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艷 葉娟 王柯鑫 焦桃芳 李利



Qualitative study on the authentic experience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fter heart valve replacement:a Meta-integration
ZHANG Guoyan,YE Juan,WANG Kexin,JIAO Taofang,LI LiSchool of Nursing,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Sichuan 6460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LI Li,E-mail:2671923313@qq.com
Abstract Objective:Meta integrates the authentic experience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heart valve replacement surgery.Method:PubMed,Web of Science,PsychINFO,CINAHL,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JBI Evidence based Health Care Center in Australia,CNKI,VIP,WanFang Database,CBM,Yiigle,and other databases were systematically searched.The search deadline was from database establishment to December 30,2022.The 2016 version of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by the Australian JBI Evidence Based Healthcare Center was adopted for quality evaluation,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were analyzed and organized in depth through aggregation and integration.Result:A total of 10 articles were included,29 research results were extracted,8 categories were summarized,and three integrated results were formed:challenge and dilemma,effort and growth,hope and craving.Conclusion:There are many physical and mental difficulties that affect the rehabilitation process in patients after heart valve replacement surgery.It is suggested that medical staff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experience of such patients,provide professional,targeted,all-round,and sustainable cardiac rehabilitation plans for patients,and advocat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good social support system to help patients actively recover.
Keywords heart valve replacement;cardiac rehabilitation;experience;qualitative research;Meta-integration
摘要 目的:Meta整合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心臟康復的真實性體驗。方法:系統檢索PubMed、Web of Science、PsycINFO、CINAHL、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澳大利亞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證衛生保健中心、中國知網(CNKI)、維普數據庫(VIP)、萬方數據庫(WanFang Database)、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中華醫學期刊全文數據庫(Yiigle)等,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22年12月30日。采用澳大利亞JBI循證衛生保健中心2016版質性研究質量評價標準進行質量評價,之后通過匯集性整合的方式對研究結果進行深入分析整理。結果:共納入文獻10篇,提煉了29個研究結果,歸納了8個類別,綜合形成了3個整合結果:挑戰與困局、努力與成長、希望與渴求。結論: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存在諸多身心困擾影響康復進程,提示醫護人員應重視該類病人術后康復體驗,為病人提供專業化、針對性、全方位、可持續的心臟康復方案,并倡導構建良好社會支持體系,幫助病人積極康復。
