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數學學科的教學指導,量感需要學生對相關的物體產生感覺,以此為基礎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教師培養學生量感素養,應全面改進教學方法,發展學生數學思維,使數學課程教學能滿足新課改標準。本文首先分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量感的概述和價值,其次從利用物品計數,提高學生學習動力、巧妙估測面積,拓寬學生知識面、深入估測長度,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互相對比實踐,發展學生量感四方面深入說明并探討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量感素養的措施,給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具身經驗;量感素養;小學數學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的課程創新與優化應被更多教師所關注,每一位教師都要形成先進的思想觀念,深入剖析數學知識點,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數學學科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要盡可能地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引導學生在數學的世界中探索未來發展方向。為了培養學生量感素養,教師要鼓勵學生深層次探索,對量感的概念和應用進行充分研究,不斷加強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一、培養學生量感的概述和價值
(一)量感素養概述
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處于發展階段,尤其是思維意識,以形象思維意識為主,正朝抽象化思維意識的方向轉變,數學教師應圍繞具身體驗培養學生的量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形象思維的過渡效果。首先分析度量意識。分析度量意識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培養學生的靈感應以度量意識的培養為前提,教師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指導手段帶領學生細致分析,檢驗度量是否準確和全面,讓學生形成進一步度量意識。其次分析度量單位。培養學生的靈感,度量單位是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度量多種事物都要分析與此相應的單位, 教師鼓勵學生學習時間的單位、長度的單位、面積的單位和體積的單位等,每一個度量單位都能夠體現屬性問題,被歸納在度量工具的范疇。教師要盡可能地培養學生的量感,帶領學生認真體驗,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培養學生量感素養的價值
教師培養學生量感,能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和培養學生邏輯能力。數學是小學生認識世界和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更是提升學生綜合技能的科學方法,對小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重要作用。首先,有助于學生形成預估意識。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計量單位的基本知識,確切研究物體的量,可以促進學生形成一定的空間概念,妥善通過量感處理具體問題,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發展。數學教師要利用多元化方式帶領學生學習,選取參照物對比或者實驗研究的模式探索量的概念,使學生能夠感受到量和生活的內在聯系,延伸學生知識面。其次,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小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學習效果會受到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影響,部分小學生并不能在學習中發揮主動性,往往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學生對知識點的研究不夠深入。教師培養學生靈感,豐富學生具身體驗,可以觸動學生心靈,引導學生積極地在情境中探索,逐步積累生活經驗,細致剖析知識點內涵,從而提高學生主動性。最后,有利于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量感和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關,數學教師需要通過加入生活元素帶領學生探索數學,降低學生學習難度,加深學生對量感的印象,通過現有的知識處理具體問題。數學這門課程充分考驗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實踐思考和訓練,表達心中思想,促進學生邏輯能力的提高。利用自身體驗培養學生量感,學生能夠充分參與實踐活動,循序漸進地了解解決問題的關鍵思路,健全數學知識體系,不斷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二、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量感素養的措施
(一)利用物品計數,提高學生學習動力
小學生因為生活經驗有限,并不能妥善地把將所學知識應用在實踐中,數學教師就應當豐富學生的具身經驗,切合實際培養學生的量感素養。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帶領學生細致研究,利用頭腦和雙手感知事物的存在。比如,鼓勵學生進行物品計數,選取生活中的物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動力;組織學生進行“數量多少”的學習活動,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生活中的物品,即米粒和瓜子,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充分估量,接下來帶領學生具體闡述,分析實際數量的多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適當增加物品的數量,引導學生多次估量和實踐操作,有了自身經驗,學生能夠對物品的數量有初步的概念。教師提出問題:兩個大小相同的袋子,袋子裝大米的數量多,還是袋子裝瓜子的數量多,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使每個學生都能思考,形成數量量感。
(二)巧妙估測面積,拓展學生知識面
