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程思政融入通識課與專業課教學,是當前高校立德樹人的關鍵舉措。體育課作為大學生的核心通識課程,是高校實現“五育”并舉教育理念的重要一環。輪滑課是北京林業大學的一門熱門體育類通識必修課程。該文以北京林業大學的輪滑教學為例,結合多年的授課經驗和先進的教學理念,深入分析了新時代背景下輪滑課與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合的切入點,并總結了輪滑教學在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組織形式等方面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實踐及其取得的成效。這一實踐不僅有助于輪滑課在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中發揮更大作用,也為其他通識課程的教學與思政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 輪滑課" 大學生" 思政教育" 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 G80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813(2024)36-0149-04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ollege Roller Skating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ra
—Tak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GAO Jianli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general courses and specialized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Lide Shuren in current colleges. Physical Education(PE), as a cor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five educations\" in colleges. Roller Skating is one of the popular compulsory PE courses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Taking the Roller Skating teaching i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combining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he advanced teaching concept,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Roller Skating clas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nd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achievement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Roller Skating teaching in terms of course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organizational forms, etc. This practice not only helps Roller Skating class to play a greater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alents, but also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Keywords] Roller Skating clas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de Shuren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歸根結底是育人工作,其核心任務是立德樹人。高校的課程思政旨在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與通識課的教學過程中,借助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發掘相關課程蘊含的育人功能,從而構建全員、全課程育人的格局,推動大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是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模式[1]。
