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生高
摘? 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主題式學習,有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其獲得內部學習動機,培育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文章結合實際教學,分析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主題式學習的價值,并從教學主題、情境教學、合作實踐、成果展示四個方面探索主題式學習的運用策略,從而為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思路,調動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積極性。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主題式學習;教學策略
主題式學習是圍繞一個或多個主題開展的學習引導活動,讓學生在既定主題下,通過探究和學習知識,達成相應學習目標的學習方式。受現代教育理念的影響,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方式不斷創新。主題式學習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教師可以為學生設定學習主題,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完成主題中的學習任務,主動與他人交流、互動,深入理解所學知識。下面結合教學實例,對主題式學習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價值和策略進行探討,旨在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高效學習。
一、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主題式學習的價值
1. 有助于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方式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主題式學習中,學生能根據主題了解學習內容,結合具體學習任務和要求學習重、難點知識。主題式學習的運用,能將晦澀難懂的道德與法治知識設定為不同的任務,啟迪學生積極思考,降低學習難度,使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學生可以從主題式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自豪感,進而激發更大的學習動力和熱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有助于深化學生認知
道德與法治教學,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與靈活運用。在主題式學習中,學生能結合具體學習主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既能感受知識價值,又能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為此,在主題式學習活動中,教師要設計現實問題,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的角度考慮和解決問題,深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認知。
3. 有助于改進學習方式
主題式學習是一種創新型教學方式,重視學生在主題學習中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從而改變他們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由此提高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在主題式學習中,學生能主動探究道德與法治問題,加深對法律知識、道德準則的理解,培養法治意識。同時,在合作中獨立思考、推理,貢獻自己的智慧,共享合作探究的成果,形成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全新認知。
4. 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在完成主題任務的同時,學生可以發揮創造思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由此消化重、難點知識,顯著提高教學質量。主題式學習改變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獲得了更多學習和實踐的機會,能根據教師的提問和具體情況發表觀點。在主題式學習中,學生明確各自分工,交流學習方法,討論學習成果,能通過合作探究提高學習效率。教師根據學生的真實反饋,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可以讓教學活動適應學生的學習規律,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主題式學習的策略
1. 精準定位教學主題,巧妙設計主題式學習活動
主題式學習的第一步是確定主題,主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的思維具有直觀性特點,對不熟悉事物的認知能力相對較低。具有吸引力的主題,能點燃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熱情,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教學內容相呼應的主題,能將學生引入學習情境。為此,教師應該精準定位課堂教學主題,烘托積極的主題式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投入主題活動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考慮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實際,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主題,引導學生開展主題式學習活動。
例如,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以下統稱“教材”)二年級下冊“清新空氣是個寶”這節課的主題式學習圍繞“空氣清新真好”“我身邊的空氣好嗎”“是什么污染了空氣”“我能做些什么呢”展開。依據教學內容可以確定教學目標:關注本地空氣質量,明確空氣清新對人們生產、生活、學習的影響;了解空氣污染成因,學習應對空氣污染的保健常識;懂得調整自己的生活,應對空氣質量變化;了解有關空氣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自覺減少污染空氣的行為,樹立環保意識和法治觀念。為此,教師可以將教學主題確定為“重要的空氣”,與主題式學習密切相關。在精準定位教學主題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思考有關空氣質量的問題,結合口罩、防護面具等出行穿戴物品,分析空氣質量對人們的影響。四個學習主題對應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空氣污染小調查,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十六條相關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國家組織和鼓勵植樹造林,保護林木。教師鼓勵學生分析法律條文,結合自己的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研究改善生態環境、防治空氣污染的必要性。為了提高主題式學習的吸引力,教師還可以設計“清新空氣保護計劃書”活動,要求學生寫下自己的倡議,說清楚環保出行的交通方式,結合具體的空氣污染提出防治建議。教師巧妙設計主題式學習活動,讓學生完成不同的學習、實踐任務,在主題式學習活動中體會空氣質量對人們生存的影響,明白“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道理,形成良好的信息搜集、自主探究能力。
2. 合理利用情境教學,深化學生主題式學習體驗
情境是教師有意營造的特殊意境,能引發學生產生對應的情感體驗,對于深化知識理解、提高教學效率有積極作用。道德與法治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教師可以將情境教學與主題式學習進行融合,合理利用不同的教學情境,指導學生深入學習,使其能增強主題式學習的代入感,在對應情境中理解所學知識的價值,進而深化主題式學習體驗,實現預設學習目標。