在數學教學中,與面積相關的知識比較多,絕大多數小學生都表示面積的學習有很大難度,甚至對相關知識點的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實際學習中,小學生可能深入地記憶面積公式,參與習題訓練,提高解決數學知識的能力。可是這種教學模式會影響學生思維的發展,不能充分實現數學教學對學生進行量感素養的培養目的。所以,教師要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認知,培養學生積極的心態,逐步探索面積知識學習的技巧,促進學生數學量感的發展。比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理論和實物”學習的相關活動,為學生呈現正方形,嘗試計算正方形邊長是1厘米時面積應該是多少?學生能夠精準給出答案,之后,教師利用指甲和小正方形保持相同的平面,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引導學生在一定時間內自主繪制正方形,找到自己指甲長度和正方形邊長之間的關系,學生可以清晰地觀察到指甲和正方形的邊長等同,由此可對數學活動產生更加強烈的興趣。教師繼續追問:同學們,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積以及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之間有怎樣的關系?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思考,加強學生對面積概念的了解。
(三)深入估測長度,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量感,教師應帶領學生進行長度的估測,因為長度是和學生生活存在緊密關聯的,部分小學生并不能完全掌握長度量感的知識,可能在長度的學習中有沒理解的知識點,無法保障數學習題練習的質量。常規的教學指導一般為教師帶領學生研究長度單位的換算要點,可是學生僅分析理論知識無法完全掌握長度單位的應用技巧。所以,教師可以和學生深入估測長度,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教師帶領學生參與“量一量”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事先準備好三角尺及直尺,利用學習用具測量物體的長度,讓學生形成一定的長度量感。教師帶領學生在課堂上分析直尺的刻度有哪些規律,分析長度單位的換算知識,鼓勵學生參與實物測量,包含教材的測量及粉筆的測量。然后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具體估測,把手中的粉筆和一定厚度的教材互相對比,得到的估測能更加準確。教師還應鼓勵學生進行黑板長度及個子高矮的測量,強化學生對長度量感的掌握。
(四)互相對比實踐,發展學生量感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量感,不僅要增加學生對數量的印象、長度的印象、面積的印象,還應該培養學生一定的差異量感,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學習水平。教師應該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培養邏輯思維能力,重視多個事物之間的對比,逐步培養學生的量感,建立系統性的數學體系。將相同類型的物品進行比較,每個學生都能夠了解到質量的多少和體積的大小。如果對相同種類的物品進行對比,學生就有可能出現錯誤估量的情況,主要是因為小學生缺乏差異量感的學習能力。立足于思維視角,質量和體積會在物品的性質影響下出現不同,將1千克鐵塊及1千克棉花進行對比,鐵塊的體積更小一些。將1千克的木材和1千克金屬材質物品進行對比,木材的體積較大。為了降低小學生的學習難度,教師要充分結合生活元素,引導學生對生活元素進行互相對比,發展學生量感。教師事先準備好實心球,兩個實心球的直徑是相同,但材質不同。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兩種材質的實心球進行對比,學生能夠體驗到實心球的大小相同并且體積也相同。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實心球的質量,學生驚奇地發現實心球的質量存在差異,教師給學生介紹存在差異的原因,一個實心球是鐵制成的、一個實心球是木頭制成的。另外,教師鼓勵學生自主進行對比質量等同然而體積存在差異的物品,促進學生能夠深入研究。或者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對學生進行分工安排,每個學生都能在量感的學習中做好準備,全面研究量感的內涵,構建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學生在這樣的細致研究下更有利于形成差異量感。
(五)師生充分交流,培養學生量感
小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會在不斷成長中有所轉變,培養學生量感素養,也需要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設計教學活動。教師應重視學生彼此的交流和互動,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設計一定的規則形狀,幫助學生清除記憶和理解量的概念,讓學生真正掌握數學知識技能。比如,長方形或正方形紙,小學生能夠通過量感的認知初步判斷,然而若紙張是不規則形狀的,學生要想判斷圖形的面積就會存在困難,教師可以教導學生通過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深入判斷,研究量的內涵。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及時思考,分析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因素,研究怎樣才能正確地解決學習問題,促進學生通過量感解決具體問題,確保數學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進行。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培養學生的量感,根據學生的切身體驗,鼓勵學生深入剖析,研究多種物體的大小和質量,拓展學生知識面。數學課程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實踐性,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入設計教學活動,創新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積累大量經驗,真正將量感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甘水英,武小鵬.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學量感的教育價值及其實現路徑[J].教學研究,2023(1):81-85.
[2]劉旭東.豐富數學經歷" 邁向深層體驗:例談小學生“量感”培養的基本路徑[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2(8):98-100.
[3]洪龍居.關于小學數學量感可視化教學分析[J].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7):128-130.
[4]何辛.體驗與思考并重,內外兼修培量感: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量感的培養策略[J].亞太教育,2022(14):123-125.
[5]張黎.以生為本" 促進學生量感提升:以小學數學“體積和容積單位”教學案例為例[J].華夏教師,2022(18):88-90.
[6]鄭璘玲.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量感習題編制的探索[J].教學與管理,2021(29):70-72.
[7]李星云.論小學生量感的認識及培養策略[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5):147-150.
(本文系課題“具身學習視角下小學生量感培養的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3czb-wj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