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曉婷 李奇潔
摘要:生命教育作為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理解生命價值的重要途徑,在當前社會和學校教育日益關注大學生心理和生命健康的背景下,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顯得尤為迫切。文章旨在探討新媒體時代生命教育如何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并提出具體的實施建議。研究認為,生命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還能培養其全面的道德觀和社會責任感。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正視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師資隊伍等多方面的挑戰。為此,文章從樹立生命教育的正確理念、創新教學內容與方式方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及完善評價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路徑建議。在科學的生命教育理念指導下,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特點和優勢,創新教學方式,增強教學的互動性和實效性。通過構建多元化教學內容,將生命教育滲透到學生生活學習的細節中,深入挖掘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資源,讓學生回歸生活,涵養對生命價值觀的認同和守望。此外,還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確保生命教育的有效實施。這些路徑不僅有助于高校提升生命教育的效果,還能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發展,培養更多具有健全人格、積極向上的新時代大學生。
關鍵詞:新媒體;生命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4-0030-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度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習近平關于青年教育重要論述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YJ141
進入新媒體時代,微信、微博、抖音等平臺已經深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這些平臺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還成為他們表達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場域。但與此同時,新媒體中的信息繁雜、價值觀多元也給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將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價值觀,成為高校思政工作面臨的新課題。
生命教育,顧名思義,是對生命本身進行的教育。它不僅是對生物學意義上生命的探討,還是對生命意義、價值、責任和使命的深入挖掘。生命教育旨在幫助學生理解生命的本質,認識到生命的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從而培養他們對生命的敬畏之情,引導他們珍惜生命、尊重生命、關愛生命。
將生命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不僅可以豐富思政教育的內涵,還能增強其針對性和實效性,使學生在思考生命意義的過程中,促進生命意識的覺醒,從而充分激發學習的主體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重要性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促進大學生對生命的深刻理解。生命教育讓大學生更深刻地體驗到生命的脆弱與珍貴。通過了解生命的起源、發展和消亡,增加他們對生命的敬畏之情,使他們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時,更加堅強和勇敢。生命教育還有助于引導大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1]。在探索生命真諦的過程中,他們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追問生命的意義。這種內省讓他們更加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積極追求有價值的生活。
其二,促進學生生命意識的覺醒。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喚醒學生的生命覺醒意識,使其深刻理解生命的神圣與珍貴,不僅珍愛自己的生命,還尊重他人的生命,進而擴展到珍視整個自然界的生命。生命教育不僅激發大學生個體生命意識的覺醒,更啟發他們“群體生命”的意識,追求真、善、美,實現利己利他的和諧統一[2]。在這樣的教育引導下,大學生將更加珍視生命,積極面對生活,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其三,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生命教育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和情感需求,通過觸動學生的心靈深處,激發他們的情感共鳴,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3]。生命教育還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融入生命教育,通過培養學生的生命素養和綜合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和個人成長需要,從而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生命教育逐漸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生命教育旨在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培養他們的生命責任感和使命感,這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高度契合。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嘗試將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如通過設置生命哲學、生命倫理學等課程,組織生命體驗營、生命教育講座等實踐活動,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時也面臨一些挑戰和問題。
(一)教育理念的不匹配
生命教育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價值觀,培養他們對生命的敬畏和熱愛。而思想政治教育則更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兩者在教育目標上存在差異,導致融合過程中出現目標模糊的問題[4]。部分高校對生命教育的重視度不足,往往將其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附屬品,沒有給予足夠的資源支持。這種觀念上的不匹配使得生命教育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時顯得力不從心。
(二)教學內容與方法的不適應
教學內容上,目前的生命教育內容有時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重疊,如在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探討,導致資源浪費和學生學習興趣的降低。同時,在某些重要議題上,如生死觀、生命意義等,又存在內容缺失,使得生命教育難以深入人心。
教學方法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在生命教育中難以奏效[5]。生命教育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內心感悟,需要通過互動、實踐等方式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體驗。然而,當前的生命教育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時,往往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和實踐,使得學生難以真正體會和理解生命的真諦。
(三)師資隊伍建設的不足
專業的生命教育教師是實施生命教育的關鍵。然而,很多高校缺乏專業的生命教育教師,通常由思政教師或其他學科教師兼任。這些教師往往缺乏系統的生命教育培訓和實踐經驗,導致教學效果不佳[6]。對于現有的生命教育教師,很多高校也缺乏系統、專業的培訓機制,使得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四)評價機制的缺失
