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西西
摘要: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之下,隨著鄉村振興階段目標的實現,對農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新的時代條件下,優化農村青年思政教育有利于回應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有利于在順應鄉村治理現代化中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有利于響應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發展新目標新要求。本文通過從教育方式、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內容和教育工具5個方面來審視當前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境況,提出加強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一項長期戰略工程,涉及鄉村政治、經濟、文化、生態文明等各方面的發展,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國家大力發展鄉村振興戰略下,如何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政治意識、思想意識,以更好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成為一大重要的課題。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要力量,也是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象,而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因此,要加強對農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好新時代的“四有”農村青年,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1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意義
農民是鄉村振興工作的主體,而農村青年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優化農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如下意義:
1.1 有利于回應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問題
農民問題也是馬克思與恩格斯非常關注的問題,雖然他們沒有明確提出農民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概念,但在其文本論述中可以窺見有相關描述。如在《法德農民問題》中指出,農民這種非常重要的政治力量的“冷漠態度絕不是不可克服的”[1]。農民問題也是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非常重要的問題之一,列寧因此亦是非常重視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問題,他提出了“政治教育工作”概念,“灌輸”理論等。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結合中國實際,始終重視農民的教育問題,出臺許多方針政策和文件。在新的時代背景和戰略規劃下,及時豐富和調整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有助于更好地繼承和發展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
1.2 有利于在順應鄉村治理現代化中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
在2019年的《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中提出了“要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目標”[2]。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黨的中心任務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3]。鄉村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在圍繞鄉村振興戰略部署時,指明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4]。不僅是在政治、經濟、社會、生態文明的現代化建設中要堅持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在物質條件創造上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而且在鄉村治理中更加要重視農村青年的思想引領、價值凝聚,加強農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1.3 有利于響應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發展新目標、新要求
2020年,我國宣布已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脫貧攻堅勝利的發展目標,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我國發展建設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有了新的戰略規劃方案。一方面,脫貧攻堅的勝利是鄉村振興戰略顯著的成果,抓牢經濟建設,為鄉村振興奠定扎實物質基礎,使農民收入水平得到極大保障。另一方面,站在物質基礎充實的肩膀上,對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對農民群眾的思想政治素質提出了新的目標;不僅需要掌握知識技能,還需要幫助其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增強文化自信。深化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推動農民傳統思想跟隨時代發展變化而進步,進而用內在的自我精神活力助推外在發展。加強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有利于鞏固鄉村振興的現階段成果,也是達成下階段目標的應有之義。
2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審視
新的時代背景之下面臨新的發展局勢,有新的發展格局,意味著農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將有新的特點,面臨新的難題,要有新的突破;而要把握好其新特點,應對好其新難題,實現其新突破,則需要對當前農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境遇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順應時勢,有所增減,有所裨益。
2.1 教育方式:以傳統灌輸教育方式為主
灌輸式教育方式是教育方法中比較常見的且應用廣泛的一種方法,也是在思政教育中常見的一種方法,傳統的灌輸教育方法是一種單向的灌輸教育方法,缺乏與學生的交流互動,無差別地傳導知識、思想的方法。隨著時代的發展,一味地再堅持以傳統的灌輸教育方法為主,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國家與時代對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尤其是對于農村青年來說,一方面,互聯網絡的發展,拓展了其接收信息、了解世界的渠道,思想觀念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另一方面,目前的農村現狀是,大部分農村青年會選擇外出務工,留鄉的更多是老人小孩兒,傳統的灌輸模式對外出務工的農村青年來說,產生效果甚微。因此,只能結合時代特色,轉變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2.2 教育主體:農村思政教育隊伍建設薄弱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基層政府組織干部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組織隊伍在開展工作時,將工作的重心放在經濟建設上,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引起重視,甚至產生只要把經濟搞上去就行的錯誤觀念。另一方面,基層組織隊伍建設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薄弱,主要體現在隊伍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性不夠高,未接受過系統的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培訓,對政策和上級文件精神的領悟水平有限,還需提升基層組織隊伍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以及鞏固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理解;還體現在基層組織隊伍在人才組建配置上缺乏綜合性人才,不能有效地將互聯網絡工具有效運用于農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時思維固化,按經驗辦事,無法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2.3 教育客體:未充分認識思政教育重要性
在農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僅基層組織隊伍沒有認識到對農村青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而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農村青年,也沒有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一是農村青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覺性欠缺。一部分農村青年認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只是一個形式;還有一部分農村青年忙于掙錢養家,從功利性的角度出發,認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使其經濟收入狀況和日常生活發生改變。二是農村青年的價值觀取向多元化,享樂主義、個人主義仍然存在,依舊有人信奉封建迷信,這些觀念與主旋律宣揚的觀念產生碰撞。三是部分農村青年的自我認知能力不足,缺乏大局意識,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理論內容理解模糊。