體育課作為大學生增強體質、磨煉意志、健全人格、培養健康生活方式及促進全面發展的重要平臺,是高校“五育”并舉教育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立德樹人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2-3]。深入挖掘體育學科的育人價值,有助于形成課程整體育人的協同效應。輪滑課是北京林業大學備受學生歡迎的體育類通識必修課程之一。本文以北京林業大學的輪滑教學為例,結合多年的授課經驗和先進的教學理念,探討了新時代背景下輪滑課與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合的成功實踐及現存問題,并闡述了輪滑課在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當前,如何確保學生保持足夠且高質量的體育運動參與度,是中國體育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一般而言,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動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源自興趣愛好;二是受考核規則的驅動(尤其對于部分學生而言,運動可能被視為一項體力上的挑戰,且這一習慣在中小學階段未能有效培養)。北京林業大學的輪滑課程深受學生喜愛,自開設以來,已歷經16個學年,每年選課人數均爆滿。鑒于此,筆者申請了“輪滑—思政”課題,旨在進一步探究課程思政融入大學生輪滑教學的實踐效果。
1" 課程思政融入體育輪滑課教學的切入點
1.1" 以輪滑運動自身特點為切入點的思政融入
輪滑課是一項集健身、競技、娛樂和技巧于一體的低沖擊、全身性有氧運動,以其輕松、有趣、時尚、炫酷的特點,深受年輕人青睞。學生從初學時的踉蹌學步到流暢滑行,再到技藝精湛,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身體,更培養了拼搏進取的體育精神,為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撐。
1.1.1" 抓住娛樂與競技并存的特點,提升學生自信心
輪滑運動兼具娛樂性與競技性。其娛樂性體現在酷炫的滑行技巧和高超的表現力,降低了學習的枯燥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習,學生可以將輪滑技能進一步拓展至滑冰、滑雪、越野滑輪等相關項目,體驗競技過程中的超越與被超越的魅力。輪滑課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學生在掌握動作要領后,需通過勤學苦練,在訓練和比賽中不斷刷新成績,實現自我超越,從而在千錘百煉中逐漸增強自信心。
1.1.2" 拓展技能于生活,提振學生生活的積極性
輪滑教學具有連續性強、教育后效顯著的特點。課上所學的技能,能夠直接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學生將輪滑鞋作為代步工具,進行自我娛樂,體現了“低碳、健康、環保”的生活理念,在校園里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輪滑課中的思政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使他們以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全面提升了學生的體育素養和思想品德。
1.2" 以運動技能培養為切入點的思政融入
基本運動能力涵蓋力量、速度、耐力、柔韌及靈敏五項素質。大學生群體來自不同地區,個體間的運動素質差異顯著。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彌補基本運動能力的短板,也要鼓勵其持續提升專項運動技能,同時需挖掘思政元素并隱性地融入課程實踐中,這無疑為課程實施帶來了巨大挑戰。課堂上,采取以人為本的教育方式,更易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
輪滑的核心技能包括屈蹲、擺臂、側蹬與后引腿等動作。對于腿部力量較弱的學生而言,這些動作需要他們承受最大限度的支撐,通過反復練習來增強腿部力量,確保安全穩定地滑行。這樣的課程設計傳遞了千錘百煉方能成就真功的體育精神。
速度素質指人體快速運動的能力。速度輪滑以其追求速度的特性而著稱,在輪滑競賽中,快速起跑后的超越與反超越、近身追逐以及不斷刷新成績,讓學生能夠真切體驗到陸地飛行般的感受。競賽帶來的高峰體驗和歸零心態,培養了學生永不言敗的體育精神,是提升競爭意識的有效途徑。
耐力素質是指身體在長時間內維持運動的能力。任何項目的耐力練習都需要堅持不懈的精神。教學中倡導“享受流汗”“享受高強度的氣喘吁吁”,這樣的課程強健了學生的體魄,磨煉了學生的恒心與毅力。
柔韌性訓練能夠增強學生的平衡力和靈活性,避免運動損傷。柔韌素質的提升和維持需要學生心理上接納靜態拉伸帶來的疼痛感,這有助于引導學生遇事保持沉穩心態,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輪滑運動對靈敏素質也有較高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客廳設置障礙練習,通過快速、敏捷、靈巧的輪滑技術繞樁,提高學生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為安全滑行提供保障,同時學生將這一技能遷移到日常生活中,能夠增強處事應變的能力。
綜上所述,基本運動能力是學好專項運動技能的關鍵環節,專項運動技能離不開基本運動能力的支撐[4]。學生在克服自身不足并緊跟課堂節奏的過程中,身體和心理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進步。教師準確把握從教到教會的過程,實現了知識傳授、技能培養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從而全面提升了學生的體育素質和思想素養。
2" 利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挖掘課程思政教學元素