關鍵詞 心臟瓣膜置換術;心臟康復;體驗;質性研究;Meta整合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4.02.004
心臟瓣膜病(heart valve disease,HVD)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心臟瓣膜狹窄和(或)反流所致的心臟疾病,是心臟外科常見的多發病[1]。心臟瓣膜置換術是治療心臟瓣膜病的最佳方式,為提高病人術后生存質量,改善疾病預后,早期心臟康復將是治療關鍵[2-3]。心臟康復是指由多學科團隊圍繞藥物、運動、營養、心理、危險因素管理五大處方,綜合制定的全病程康復方案,包括Ⅰ期、Ⅱ期、Ⅲ期3個分期[4-5]。有研究顯示,心臟康復參與者全因死亡率降低了53%,心臟相關死亡率下降了57%[6],而瓣膜病病人亦能從心臟康復中獲益。目前,國內外對于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
的心臟康復指導多采用缺血性心臟病的康復建議[7]。與后者不同的是,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具有長期服用抗凝藥、機械瓣噪聲、飲食習慣調整、康復周期長等特點。因此,眾多病人難以獲得系統、有效的康復指導。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參與心臟康復必然會產生
相應感知,為了解病人在此過程中的感知體驗,已有相應學者開展了質性研究,但單一的研究不能代表該群體真實體驗,故本研究就該方向的研究結果進行Meta整合,以期對病人心臟瓣膜置換術后康復體驗行進一步詮釋,探尋心臟康復過程中的障礙及促進因素,為后續制定針對性康復方案提供參考借鑒。
1 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的納入、排除標準
1.1.1 納入標準
根據PICoS設定研究文獻的納入標準。研究對象(population,P):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的病人;感興趣的現象(interest of phenomena,I):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心臟康復過程中的體驗、經歷、感受、認知、心理;情景(context,Co):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的恢復情況;研究類型(study design,S):質性研究或定性研究。
1.1.2 排除標準
1)數據不全的文獻;2)重復的文獻;3)無法獲取全文的文獻;4)非英文或中文文獻。
1.2 文獻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PubMed、Web of Science、PsycINFO、CINAHL、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澳大利亞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證衛生保健中心、中國知網(CNKI)、維普數據庫(VIP)、萬方數據庫(WanFang Database)、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中華醫學期刊全文數據庫(Yiigle)等。文獻檢索時限為數據庫建庫至2022年12月30日。英文檢索詞為:heart valve prosthesis/implantation,heart valve prosthesis/heart valve replacement/valve replacement,cardiac rehabilitations/rehabilitation/exercise therapy/nutrition therapy/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s/drug therapy,experience /emotion/feelings/attitude,qualitative research/qualitative study/phenomenology/groundedtheory/ethnography/ narrative等。中文檢索詞為:心臟瓣膜假體植入術/心臟瓣膜置換術/體外循環心臟瓣膜置換術/瓣膜置換,心臟康復/康復/運動療法/營養療法/心理康復/危險因素管理/藥物療法,體驗/感受/認知/態度,質性研究/定性研究/現象學/扎根理論/民族志/人種學/敘事等。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由2名經驗豐富的研究員分別獨立篩選文獻,提取相關資料后進行交叉核對。經過閱讀題目、摘要及全文后,排除無關文獻,再共同審閱納入的文獻是否符合納入標準,如遇分歧,由有資質的第3方裁決,達成一致意見后納入整合。提取內容主要包括作者、國家、發表年限、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目的、主要結果等。
1.4 納入文獻方法學質量評價
