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化,跨學科教學理念逐漸受到教師的廣泛關注和認同。在小學階段,語文作為母語教育的基礎學科,其內容豐富多元,涵蓋諸多生活、社會、自然等領域的知識。因此,開展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具有極大的價值和可能性。它不僅能拓展學生視野,激發學習興趣,還能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情感表達、信息處理及人文精神的養成。本文主要對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進行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策略
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有效開展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將語文學科與數學、科學、社會、藝術等其他學科有機融合,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為教師關注的重要課題。跨學科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思維視野,增強其跨學科思考能力,還能使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深化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培養學生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及創新精神。基于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采取積極有效的教學方式,從而實現跨學科教學。
一、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拓展學生知識視野
做好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能充分培養學生綜合素養。跨學科教學強調不同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將語文與其他學科如數學、科學、社會等相結合,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也能夠運用其他學科的思維和方法。例如,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歷史角度解讀歷史背景,從科學角度分析文中描述的現象,從而增強學生的跨學科能力和多元思維能力,全面提升其邏輯推理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人文素養。通過跨學科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在語文課堂上接觸到更廣泛的知識領域,比如結合地理知識講述詩詞中的地名文化,借助生物學知識理解古詩中動植物形象的描繪,或者用藝術手法解析文章的結構美感。這樣不僅豐富了語文教學內容,還幫助學生建立各學科之間的聯系,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靈活運用語言知識,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語文與其他學科的結合能促進學生學會在具體情境中靈活運用語文知識。例如,讓學生撰寫科普小論文,要求學生以準確的語言表達復雜的科學概念;或者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基于歷史故事創作劇本并進行表演,這些活動都極大地鍛煉了學生實際應用語文的能力及跨學科溝通協作的能力。另外,當語文與其他學科相融合時,教師可以設計更深入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本質,從而實現深度學習。例如,利用語文課講解環保主題時,可引入科學數據、新聞報道等多種素材,促使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去理解和分析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這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三)符合社會人才發展需求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跨界整合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通過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學生能在早期階段就獲得跨學科學習的機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善于解決問題的習慣,這為學生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和未來職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跨學科教育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興趣和能力,使其在未來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和適應力。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既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發展趨勢,也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二、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實施原則
(一)基于語文,跨而有“度”
新課程指出:“遵循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開展具有語文學科特質的教育教學活動,努力體現學習任務群各自特點”,這是語文課程跨學科學習實踐的邏輯起點。因此在開展語文跨學科學習中,要通過多學科知識的融通學習中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也就是將學生置身于語文實踐的全時空,形式豐富地學習語文,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二)落實素養,跨而有“融”
在語文跨學科教學中容易出現跨學科學習的“拼圖”現象,體現為了“跨”而將語文與其他學科機械地拼湊在一起,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并未形成指向培養核心素養的內在有機聯系。跨學科融合不是簡單的“活動拼盤”,也不是單純的“形式點綴”,更不是非必要的“變相加塞”。真正意義的語文跨學科學習,應該是知識之間自然的融合,是在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巧妙地無縫銜接、巧妙運用;是融在知識的關聯處,合在知識的共通點。
三、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策略
(一)以真實主題驅動真實協作
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實施的過程中,主題的確定要以解決問題、培育素養為導向。主題源自兩方面:一是從學科自身的發展邏輯中來,二是從現實的社會生活中來。以真實的主題驅動不同學科相互協作,各學科因問題解決的需要而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建構認知體系。例如,筆者在教授《白鷺》一課時,一個學生在品讀白鷺的美之后回憶起不久前看到的一則新聞新聞:376只鷺鳥被獵殺,在繁殖期毀滅性大規模地捕鳥的目的是獲利和食用。白鷺這首“精巧的詩 ” 在現實中卻面臨著生存考驗,這不禁給學生帶來了深思:社會公眾對白鷺了解有多少?我們能夠為保護白鷺做些什么?于是筆者和學生開展一次“我與白鷺有個約定 ”跨學科主題實踐活動。在確定主題時,筆者用“保護廈門的白鷺 ”這一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真實問題驅動不同學科相互協作,跨學科學習不為“跨”而“跨”,各學科間不是簡單的“拼湊”“疊加”,而是因解決“保護城市里的白鷺”這一問題的需要而聯系在一起。
