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舞蹈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舞劇對舞臺藝術、音樂以及啞劇等藝術表現方式進行融合,從而形成了獨有的以舞蹈舞臺塑造人物情感、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節的劇目形式。在近年來人民大眾精神文明層次不斷提高的過程中,也提升了藝術欣賞水平,伴隨不斷革新的藝術觀念,在舞劇編創中也應當及時進行創新。通過與戲劇結構相融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更加豐富的藝術創作形式。而在這一過程中,如何有效融合創新成為關鍵。
一、戲劇結構融入舞劇編創的意義
在戲劇作品中,最為重要的基本框架就是戲劇結構,通過戲劇結構的設置,將會對戲劇情節的發展、人物塑造以及故事主旨的表達產生影響。而在與之相同的舞劇編創中融入戲劇結構,可促使舞劇整體在舞蹈表演的基礎上展開更加完整的情節構建,并在人物塑造以及情感表達上形成更加豐富且深刻的內涵。如在舞劇編創中,根據戲劇的布局結構,對幕次進行合理設計,并創建情節矛盾沖突,這樣可創建舞劇高潮點,在故事情節爆發之后對舞劇中的人物精神世界以及內心等進行揭示,促使舞劇表演整體的藝術表現力有所提升。
對于舞劇而言,在與戲劇結構相互融合的過程中,不僅對自身的表現形式起到有效的豐富作用,同時也能夠為觀眾帶來觀感,增強觀眾情感共鳴。在舞劇編創中應用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以及表現手法的過程中,通過舞劇可以對人物精神世界加以揭示,在觀眾觀看表演的過程中與之進行交互,完成情感傳遞,促使觀眾身臨其境,對演員所表演的故事情節等產生較強的代入感,增加感情體驗。此外在舞劇編創中應用戲劇結構,也能夠打造更加靈活的情節,并強化編創目標,促使觀眾體驗感全面提升。
與此同時,將戲劇結構應用于舞劇編創,也是提升舞劇創作多元化的重要手段。在舞劇編創過程中,通過與戲劇結構的融合與應用,促使舞劇結構與內容上的層次感更強,如何最大化現實題材舞劇的敘事能力,在舞蹈抒情的過程中基于場景布局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等拖動敘事,為觀眾呈遞更加完整、富有故事邏輯的舞蹈作品。
二、戲劇結構在舞劇編創中的融入實踐
(一)人像展覽式結構的融入
所謂的戲劇結構,通常指戲劇作品的構成方式以及其組織結構,簡單而言就是根據戲劇的主要故事內容以及角色性格等構建矛盾與沖突并對情節加以安排的手段。而在戲劇結構中,人像展覽式結構是在舞劇編創中最為常見應用到的結構之一。在此類結構中,強調對人物角色的塑造以及對人物內心的刻畫,從而促使觀眾更加直觀透徹地了解人物性格以及其情感表達。人像展覽式結構更加強調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通過情感帶動劇情發展,這樣的戲劇結構中,其中的角色并不再是簡單的劇情推進者,而是成為戲劇的核心,讓觀眾跟隨人物的視角感受情節的變化。從而更加細致入微地對人物內心獨白以及情緒等加以刻畫。以人民為中心是人像展覽式戲劇機構的典型特征,而為舞劇編創中的應用,最為經典的就是以《紅樓夢》為主題的舞臺劇作品。通過對舞臺美術、音樂以及舞蹈等藝術手段進行融合,將《紅樓夢》典籍中的故事情節以及人物形象展現出來,從而向觀眾傳達曹雪芹對自身所處的時代背景人生百態產生的思考。正如紅樓夢中對十二金釵的判詞,十二座碑,十二次夢,紅樓夢終究是紅樓一場夢。
在《紅樓夢》舞劇中,最終的謝幕場景是賈寶玉一人站在臺前,而十二金釵坐在幕后。當大幕拉起,每個人都坐在對應的座位上,身后高高豎起的座椅靠背正像是每個人的墓碑。腳不點地是為魂,身后是碑也是悲,終究是“滿地白花如祭,眾人陰陽兩隔”。這樣的人像展覽式結構在舞劇編創中加以應用,充分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并細膩地描繪出故事情節。除此之外,在《紅樓夢》舞劇中對人像展覽式戲劇結構的應用也存在于每個人形象、神態與舞蹈動作的塑造上。如薛寶釵與林黛玉的對比,薛寶釵動作間端莊大氣,以金色為主要服裝顏色,舉手投足之間盡顯貴氣。而林黛玉的舞蹈動作則多顯靈動飄逸,服裝主體以素色為主,一舉一動之間猶如謫仙輕盈。通過人像展覽式結構的融合應用,促使《紅樓夢》舞劇編創能夠呈現出更加精致的藝術效果,充分展現各個不同人物的性格、情感以及與其他人之間的關系,從而提高了舞劇的藝術價值。
