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伊頎
摘 要: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新時代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明確進路。學術期刊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在不忘本來中尋求轉型發展的價值底蘊與實踐面向,在吸收外來中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在面向未來中以學術精品高質量發展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學術期刊編輯要充分把握繼承與發展的現實邏輯關系,明晰學術精品的價值內涵與界定類型,以鑄就精品文章、精品欄目、精品期刊為旨歸,進一步推動新時代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習近平文化思想 學術期刊 高質量發展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1]學術期刊不僅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媒介載體,而且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內在力量。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一方面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關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聯結傳統與現代、實現守正與創新的橋梁紐帶,是新時代新文化的締造者、傳播者,是敢于、善于、勇于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價值引領陣地、學術傳承高地、知識匯聚園地。
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新時代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明確任務、廓清路線,學術界、期刊界、教育界應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學術期刊提升原創能力、實現融合轉型、促進學術交流、深化交流互鑒注入強大精神動能和堅實內在底蘊。學術期刊擔負著學習宣傳闡釋好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使命任務,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娓娓動聽的故事讓習近平文化思想走進讀者心中、引領讀者實踐,這就需要學術期刊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把握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之間的關系,充分踐行“第二個結合”,以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鑄牢學術根基,在堅守初心、引領創新中鑄就更多傳世精品。
一、不忘本來:“第二個結合”為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提供價值底蘊與實踐面向
首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的提出,為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夯實價值底蘊。一方面,學術期刊所展現的傳播知識、弘揚學術、文明對話等功能的核心支撐在于“第二個結合”。只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內化為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精神動力,才能在文化傳承與交流互鑒中把握主動權、煥發新生機。在學術期刊生產周期中,編輯通過理論學習而外顯于信息挖掘、選題策劃、作者遴選、定向約稿,進而作者領會約稿意圖、明確寫作方向,再融入自身的理論知識、研究成果與學術智慧,最終形成一篇閃耀新觀點、展現原創力、引發廣泛思考的學術論文,這些都是對文化凝練的創造性轉化。另一方面,編輯通過審稿、編輯加工流程,對作者所交文稿進行優化與完善,思考約稿初衷是否完整呈現、文稿價值是否符合預期、新的選題是否就此形成,在與作者或專家交流中碰撞出新思路、延伸出新方向,這些亦是對文化延續的創新性發展。只有將這一過程不斷地推進、往復、循環,運用學術眼光判斷選題價值、把準文稿方向,形成堅實的價值底蘊,才能讓學術期刊在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守正與創新中葆有學術定力、彰顯學術魅力、體現原創實力。
其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所蘊含的實踐性,是學術期刊把脈“第二個結合”、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方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具有鮮活生命力的,它是流動、變化又被賦予時代內涵的,指導實踐的面向更是一以貫之的。學術期刊要讓枯燥的、艱澀的學術語言“活”起來,就必須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故事,傳播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遞實踐動能、匯聚實踐力量的聲音,改變傳統敘事邏輯和話語方式,用讀者能聽懂、喜歡聽的情感表達加強沉浸式體驗、引領實踐新方向。例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短視頻/音頻的方式演示、講述出來,請作者將所著文章的學術觀點、研究脈絡、論述框架、案例分析錄制成短視頻/音頻,并內置于學術期刊的微信公眾號推文或官方平臺中,實現文字瀏覽向閱聽作品的實踐轉向,不僅提升了學術論文的傳播力影響力,更關鍵在于讓文本更易懂、理論更生動,還加強了作者、編輯、讀者的連接與互動。目前,已有不少學術期刊的微信公眾號都開通了相應功能,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為學術語言的通俗易懂、知識傳播的融合轉型,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應用方向。