例如,教材三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規則”這節課的主題式學習圍繞“生活處處有規則”“守規則要自覺”展開。教師可以通過精彩的游戲創設教學情境,引發學生對規則的關注。具體教學情境創設如下:精彩游戲是學生童年成長過程中的“好伙伴”。你與小李是好朋友,在“環形跑道你追我趕”游戲中,小李選擇“走近路”堵截,取得游戲勝利,這種違背規則的行為你認為值得提倡嗎?學生將自己代入情境中,通過思考游戲規則,判斷游戲行為,可以認識到規則的重要性。游戲中有規則,生活中亦是如此。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在主題式學習中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規則。生活情境創設如下:上下樓梯時,兩個方向的學生都靠右行走;放學后,你與同學狂奔出校門,險些撞到路人;過馬路時,一群人毫無顧忌地“闖紅燈”,你在猶豫要不要加入他們;為了節省體力,你選擇穿過禁止通行的綠化帶回家。生活情境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密切,可以啟迪他們結合學校、社會規則進行思考。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回憶和反思,明白遵守規則與不遵守規則的后果,進而懂得規則的重要性。為了深化學生的主題式學習,教師還可以創設如下情境:在科技館售票處,好朋友在隊尾向你求助,渴望通過插隊買票,提前進入場館,這種情況下你選擇讓他插隊還是制止,并說明原因。你的制止理由可能是什么?這一情境的創設,將教學內容與主題式學習建立起聯系,學生能在具體的主題式學習環節思考,有理有據地指出插隊行為的錯誤之處,說出自己的合理建議,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形成遵守規則的意識。
3. 分組合作開展實踐,培養學生主題式學習習慣
小組合作是主題式學習的常見形式,也是教師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一種手段,能夠引發學生的思維碰撞,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在道德與法治主題式學習中,教師可以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合作實踐主題,對學生進行科學分組,讓各個小組學生探討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其在小組合作中形成良好的團隊意識,增強集體榮譽感。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拋出問題,讓學生在分組合作實踐中予以解決,推動學生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應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教材五年級上冊“選舉產生班委會”這節課的主題式學習圍繞“班委會的職責”“班委選舉有程序”“班級建設人人有責”展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合作開展實踐,按照以下步驟選出勞動委員、學習委員、紀律委員等。首先,選小組會議主持人;提案選舉內容;其次,自由討論、無記名投票;最后,公開唱票,主持人公布結果。在具體選舉實踐中,學生能圍繞主題式學習按照步驟進行選舉,感受民主決策的過程,理解班委會的選舉程序,初步形成責任意識。在小組實踐中,部分學生僅參與投票環節,對其他民主決策活動不感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設計對應的競選演講活動,要求學生在小組內選擇一個職位進行競選,遵循公平公正、公開透明、協商合作的原則,參與班級事務管理。在具體的主題式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深入各個小組,關注學生的實踐程度,提醒學生在參與競選、選舉結果公布后,共同制訂小組活動章程,并落實在日常學習和生活行動中。教師可以為各個小組提供不同的活動章程參考,如小組運動、小組值日、小組學習、小組文藝等。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有序參與主題式學習活動,能珍惜自己的投票、參選權利,形成集體榮譽感,為班級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4. 關注學習成果展示,增強學生主題式學習自信
成果展示是主題式學習的必要環節,目的是通過點評學生的學習成果,對其提出下一階段的學習建議,使其明確自身的優點和不足。為了提高主題式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在不同的學習活動中設計成果展示環節,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主題式學習成果。在成果展示中,教師應該圍繞教學目標與學生當前的學習情況,科學、客觀點評學生的學習成果,以激勵性評價為主、學習建議為輔,讓學生逐步增強主題式學習自信。
例如,教材五年級下冊“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這節課的主題式學習圍繞“公共生活需要秩序”“共同建設有序生活”展開。在第一個學習主題中,學生需要設計一份“公共生活秩序單”,開展“秩序小實驗”,閱讀“應急車道就是‘生命通道”,收集不同場所的公共標志并理解其含義,根據不文明行為提出建議。在第二個學習主題中,學生需要結合不同場所、活動中的不文明行為,闡述應該做出的正確行為,針對具體公共事件了解相關法律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形成法治觀念。教師可以關注學生在第一個學習主題中的成果,集中呈現學生“公共生活秩序單”的設計,提煉其中值得全班借鑒的公共秩序建議,利用多媒體進行展示,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秩序小實驗”結果,參考學生閱讀材料后的發言內容,指出學生對公共秩序理解的片面之處,建議學生結合規范的行為舉止,理解維護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的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場所的公共標志和不文明行為進行提問,檢驗學生的主題式學習成果,表揚態度優秀且回答正確的學生。在第二個主題式學習結束后,教師要以鼓勵為主、建議為輔。教師可以結合“紅燈損壞”“工廠排污”兩個場景,分析學生提出建議的合理性,表揚學生積極思考的態度。同時,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中的違法行為進行界定,如“聚眾擾亂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聚眾堵塞交通或者破壞交通秩序,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情節嚴重的,對首要分子,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解讀維護公共秩序行為的必要性。在教師的點評下,學生能了解相關法律法規,開闊學習視野,增強主題式學習自信,形成“遵守公共秩序光榮、破壞公共秩序可恥”的觀念,增強法治意識。
三、結束語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主題式學習,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其自主學習視域。在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學生能主動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教師應該著眼于學生的認知發展,在認知主題式學習運用價值的基礎上,精準定位教學主題、合理利用情境教學、分組合作開展實踐、關注學習成果展示,由此進一步深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認知,提高主題式學習的運用實效。
參考文獻:
[1]曹蕓. 巧設“微項目”,呈現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新樣態[J]. 天津教育,2022(34):108-110.
[2]金鑫.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項目化學習探究[J].教書育人,2022(23):75-77.
[3]余潤禾. 基于項目化學習的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活動研究[J]. 基礎教育論壇(中旬刊),2021(9):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