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基于學習進階視角,以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第六單元為例,探討如何緊扣課標要求和單元導讀、單元學習任務進行單元作業設計。提出了學習進階視角下單元作業設計的設計要點:一是目標導向,設計有梯度的課段、課時作業目標;二是結構意識,設計逐層遞進的課段、課時作業;三是情境設計,單元情境任務統攝課段、課時情境作業;四是量表評價,強化教、學、評、考的一致性。
【關鍵詞】學習進階;大單元;作業設計
單元作業設計是指以一個章節、一個單元或一個大單元內容為主題的作業設計。它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現實針對性。傳統的作業設計以單篇課文設計為主,存在目標含糊、知識零散、類型單一,缺乏系統性、連續性等弊端。單元作業設計能使作業設計更有序、更有效,促使知識結構化。
進階視角是指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構建學生新的知識、能力框架,讓學習呈現持續、進階的特點,逐步從“起點”到達“終點”,實現認知水平和能力發展的“拾級而上”。單元作業設計應明確作業目標及其“進階點”,在兼顧整體的前提下,設計不同梯度的作業任務,并在多元評價中促進學生知識的“增長”、能力的“升階”、思維的“躍升”。
筆者在學習進階視角下,以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作業設計為例,設計了以“洞見社會百態,表現個體思考”為主題的單元作業,并歸納了以下設計要點。
一、目標導向,設計有梯度的課段、課時作業目標
“目標導向”是單元作業、試卷設計的重要原則。
1.對標課標及教材
筆者梳理《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2017版)》關于“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教學目標要求、學業質量水平對必修教材的教學要求,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單元導讀、單元學習任務要求,總結出單元重點教學目標,并以此為依據,設計單元作業目標(見表1)。
2.重整單元教學目標
按照學生研讀一篇小說的過程和路徑,對單元作業目標進行重組和排序,使單元作業目標呈現出由易到難,逐步遞進,主次分明的的設計特點。
3.分解課段目標
將課段目標進一步分解為課時目標,圍繞課時目標,設計相應的作業任務。例如,第一課段的目標分解為兩個課時目標:一是能自主閱讀五篇小說,用表格或思維導圖形式梳理人物關系及故事主要情節(第一課時);二是學習小說敘述視角知識,能選擇恰當敘述視角講述小說,做到講述內容準確,講述生動,融入情感(第二課時)。課時目標與單元目標、課段目標始終保持一致,課時目標與課時目標之間形成一定的梯度。
二、結構意識,設計逐層遞進的課段、課時作業
課段作業的設計注意作業之間的關聯性、連續性、進階性。在內容探究上,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課內而課外,由宏觀而微觀;在能力訓練上,由初步感知而深入探究,由簡單能力訓練而綜合能力提升,體現作業進階的特點。具體如表2所示。
.
單元作業設計還應兼顧以下特點。
①體現作業設計的程序性。課時作業設計緊扣課時目標,依偱學生學習路徑,體現學習的進階。按時間先后,可分為課前、課中、課后,要求學生課前探究預學、課中展示評價、課后鞏固拓展。
②體現作業設計的豐富性。作業類型可分為基礎型、提升型、拓展型、實踐型,體現一定梯度;根據學生不同水平,作業又分為必做題與選做題,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性、選擇權,使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均能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逐層進階。
③體現作業設計的科學性。教師對每項作業的屬性——作業目標、作業形式、作業屬性、作業難度、學習水平、完成實踐、題目來源等要有清晰的認知、統籌規劃,并通過表格呈現。
綜上所述,作業順序、作業類型、作業屬性等,教師都應統籌規劃,科學編排,使之呈現結構化、進階性特點。
三、情境設計,單元情境任務統攝課段、課時情境作業
新課標強調“無情境不命題”。情境作業設計更能密切知識與現實的關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設計統攝單元的情境任務
單元作業設計也需要由一個大情境進行統攝,激發學生興趣,驅動學生完成單元學習。
本單元教學設計,以“2022年校園文化節,學校擬舉辦以‘洞見社會百態,表現個體思考’為主題的微小說征集大賽,收錄同學優秀作品并編輯校園《洞見》微小說作品集。請你通過學習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名家小說作品,借鑒小說創作的技巧,為此次活動創作一篇小說進行投稿”作為單元教學情境,統攝整個單元的學習;并設計“班級小說故事會”“班級小說研討會”“班級小說品鑒會”“班級習作交流會”四個小學習情境,形成貫穿單元的學習任務串。學生通過閱讀、思考、鑒賞小說,先進行知識輸入,再通過借鑒、寫作小說進行輸出。閱讀輸入為寫作輸出鋪墊、服務,單元學習任務難度逐級升高,體現一定的進階性。