文獻質量評價采用澳大利亞JBI循證衛生保健中心質性研究質量評價標準[8-9],由2位有循證實踐評價經驗的研究員獨立對納入研究進行評價。對納入研究的方法學、哲學基礎、研究目的、研究對象代表性等10項評價指標進行綜合評定,分為A、B、C 3個等級,其中滿足所有評價指標的為A級;部分滿足為B級;全部不滿足為C級。最終納入質量為B級及以上的文獻。在評價過程中,若出現意見不一致時,由2位研究員商討達成共識或請有資質的第3方進行仲裁。
1.5 Meta整合
采取澳大利亞JBI循證衛生保健中心提供的Meta整合中的匯集性整合[8]方式整合文獻,該方法通過對質性研究和相關哲學思想深入理解的基礎上,整理所收集文獻的主題、隱喻及分類等研究結果[10]。本研究經過反復閱讀和分析每一個研究結論的含義,將相似結果歸納為一個新的類別,最后將歸屬好的類別進行整合并得出結論。
2 結果
2.1 文獻檢索結果
初步檢索獲得相關文獻1 004篇,并通過文獻追溯方式補充文獻7篇,采用EndNote去除重復文獻237篇,通過閱讀文獻標題和摘要,排除綜述、量性/混合研究、與研究主題無關等文獻589篇,之后在仔細閱讀全文后,剔除174篇不符合納入要求的文獻,最終納入10篇[11-20]文獻,包含1篇[11]敘事研究、6篇[12,14,17-20]現象學研究、3篇[13,15-16]描述性質性研究。其中中文文獻4篇,英文文獻6篇。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圖1。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見表1)
2.3 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評價
2.4 Meta整合結果
共提取了29個研究結果,對相似結果進行歸納整理,最終整合了3個整合結果、8個類別。見圖2。
2.4.1 整合結果1:挑戰與困局
2.4.1.1 類別1:軀體不便
心臟瓣膜的開關聲影響睡眠質量(“瓣膜聲音致使我無法入睡”[14]),而抗凝藥物的使用導致食物選擇受限也是病人困擾的來源(“服用華法林限制了我的飲食。網上一查,含維生素K的蔬菜不敢吃了,但長時間不吃蔬菜又讓我很不舒服”[20])。發生于暴露部位的瘢痕可能影響病人的容貌及外觀[21]。因此,開胸術后的瘢痕使軀體形象受損是病人術后適應不良的原因之一(“術后留下的傷疤讓我感到不舒服,當穿著低胸連衣裙時,我會用粉底遮蓋它”[14])。睡眠質量下降、抗凝藥物、瘢痕、疼痛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使得疲憊幾乎是所有病人的共同感受[11-15]。
2.4.1.2 類別2:心理挑戰
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常有運動恐懼表現,主要體現為對并發癥和心臟承受能力的擔憂(“平時會特別注意不讓自己受傷,害怕出血”[19];“我害怕做很多事情,擔心心臟受不了”[12]);對住院或手術有不好體驗的病人,若出現需要入院的情況,可能會因此拒絕治療(“我害怕又住院和做血管造影……”[16]);對于孕齡期婦女而言,主要是擔憂疾病遺傳及高危妊娠(“我每天都在擔憂孩子心臟發育情況”[16];“醫生認為我的心功能不足以承受懷孕,所以非常反對”[13])。部分病人會由于努力康復但未達到理想效果而感到失望(“我不是很滿意,訓練了2周,腿腫、脖子也疼,但我的身體狀況并未改善”[11])。此時,過高的心理期待與現實產生的落差會影響病人心理健康及康復積極性。少數病人會因為被過度照護而出現自我認同障礙(“出院前我和老伴一起住,出院后孩子們非要拉著一起住。在家把我當病人,什么事都不讓干,也不放心我一個人出去,我成廢人了”[17])。病人出院后,社區醫院是主要康復場所,但不少病人對社區衛生機構的心臟康復技術缺乏信心(“社區的水平跟不上,看看感冒發燒還可以,但我是心臟病,不放心”[18])。
2.4.1.3 類別3:認知局限及信息矛盾的困局
運動康復知識的缺乏使病人不知如何進行康復(“我在谷歌上搜索了所有關于體能訓練和自己能做什么的知識,但沒有找到什么有用的”[15])。對抗凝藥物認知不足使得病人缺乏正確用藥的安全意識(“我沒定時吃藥,反正記得1 d 1次就行”[20])。社區醫生和主治醫生之間矛盾的專業信息建議會使病人茫然無措[“主治醫生說我的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應該在2.5~3.5,最好是稍高而不是太低。但社區醫生提供了不同意見,這讓我很迷茫”[14]]。相關知識及信息的缺乏在使病人不知所措的同時,也有少數病人出現“擺爛”心態,主要表現為對疾病危險因素管理的松懈(“我才不管了呢,該喝就喝,喝完酒再吃藥不誤事[17]”)。
2.4.1.4 類別4:復職和社交遇阻
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恢復順利的病人會逐漸回歸正常生活,但有部分病人遭遇了職業受挫的情況(“這次手術終于解決了我的心臟問題,但單位怕我出事不讓上班了”[18])。還有少數病人會出現社交障礙,如為掩蓋瓣膜開關聲,有病人會采取不斷說話、四處走動或佩戴掛表來掩飾或轉移人們的注意力[14]。
2.4.2 整合結果2:努力與成長
2.4.2.1 類別5:調整心態
面對術后艱難恢復,少數病人在經歷焦慮惶恐后能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開始主動尋求心理干預(“心理醫生能了解我的感受,分享術后經歷讓我感覺良好的同時給了我安全感”[15])。雖然康復過程困難重重,但多數病人并不后悔手術(“我認為我的生命已經延長了2~3年”[12])。
