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梅 趙桂芹
摘? 要:立足于國家一流專業建設目標,專業課程內容中融入思政教育并進行設計和實施教學,對于培養具有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國際化人才具有重要意義。該文闡述國家一流本科人才德育素養的培養需求,基于課程思政教育理論,提出高校課程思政教育的思考,并設計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思政教育改革方案,分析高等教育課程思政教育的啟示。通過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創新性、可行性、示范性進行綜合評估,優化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思政教育改革路徑,進一步提出對策建議。研究表明,通過提高教師課程思政的教學水平,充分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而改革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挑戰意志,有助于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優秀人才。
關鍵詞:高等教育;一流專業;課程思政;人才培養;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04-0030-0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of constructing a national first-class major,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nstruction is the key to fostering international talents with humanistic literacy and scientific spirit. This study elaborates on the cultivation demands of national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talents' moral education literacy and proposes reflection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course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ideas of curricula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desig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ourses contributes to obtaining inspiration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courses. In addition, we hope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ourses through the demonstration of innovation,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which will optimize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ourses.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ot only improves students' moral literacy, but also stimulates their creativity and challenge will, which helps to cultivate excellent talents with craftsmanship spirit. Specifically,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teacher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en improv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urriculum have been fully explored,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have been further optimized.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first-class major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cellent talent cultivation; teaching method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實施本科一流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是教育部辦公廳于2019年 4月以教高廳函〔2019〕18號印發,決定在2019—2021年度,建設約1萬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約1萬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1]。《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教社科〔2022〕3號)提出了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工作方案,該方案于2022年7月由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2]。國際貿易實務課程設置是一門面向全國一流本科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開設的專業核心課程,以服務于國際經貿人才培養目標為主要內容。國際貿易實務課程肩負著課程思政的重要任務,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和實施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緊迫性。
一? 課程思政教育理論分析
立足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實用主義教育理念、成果導向的育人模式、人的全面發展思想,設計了全國一流專業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思想政治教學項目,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是一種強調學習者在建立自己認識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的學習理論[3]。建構主義理論的中心思想認為人類的學習是建構的,學習者以前人的學習為基礎,構建學習者的新知識,建構有助于加深知識學習和理解。建構主義是“一種學習方法,認為人們積極構建或創造自己的知識,而現實是由學習者的經歷決定的”[4]。建構主義理論觀點認為,學習是積極主動的過程,而非被動消極的過程。信息可能是被動接收的,但理解不能,因為它必須來自于在先前知識、新知識和學習過程之間建立有意義的聯系。每個學習者都有一個基于現有知識和價值觀的獨特觀點,這意味著,相同的課程、教學或活動可能會導致每個學生學習效果不同。