2.1" 豐富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
2.1.1" 通過安全教育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輪滑課的速度與低沖擊性意味著必須加強課堂安全教育。配置輪滑鞋和頭盔護具是課程開展的必備條件。在控制重心初期,教師需指導學生在墊上反復練習正確的摔倒技術,采用多循環、多幅度、口訣式訓練并進行糾正,以保障學生的安全。在教學中要強調規范技術動作,避免盲目追求高難度動作而帶來的運動傷害,教會學生不僅要確保自身安全,還要關注他人的安全,腳踏實地滑好每一步,學思結合。
2.1.2" 通過競技賽事培養學生規則意識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輪滑競賽中,規則意識的培養至關重要。速度輪滑比賽不分道次,起速后危險系數較大,因此規則意識的建立尤為重要。正確規范的技術動作可以確保安全、公正地完成比賽,促使學生理解體育的價值和魅力,領悟如何在規則的約束下去贏得比賽,以及如何體面且有尊嚴地接受失敗。在培養大學生規則意識的途徑中,學校教育起主導作用,而體育課對規則意識的形成更具可操作性和時效性。
2.1.3" 通過挫折教育提升學生逆商思維
學習輪滑的過程中,摔倒是常見的現象。初學者剛穿上輪滑鞋時往往會摔倒多次,但在教師的專業指導下,能夠逐漸學會平穩滑行,直到技術嫻熟。這一過程中,在跌倒與爬起來之間,學生的意志得到了磨煉,提升了面對生活挫敗和工作失敗時的抗壓能力。
2.1.4" 以突發事件為契機踐行立德樹人
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偶然事件時有發生。學生在進行體育活動時,思想和行動會真實地流露和表現。教師在課堂中要善于觀察,及時處理各類事件,因勢利導地對學生的表現給予客觀公正的點評,提高學生對是非的判斷能力,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例如,在輪滑課教學比賽中,滑行不分道次,有的學生為了取得好成績,故意推擋同伴。教師要把握時機,適時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通過經常性的思想與價值引領,確保高校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實現。
2.2" 思政創新融入多種教學方法
2.2.1" 因材施教
當前,大學體育教學普遍采用自由選課制度,根據學生的身心素質和基礎條件,制訂符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對于無基礎的學生,進行輪滑基本技術練習,采用一對一的指導方式;待學生具備一定基礎后,再分組進行輪滑鞋練習。同時,教師要鼓勵膽小的學生勇敢嘗試,并指導膽大的學生完善技戰術。在激發學生興趣和愛好的基礎上,進一步激勵學生樹立遠大志向,腳踏實地,勇于進取。
2.2.2" 拓展理論知識
輪滑教學不僅注重運動技能的訓練,還積極引入體育運動規律、輪滑運動的特色與分支、科學的健康方式等理論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以“輪滑課帶給自己的改變”為主題,圍繞輪滑技術的掌握程度、學習后的自我認知改變、期望達到的水平等方面進行論述。教師以此為切入點,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學情,有針對性地提供指導,進一步落實因材施教,并探索輪滑教學的改進空間。
2.2.3" 開展多媒體數字教學
在課程開展初期,采用多媒體視頻教學,通過短視頻和圖片形式詳細分解輪滑的動作要領,講解輪滑運動的風險、防控措施和緊急處理辦法,確保技能培養過程的安全。視頻資源由任課教師親自講解示范,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生也可通過視頻資源來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學習,隨時復習課堂要點。
2.2.4" 嘗試網絡教學
輪滑課深受青年學生喜愛,但受教學資源限制,部分學生無法選到輪滑課。因此,嘗試運用新技術將輪滑教學搬到網上,以慕課形式呈現輪滑課堂教學實錄,為更多想了解、熱愛和學會輪滑的學生提供學習機會,從而擴大輪滑運動的普及和推廣。網上授課可延伸至假期生活,提出“假期也鍛煉,全家一起練”的理念,鼓勵更多家庭參與運動,形成“學生帶動家長,家長促進學生”的合力,使課堂成為弘揚健康教育的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主陣地。
2.2.5" 實施趣味性教學
輪滑運動的趣味性在于伴著音樂繞樁滑行、接龍游戲等娛樂性體驗,這些活動能夠激發學生運動興趣。學生在感受輪滑運動快樂的同時,也能學習到許多技戰術。在教學中加入6人小組和10人團體競賽的形式,能夠讓學生體會合作的力量,共享成功的喜悅,認識到溝通的重要性。課堂上培養的協作精神與大局意識將深植于學生心中,助力他們未來成就事業。
2.2.6" 探索遷移性教學
實踐多內容、多類型交叉式教學,在輪滑教學中加入速度輪滑、輪滑足球、初級平滑、輪轉冰(輪滑轉滑冰)等課程內容,實現從零基礎到能順利完成競技全過程的授課。課上注重運動競技環節,安排4次課,進行8×200 m考核。通過勤練常賽,學生不斷刷新自己的成績,展現青春風采,學生中“低頭族”比例明顯減少。在課程后期,帶領學生進行滑冰體驗(輪轉冰),這既能拓展學生的技能,又能促進冰雪運動的普及,持續助力“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
3" 開展課余體育文化活動,助力課程思政教育
