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彩霞
【摘 ?要】數學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對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很多數學教師沿用機械講解的方法,致使學生參與性不強,學習效果不佳。作為新時期的數學教師,應順應學生的學習需求,精設教學流程,為學生鋪“路”搭“橋”,促進其高效探索,形成結構化的知識體系,達到愉快和主動學習的目的,讓數學課程凸顯生命的精彩。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自主探索
提及數學,很多人想到的是理性、邏輯和抽象等詞,充分說明數學是一門非常深奧的學科。在以往的數學課堂中,很多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以灌輸式為主,將知識面面俱到地注入給學生,不利于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性,無形中禁錮了學生的思維,無法釋放他們的學習潛能,長期以往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作為數學教師,應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迎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引領學生高效學習,讓他們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感悟知識的真諦,形成結構化的知識體系,實現深入、持久、可持續發展。
一、精設教學流程,讓學生學習更主動
(一)創設生活情境,喚醒求知興趣
興趣是學生融入數學課堂、產生學習內驅力的根本原因。而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可以改變學生對數學的印象,從而更加愿意親近數學。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數學知識學習時,應研讀數學課本的編排體系,結合學生的興趣點,選用學生熟悉的事物創設生活情境,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其中,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積極地投入數學學習活動,實現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豐盈學習體驗,讓原本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充盈探索的快樂。
在教學“分數除以整數”時,教師帶了一大瓶果汁和幾個量杯,學生們很是好奇,不知道老師要干什么,只見老師往一個量杯里倒了800毫升的果汁,然后指著這個量杯問:“里面有多少升果汁?”“4/5升。”學生們脫口而出,緊接著,教師拋出了這樣的問題:“將4/5升果汁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喝,每人可以喝多少升?”教師請學生派代表到講臺前面分一分,依據量杯上的刻度,學生們認為每個人可以喝2/5升,也就是4/5÷2=2/5(升),可見學生們依據生活中的經驗,得出了這道算式的結果。但具體的計算過程應該怎樣寫呢?教師沒有進行直接呈現,而是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索,學生們在興趣的引領下,進入了算法的探究中。
(二)巧設數學問題,激活學生思維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也是觸動學生進行數學思考的有效憑借。高效數學課堂的建立,離不開高效、優質的數學問題,因為沒有問題的引導,學生的學習過程就無法有序展開。而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中,發現很多的數學教師對問題的設計關注程度不高,提出的問題也比較隨意,致使有的問題提得非常簡單,類似于“是否正確”“是否同意”的提問,表面上學生回答得熱鬧,但效果并不佳。而有的問題又提得過于復雜,學生思考了很長時間,也無法得出結果。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設數學問題,為學生的思維鋪“路”,讓他們在問題的引領下,掌握知識的本質。
在教學百分數應用題時,教師出示問題:“某服裝廠家加工一批服裝,前10個月就超產了25%,照這樣計算,這個服裝廠全年可以超產百分之幾?”在解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受“照這樣計算”的影響,列出的算式為:25%÷10×12=30%。教師沒有急于評價,而是微笑著說:“是這樣的嗎?再仔細算一算喲!”學生們一臉茫然,不知所措,教師繼續提問學生:“10個月超產25%,你認為前面10個月完成了全年計劃的百分之幾?每個月實際完成了計劃的百分之幾?”一石激起千尺浪,學生們開始爭論了起來,在爭論中很快發現了原先的錯誤,正確的解答方法為:(100%+25%)÷10×12-100%=50%。可見,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不但發現了錯誤,得出了正確的算法,還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印象。
二、還學生于課堂,讓學生學習更自主
(一)注重有效遷移,實現新知內化
數學知識的關聯性比較強,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行認知遷移,將數學新知識及時地融入到原來的知識結構中。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溝通相關知識點的聯系,注重遷移學習的應用,讓學生學會從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問題,將數學新知轉化為舊知,幫助學生降低學習的難度,訓練他們的轉變思維。
在教學“小數乘整數”時,教師出示問題:“前進超市的蘋果售價是每千克5.5元,如果要買3千克,應花多少元?”面對這樣的問題,學生們依據數量關系式:單價×數量=總價,列出算式:5.5×3,通過對算式觀察,發現它是一道小數乘整數的算式,是新知識,如何計算出它的結果呢?教師沒有將算法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是鼓勵學生利用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嘗試計算。學生們經過思考,想到的方法有:
方法1:5.5元=55角,55×3=165(角),165角=16.5元,5.5×3的結果應該是16.5,可見學生們是根據人民幣單位之間的進率完成了計算。
方法2:5.5×3,將5.5乘10變成55,根據整數乘法的知識,算出55×3的結果為165,再根據積的變化規律,將165除以10,得出5.5×3的結果為16.5。
可見,這兩種算法,都是學生們依據舊知,得出了算式的結果,突破了所學知識的難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探索小數乘整數的豎式計算過程,就顯得簡單和容易得多。