認知主義教學法旨在幫助學生在已有知識中吸收新的信息,并使其能夠適當地調整已有的知識框架以適應這些信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支持了各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和技術,這與傳統教育形成了鮮明對比,傳統教育只是由教師被動地將知識傳遞給學生。建構主義是一種教學方式,教師并不只是告訴學生應該相信什么和不應該相信什么,而是鼓勵學生自己去思考問題。教師的主要責任是創造一個合作解決問題的環境,讓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積極參與者。建構主義課堂強調為了促進有意義的學習,幫助學生建構自己對世界的認識,積極地學習、合作、反思,真實地評價以學生為中心的多角度的概念或問題。
(二)? 實用主義教育理論
實用主義教育理論(Pragmatism Education Theory)是一種注重實踐的學習和教學方法,它關注一個想法的實際應用,而不是它可能的優點[5]。實用主義的主要理論家是約翰·杜威,創立了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實用主義理論有團結、興趣、經驗、融合四大原則[6]。隨著教育哲學在整個二十世紀的發展,實用主義理論在教育領域越來越受歡迎,強調教授學生實用技能對他們以后的生活有幫助。由于實用主義哲學在教育領域中的實踐應用,許多學校改變了教學和評估學生的方式。
實用主義的學習方法指出,學習應該是務實的,教育應該適用于現實世界。許多教師通過結合學生將要遇到或可能已經遇到的現實世界場景解決這一問題。教授學生當前的社會問題不僅能教會他們現實世界中的問題,還能幫助其為成年生活做好充分準備。務實的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積極的基于項目的學習策略,并關注與學生生活相關的話題。學生所學的一切都應該有“效用”,這意味著一切都應該對學生有用,學生將更加投入和渴望學習。課程內容還應包括學生的興趣,教師應該專注于創造課程,包括相互交談、通過實驗研究事物、制造事物和發揮創造力。實用主義者把經驗看得比一切都重要,教師應該創建大量基于項目的、實驗性的和體驗性的課程,幫助學生們“邊做邊學”。
(三)? 成果導向教育模式
以成果為導向的教育模式(Outcome Based Education)是以目的、目標、成績、結果為優先考慮的教育制度[7]。成果導向教育模式強調學生在學業課程中取得成績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一個是在畢業時衡量的課程成果,另一個是畢業后更長時間(約4~5年)評估的課程教育目標。成果導向教育模式提倡從傳統的課程學分積累實踐轉向關注學生在高階學習中的成就和認知思維技能的掌握。這被認為是學生在獲得關鍵必要技能方面取得成功的衡量依據。
以成果為導向的教育模式由四個主要原則組成,即明確重點、拓展機會、高度期待和向下設計[8]。明確重點需要使課程的發展與學生的預期結果相適應。這些不應該是短期目標(每周、學期或每年),而是學生畢業后及以后將取得的最終成果。這也從整體上強調了對事業不斷發展的追求。第二個原則是擴大機會,旨在為學習者提供實現學習成果的各種方法。成果導向教育框架內采用了講座、輔導、評估、研討會和講習班、工業訪問和對話、工業實習、部門簡報、學生分享會和比賽等方式。高期望原則要求每個學習者都能始終如一地取得高水平的成績。向下設計要求學生必須培養一種結構化的思維方式和敏銳的頭腦來解決問題,通過組織信息而不僅僅是接收信息進行快速學習。
(四)?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Huma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ory)指出了實現人的發展的根本途徑。人的全面發展包括工作能力、社會關系、人格發展等[9]。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我國大學教育的重要指導思想和教育哲學,也是大學生創新素質教育的前提和理論基礎[10]。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創新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發生了巨大變化,高校和家庭已經高度重視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發展,并開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成長。
人的全面發展方法認為,關注年輕人發展的多個方面至關重要,但不是作為一組相互脫節的離散能力。人的情感、政治、道德和關系是相互聯系和依賴的,全面發展的方法來幫助年輕人融入自己的這些方面。學校按照培養全面發展的目標開設創新創業課程,并在可能的情況下將其納入教學計劃,作為必修課給予相應的學分;在師資隊伍建設中,要建設一支兼職、校內外一體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在評估機制上,應注重評估的全面性、系統性和有效性,不局限于一個領域、一個時間、一個事件。
二? 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思政教育改革探索
國際貿易實務是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應用學科,對于培養具有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國際化人才具有重要意義[11-12]。從專業教學內容到個人層面和國家層面,對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實踐進行探索,包括課程思政教學團隊的組建、教學環節和內容設計、教學組織方法的探索、課程考核環節的實踐、教學實施效果的評估等。
(一)? 組建專業的課程教學團隊,系統化實施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思政工作
充分發揮德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優勢。首先,通過組建一批面向國家一流專業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團隊教師自身擁有過硬的政治理論素質,善于育人。其次,定期組織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實施協同教學研討活動,充分挖掘思政課教師豐富的德育經驗和技能,在專業知識傳授過程中將德育工作融會貫通,使專業課教師思政育人的能力在國際貿易實務教學過程中得到提高。
(二)? 挖掘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思政元素,精心設計課程思政教學的各個環節與內容
將更為豐富的思政元素納入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首先,緊密結合國際貿易合同的磋商和履行、國際貿易合同文本訂立的主要內容、國際貿易業務履行的主要業務流程展開。通過教師專業技能識別思政元素并精心組織成優秀教學案例、教學視頻等,讓學生在專業課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理解思想道德素養的重要性。其次,考慮到國際貿易業務實踐中現實狀況,精心安排相關的教學案例澄清其中的厲害關系和是非觀念,讓學生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后,以合同條款為準繩,導入相應的教學案例,培養學生養成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巧妙地向學生傳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組織方法,將政治思想融入專業課內容