2.4.2.2 類別6:學會與心臟瓣膜共存
在調整好心態后,一些病人選擇咨詢康復師、針灸師、治療師、營養師等多學科專家有關術后心臟康復相關知識,以達到改善目前的健康狀況和疾病預后的目的[15]。病人會有意地主動與醫生合作,結合飲食習慣共同調整抗凝藥物用量(“由于我無法將INR保持在治療水平,但我又想吃卷心菜,所以我讓醫生增加了華法林的劑量”[14])。
2.4.3 整合結果3:希望與渴求
2.4.3.1 類別7:渴求專業的心臟康復醫療
病人認為增強體能能夠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疾病預后,但他們對體能訓練何時開始、持續時間及訓練內容偏好有所不同,因此,十分期待個性化的體能訓練指導[15]。同時,病人也表達了對家庭遠程心臟康復追蹤指導的渴望,如對提供了相關服務的醫院(“非常高興能夠體驗,并且希望能持續下去”[12])。針對頻繁的術后凝血功能檢查,病人表達了對INR自我監測技術的期待(“INR自測對我來說很節省時間,并且也減少了醫生的工作量”[14])。在繁雜的醫院環境中,病人對心臟康復護士的協調作用表示贊賞[12]。因此,病人盼望延續心臟康復護理服務的提供(“出院后,我行走不方便,希望護士能夠提供上門服務”[18])。
2.4.3.2 類別8:期待完善的社會支持體系
親人在病人心臟康復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我老伴照顧得很周到,每天吃什么,到時間鍛煉了都是她給我安排”[18])。同伴支持增強康復信心(“在醫院或市政機構進行體能訓練期間與其他同齡人見面是令人放心的,因為能夠交流經驗并看看其他人的恢復情況”[15])。但社會大眾的態度會影響病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心臟瓣膜病病人渴望更加包容、關愛的社會[18]。經費保障不足常使病人無法接受完整有效的康復治療(“我今年才38歲,2個男孩正上中學,父母身體不好,我現在的身體條件干不了原來建筑工地上的活了,所以盡量少去醫院復查,少花一點錢”[17])。多數行動不便的病人期望能有完善的社區配套健身設施和場所(“做過手術不敢走太遠,只能在家附近轉轉,但小區里沒什么可以活動的地方,應該多提供點健身設施及場所,豐富大家的生活”[18])。交通便捷程度常影響病人復查積極性(“我記得自己該來查血,但交通不便哪能經常到你們大醫院來”[20])。
3 討論
3.1 重視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不便體驗,引導病人參與心臟康復方案的制定
本研究結果顯示,多數病人由于心臟瓣膜置換術后軀體不適導致生活質量下降[11-15,20],這與2021年歐洲心臟瓣膜病臨床管理指南[22]中的觀點一致。目前,國內外對病人的術后康復多側重于抗凝治療及癥狀管理等方面,而出院后的隨訪也不能滿足其復健需要[14-15,23-24]。此外,本研究提示病人渴望獲得心臟康復知識及技能[12,14-15,18]。因此,為使病人獲得最佳康復治療,建議醫護人員在臨床實踐及管理指南的基礎上,結合病人身心綜合評估結果,通過醫患共同制定康復方案的形式,采用結構化營養策略、矯正心理及睡眠障礙、控制危險因素、分層分階段推進運動訓練、循證藥物指導等綜合心臟康復方案,為病人提供全程、長期、綜合的管理,以改善疾病預后、促進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質量。
3.2 關注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心理感受,建立多元化心臟康復護理方案
本研究結果顯示,病人在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易產生焦慮、恐懼等負性心理[11-13,16-19],嚴重影響康復進程,但他們依然努力調整心態與困難抗爭。因此,為促使病人重拾自我,結合整合結果,建議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術后積極的心理干預能有效緩解病人的負性情緒。余國龍等[25]的研究指出,心理障礙是心血管疾病病人常見的合并癥,但有時會被醫生忽略。然而護士在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心臟康復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備受肯定,也常扮演心理問題“發現者”的角色。李文姣[26]的研究也證實護士對于病人心臟康復病程管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醫院應加強心臟康復專科護士的培養,推動以護士主導的多學科合作制定心臟康復護理模式,在促進病人心臟康復的同時,降低焦慮、恐懼發生。其次,同伴支持可增強病人康復信心。心理學家Gustave[27]指出,群體比個人更易接受心理暗示,故建議醫護人員在同伴支持基礎上成立康復互助組,并對互助組施加正向心理暗示,幫助病人克服焦慮、恐懼心理,樹立康復信心。最后,促使病人積極康復的安全感常源于家人的關心支持。Gleeson等[28]的研究指出,能從他人處獲得安全感的人更有可能戰勝逆境。因此,醫護人員應鼓勵家屬一同參與到病人的心臟康復中,一方面可學習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日常照護相關知識,并作為照護者為病人提供適當的生活及情感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作為心臟康復監測者,觀察病人心臟康復進展。
