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莊元

編者按:單元教學是以單元為學習單位,依據學科課程標準,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圍繞某一主題或活動(大概念、大任務、大項目),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思考、設計和組織實施的教學過程。現基于語文、英語、歷史等學科探討單元教學實踐策略,旨在促進教學內容的結構化,構建教學整體意識,提升教學效益,達成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本專題文章將持續刊登,歡迎廣大教師圍繞本專題內容踴躍投稿!
摘? 要:大單元教學是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文章在厘清語文核心素養和大單元教學內涵的基礎上,著重探索提煉大單元主題的策略、設計素養型目標的策略、創設大單元情境的策略、設計驅動型任務的策略、開展具體教學活動的策略、融入教學評價的策略,期望實現大單元教學的實踐價值,提高語文教學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在核心素養培育背景下,課堂教學轉型成為教學改革的重點。《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倡導深化教學改革,探索大單元教學等綜合性教學活動。這一要求指明了課堂教學轉型的方向——大單元教學。為此,小學語文教師要著力實施語文大單元教學,將其作為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獲得技能的過程中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一、核心概念的論述
1. 語文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
2. 大單元教學
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將大單元教學作為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突破口,并不斷進行研究,對大單元教學形成了不同的認識。綜合現有研究成果,可以將大單元教學界定為:以課程標準、教材結構邏輯、學生學情為基礎,以單元主題為指向,以素養型目標為導向,以真實情境為依托,以學習任務為驅動,以學生體驗活動為重點,貫穿教學評價的完整的教、學事件。
二、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策略
下面以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統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例,闡述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策略。
1. 結合多重因素,提煉大單元主題
主題是語文大單元教學的靈魂,是《標準》、語文核心素養和學生學情的集中體現,具有統領大單元教學的作用。大單元教學主題的提煉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在教材原有單元的基礎上,依據學習目標、內容進行提煉;另一種是在重構單元的基礎上,尋找統攝教學內容的關鍵知識,由此提煉主題。在實施語文大單元教學時,教師要依據具體情況選用恰當的提煉方式。
例如,教師可以選用第一種方式提煉這一單元的主題。具體地,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舐犢情深,流淌在血液里的愛和溫暖”。語文要素是:(1)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感情;(2)使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1)指明了本單元的閱讀目標,語文要素(2)指明了本單元的習作目標。閱讀目標和習作目標都突出了細節、情感,即在細節中感受真摯的情感,借助細節表達真摯的情感。基于此,本單元以“舐犢情深”為主線,建構閱讀任務群。《慈母情深》是一篇精讀課文,通過記敘母親辛苦工作但仍給兒子買課外讀物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無私的母愛。《父愛之舟》也是一篇精讀課文,借助夢的形式記敘“我”和父親在一起的一件件往事,展現了深厚的父子之情。《“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略讀課文,從兩個角度描述了母親贊揚、父親的批評,表明母愛和父愛是人生道路上缺一不可的。口語交際“父母之愛”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密切,促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表達自己的感受。習作“我想對您說”重在引導學生聯系自身與父母相處的點滴,記錄下自己想對父母說的話。“語文園地”欄目中的“詞句段運用”重在讓學生在體會情感的基礎上了解場景描寫的作用。整個單元設計精妙,以“細節、親情”為線索,層層遞進地推進。由此,教師可以提煉出大單元主題——在細節中品味父母之愛。
2. 聚焦核心素養,設計素養型目標
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是語文大單元教學的目標。《標準》提出了各學段的教學目標,指明了教學方向。教師要在研讀課程目標的基礎上,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聚焦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大維度,設計相關的素養型目標,明確大單元教學的方向。
《標準》在“課程目標”中針對第三學段提出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目標,如“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體會漢字蘊含的智慧”“熟練地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在學習統編版語文教材的過程中,學生先后學習了“邊讀邊想象畫面”“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人物的心情”“抓住關鍵語句,初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等語文要素,掌握了閱讀方法,鍛煉了閱讀能力。但是,大部分學生仍然難以準確把握文本中的語言、心理等細節描寫內容,在品味情感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此外,大部分學生在與父母相處的過程中感受了父母之愛,獲取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在本單元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主觀能動性,使用適宜的方式閱讀文本,品味父母之愛,尤其在辯論中明晰愛,在想象中升華愛,學會愛他人。