2.4 教育內容:忽視農村青年現實需求
不管是對于農村青年,還是農村老人、兒童,基層組織在開展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時針對性不強,沒有太多地考慮到年齡階段特質、思想觀念差異、現實實際需求等。在開展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內容主要涉及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等方面,農民難以理解,更難吸引農民的關注。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給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帶來了極大的提高,農民的生活條件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同時由于時代高速發展、智能化程度提高,大多數農村青年需要大踏步才能趕上發展潮流,才能不被社會邊緣化。在此條件下,青年只有遠離農村家鄉,進城務工,才能獲取更高的報酬,他們所關心的重點也變成如何能獲得更高的利益。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開展思想農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應該開拓創新,極大的與農村青年想要的、能要的、愿要的聯系起來,契合其心理需求,改變內容陳舊單調、脫離現實需求的情況。
2.5 教育工具:對網絡工具靈活運用的實效性不高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發展機遇。農村電信設施的完善,智能手機的普及,農民接受信息的途徑以及數量大大擴展。若還停留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上,那教育效果將大打折扣,比如還多為傳統形式的海報、借助融媒體的實效率不佳、與融媒體平臺的結合不強等。結合現實情況,農村青年常會選擇在業余休息時間通過刷短視頻來放松愉悅自己,而比較受歡迎的則為抖音、快手等短視頻播放軟件,從這些平臺上接收到的信息繁雜。許多組織會順應民眾的喜好,也開通賬號,通過發布視頻來宣傳相關內容;但存在一個問題是,大多數賬號的關注量、點贊量和評論數卻很少。分析其原因,從視頻的內容和制作方式可以窺見,那么即使運用了該網絡工具,但是其實際產生的效果卻不好。
3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策略
在分析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現實境況的基礎上,應堅持以人為本、群眾路線的核心理念,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與時俱進的根本原則,堅持文化滲透與疏導教育相結合的基本方法,探討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優化策略。
3.1 打造農村思政教育隊伍,服務農村思政教育
開展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培養一支專業素質強,能力卓越,思想先進的組織隊伍。首先,要提高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綜合素質,無論是專業素質還是思想素質;這就要求在選拔人才的時候要提升選拔門檻與要求,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即使進入隊伍也要堅持進行學習;并接受上級部門的指導,加強與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交流合作。其次,是轉變重視經濟建設工作而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觀念,從工作理念上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起重視,才能在行動中有所體現。最后,調整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年齡結構比例設置,吸納更多懂技術、年輕化的人才,在開展具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能更有創新性、更靈活巧妙地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更切身體悟農村青年的想法與現實需求。打造一支服務于鄉村振興、服務于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層干部隊伍,還需要從制度上加以規范,建設一支分工明確、作風優良的隊伍。
3.2 提升農村青年參與度,回應農民主體地位
提升農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參與度,一方面,可以采取網絡講座的方式引導農村青年參與學習;通過網絡思想交流會等方式,調動農村青年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定期在鄉村微信群聊里分享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文章或文字,幫助農村青年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另一方面,基層組織隊伍以實際的行動帶領引導大家參與,黨員干部樹立起先鋒模范作用,通過做實事來悟思想。提升農村青年參與度,回應在鄉村振興中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地位。
3.3 塑造文化環境氛圍,推動農村青年思政教育
推動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改善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營造良好的、各具特色的文化環境氛圍,熏陶感染農村青年的思想觀念。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專屬地域文化精品。地域文化是指一個地區特有的、特色的、民俗的文化等的集中體現,它是一個地區的人民思想進步、精神提升、價值追求的重要體現[5]。一個地區的地域文化它可能是紅色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茶文化等等,挖掘這些文化背后的歷史故事,以敘事性語言將其描繪出來再現于人們眼前,大力弘揚這些地域文化,讓該地域的人們感受到文化自信與自豪。如山東淄博以燒烤“出圈”,打出“好客山東”的名號,為全國民眾所知曉,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在實現經濟創收的同時,也宣揚了一波山東特有的地域文化,讓每一位山東人民都極大地產生自信心與自豪感。那么,同樣的,將這種方式應用于農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并弘揚農村地域文化,不僅能作用于鄉村振興中的經濟建設,讓農村青年看到家鄉就業增收的希望,從而返回家鄉,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亦能塑造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讓農村青年在這種氛圍中受到感染熏陶,達到潛移默化作用。
3.4 組織思政教育內容,契合農村青年實際需求
根據農村青年的實際需求,組織調整農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這是提升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舉措。首先,從普遍共性出發,立足農村青年的心理需求,設計與農村青年認知水平相符合,通俗易懂,易于被農村青年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其次,考慮農村青年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與現實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過程中讓農村青年感受到實際關懷,增強農村青年的獲得感、滿足感、幸福感。最后,考慮到農村青年的實際物質需求,在組織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時,可以將政策福利、相關法律法規等民生保障方面的內容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借助網絡視頻平臺或直播平臺進行宣傳,幫助農村青年了解。
3.5 抓住網絡時代特征,充分運用網絡工具
21世紀的社會已經進入帶有時代特性的社會,即網絡社會。網絡社會有開放性、互動性、功能共享性、信息海量性等特點。網絡也成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陣地,因此,在進行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時,要把握好網絡這一工具。一方面,同樣的教育內容要學會借助新的,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形式讓農村青年接受。比如,有創新性地運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將宣傳教育內容精心制作成農村青年樂于接受的短視頻;利用直播,宣傳家鄉鄉村文化,讓外出務工的農村青年即使遠在異鄉,在手機的那一端也能看到家鄉的變化與家鄉的行動,還能借助直播,宣傳最新的國家政策導向,介紹與“三農”問題密切相關的民生福利政策。另一方面,打造極具特色性的網絡平臺,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元宇宙+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可以用于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樣能在農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實行,讓農村青年在海量信息中能了解與關注到相關的內容,從而幫助達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佚名.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佚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9(19):11-16.
[3]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4] 佚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5(001).
[5] 孫鴻溥.地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路徑——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導論》[J].中國教育學刊,2023(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