(二)開放式結構的融入
在戲劇結構中,開放式結構也是最為常見的應用結構之一。在開放式結構中,主要是通過事物發生的自然順序,推進發生、發展、高潮與結局,其中含有的回憶成分相對較少,促使觀眾跟隨故事劇情的直接推進清晰掌握劇情發展,避免在其中夾雜回憶倒敘等影響觀眾的劇情的梳理。作為當前戲劇創作領域的主要藝術方式,開放式結構在舞劇編創中的應用也改變了以往固定式的舞臺設計,從而促使觀眾與演員之間獲得了更加廣闊的交互空間。相較于在舞劇編創中常見應用的封閉式結構,開放式結構在敘事方式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其最為典型的特征就是為觀眾留有一個不固定的結局,促使觀眾根據劇情的發展以及角色的演繹自行解讀最終的結果。
這樣的結構形式在現代戲劇中的應用最為廣泛,最為典型的就是在舞劇的最后,沒有明確表示兩個人重逢的結局,而是在舞臺上留下一個人,此時響起另一個人的聲音,在臺上角色驀然回首時,大幕緩緩落下。這樣留有遐想余地,促使觀眾在觀看表演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剖析人物性格與思想,只有產生更加深刻的體會之后才能夠根據開放式結構獲得自主見解。但與此同時,開放式結構在舞劇編創中加以應用時,由于結局不夠確定,也可能會導致部分觀眾觀感受到影響,難以理清劇情的真正走向。
在經典名劇《哈姆雷特》中,使用開放式的戲劇結構為觀眾帶來了新奇的體驗,促使觀眾根據時間與空間的跳躍在感受哈姆雷特復雜與掙扎的內心情感時,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處于當時時代環境下人性的復雜性與悲劇的力量。相較于傳統的戲劇敘事主線,開放式結構呈現出了一種全新的挑戰,需將部分情節交給觀眾充分發揮想象進行填充,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體驗,同時也促使舞劇編創者獲得了更大的創作空間,在恰當的處理下,將會創造出深入人心的作品。
三、舞劇編創中戲劇結構的創新融合
(一)與數字技術手段相結合
在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對舞劇編創中戲劇結構的融合應用進行創新,應當與時俱進,跟隨科技發展步伐,進行不斷融合應用,從而為傳統舞劇的編創帶來新動力。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創新舞劇藝術,改變戲劇結構在傳統意義上的應用。如可以應用全息投影等方式,為舞劇編創帶來全新的色彩。在全息投影當中,通過向三維空間投射虛擬影像,從而增強了舞劇表演的視覺效果,并強化了觀眾的感受,讓人身臨其境,仿佛感受到了真實與虛擬相互交融的震撼。全息投影通過衍射與干涉的原理投射虛擬影像,在實際中形成了更加有效的作用。通過全息投影促使舞劇獲得了更大的創作空間。從技術角度上來講,由于以往舞劇編創過程中通常受到空間布局的局限,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場景及人物的切換,而在全息投影技術的應用下,可在舞劇編創中打造更加生動的戲劇結構應用效果。
如在《天鵝湖》舞劇中,重現黑天鵝與白天鵝對決的場景,則為了呈現出更加理想的戲劇表達效果,可通過使用全息投影的方式,在舞臺上快速完成黑天鵝背景的塑造,讓觀眾在觀看舞劇時產生更加強烈的視覺震撼,通過場景沖突,讓觀眾感受到黑天鵝與白天鵝之間的激烈矛盾,提高舞劇的整體藝術表現效果。在全息投影等信息技術的應用下,為舞劇編創帶來了極大的上升空間,提高了舞劇的觀賞性。除此之外,諸如開放式戲劇結構等在舞劇編創當中的應用與全息投影等信息技術之間也將會形成良好的創新交融效果。舞臺上的表演者通過與不同時空的虛擬角色進行互動,基于虛實結合的表演效果,促使舞臺上的表演形式更加豐富。通過串聯不同時空,增加觀眾的體驗感的同時,也能夠為舞劇表演者創造更加身臨其境的感受,促使其全情投入表演當中,充分展現出舞蹈功底與情緒變化。