近年來,學術期刊通過專題策劃的形式來踐行堅守價值底蘊、深化實踐面向等理念,在引領學術熱點研究方向、推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方面取得較好效果,在保持學術定力的同時體現現實敏銳性,以實現學術文化與社會實踐的雙重價值。例如,博物學對于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學科建構與理論發掘意義,二者的聯結創新研究充分體現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文化融合傳承的內在要求與精神意涵。隨著商務印書館、北京大學出版社等通過優質博物學圖書的出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博物學圖書品牌,《出版參考》雜志率先策劃《聚焦博物學圖書出版》專題,通過發揮圖書出版優勢,引導人們親近自然、順應自然,廣泛傳播博物學理念和相應的人生態度,為社會民眾建立生態意識,不僅向出版業界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亟待關注的重大課題,[2]而且為“第二個結合”指向跨學科研究提供了路徑可能。
二、吸收外來: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為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擘畫戰略藍圖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3]有學者指出,未來的重要課題都將圍繞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展開,學術期刊既要吸收優秀外來理論,也要將中國的現實、中國的問題和中國的經驗很好地結合起來。[4]學術期刊肩負著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時代使命,建構自主的知識體系為其創新轉型、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首先,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夯實學科發展基礎,為學術期刊選題策劃錨定方向。近代以來,西方的哲學、物理學、天文學、科技、文學、藝術學等學術理念傳入中國,對于中國的社會經濟和學術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開啟了西學東漸之風。但隨著中國社會轉型發展與現代化的深入探索,我國學者逐漸看到了西方理論與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不適應性”,不僅不利于形成獨立的學科主體性,而且對構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缺乏實踐主動性。這在新聞傳播學和編輯出版學的學科發展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建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和出版學自主知識體系的聲音不絕于耳。學術期刊作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構建“三大體系”、建構自主知識體系起到積極的助力作用,尤其是近兩年來,相關主題探討已經成為眾多學術期刊選題策劃的重點關注領域。例如,《中國社會科學》設置的《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天津社會科學》組織的《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建構》、《中國編輯》策劃的《出版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專題研究》等,均運用欄目配置、專題策劃等形式,從西方理論借鑒、吸收外來經驗和促進學術轉化等方面對建構我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作出系統思考與深入闡釋。
其次,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與學術期刊研究相伴而生,為學術期刊之間交流互鑒謀劃方案。學術期刊需要關注同類期刊和交叉學科的研究面向,不僅可以盡可能避免同質化選題重復輸出,而且能夠為各自走出差異化辦刊道路做好規劃,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議題的研究離不開對相關學科建設與課程改革問題的觀照,這就為學術期刊之間加強業務交流提供了新思路。例如,《科技與出版》網絡首發的《自主體系與創新變革:中國新聞傳播學學術期刊的新時代十年》《新時代以來中國經濟學研究的概況、總體性判斷與展望——基于經濟學代表性期刊的文獻計量分析》《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基于代表性法學學術期刊的觀察》,就是以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話題為橋梁,實現了出版類學術期刊與新聞傳播學、經濟學、法學類學術期刊在刊物研究、學科交叉與學術對話等方面的突破。以學術期刊之間的交流互鑒共促期刊集群發展、推動形成學術共同體,助力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
三、面向未來:以學術精品高質量發展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智能時代背景下,雖然隨著VR、AR、元宇宙等新產品樣態的普及與大數據、云計算、ChatGPT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而導致圖書、報刊等傳統媒介式微,但是技術的迭代升級,并不意味著改變圖書、報刊作為知識傳承和文明延續的媒介功能。以此為出發點,探究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這一命題,仍舊要回到學術期刊的功能與定位來思考。對于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標準,學界業界目前暫未形成統一認識。有學者認為,從學術性、獨特性、有機性、論爭性與影響力五個方面判斷與衡量一份學術期刊的辦刊質量與水準,可能更易讓學界與業界達成共識。[5]筆者認為,這五個方面如果歸納起來,可以理解為共同指向了“內容”本身,這也是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本質意涵與核心所在。只有通過高水平研究,轉化為高質量成果,才能形成高品質內容,進而升華為學術精品,[6]歷久彌新,成為推動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與鮮活注腳,助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首先,厘清學術精品的價值內涵,為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明確目標。