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普通高中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陣地,校本課程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校本課程的開發具有重要意義,要結合校情、學情開發符合國家課程建設要求的課程,同時要注重對課程的實施與評價方式,突出多樣性與校本化的特點。
[關鍵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普通高中;校本課程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校本課程開發的背景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重要論斷,對我國新時代學校工作有著重要意義,尤其是為存在多民族學生學校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二)普通高中立德樹人的使命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新時代教育賦予學校的重要使命。
高中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培養學生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是普通高中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目標的重要體現。
(三)普通高中校本課程開設的必要性
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方案規定的國家選修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2023年5月頒布《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與管理的意見》,文件要求各學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國家課程方案實施水平,發揮校本課程育人功能。筆者所在的新舟中學為全國民族團結示范校,學校共有漢族、藏族、回族、東鄉族、土族等十二個民族,少數民族學生占全體學生的42.3%。學校有必要開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校本課程。
(四)學校的建校背景
新舟中學是2010年甘肅省甘南州舟曲縣8月8日泥石流之后甘肅省政府確定的異地重建項目,是社會愛心人士用大愛集資籌建的學校。學校以“新舟”為核心辦學理念,以“和達博遠”為校訓,以“培養具有廣博知識、民族情感、人文關懷、都市氣質、國際視野的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才”為育人目標,堅持師資強校、質量立校、文化促校、特色興校。學校曾先后獲得蘭州市文化建設示范校、甘肅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甘肅省特色實驗學校、第七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目前,學校正在積極創建省級示范性高中,在省級示范性高中創建的過程中,積極對標省級示范性高中相關指標,積極總結學校在管理當中的經驗做法,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加以改正。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新舟中學作為一所寄宿制全封閉學校,其中85%左右的學生來自甘肅省甘南州藏族自治州,開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校本課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普通高中通過開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校本課程,有利于貫徹國家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同時也有利于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通過開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的校本課程,有利于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解和認識,同時,能夠引導學校各民族同學樹立榮辱與共、命運與共、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共同體理念。
普通高中開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校本課程,有利于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能夠鼓勵青少年積極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者和傳播者。
三、學校課程發展的經驗與基礎
筆者對于新舟中學課程的發展現狀進行了SWOT分析,得到與學校課程相關的環境、管理、師資、生源質量、資源等基本情況:
(一)環境優美,設施齊全
學校占地180畝,擁有教學樓、實驗樓、綜合樓、圖書館、體育館、餐廳、學生公寓等單體建筑13棟,所有教室均配備了希沃白板,能有效滿足學生成長及學校課程開發的需求。
(二)學校管理分工明確
學校組織機構設置科學,制度健全并能得到落實。學校設置了課程教學中心具體負責課程建設,但課程的精細化管理有待進一步提升。
(三)師資優良
學校有專職教師244人,其中碩士研究生以上人數達到126人,教師專業素養水平較高,但學科發展不均衡,部分學科缺少帶頭人。學校在2021年9月提出了“三化”課堂的理念,教師對課堂理念的認可度高,但部分教師主動開發課程的意愿不強烈,缺乏課程創新方面的動力。
(四)學生差異較大
學生的生源構成為甘南籍占85%左右,蘭州籍占15%左右。學生的生源狀況存在甘南籍與蘭州籍差異較大,甘南籍內部存在非舟曲籍與舟曲籍學生成績差別較大的情況。蘭州籍學生性格總體外向、學習韌勁不足,甘南籍學生總體表現內向,但學習踏實認真,學習后勁足。
(五)學校周邊科技、人文資源充足
學校毗鄰中國移動絲綢之路西北大數據產業園、蘭州新區大數據產業園、蘭石集團、舟曲福利院等單位,并與以上單位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可以開發相關課程資源。
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校本課程體系介紹
當前,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如何進一步發揮學校的教育、教學特色,進一步優化學校的課程結構,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實現師生身心的和諧發展,促進師生與自我、自然、社會的和諧相處是學校校本課程開發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新舟中學積極研究,制定了一主四翼的“新舟和達博遠”課程體系。一主指圍繞學校辦學核心理念“新舟”,開足開齊國家課程,它主要包含國家必修和選擇性必修課程。四翼指圍繞學校校訓“和達博遠”,將校本課程分為“和”、“達”、“ 博”、“遠”四個課程群。
(一)“和”課程群
“和”的要義為和諧,蘊含人與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主要為民族團結類課程和法治教育類課程。
1.培養目標——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
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先進的革命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通過校本課程的開設,讓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樹立為人民幸福、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作貢獻的遠大志向。
