流完看法之后,教師再讓學生進行課堂練筆,從文本的表現手法、行文結構與思想情感的角度分析寫景散文的技巧,并推薦相關的寫景散文,促使學生在群文閱讀中形成思考、提高專題寫作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文本拓展寫作。例如,在教授了《觀潮》一文后,教師要求學生從錢塘江旅游景區宣傳的角度出發,制作景區宣傳冊,重點介紹錢塘江大潮,這樣學生能將文本閱讀與應用寫作建立聯系,拓展了寫作范圍。這樣做充分踐行了以讀促寫,重視了小學生讀寫能力的訓練。
第二,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要做到一切為了全體學生,在設置教學活動時,以學生為中心。為了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教師可以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通過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例如,在教學習作《那一刻,我長大了》時,教師可以結合文本,創設“我長大了”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談一談哪些瞬間覺得自己長大了。隨后,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教師進行觀察,幫助學生確定立意。然后讓學生圍繞“那一刻,我長大了”為中心進行寫作練習,學生可以寫自己的成長軌跡和人生啟示等。當學生完成寫作后,教師還要當堂為學生進行批改,并在習作上寫下評語,幫助學生及時改進,糾正不足,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二)拓展課外閱讀,延伸寫作思路
語文這門學科的學習需要充足的閱讀量,靠的是知識積累。語文課本中的知識,雖然是經過教育者精挑細選的,但是它畢竟有限,涵蓋面不寬,因此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多閱讀課外的優秀讀物。自古以來,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人,沒有一個不熱愛讀書,沒有一個不是有著廣泛的閱讀面的。毛澤東同志一生博覽群書,私人藏書相當于一個小型圖書館。魯迅先生的個人藏書也相當豐富。我國的蘇步青,雖然是數學家,但是他可以寫得一手很好的古體詩,這與其平時的閱讀是分不開的。可以說,課外閱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延伸。所以,對小學高段學生語文學科讀寫方面進行訓練,也應當兼具課外閱讀,通過課外閱讀,讓學生遨游浩瀚的書海,從中獲取更多的寫作素材,把握大量的寫作方法,進而達到“下筆如有神”的理想學習效果,寫出更加精彩的作文。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閱讀需求和寫作需要,為學生優選出高質量的課外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在閱讀名篇的過程中,增進對課堂知識的感受與理解,使學生的閱讀從課上延伸到課下,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逐步提高讀寫能力。
例如,在教學《水滸傳》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閱讀課文,幫助學生梳理課文內容、掌握文章大意,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復述課文內容。當學生大致掌握了文章之后,教師再進行講解。課下,教師再讓學生閱讀《水滸傳》這本書,引導學生剖析文本中魯智深的形象,為學生分配每日的寫作任務,并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書中的其他人物展開分析和描述,寫讀書筆記,用自己的話為文本中的人物寫一段人物介紹。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在通讀作品的基礎上更充分地概括人物形象,從根本上鍛煉了學生的讀寫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具體指導學生針對小故事進行續寫,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小故事的認知展開想象,并結合文章結構展開再創作。如在學生閱讀完《童年》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中阿廖沙接下來的運勢展開想象,完成續寫,以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三)引導學生進行旁批
在學習一篇課文時,絕對不能出現學完之后課本還與嶄新的一樣,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因此在小學語文高段閱讀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圈點勾畫以及旁批,在一句話或者一個段落中,引導學生勾畫重要的字詞句,并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寫在旁邊。比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春》時,小草“鉆”出了地面,這個鉆字用得好,學生就可以把它圈起來:“這個字不僅用了擬人的修辭,還突出了小草的調皮。”在學習小說時,學生可以把描寫人物用到的語言、動作,以及神態甚至細節描寫都圈出來,然后旁批出人物的心理以及性格特點。只有做到勾畫批點,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和吸收閱讀,這樣才是有效的閱讀,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不經過大腦的閱讀對學生的寫作是沒有意義的,所以閱讀一定要精讀。
在閱讀中,遇到好的句子可以進行縮寫、改寫以及擴寫。教師通過對句子的變化方式可以看出學生對句子的理解程度。這樣的改寫訓練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閱讀,所以閱讀與寫作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
總體而言,閱讀與寫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綜合素養方面。教師只有把“讀”與“寫”的課堂教學融合在一起,才能實現課程目標。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融合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學習需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讀寫能力練習,不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與寫作水平,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 魏娜.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應用[J]. 課程教育研究,2020(20):99-100.
[2] 周清香,傳金璽.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探析[J]. 基礎教育論壇,2020(31):8-9.
[3] 解飛. 試論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 求知導刊,2023(33):74-76.
[4] 魏淑榮.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探析[J]. 新課程,2022(17):192.
[5] 邱阿錦. 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優化策略[J]. 亞太教育,2023(20):60-63.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