學術精品,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就是體現原創能力、具有創新理念、研究脈絡清晰、有效指導實踐的高質量文章。有學者對出版精品作出了全新的詮釋,有別于傳統概念理解,從習慣性觀念層面出發,鴻篇巨制有精品,短篇力作也有精品,只要是能夠滿足人民群眾日益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國際國內讀者中擁有廣泛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那么就可以稱其為出版精品。[7]《文史哲》主編王學典認為,對于一篇文章,衡量其價值一般有兩個標準:一是看是否有功力;二是看是否有見識、思想、洞察力,是否見解深刻,是否能使人明白一些事理。[8]這些為我們厘清學術精品的價值內涵提供了思路與方向。也就是說,學術精品不在篇幅大小,而在于它的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在于它能夠滿足讀者閱讀需求,在于它深刻的見解與獨到的洞察,傳世經典貴在“精”。學術期刊只有厘清學術精品的價值內涵,才能秉持辦刊宗旨、堅守辦刊方向,明確自身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稿件,精準判斷每一篇來稿的學術含金量,客觀評價每一位作者的學術研究能力,不錯失任何好稿,也絕不放任“劣幣驅逐良幣”。只有通過不斷地優中選精、打磨優化,再將一篇篇學術文稿打造成一個個學術精品,以每一個單篇的力量為支撐,進而往復疊加,提升學術期刊整體質量,助力高質量發展。
其次,明確學術精品的界定類型,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養分。厘清了學術精品的價值內涵,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哪些作品可以被界定為學術精品。由中宣部出版局主辦、中國期刊協會承辦的“期刊主題宣傳好文章”推薦活動和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主辦的“中華優秀出版物(出版科研論文)獎”評選或許可以給我們提供啟發。一方面,“期刊主題宣傳好文章”聚焦重大時代主題,充分展現奮進之姿,匯聚凝練中華民族精神。例如,獲得第六屆“期刊主題宣傳好文章”的——《學術界》刊發的《從八大關系深度領悟百年大黨新時代的政治宣言》、《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刊發的《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刊發的《〈周易〉“自強不息”的歷代詮釋》等作品不僅體現了作者深厚的理論研究功底,更加展現了他們強烈的現實關懷與實踐回應。[9]錨定時代主題,記錄社會變遷,展望發展圖景,歷屆獲評“期刊主題宣傳好文章”的作品在回眸歷史、著眼當下、曉暢未來的進步階梯中,為學術精品的界定與鑒賞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譜寫中華文化華章、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了學術界、期刊界的貢獻。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出版物(出版科研論文)獎”作為“出版界三大獎”之一,聚焦出版領域全產業鏈發展,關注主題出版、教育出版、學術出版等業務板塊,觀照數字技術為傳統出版帶來的熱點痛點難點問題,強調精品傳承與融合轉型。例如,《中國編輯》刊發的《論編輯的價值》《品牌圖書是強社之本——三談出版精品是這樣打造的》兩篇作品,分別榮獲第七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出版科研論文)獎”和第八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出版科研論文)獎”,究其原因,在于兩篇作品精準對焦《中國編輯》雜志“編輯與出版”屬性,對于廣大編輯同仁尋求職業認同、找準實踐方向、弘揚優秀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廣與普及意義。尤其是《品牌圖書是強社之本——三談出版精品是這樣打造的》一文,用一系列經典作品案例為讀者梳理了品牌圖書、品牌系列與品牌強社的關系,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活潑的故事、追根溯源的歷史脈絡,不僅為讀者展示了一個個豐盈的、立體的出版精品從創意生成到精雕細琢再到出版上市的全過程,而且將編輯為他人作嫁、甘坐冷板凳的工匠精神內嵌其中,喚起讀者對傳世精品背后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編輯精神的共鳴。該文自發表后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眾多編輯同仁將其視為打造精品圖書的實用良方。由此可以認為,學術精品所追求的必然是獲得國家級獎項、得到讀者的認可與好評,但這只是在其出版或發表后一段時期內的短期規劃,真正長遠的目標則是讓精品力作代代相傳,推動文化傳承與發展,賡續中華文化血脈,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要做好這樣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需要的是編輯智慧的凝聚、學術精品的匯聚,為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夯實底座,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注入豐沛養料。
新時代推動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根本遵循,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明確“第二個結合”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歷史必然性,把握繼承與發展的現實邏輯關系,于守正創新中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于吸收轉化中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于凝練升華中打造更多傳世精品,賡續中華文脈、傳承文化經典,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勇擔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單位系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