2.主要課程介紹
“和”課程群中的課程主要有《“聞”以載道——時事新聞課程》《甘南史話——甘南文化解讀》《共繪同心圓——鍋莊舞》《古韻悠揚——蘭州太平鼓文化》等課程。
《“聞”以載道——時事新聞課程》是新舟中學通過組織學生每晚7:00-7:30收看《新聞聯播》并做《新聞聯播》筆記,并在語文、政治、歷史課堂上通過定期組織時事新聞評析,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甘南史話——甘南文化解讀》是根據甘肅甘南州的地域文化開發的一門校本課程,通過本課程的開設讓學生了解甘南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之間的學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古韻悠揚——蘭州太平鼓文化》主要介紹甘肅省蘭州等地流行了600年的歷史傳統鼓舞。蘭州太平鼓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美稱。蘭州太平鼓是蘭州市民都喜愛的一種民間表演形式,含有慶賀新年太平之意。開設蘭州太平鼓校本課程有利于蘭州籍和甘南籍都了解蘭州太平鼓文化,增強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共繪同心圓-鍋莊舞》是新舟中學的老師根據甘肅省甘南州的傳統鍋莊舞,結合現代元素改編的新舟特有的鍋莊舞。全體新舟學生每天大課間,以班級為單位,根據歡快的音樂,舞動鍋莊,展現了各民族學生一家親的特點。
(二)“達”課程群
“達”的要義為豁達,蘊含著學生對個體全面發展的深刻理解,強調學生在身體、心理、情感、智慧等方面的發展。主要為身心藝體類課程。
1.課程目標——具有自主發展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
通過相關校本課程的設置,讓學生堅持鍛煉身體,養成積極健康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強健體魄。同時,讓學生擁有文明禮貌,誠信友善,尊重他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特質。學會與人交流與合作,具有團隊精神和一定的組織活動能力。
2.主要課程介紹
“達”課程群中主要的課程包含《逐夢新舟——高中生生涯規劃指南》《羽夢同行——羽毛球運動技能提升》《足夢啟航——足球運動基礎訓練課程》《羽夢飛揚——板羽球技能提升課程》《籃下生輝——籃球技能提升課程》《墊上普拉提——瑜伽課程》《繪畫心理學》《走進心洲》等課程。
(三)“博”課程群
“博”的要義為博學,蘊含著學生對知識廣度和深度的不斷追求。主要為學科拓展類課程。
1.課程目標——具有科學文化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
讓學生掌握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豐富人文積淀,不斷提升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讓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興趣。能夠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等。
2.主要課程介紹
“博”課程群主要的課程包含《國學經典》《議論文寫作指導》《微積分及其應用》《數學文化》《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英語影視視聽說》《史料分析》《漫談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等。
(四)“遠”課程群
“遠”的要義是立足長遠,強調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它倡導通過教育培養具有前瞻性和創新能力的未來發展人才,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主要為科技創新類課程。
1.課程目標——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讓學生掌握前沿科技知識和創新技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精神。讓學生具有遠見卓識,積極的創新態度和對科技的濃厚興趣。
2.主要課程介紹
“遠”課程主要包含《數學奧賽課程》《生物學奧賽課程》《信息學奧賽課程》《物理奧賽課程》《化學奧賽課程》《創意編程與智能設計》《3D打印》等教育部面向中小學的44項競賽和學科前沿課程。學科前沿課程主要是邀請大學教授來學校進行科技創新講座,主要是帶來貼近現實生活的當今科技發展前沿知識,激發學生探索和創造的興趣。
新舟中學課程體系中“和”課程是前提和基礎,“遠”課程是目標和方向。通過開設適合學生的課程,讓孩子們乘新舟駛向美好的未來。
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校本課程實施與評價建議
學校成立以書記、校長為組長,教學副校長為副組長,課程教學中心相關人員及教研組長為組員的校本課程開發小組,進行課程開發、指導和研究。校本課程根據學校育人目標編制課程綱要。每學期結束后課程教學中心要針對校本課程的開展情況進行調研,了解課程實施情況,及時對課程相關內容或課程進行調整。
國家課程以過程性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結合甘肅省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平臺,每學期對學生進行科學評價。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的日常學習情況及學習態度。結果性評價每學期一次,主要以紙筆測試為主。校本課程主要關注學生平時在課堂上的表現以及期末的作業展示,以優秀、合格、不合格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
學校依據“以評促教”和“以評促學”的理念,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課堂管理五個方面關注教師的教學過程;從參與狀態、思維狀態、情緒狀態、交往狀態和學習效果五個方面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為了及時解決學校課程實施方案在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提升課程規劃建設的質量和水平。課程教學中心、教師發展中心定期組織人員,評審各學科學期教學計劃,檢查是否嚴格落實了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是否符合校情和學情。同時,建立校本課程審議機制、過程監控機制和退出機制,確保校本課程的思想性、科學性和實效性。
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校本課程開發的建議
(一)體現多樣性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校本課程的設置要在前期對學生需求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師生特點,努力滿足各民族學生、各種性格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努力做到豐富多彩。
(二)突出校本化
普通高中校本課程的開設一定要結合學校的總體文化,一定要突出“校本”二字,不僅要把開設的校本課程與學校校情相結合,還需要把校本課程與教師的特長及學生的特點相結合,突出校本化特點。這樣的校本課程才是符合學校特點和學生特點的課程,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J].求是,2024(17):4-1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版2020年修訂)[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2.
[3]周增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系統工程觀[J].中國教師,2024(11):1.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