3.3 構建三位一體的心臟康復模式,為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提供專業保障
本研究結果顯示,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需要長期進行心臟康復以改善疾病預后[11-20]。多數發達國家的心臟康復已經進入成熟期,并且還在不斷探索創新項目與技術[6],而我國由于起步較晚,對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的心臟康復相關研究尚待深入探索。故為改善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康復效果,我國醫護人員應重視術后心臟康復,參照國外成熟經驗,構建針對性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心臟康復模式。但Tian等[29]認為病人出院后,傳統基于醫院的心臟康復模式面臨諸如成本高、治療時間長、病人依從性低等挑戰,特別是對受經濟及交通限制,仍需定時到院復查凝血功能的病人。Sotirakos等[30-31]的研究證實,在互聯網的基礎上,依托于社區和家庭,將人工智能植入手機、家庭監控等個人及家庭設備,對符合條件的病人進行遠程心臟康復管理,可有效彌補上述不足。因此,建議以互聯網基礎聯合AI技術,構建醫院-社區-家庭三位一體的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心臟康復模式,使其出院后也能獲得安全的專業指導。醫院與社區共享病例,實現治療信息同步化,也可提高病人在社區衛生機構的就診信心。
3.4 完善社會支持體系,提高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康復積極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是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的共同期待[15,17-18,20]。而支持系統的完善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因此,對因病返貧、因病致貧但勞動力尚存的病人,建議借鑒發展型社會救助理論,即從設計目的以及結果上增加受救助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為病人提供生存保障與就業機會。而針對無勞動力的老年病人,則可用傾斜養老服務的形式提供社會救助[32-33]。此外,還應引導社會大眾正確看待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多渠道宣傳術后心臟康復有效性,提高社會關注度,減少病人回歸社會阻力,營造支持性社會環境。最后,經費保障直接影響病人心臟康復的依從性。Eriksson等[34]的研究證實,心臟康復參與者與未參與者相比,可降低增量成本效用,提高質量調整生命年,減少再入院率和其他診療費用的支出。由此可見,對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提供適當經濟支持,協助其參與心臟康復,不僅可幫助病人改善心臟功能,還可促進其回歸社會,最終增加社會經濟效能。政府還應制定相應政策,優化社會保障體系,加大資金投入,構建社區配套設施,新增心臟康復相關醫療服務項目,并將心臟康復相關收費項目均納入醫保支付范圍,以減輕病人經濟壓力,為病人早日回歸社會提供經濟保障。
3.5 局限與展望
本研究通過對納入文獻的歸納整理與深度解讀,較為全面地闡釋了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心臟康復真實體驗,對未來制定針對性心臟康復方案有一定的啟示意義。然而本研究的10篇文獻來自不同國家,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人種、國情、文化等多方面差異的影響。且由于針對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心臟康復的質性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納入的文獻時間稍顯久遠,但整合結果對了解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的心臟康復體驗依然具有現實意義。心臟康復包含3個康復階段,但文獻檢索結果顯示,針對具體某一階段的病人體驗質性研究較少,今后的研究將努力完善相關局限。
4 小結
本研究結果提示,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雖存在諸多身心困擾影響生活質量,但仍渴望獲得專業支持,協助調整心態適應術后生活。故后續的研究中,醫護人員應關注該類病人在心臟康復過程中的感知體驗,并參照國外構建以互聯網為依托輔以AI技術的多元化、多方位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針對性心臟康復模式。同時呼吁政府政策支持,推動社會支持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為病人生活重建提供堅實后盾。此外,可傳承我國優良傳統文化,營造更加和諧的社會,鞏固病人自我價值。
參考文獻:
[1]郭穎,張瑞生.中國成人心臟瓣膜病超聲心動圖規范化檢查專家共識[J].中國循環雜志,2021,36(2):109-125.
