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要求教師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同時指出學生應在義務教育階段,感受和理解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音樂教育作為美育重要的一環,在傳承及發展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方面,應起到該有的作用。筆者就新課標視角下初中音樂課堂中的傳統文化教學,淺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傳統文化;學校教學;初中音樂課堂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彰顯了我國基礎教育藝術課程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新突破。新課標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教育部2021年發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也指出:開展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永續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堅守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價值自信的根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培養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具有重要意義。音樂教師應響應國家的號召,在日常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傳承及發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
一、在教學中推廣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與必要性
回望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時間的長河煙波浩渺,無數朝代起起落落,不變的是一脈相承的文明。我國作為禮儀之邦,古時,“禮樂”是中國文明的核心部分。作為古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學說——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就曾經說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禮樂社會更是孔子的政治理想。禮和樂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完整有序的社會政治文化制度。禮樂之音也寄托于琴瑟羌笛、弦歌之聲、古譜清音傳承至今,在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但中華傳統文化的地位與內涵卻并非萬世不拔。自晚清始,資本主義列強對我國的侵略與剝削,使得近代有為知識青年開始反思傳統文化倫理理論與傳統政治制度,在這一時期,傳統文化逐漸成為封建腐朽的代名詞。而百年的積貧積弱,似乎也讓國人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下,對本國的文化自慚形穢。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力的逐漸強盛,社會各界開始重新思考、審視中華文化的價值與地位。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圍繞著“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講話。新課標也要求教師,要讓學生通過義務教育階段藝術課程的學習,感受和理解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美育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獲得全面發展的重要的素質教育組成部分。而音樂教育作為美育重要的一環,在傳承及發展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承擔起該有的責任。這是新課標對義務教育階段藝術教育的要求,也是音樂教師順應時代潮流的新的歷史使命。
二、學校教學中傳統文化藝術推廣的現狀
近年來,中學生音樂素質教育培養的課題逐漸被重視,在中學生音樂課堂教學中得到體現。在教育部及學校的大力倡導下,越來越多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音樂形式進入校園。例如,蘇少版音樂教材中有專門的戲曲、曲藝單元,民歌民謠也分門別類,穿插于日常的單元教學中;許多學校開設了有關民族樂器學習與演奏的校本課程,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教育局組織“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一些學校會邀請民族藝術團進校演出……這些舉措無不從方方面面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不過,傳統文化藝術的推廣,仍舊有著不小的阻力。
(一)現代流行音樂思潮的沖擊
這種阻力首先來自西方現代流行音樂思想的沖擊。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隨著我國經濟的騰飛,西方國家的人文思想不斷涌入我國,全新的思想浪潮引起了文化的震蕩。不管是文化形式還是內核,東西方大相徑庭,這種強烈的文化碰撞使國內的音樂文化理念快速更新迭代。
當代的青少年成長在快節奏環境下,也成長在西方思想熱潮的文化滲透里。相比于含蓄內斂、外寬內深的中國傳統音樂,西方音樂情緒鮮明、節奏明快
的音樂特點,顯然更能迎合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
狀態。
同時新興科技的發展也使流行歌曲的傳唱更為廣泛,大到各類電視、電影、訪談節目、綜藝節目的主題曲、插曲,小到短視頻的背景音樂、電腦、電視、手機、便攜式播放器等各種設備,總能把各類音頻、視頻甚至演唱會、各類晚會片段等等,第一時間進入大眾視野。而這些片段、背景音樂,大都是以流行音樂為主。可以說,科技的發展,使得學生從生活的各方面都被流行音樂熏陶著、影響著。
反觀我國傳統文化,除了音樂的表達相對內斂含蓄,許多民間藝術,包括各類戲曲、民歌等等,大多保持著原生態的地方特色。許多作品旋律是由地方山歌小調發展而來,唱詞也保留了當地方言。盡管深究細品之下,傳統音樂的魅力并不遜于西方的音樂藝術形式,二者可以說各有千秋、不分軒輊。但在“快餐式”“碎片化”文化流行的今天,大部分人似乎很難沉心靜氣細細品味,傳統文化的“短板”也因此顯現。