評價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很多高校對于生命教育的評價往往缺乏明確、科學的評價標準。這使得教學效果難以準確衡量,也容易導致教學的隨意性和盲目性。現有的評價方式往往以考試為主,忽略了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和感悟[7]。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無法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也容易導致學生產生應試心態,忽視對生命的真正理解和體驗。
(一)樹立生命教育的正確理念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時,首先必須樹立正確的生命教育理念。
第一,明確生命教育工作的目標。生命教育工作的目標依次為珍惜生命存在、提高生存能力、提升生命價值[8]。珍惜生命存在,是生命教育的起點,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幫助大學生形成科學、正確、完整的對生命的認識;提高生存能力是生命教育的基本保障,要加強大學生的責任教育、挫折教育、生存教育等;提升生命價值是生命教育的最終目標,引導大學生挖掘自身的特長和優勢,明晰自身的成長途徑,塑造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激勵學生挖掘生命潛能,實現人生價值[9]。
第二,尊重生命的獨特性。每一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在生命教育中,高校應強調生命的不可復制性,引導學生珍視和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
第三,倡導生命的和諧性。生命不僅是個體的存在,還與社會、自然和諧共生[10]。
(二)充分利用媒體豐富和創新教學內容方法
第一,利用新媒體平臺創新教學方式方法。通過慕課、微課等形式,制作生動有趣的生命教育在線課程。例如,可以邀請醫學、心理學等領域的專家,結合真實案例,講解生命的奧秘、生死觀、心理健康等話題,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生命和死亡[11]。利用微信、QQ等社交平臺,建立生命教育的互動社群,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經歷,營造一種開放、包容的氛圍。教師可以通過社群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制作一系列關于生命教育的短視頻,如生命故事、生命感悟等,通過抖音、快手等平臺發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生命教育,從而不斷提升教育效果[12]。
第二,構建多元化教學內容。生命教育的內容涉及廣泛,包括生物學、醫學、心理學、哲學等多個領域。高校應構建多元化的教學內容,滿足學生多方面的需求。鼓勵不同學科的教師合作,共同開發生命教育的課程。例如,生物學教師可以講解生命的起源和進化,醫學教師可以介紹生死觀和臨終關懷,心理學教師可以探討心理健康和生命質量等話題[13]。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專業的師資隊伍是實施生命教育的關鍵。高校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通過招聘具有生命科學、醫學、心理學等專業背景的人才,充實生命教育的師資隊伍。鼓勵現有教師通過進修、培訓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14]。設立生命教育專項獎勵基金,對在生命教育領域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進行表彰和獎勵。同時,將生命教育成果納入教師職稱晉升的考核體系中,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創新精神。定期組織生命教育的教師研討會、教學經驗交流會等活動,促進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鼓勵教師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和研討會,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學理念。
(四)完善評價機制
根據生命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制定明確的評價標準。這些標準可以包括學生對生命的認知和理解程度、情感態度的變化、實踐能力的提升等方面。除了傳統的考試和論文外,還可以采用問卷調查、小組討論、實踐操作等方式。這些方式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15]。根據學生的表現和評價結果,及時反饋教學效果并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完善和改進生命教育的內容和方式。
將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在深入分析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及問題的基礎上,文章提出具體的路徑建議,以期能推動生命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為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珍愛生命的新時代大學生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 蔡婷婷.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生管理工作的方法探究[J].決策探索,2021(10):47-48.
[2] 徐達,陳豫嵐.高校生命教育的內涵、價值與實施路徑[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42(11):15-18.
[3] 李茜.生命教育的現存問題及應對策略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24):122-124.
[4] 陳紅睿.生命共同體理念對高校思想教育的價值意蘊[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3,45(S2):142-144.
[5] 孟婷婷.關于學校生命觀教育的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23(10):26-30.
[6] 徐曉沄.青年學生生命教育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J].北京青年研究,2023,32(4):87-91.
[7] 李金橋,潘俊宇,張美靈.生命教育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探微[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36(5):142-150.
[8] 王一倩,趙敏.儒家生命觀融入大學生生命教育的路徑機制探究:以中醫藥院校人才培養為例[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23,38(5):12-18.
[9] 劉偉杰,周長勝.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價值審思、現實困境與紓困舉措[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42(9):16-19.
[10] 姚凱瑞,楊新國.論洛克的生命價值觀及其對高校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啟示[J].大學,2023(25):83-86.
[11] 趙丹妮,曾育松.生命教育視域下師范生教育情懷培育路徑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23(17):56-59.
[12] 許鶴,范小虎.新時代高校生命教育現狀與路徑探析[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23,44(4):36-40.
[13] 敖霞.大學生生命教育課程的內容構建與實施策略[J].現代職業教育,2023(24):169-172.
[14] 成曉霞.“烏卡時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困境與構建策略[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42(8):31-34.
[15] 李安君.生命共同體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南方論刊,2023(8):90-93.
作者簡介 龐曉婷,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奇潔,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