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秦巴山區是我國獼猴桃原產地,也是獼猴桃最佳優生區。陜西安康按照“穩面積、提質量、創品牌”思路,立足資源稟賦,加大政策支持,高起點、高標準推進獼猴桃產業發展,取得良好成效。但是,產業發展中也存在管理方式粗放、技術體系不全、后續扶持不足、品牌影響有限等問題,未來應通過優化產業布局、強化資源利用、固化基地建設、深化科技創新、細化保障機制,推進獼猴桃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關鍵詞" "安康市;獼猴桃;歷史現狀;問題瓶頸;對策建議
近年來,安康市立足資源稟賦,搶抓陜西省獼猴桃“東擴南移”戰略機遇,圍繞基地建設、品種選育、技術推廣、品牌建設、市場營銷等關鍵環節,扎實推進獼猴桃產業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格局,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促進農民增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 "歷史與現狀
2015年以來,陜西在優化升級獼猴桃原產區的同時,穩步實施“東擴南移”戰略,形成新老產區競相發展的良好格局,全省獼猴桃面積居全國首位,產量占全國1/3、全球1/5。安康從2016年開始探索把獼猴桃產業作為生態友好型產業持續推進,通過多年努力,形成漢陰、嵐皋等為重點的秦巴山區獼猴桃種植帶,全市獼猴桃總面積7.24萬畝,總產量9 746 t,總產值12 462.8萬元。
1.1" "種質資源豐富" "安康10個縣(市、區)均有野生獼猴桃分布,現已發現中華、美味、彩色、陜西等野生獼猴桃品系10余個,其中以美味、中華獼猴桃居多,可提升利用面積百萬余畝。部分野生獼猴桃資源具有耐熱、耐旱、耐澇等突出特性,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種質基因庫,成為培育本地新品種的基礎資源。當前,安康已成功選育“秦紅”“安鑫”2個獼猴桃新品種。另外,野生獼猴桃還是重要的砧木、授粉、園藝觀賞和藥用植物來源,果實可直接鮮食,也可加工成獼猴桃汁、獼猴桃酒、獼猴桃干等,延長了產業鏈,提升了資源經濟效益。
1.2" "生產環境優越" "安康地處秦巴腹地,氣候濕潤溫和,年均溫15~17 ℃,無霜期253 d,年均日照時數1 610 h,年均降水量1 050 mm,熱量、光照、溫差等影響獼猴桃產量品質的氣候資源優越,生態環境和諧,病蟲發生率低,為樹體生長和果實品質保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安康位于全國面積最大、地層最厚、最宜開發利用的天然富硒帶,安全、優質、富硒的良好生態環境成就了安康獼猴桃獨特品質,其果實干物質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較高,外形美觀,口感宜人,連續5年在全國獼猴桃品鑒活動中取得佳績。
1.3" "發展成效明顯" "近年來,安康大力推廣徐香、翠香、農大金獼等優良品種,加強基地建設,全市獼猴桃面積穩定在7萬畝;依托陜西獼猴桃國家級優勢產業集群項目,發展獼猴桃農業園區57個,培育生產加工、育種栽培等經營主體71家、種植大戶96個,由點及面帶動獼猴桃產業發展;加強院地合作和品牌打造,先后選育獼猴桃新品種2個、砧木新品種2個,集成陜南山地獼猴桃關鍵栽培技術,制定發布省級地方標準《獼猴桃生態果園建設技術規范》,“安康獼猴桃”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1.4" "帶動能力較強" "安康獼猴桃生產周期一般為5年,前期成本約1.5萬元/畝,豐產期畝產量1 500~" 4 000 kg,按均價12元/kg計算,畝收入最低1.8萬元,基本實現1年回本。近年來,安康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帶動510戶農戶發展獼猴桃產業,戶均年增收1萬元;2.6萬戶參與獼猴桃經營,每畝地每年獲取租金和分紅500元;吸納3 000余人在獼猴桃園區(企業)實現就近就業,月收入超過3 000元;先后開展獼猴桃品鑒、采摘等活動,通過果實品鑒、農事體驗、產品展銷等形式吸引游客30余萬人次。
1.5" "推進措施有力" "在組織保障上,成立獼猴桃產業鏈專班和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為推動獼猴桃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在政策支持上,積極整合項目資金用于生產基地、節水灌溉、倉儲物流建設,增強產業承載力,主產縣將獼猴桃產業納入特色產業獎補范圍,其中:漢陰縣對新建獼猴桃園每畝補助800元;嵐皋縣對提質增效獼猴桃園區每畝補助600元,對遭受重大自然災害恢復補植補造獼猴桃園區每畝補助300元;平利縣推行農業發展基金擔保,解決獼猴桃產業經營主體融資難題。在技術服務上,采取專家面上指導和鄉土人才點對點服務方式,全方位開展技術指導,協調解決獼猴桃產業發展技術難題。