考慮到大學期間是塑造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首先,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需要通過專業教師的引導來形成。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在思想政治建設方面的教學組織實施,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效果。其次,考慮從外貿企業邀請一線從業人員,以切身感受為學生闡明誠信、法治、愛國等思政元素的重要性。最后,通過精心匯編國際貿易活動中發生的思政業務案例,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思政教育。綜合運用傳統的課程教學、案例教學,開設第二課堂,通過課后的榜樣分享、現身說法等完成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
(四)? 在專業課程考核環節,適當增加能夠體現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的內容
為了切實提高國家一流專業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思政建設的課堂教學效果以及第二課堂的參與度,使得課程思政教育獲得更好的育人成效。首先,在文獻分析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擬定面向國家一流專業的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指標框架。其次,結合考核環節同步增加體現課程思政教育內容的考核指標,比如從學生思想品德、為集體服務意識、學生參與課程思政活動等維度進行評價等等[13-14]。最后,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層次指標權重,構建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考核指標體系。最終形成面向國家一流專業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三? 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思政教育綜合評估
通過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創新性、可行性、示范性進行綜合評估,進一步優化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技術方案,促進思政課程建設與專業課程建設的協同發展。
(一)? 調研訪談方法
為了更好地推動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思想政治建設,通過設計課程學習調研問卷,了解學生和教師的政治認知和價值觀,評估參與者對該課程的接受度和認可度,對學生和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的可行性建議進行歸納和總結。這將有助于提出更有效的授課思路和組織方法,進而促進專業課程思想政治建設。
(二)? 案例分析方法
通過開展全面的課程思想政治工作,將建立起一個完善的國際貿易實踐課程素材庫,充分利用國內外優質的教學資源,并結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社會責任感和科學進步的理念,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探索興趣。通過案例分析活動向教師和學生提供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前沿信息,以便更好地引導教師授課與學生學習。
(三)? 綜合評估方法
遵循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的有機結合,構建面向國家一流專業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思政建設的評價體系,充分考慮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及發展性評價[15-16],從教學目標、內容、主體、過程、方法和效果等多個維度綜合評價、反饋,并通過實踐驗證,以期促進該課程的創新與完善。進一步重新設計課程,并針對評價結果提出具體改進建議。
(四)? 情景分析方法
通過多元化的組織方式,如專題講座、案例分析、研討辯論及智能模擬展示等交互情景,將社會主義核心理念與中國古老的商業文化結合起來,使國際貿易實踐課程更加生動且有趣。以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即以實踐為主,以深入淺出的教育理解為輔,讓思想政治理念滲透到教育教學當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創新精神,并推動教育教學工作的變革。
四? 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對策建議
為了更好地培養高素質的專業技能人才,應該清晰地界定重點、目標及設計方法,并且認真制定相應的教學大綱,以便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基于課程思政教育理論分析與實踐探索,關于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思政教育改革,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對策與建議。
(一)? 設計融入思政元素的優質課程
通過將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專業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中,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提升“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時,依托國家一流本科專業的全方位長期支撐,通過開設面向工科的微專業、構建融合工程知識的理論與實踐體系,創新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思政組織體系,通過教師團隊定期舉辦課程思政教學研討、公開課、教學沙龍等系列活動,促進教學團隊高質量發展。
(二)? 開發承載德育功能的教學平臺
采用靈活性與多樣性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為了更好地實現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將思想政治教學納入教學計劃,實施線上和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進一步,以傳統的授課方式為基礎,如講課法、小班制、案例式、交流式和模擬實操等教學情景,并運用多媒體技術工具來豐富教學內容,從而讓教學更有意義。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培育具有家國情懷與工匠精神的國際貿易卓越人才。
(三)? 提升產教一體化思政教育示范
以國際貿易一體化開放式實驗實訓平臺建設為抓手,優化仿真應用情景的實踐教學平臺,通過發展面向大數據時代教育要求的校企(地)協同育人平臺、“互聯網+”數字化教學平臺,提升產教一體化實驗實訓教育的示范效應。注重思政課程理論引導與課程思政建設,“以工促貿,工貿聯動”的人才培養定位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認可。畢業生就業面向國際制造企業、商務技術服務、跨境金融交易等諸多領域,助力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