(二)設計緊貼生活情境的課時作業
課時作業設計也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訓練學生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如果讓你給祥林嫂、別里科夫、格里高爾寫一封信,請你開導他們走出人生的困境,你會說些什么呢?動筆寫一寫你的思考及你的期待。要求:符合書信格式,800字左右”。大情境下設置小情境,層級清晰,體現結構化特點。
四、量表評價,強化教、學、評、測的一致性
評價是檢驗作業效果的重要途徑。教師應不斷探索多元評價模式,健全作業評價激勵機制,努力實現教、學、評、考的一致性。評價環節,教師不僅要發揮評價的診斷功能,立足于學生的活動過程,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也要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感。
(一)注重課時單項作業評價
注重評價的診斷性、針對性和時效性。學生完成單項學習作業后,教師可采用口頭評價或書面評價方式,組織多元評價主體進行評價。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就應該設計好參考范例和評價量表,體現教、學、評、測的一致性。
例如,情境作業:“設想一下,如果祥林嫂、林沖、別里科夫、格里高爾穿越時空,來到新時代的中國,他們的命運會有怎樣的變化。請結合時代特點,展開你的想象,以‘" " " " 來到2024年的中國’寫一篇短文,并在小組間交流”,教師可提前準備好范文供學生學習——《別里科夫來到2022年的中國》:“別里科夫一覺醒來,陽光有點刺眼。他坐起來,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度。這個國度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一切都燦爛明亮?!壬愫?,有什么需要幫忙嗎?’一個濃眉大眼的小伙子向他伸出一只手,別里科夫本能地用帽子蓋住了自己的眼睛……”
(二)注重大單元學習整體評價
單元學習結束后,可以設計單元整體評價與檢測。例如,筆者設計大表格“必修下第六單元知識梳理”,讓學生梳理五篇小說的作者信息、時代背景、故事梗概、表現主題、藝術技巧、語言風格等,對單元知識進行回顧與總結;設計“必修下第六單元學習自我評價與反思”讓學生復盤這一單元的學習過程,強化學生的學習體會,反芻自己的學習經驗;最后設計“必修下第六單元學習測試卷”,對單元學習目標的再次呼應與檢測,強化學生對單元知識的認知,檢測學生對單元知識的理解運用。
(三)注重創設輔助學習的作業支架
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考慮學生的學業水平和能力層級,在恰當處設置合適的作業支架或思維支架,降低作業難度,讓作業靠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增強學生完成作業的信心。
例如,第八課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項作業——“以《祝?!分械恼Z言片段為例,分析論證‘魯迅小說語言簡練而深邃,善于運用勾勒式白描,而又往往話里有話’這個觀點(或自行擬定觀點),寫作一篇600字的小論文,在課上進行交流”。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完成小論文寫作作業,為學生提供了小論文范文,并指導學生按照標題、摘要、關鍵詞、引論、正論、結論、參考文獻的結構進行寫作。
五、結束語
總之,進階式的單元作業設計更能滿足學生對語文學習不同層次的要求,真正發揮單元整體學習的價值。教師應改變觀念,著眼于單元整體,使單元作業既圍繞核心目標,又各自承擔功能,梯度推進,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月芬.重構作業: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徐淳.挖掘教材特色,設計單元作業:以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戲曲單元為例[J].語文建設,2022(15):39-42.
(本文系福建省廈門市高中“提質增效”專項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課題“基于學業質量水平的‘文學
閱讀與寫作’教學評價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MXD202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