(二)引入動手操作,強化學生理解
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很復雜的學科,而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形象思維仍是他們思考問題的主要方式,這樣在無形之中就形成了一個矛盾,致使學生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經常遇到思維障礙,挫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當前,動手實踐已經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重這種學習方式的應用。可以根據所學內容,為學生設計動手操作活動,為學生的思維搭建爬坡臺,使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可視、可感,變得更容易理解,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融入新的知識結構中,更好地積淀動手操作的活動經驗。
在教學“按比例分配”時,教師為學生設計了這樣的動手操作活動:畫一個長6厘米、寬5厘米的長方形,然后將它分成邊長為1厘米的格子,看看可以分成多少個格子。這樣的動手操作活動,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自然難度不大,學生在完成中,發現一共可以分成30個邊長為1厘米的格子。此時教師并沒有“鳴金收兵”,而是讓學生拿出水彩筆將30個方格涂上紅色和藍色,使紅色和藍色方格的比是3:2,學生在涂一涂、比一比中發現,紅色有18個,藍色有12個。在此基礎之上,教師追問:“如何列式計算呢?”于是學生們從“紅色和藍色方格的比是3:2”入手,得出了這樣的兩種解決問題的思路:①方格總數被平均分成5份,紅色方格有3份,藍色方格有2份,可以先算出每份有幾格,再算出紅色方格和藍色方格相應的數量;② 紅色方格占總格數的3/3+2,藍色方格占總格數的2/3+2,就可以分別求出總格數的3/3+2和2/3+2是多少。
三、引入有效問題,讓學生學習更高效
(一)巧用錯誤資源,培養反思意識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各種錯誤資源層出不窮,究其原因,是小學生生活經驗不足,認知能力不強,容易被知識的表面現象所蒙騙,出現思維障礙,形成錯誤。那么如何應用錯誤呢?相信老師們有不同的想法,而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干擾比較多,喜歡將自己的想法直接告知學生,學生只能被動聽,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對錯誤的認識必定會很膚淺,印象也不會深刻,后續同樣的錯誤還會出現。所以,教師應扭轉以往的教學觀,讓學生對錯誤進行反思,在反思的過程中找出錯誤的根源,建立正確的認知結構,提升反思能力。
在教學“正比例”時,教師出示這樣的一句話:“當圓的直徑一定時,周長與圓周率成正比例關系。”然后讓學生判斷這句話的正確性,大多數學生都認為是對的,錯誤率非常高,他們認為周長/圓周率=直徑,直徑一定,符合判定兩種量成正比例的條件。教師讓學生反思圓的周長與圓周率到底成不成正比例關系?判定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應考慮哪些因素?學生在反思中認為,他們對“比值一定”印象深刻,“變化的量”會成為他們的思維盲區,而圓周率是固定的值,它是一個不變的量,所以不符合成正比例的條件,所以原先的想法是不正確的。可見,這樣的反思過程,有助于學生跳出思維定勢,讓他們學會對錯誤進行再審視、再建構,掌握知識的本質內涵。
(二)設計生活問題,提升應用能力
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應用,幫助學生溝通課內知識與生活實際問題的聯系。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圍繞例題進行鞏固性練習,學生只能機械做題,沒有主動應用知識的愿望,無形之中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這對學生的后續發展非常不利。在新時期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將學生的眼光引向現實生活,運用課堂中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釋放學習潛能,真正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在教學“折扣”知識后,教師出示問題:“陽陽爸爸準備給陽陽購買一套運動服,看中了一款,A、B商場都有,原價相同,都是620元,但是給的優惠不相同。A商場所有商品,一律打八折,B商場消費每滿200元,就可以返回現金50元。在哪個商場購買更便宜一些?要花多少元?”學生們在生活中都有購物的經驗,自然可以激發學生完成的興趣,學生頓時活躍起來,紛紛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認為應該去A商場購買,因為打的是八折;也有學生認為去B商場購買,覺得返還的錢更多一些;還有的學生認為應該先算出兩家商場的優惠費用,再做決定。于是學生們進入了解答中,自然會想到A商場原來的價格就是百分數應用題中“單位1”的量,然后根據折扣的相關知識計算出現價。B商場原價也是620元,就是看620里面有多少個200,有一個200就可以得到現金50元。依據這樣的思路,學生們算出了相應的數據,在比較中得出了最后的結論。
總之,順學而教已經成為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圍繞著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學要求,教師應立足于學生的思維與認知水平,精心設計教學流程,還生于課堂,讓學生發揮能動性,進行多方位感知,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不斷提升學習效果。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應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讓學生經歷有意義、有價值的數學學習過程,全面、深刻、系統地掌握數學新知,感悟知識的真諦,實現思動交融,展現精彩!
【參考文獻】
[1]翁琳.基于核心素養理念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策略[J].教育界,2023(13):82-84.
[2]王燕.小學數學課堂開展結構化教學策略的探索[J].新教育,2023(13):45-46.
[3]林美環.“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教學減負增效策略研討[J].學周刊,2023(19):49-51.
[4]梁賽香.核心問題引領的小學數學課堂數學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3(15):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