3.1" 成立輪滑社團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輪滑社團。體育社團是以學生興趣和愛好為基礎,聚集在一起切磋技藝、彰顯個性、相互交流并相互影響的組織,旨在推動競技水平整體向前發展[5]。指導教師作為社團發展的引領者和活動開展的指導者,在凝聚學生、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輪滑社團作為輪滑課堂的延伸,是課堂主渠道思政教育的有效補充。社團匯聚了眾多輪滑愛好者,經常發起各類輪滑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還成為了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學生利用這一平臺主動滑行、交流心得、拓寬視野,使思想和技藝得到不斷提升。
3.2" 組建輪滑隊
由課堂和社團中涌現出的輪滑運動優秀人才,組成了學校輪滑隊。在教師的帶領下,輪滑隊發揚積極向上、刻苦訓練、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參加各項賽事并實現了自我超越。獲得榮譽的隊員體驗了高光時刻,更加愿意融入集體,為團隊貢獻力量。北京林業大學輪滑隊在一場場比拼中屢獲佳績,有學生常年保持著高校輪滑紀錄。在訓練與比賽中,學生們經歷了高潮與低谷、順境與挫折,錘煉了意志品質,形成了良好的團隊精神,有效促進了“五育”并舉教學目標的實現。
3.3" 鼓勵校際交流
鼓勵學生走出校園,不斷提升自身思想素養,學習他人之長,彌補自身不足,樂于奉獻,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共同承擔失敗的責任,追求榮譽與卓越。學校組織學生親臨各級賽場觀摩高校輪滑、滑冰比賽,吶喊聲和上場的滑行服時刻提醒著隊員們為誰而戰。學生們將深刻認識到遵守規則、技術過硬、團結協作是奪取勝利的基本保證。體育教學與課程思政教育在賽場上完美融合,充分體現了思政引領的重要性。
4" 課程思政融入輪滑體育教學的成效
4.1" 輪滑教學惠及人數眾多
北京林業大學的輪滑課程旨在讓學生從零基礎學會輪滑并愛上這項運動,通過勤練常賽,學生能夠進階為運動員。這一課程是學生提升自我、參與比賽、獲得榮譽的重要階梯。自2008年設立以來的16年間,選課人數已超2 000人。學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也養成了終身運動的好習慣。教師鼓勵學生擔任義務輪滑教練,惠及更多輪滑愛好者,傳播正能量。
4.2" 成立輪滑社團,培養拔尖人才
以輪滑教學為基礎,筆者指導成立了輪滑社團。成立以來,先后有1 800余名學生加入社團,輪滑社團極大地活躍了校園文化生活。由輪滑技術突出的同學組建的北林輪滑隊,先后有200余人被選入學校輪滑隊,承擔著代表學校參加各層級輪滑競賽的任務。北京林業大學輪滑隊連續14年參加全國及北京高校輪滑、滑冰、滑雪、越野滑雪(輪)等比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獲得全國大學生輪滑賽團體冠軍1次,蟬聯首都高校輪滑賽團體冠軍10次、季軍2次,蟬聯首都高校滑冰賽團體冠軍2次;獲個人單項冠軍24人次,其中6人次打破賽會紀錄。北京林業大學輪滑隊以優異成績在首都高校輪滑界享有盛譽。
4.3" 助力高素質綜合人才的培養
健康的體魄為學生的學業進步提供了有力支持。通過統計、走訪、調研發現,學生們并未因輪滑訓練而影響學業。經過輪滑文化的熏陶,他們思維敏捷、視野開闊、展現出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尤其是輪滑隊員,其讀研率高達75%,實現了思想、學業與技能的相互促進。這也印證了“八減一大于八”的偉大體育公式。
5" 結語
體育關乎國民素質,對個人而言,它能提高健康水平和核心素養;對國家而言,它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途徑。在思政教育中,應從課程的整體性、系統性出發,通盤考慮課程特點,梳理課程主干,確定主題,形成貫穿整個課程的脈絡和主旋律,做好整體設計。確定思政主題后,應深入挖掘專業知識點與思政內涵的契合點,使專業與思政相融合,使思政教育的實施更加自然流暢。
體育課是課程思政的前沿陣地,輪滑作為體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將道德教育寓于輪滑課程之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有機結合。在課程思政的實踐中,應正確認識和處理專業技能訓練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進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發揮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4-10-14].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董正杰,劉紅存.新時代高校體育課程思政育人理論結構與落實機制[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36):122-125.
[3] 周啟迪,郝東方,邱珍.新時代高校體育育人的現狀考察與優化策略——基于大學生群體的調查[J].思想教育研究,2023(11):130-135.
[4] 康樂群,楊露.大學生專項運動技能習得的現狀與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22):169-173.
[5] 謝霞,王步,高力翔.自組織理論視域下民辦高校大學生體育社團運行瓶頸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1,20(1):67-73.
基金項目:北京林業大學2020年課程思政教研教改專項課題項目(2020KCSZ284)。
作者簡介:高建玲(1968—),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