在這種大環境影響下,學生對中華傳統音樂的耳聞目擊相對于西方曲式體系下的流行音樂來說較少,興趣也比較低。
(二)學生認知意識薄弱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發現在流行音樂浸泡中長大的學生,如果本身并沒有學習民族樂器、戲曲等傳統藝術,身邊沒有比較喜愛或了解民族音樂的家長或朋友,一般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基礎認知和了解相對比較薄弱。
在許多學生看來,民歌、民謠甚至許多民族樂器,就是“土”的代名詞。許多學生也因此不愿意去了解民族音樂文化,對此有一定的抵觸心理。這種認知在音樂教師看來,是一種非常悲哀的現象。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需要教師的引導,更需要學生的主動創新。沒有學生自身內驅力的推動,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無法得到很好的傳承,更不用說發揚和創新。因此,作為教師,如何根據學生的心理,循序漸進、正確引導,成功點燃學生對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熱情,是教師在踐行新課標“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要求中,需要認真思考與探索的。
(三)教師程式化教學,教學方法生硬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發現部分音樂教師陷入了程式化教學的誤區。中國各民族的音樂文化都是經過了長期的沉淀形成的,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音樂藝術,在不同的地理氣候,語言乃至宗教的影響下,都有著其獨特的特點。勞動人民通過口口相傳的歌謠記錄歷史,傳承文明,表達情感,這是無數人智慧的結晶。
如果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生搬硬套,并不注重對教學情境、作品的人文特點及學生情感的引導,就會使學生體會不到各民族各類別傳統音樂不同的魅力,無法激發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興趣。
目前,許多學校的音樂課程測評仍著重于學期結束前,學生的筆頭基礎知識測評及技能測評。但是,音樂是一門實踐的學科,在注重結果導向的同時,教師也應當注重過程性評價。例如,在學期開始之初,教師可以結合班級學生具體的能力情況,以及本學期教材中的重點傳統音樂文化內容,提前布置貫穿一整個學期或者半個學期的“長線任務”。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別,通過對民族音樂的學習探究,實踐表現形式、探索人文背景、體會情緒情感,在學期中或學期末,針對本次主題,進行一次小組式匯報演講或匯報演出,并以小組內各成員的具體參與情況為依據,制定評分表。這樣的任務設定及評價形式,能夠促使學生發揮自主性,主動參與傳統民族音樂的學習,也能夠比單一的技能測評更深入地激發學生參與實踐藝術活動。在自主探索、欣賞、表現、融合的過程中,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創造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激發。
三、構建高品質傳統音樂文化課堂的實踐
傳統音樂文化豐富多樣,包括但不限于戲曲曲藝、民歌民謠、傳統樂器演奏等等,這些文化不盡相同卻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底蘊。為了真正上好一堂關于民族音樂的課程,在教學中讓學生更好地接受熏陶,引起共鳴,深刻理解。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優化構建課堂。
(一)結合地方特色,創設本土傳統藝術課程,增強學習氛圍
不同的地理環境、人文形態、方言特點,造就了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每個地區都有自己本土藝術文化,而這些本土文化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在課堂中,教師應當有效利用這些本土資源。
同時,學校可以增設本土傳統音樂校本文化課程,積極利用本土優勢,帶學生走進當地劇院舞臺,零距離現場感受本土傳統藝術,也可以聘請專業劇團的演員和藝術家,作為導師,對學生進行指導。
這些舉措無疑都能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傳統音樂文化學習氛圍,為他們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結合大單元模式,深挖教材,適當延展
身為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教師首先應當深挖教材,明確、整合教材中所涵蓋的傳統音樂文化元素特點,為學生深入淺出地講解。并應結合作品的人文背景內涵,適當延伸拓展,為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與動力,打下良好基礎。同時,筆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人文情懷,從“文化理解”層面出發,適度延展教材內容,結合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進行教學。作為拓展欣賞,學生通過《黃河大合唱》的歌詞,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了解,在國家存亡的危難關頭,音樂家們內心的激蕩不安及拳拳愛國之心。而《黃河》鋼琴協奏曲正是采用了《黃河大合唱》中的主題二次創作譜寫而成。這讓學生更能深刻體會到,時代洪流滾滾向前,而炙熱的愛國之情永不褪色。
四、結束語
中華傳統文化汪洋浩博、源遠流長。中華文明的傳承不息,正是源于每個時代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傳承與發揚。傳統民族音樂,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日漸聯系緊密,中西文化不斷交融碰撞的現今社會中,更應得到合理的保護與發展。作為音樂教師,如何落實新課標,正確引導學生傳承優秀民族文化,樹立文化自信,任重而道遠。應砥志研思,緊跟黨和國家的指導方針,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為學生美好心靈的塑造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彭吉象,劉沛,尹少淳.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