再以“走進大自然”主題為例,課文里大自然多么美麗啊,如何守護這份美麗呢?首先,可以結合科學學科,在學習有關四季變化、生物多樣性等內容時,結合科學課程,實地觀察記錄春天里植物生長的變化,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撰寫觀察日記或科普短文。其次,與美術學科結合,根據語文課上學習的關于大自然的詞匯和意象,組織學生繪制“我眼中的大自然”圖畫,表達對自然美和環境保護的理解。再與音樂學科融合,學唱或演奏表現自然元素的歌曲,例如,《讓我們蕩起雙槳》等,體驗歌詞中傳達出的大自然的情感與意境。最后,與道德與法治學科融合,教育學生愛護環境、尊重生命,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主題活動,討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環保行為。總之,以真實主題驅動跨學科教學活動不僅能增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還能驅動不同學科相互協作,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主動去尋求新知識,培養其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二)以真實情境揭開真實探究
真實的情境往往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學生往往會被吸引,激發學生將獲得的知識和經驗有效遷移應用到解決社會生活問題中,并積極自主地投入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因此,教師要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調用綜合能力、持續地努力地解決問題。如學習《父愛之舟》一課時,創設“參加短視頻拍攝比賽,拍攝以父愛主題的視頻”的情境任務,以“影像中的父愛之舟”為驅動任務,將語文學科與音樂、影視戲劇等多學科元素碰撞出精彩的火花。將跨學科學習落實在組織形式的呈現,也落實在人文素養的滲透,打開了學生的思維格局、素養格局。例如,教授《牛郎織女》這篇課文時,教師可創設“爭當民間故事傳承人”的情境,學生理解故事中的情節發展、人物性格及表達的主題思想,分析民間傳說的語言特點和敘事手法,一是可以將語文與道德與法治學科相融合,在講解故事的過程中,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家庭倫理、親情觀念和社會價值觀,如勤勞樸實、忠誠善良、珍視家庭等,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法制意識。二是與音樂學科融合,組織學生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牛郎、織女和其他角色,通過戲劇表演形式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故事內涵,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情感投入。三是與科學學科相融合,結合天文知識,講解“銀河”和“牽牛星”“織女星”的天文學背景,學生了解故事背后的實際天文現象,并將神話傳說與自然科學聯系起來。
(三)以真實任務推動真實運用
跨學科學習設計基于主題的任務鏈,引導學生隨著關聯情境的推移,完成一個個前后關聯、層層深入的具體任務。在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中,任務鏈的設計要以語言文字的運用為落腳點,促進語文學習展開。以《白鷺》跨學科學習為例,如何守護郭沫若筆下這首“精巧的詩”?教師基于“保護廈門的白鷺 ”這一真實問題,設計任務鏈。任務1為初識。走進白鷺的世界,語文與美術和信息技術學科融合,通過網絡查找、翻閱書籍、現場觀察具體了解白鷺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朗誦與白鷺有關的古詩詞,畫一畫白鷺,寫一首關于白鷺的詩。任務2為追尋。廈門和白鷺的情誼,語文與美術相融合,翻閱歷史記載,講一講或畫一畫白鷺與鷺島的故事;語文與綜合實踐結合,調查以白鷺命名的地方,帶“鷺”的品牌,走進廈門航空公司了解“一鷺高飛”的企業文化,寫一寫采訪稿。任務3為續緣。保護白鷺在行動。語文與數學和綜合實踐相結合,設計問卷調查并進行數據分析了解市民對白鷺的了解情況;采訪觀鳥協會副會長,撰寫采訪稿;創作以“保護白鷺”為主題的情景劇。在這一案例中,教師以真實的任務將學生的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學科學習與跨學科學習貫通起來,形成有機關聯,每一個任務都落腳在語言文字運用上,在多學科內容融合的基礎上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并在實踐中感受解決問題的樂趣。這樣,“跨學科學習”循著“任務鏈”自然深入,促進學科學習的深化。
(四)以真實踐促進真成長
跨學科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真正實踐探索,引導學生從課本走向實踐,從課堂走向社會,在持續推進的有意義的實踐中,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帶動“學”,通過“學明白”支持“做成事”。唯有如此,學科知識才能在新情境中得到遷移、交融、轉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所學知識才能成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工具,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在講解科普類文章時,關于“水循環”的課文,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描述的水循環過程(蒸發、凝結、降水等),并運用科學課上學到的知識進行詳細的解讀,讓學生了解這一自然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教師可以設計簡單的實驗活動,如制作一個小型水循環模型,讓學生動手操作以直觀展示水循環的過程。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讓學生深刻理解課本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并且教師將水循環與環保、水資源保護等社會熱點話題相聯結,討論如何節約用水、防止水源污染等問題,培養學生關注環境、熱愛大自然的社會責任感。
四、結束語
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策略是推動基礎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將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相互融合,形成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然而,實施跨學科教學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資源整合能力和課程設計技巧,也需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發展水平。教師要合理實施跨學科策略,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趙榮昌.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跨學科融合策略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3(21):155-157.
[2]范一舟.基于STEAM視域的小學語文跨學科融合教學策略[J].吉林教育,2023(30):61-63.
[3]曾小川.依托信息技術的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實踐策略研究[J].中小學電教,2023(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