五? 結束語
國際貿易實務是國際經濟與貿易本科專業的核心專業課,旨在建立專業知識技能與德育教育同步的課程優化方案。依據建構主義學習觀、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成果導向教育模式及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等教育理論,從專業教學內容和個人與國家層面,對本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合同磋商、合同簽訂、合同履行各項目環節進行教學設計,并開展教學實施效果評價。對項目的教學效果的創新性、可行性、示范性進行綜合評估,優化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方案。
通過教學試驗研究發現,新的教學方案體系能夠有力地推動國家一流專業課程建設,改革成果有利于促進國家一流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同時,改革后的專業知識技能與德育教育雙管齊下,能夠最大程度提升學生國際貿易德育素養,有利于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動手實踐,提升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和學習效果,同時為其他一流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EB/OL].(2019-04-04)[2023-03-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04/t20190409_377216.html.
[2] 教育部等十部門關于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2-07-25)[2023-03-29].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3] THAMPINATHAN 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to physician assistant students in primary care[J].Education for Health,2022,35(1):26-30.
[4] FEYZI B R, YASREBI S. An examination of constructivist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Key affordances and condition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20,51(6):1907-1919.
[5] OLIVERIO S. Reconstructing pragmatism in the new climate regime: Education after the intrusion of Gaia[J].Educational Theory,2022,72(4):433-454.
[6] DIMITRIS P,JOHN G,JOHN D.From philosophy of pragmatism to progressive education[J].Journal of Arts and Humanities,2017,6(9):23-30.
[7] DONG Q W, PENG F G, CHAO L Z, et 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data structure curriculum reform based on outcome-based education and Chaoxing platfor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2021,11(8):375-380.
[8] HELIN P, BO B, JIE H.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flipped class mode for“unit operation of mixing” lecture under the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concept[J].Education Journal,2019,8(3):104-109.
[9] LAN S, CHUN S. Theoretical prospect and time explanation for the thought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J]. Canadian Social Science,2017,13(7):49-52.
[10] 艾叢潞.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視域下素質教育的本質回歸[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2,36(5):13-24.
[11] 郝德永.“課程思政”的問題指向、邏輯機理及建設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7):85-91.
[12] 王世平,趙春燕.立德樹人理念下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J].高教學刊,2022,8(21):184-188.
[13] 楊玉浩.基于學生發展的課程思政評價模型初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40(1):115-119.
[14] 童衛豐,楊建義.從三重維度厘清“課程思政”的教育邏輯[J].江蘇高教,2022(1):121-124.
[15] 陳澤光,何曉繁.邁向共同利益: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路徑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40(9):15-20.
[16] 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基金項目: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項目“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建設”(教高廳函〔2021〕7號);江蘇高校“青藍工程”項目中青年學術帶頭人(2021);江蘇大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面向國家一流專業的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思政建設”(江大教〔2022〕99號)
第一作者簡介:趙桂梅(1979-),女,漢族,黑龍江牡丹江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經濟系統分析與高等教育學。
*通信作者:趙桂芹(1976-),女,漢族,黑龍江牡丹江人,碩士,副教授,江蘇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研究方向為教育政策與人才激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