2" "問題與瓶頸
2.1" "管理方式粗放,難以實現高產高效" "據測算,果園每年前期管護成本為1.5萬元/畝,豐產后為" " 3 000~5 000元/畝,若聘請專業技術人員,每年還需額外支付6萬~7萬元報酬。因投入不足,導致果園技術管理粗放、標準化程度低,尤其是集體經濟合作社經營的園區,在推進高標準建園上很有成效,但在后期園區管護上力不從心,如不進行園區改造提升,將面臨果實品質差、產量低、產出期推后甚至零產出風險。
2.2" "技術體系不健全,果品質量良莠不齊" "全市獼猴桃種植較為分散,適宜的技術體系尚不健全,尤其早期建園缺乏關鍵技術支撐,導致栽植質量不高,樹體長勢較弱;一線果業專業技術人員匱乏,果農缺乏現代栽培管理技術,造成建園不規范、管理較粗放、優質果率低,嚴重影響產量品質提升。
2.3" "后續扶持不足,生產經營舉步維艱" "獼猴桃園建設周期長、投入大、回報慢,豐產前需投入大量管護費和設施配套費用,部分經營主體、種植戶因缺乏項目支撐,后續建設資金短缺。加之獼猴桃產業在安康屬于小眾產業,在政策扶持、項目申報、財政金融支持等方面力度不夠。
2.4" "品牌影響力有限,綜合效益有待提升" "各縣(市、區)通過項目配套、政策引導、招商引資等舉措在技術服務、倉儲物流、精深加工、商貿流通、品牌建設各環節取得階段性成效,但安康獼猴桃產業發展較晚,現有品牌缺乏有效管理,在生產技術和市場銷售等方面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品牌影響力不強。
3" "建議與對策
3.1" "優化產業布局" "因地制宜,區域連片,充分利用山地等資源,穩妥發展林下建園,鼓勵發展庭院種植。分區域發展適宜品種,中高海拔區域發展中早熟美味系品種;中低海拔區域以抗性強的中華系品種為主,搭配耐熱美味系品種;易澇易旱地塊重點推廣抗性砧木應用。對標耕地保護政策,對已具規模園區進行用地性質類型排查,防止觸碰耕地“紅線”。
3.2" "強化資源利用" "進一步加強對已收集保護的" 1 000余份野生獼猴桃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尤其在野生資源片區,要利用野生獼猴桃樹勢旺、抗逆強、抗病害等優良特性,通過品種改良、規范化技術管理,推行仿野生栽培模式,生產低成本原生態高品質獼猴桃。
3.3" "固化基地建設" "充分發揮安康富硒資源優勢,大力推廣標準建園、土壤改良、品種更新、充分授粉、合理負載、水肥一體等先進技術,加強園區改造提升,打造標準化示范基地;引進智能化、省力化管護機械,完善山地獼猴桃園區軌道裝備,加快氣調冷庫建設應用,提升園區綜合效益,走高品質、高端果品發展之路。
3.4" "深化科技創新" "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優勢,采用多種育種途徑,選育新優奇特品種,建設良種母穗園;加快抗重茬、抗澇、耐旱等多抗復合型、專用型砧木選育和應用,建立獼猴桃苗木繁育中心,健全苗木繁育體系;總結提煉適用于安康山地條件的獼猴桃品種和建園管理技術體系。
3.5" "細化保障機制" "進一步加大經營主體培育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在金融信貸、土地租金減免、勞務用工補貼、剛需農資獎補、必需硬件設施配套等方面給予一定支持,形成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進一步加強基層技術人員和職業農民培訓力度,構建獼猴桃產業發展科研人才與技術服務人才保障體系。
【項目資助】:陜西省農業農村廳農業專項(陜農計財〔2023〕76號);陜西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24NC-YBXM-053);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項目(人才)(2023KJXX-114);陜西省科協企業創新爭先青年人才托舉計劃項目(NYKJ202214)。
徐明妍,陜西省安康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郵編725021;唐曉東,張文慧,趙娜,安康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收稿日期:2024-03-12
*通訊作者:張文慧(E-mail:jiayouwenhu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