綜合上述內容和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大維度,教師可以設計素養型目標:(1)運用自己喜歡或擅長的方式認讀“辭、碌、酷”等生字,會寫“辭、抑”等生字,感受文字的豐富內涵(語言運用);(2)閱讀與父母相處的有關文學作品,結合親身經歷體驗表達活動,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觸動心靈情感(文化自信、語言運用、審美創造);(3)運用多樣的閱讀策略探尋文本中的細節描寫內容,感受文學作品語言、形象、情感等的獨特之處,感悟美好的情感,增強審美能力(文化自信、思維能力、審美創造);(4)結合親身經歷,運用恰當的描寫方式記錄自己與父母相處的點滴,表露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
在此目標的指引下,教師可以確定“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何種程度”,便于有針對性地實施大單元教學,有效助推學生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3. 聯系生活經歷,創設真實的情境
情境是語文大單元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真實性。如果語文教學情境缺乏真實性,會收到適得其反的教學效果,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特別地,在缺乏真實性的情境中,學生很難強化生活感悟,影響了從教材中走進現實生活中。針對此種情況,在實施大單元教學時,教師可以圍繞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歷,使用多樣的方式建構出學生熟悉的場景,借此讓學生產生共鳴,促使學生積極體驗。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生可以自覺遷移生活經驗,積極探究,切實內化外在知識與技能,提高核心素養發展水平。
例如,大部分學生在與父母相處的過程中感受到父母之愛,建構了積極的情感。學生的這種經歷和情感體驗,有利于他們走進本單元教學中,深入感悟文本字里行間蘊含的真摯情感,進一步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學會愛父母,由此在家庭生活中與父母和諧相處。為此,教師可以在尊重學生生活經歷的基礎上,創設如下真實情境。舐犢之情流淌在血液里,滋養著我們的身心,呵護著我們成長。有時候,我們身在其中,卻無法感受到父母之愛,或者無法理解父母之愛。你認為父母愛自己嗎?父母的愛是什么樣的?讓我們一起讀讀別人筆下的父母之愛,揣摩細節,捕捉令自己感動的瞬間,喚醒記憶深處的愛,了解父母表達愛的方式,理解父母之愛,用文字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
4. 依托真實情境,設計驅動型任務
大單元教學是一種綜合性學習活動,強調“做中學”。任務是學生“做”的驅動。所謂任務是在真實情境下,將真實的問題具體為多個典型的任務,驅動學生體驗語文實踐活動,并因此實現知識的積累、技能的提升、素養的養成。一般情況下,教師要在梳理單元內容的基礎上,依托真實情境設計驅動型任務。
基于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和真實情境,教師可以設計三項驅動型任務。
任務1:寵我怨我都是愛。
任務2:想起那鼻子一酸的瞬間。
任務3: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說。
5. 圍繞驅動任務,開展具體的活動
任務是具體教學活動的驅動。簡言之,教師要圍繞設計的驅動型任務,聯系具體的教學內容,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機會,并因此獲得良好發展。
例如,這一單元以“在細節中品味父母之愛”為主題,依托真實情境,整合了三項驅動型任務和七項活動,將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目標等融入其中。具體地,在任務1的驅動下,教師可以組織“精彩極了或糟糕透了”“父母之愛之我見”兩項活動。在第一項活動中,學生可以借助多樣的方式對比父母表達愛的不同方式,聯系自身的經歷,反思、表述自己對父母的看法。在第二項活動中,學生可以在真實情境中體驗口語交際活動,圍繞給出的資料建構個性化觀點,并與他人探討父母之愛。在任務2的驅動下,教師可以組織“慈母情,有多深”“‘畫一畫父愛之舟”“寫下‘鼻子一酸的場景”三項活動。在第一項活動中,學生可以細讀語言描寫、環境描寫、神態描寫等內容,感受母親身上的美好品質,體會母親對兒子深切的愛。在第二項活動中,學生可以選取文本中的某個事件,發揮想象力進行課本劇表演,展現具體的場景,深刻地體會父愛的特點,了解父親表達愛的方式,并遷移自身經驗,細讀其他場景,不斷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在第三項活動中,學生可以遷移閱讀認知,結合自身經歷描述“鼻子一酸”的場景,借助生活中的細節展現父母愛子的方式,并回應父母之愛。在任務3的驅動下,教師可以組織“我的心里有話說”和“說說我的心里話”兩項活動。在第一項活動中,學生可以回憶自己和父母相處的點滴,醞釀出積極的情緒情感。在第二項活動中,學生可以遷移閱讀認知,結合具體事例,從細節入手,描述與父母相處的場景,展現父母表達愛的方式,向父母表達出自己對他們的愛。
通過體驗不同的活動,學生既可以做到聽、說、讀、寫一體化,完成學習任務,掌握基礎知識,感悟單元主題,又可以自然而然地發展語文核心素養,有利于實現大單元教學目標。
6. 緊抓教學過程,融入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動教學發展,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標準》提出教學評價改革要求,如重視過程性評價,豐富評價主體、評價方式等。在實施大單元教學時,教師要緊抓整個教學過程,運用恰當的評價方式,將教學評價融入其中,實現“教—學—評”一體化,落實教學目標。
例如,在組織任務2下的第二項活動時,學生可以體驗課本劇表演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在電子白板上出示評分量表(如表1),引導各組學生在觀察彼此表演的同時進行打分,實現生生互評。如此,各組學生可以了解自身情況,便于查漏補缺,提高語用能力和審美創造發展水平。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有效的大單元教學可以使學生在體驗語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理解學習內容,發展語文核心素養。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要依托具體的大單元教學路徑,結合具體的單元教學,落實大單元教學,讓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機會。同時,教師還要審視教學,發現問題,改進問題,推動大單元教學發展。
參考文獻:
[1]曾曉璠. 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以統編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J]. 亞太教育,2023(19):80-83.
[2]吳松. 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探究[J]. 教育家,2023(29):54.
[3]肖梅芳.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J]. 語文天地,2023(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