(二)與散文式結構的創新融合
通過對多個西方戲劇大師的作品進行賞析,不難發現非純戲劇式結構的形式,在其中既不應用秘密或是重要事件,同時也不包含大起大落傳奇事件的身影,即使在舞劇表演中包含一定的藝術成分,但仍舊沒有經過組織后處于日常生活細節中的內容。而這樣的特殊結構更加貼近于形散而神不散、追求自然且注重情調與意境的散文。因此,散文式結構也就成為在部分戲劇創作中非常見結構之一。從一般舞劇編創而言,大多數應用較為常見的戲劇結構,這樣可確保觀眾的接受度相對較高,因此并不輕易使用非常見的戲劇結構。而將散文式結構融合于舞劇編創可謂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在舞劇編創中創新融合散文式結構,主要是通過表現手法創新舞劇,以更加接近生活的新結構形式,貼近觀眾的視角,注重對生活中的細節、人物的形象進行刻畫,從而塑造“藝術源于生活”的理念。
將美化后的生活搬入舞臺當中,與觀眾之間產生緊密的聯系,促使其產生較強的代入感,與角色之間產生共鳴,在欣賞舞劇的同時,也能夠與舞臺上的“自己”進行對話。散文式結構以一種看似無形的精神存在,基于互動式的生活化表演與觀眾進行討論,促使舞劇編創者、觀眾以及演員之間形成微妙的聯系,共同參與到舞劇的編創中,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在舞劇編創中應用散文式結構,并非追求統一的答案,而是營造一種輕松、樸實而混合著各種不同生活元素的氛圍,如在最早的德國戲劇作家霍甫特曼的作品《織工們》中,通過對工人階級的人民反抗斗爭情節進行描繪,在當時的德國引發了眾多人們的認同與崇拜,圍繞著核心故事情節,真實自然通過舞蹈藝術反饋自然生活的流轉,刻畫出一個個鮮明且立體的角色形象。看似與劇情主線之間無法產生緊密的聯系,但實際上卻是重要的細節。以散文式結構編創舞劇,以靈活多變的結構以及非線性敘事方式注重情節展現以及表現手法,能夠為觀眾帶來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與視覺感受,貼近人心,產生強烈共鳴。
(三)基于幕次豐富的探索融合
以往在以小說情節為藍本的舞劇編創過程中經常執行三幕式結構,包括開端、發展、結局,而這樣的傳統式結構表現手法相對較為單一。基于與戲劇結構的相互融合,可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通過增加幕次的方式,額外進行豐容,從而構建更加豐富且復雜的故事發展,也能夠為觀眾預留出更加充足的時間去感受。因此這就需要在原有三幕的基礎上增加故事背景介紹以及總結,也就是開端介紹背景、第二幕延伸沖突、第三幕沖突升級到達高潮、第四幕化解沖突、最后總結。這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將會在觀眾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通過合理的起承轉合,確保前后故事情節銜接連貫順暢。通過五幕式戲劇結構的設置,可在舞劇編創中為人物成長發展的描述提供充足空間,也便于對人物內心進行深入刻畫,從而促使觀眾在觀看舞蹈表演的過程中,感受到與角色的一同成長,更好產生代入感與共情。
四、結語
舞蹈作為一種用于抒情的藝術形式,拙于敘事,通過與戲劇結構的融合,能夠對人物個性、故事情節等加以描述,打造更加豐富的藝術內涵。在舞蹈編創中對戲劇結構加以融合,除了傳統的人像展覽式結構以及開放式結構之外,同時也可以進行不斷創新,通過幕次豐容、融合散文式結構以及與數字技術相結合的方式,為舞蹈編創帶來全新的靈感,促使舞劇形成感人至深的藝術效果。
(作者單位:南京引力空間文化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