[2]MOHR F W.Current perspectives on treatment of valvular heart disease[J].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2014,11(11):637-638.
[3]郭蘭,李梅.心臟康復研究新進展[J].華西醫學,2019,34(5):567-575.
[4]中國康復醫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中國心臟康復與二級預防指南:2018版[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8:14.
[5]車琳,戴翠蓮,劉偉靜,等.心臟康復分級診療中國專家共識[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22,30(8):561-572.
[6]美國心臟康復協會.美國心臟康復指南[M].6版.周明成,洪怡,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160.
[7]SCHWAAB B,BJARNASON-WEHRENS B,MENG K,et al.Cardiac rehabilitation in German speaking countries of Europe-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rom Germany,Austria and Switzerland LLKardReha-DACH-Part 2[J].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2021,10(14):3071.
[8]The JBI critical appraisal checklist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Critical appraisal tools for use in JBI systematic reviews[EB/OL].(2016-02-12)[2022-11-30].https://jbi.global/sites/default/files/2020-08/Checklist-for-Qualitative-Research.pdf.
[9]胡雁.循證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
[10]胡雁.如何開展質性研究的系統評價和Meta整合[J].上海護理,2020,20(7):1-5.
[11]HANSEN T B,ZWISLER A D,BERG S K,et al.Cardiac rehabilitation patients′ perspectives on the recovery following heart valve surgery:a narrative analysis[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16,72(5):1097-1108.
[12]BERG S K,ZWISLER A D,PEDERSEN B D,et al.Patient experiences of recovery after heart valve replacement:suffering weakness,struggling to resume normality[J].BMC Nursing,2013,12(1):23.
[13]TAGHADOSI M,MEMARIAN R,AHMADI F.The experiences of "difficult life" in heart valve replaced patients[J].Iranian Red Crescent Medical Journal,2014,16(8):e19147.
[14]OTERHALS K,FRIDLUND B,NORDREHAUG J E,et al.Adapting to living with a mechanical aortic heart valve:a phenomenographic study[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13,69(9):2088-2098.
[15]HANSEN T B,BERG S K,SIBILITZ K L,et al.Patient perceptions of experience with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fter isolated heart valve surgery[J].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2018,17(1):45-53.
[16]TAGHADOSI M,MEMARIAN R,AHMADI F.Life associated with fear and worry:a major concern among the cardiac valve-replaced patients[J].Iran J Nurs Midwifery Res,2015,20(1):121-128.
[17]辜玉磊,王翠麗.機械瓣膜置換術后患者過渡期自我管理體驗的質性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5,32(12):14-17.
[18]易萍,蔣維連.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過渡期自我護理體驗的質性研究[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6(9):59-61.
[19]鄭培培,趙紅,周秀花,等.人工機械瓣膜置換術后患者早期華法林治療體驗的質性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17,23(12):30-32.
[20]王亞莉.瓣膜置換術后患者康復期抗凝自我管理的現象學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21):1565-1568.
[21]洪瑞芬.認知行為療法對疤痕疙瘩患者心理應激及疤痕疙瘩復發的影響研究[D].福州:福建醫科大學,2020.
[22]VAHANIAN A,BEYERSDORF F,PRAZ F,et al.2021 ESC/EACT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valvular heart disease[J].Eur Heart J,2022,43(7):561-632.
[23]SIBILITZ K L,BERG S K,RASMUSSEN T B,et al.Cardiac rehabilitation increases physical capacity but not mental health after heart valve surgery:a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J].Heart,2016,102(24):1995-2003.
[24]陳小康,張永恒.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生活質量的研究進展[J].華西醫學,2020,35(8):1004-1011.
[25]余國龍,鄧云龍.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障礙的識別與治療[J].中國全科醫學,2018,21(22):2750-2754.
[26]李文姣.心臟康復相關指南臨床實施現狀及阻礙因素的調查研究[D].天津:天津中醫藥大學,2021.
[27]GUSTAVE L B.烏合之眾[M].29版.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27-54.
[28]GLEESON A,CURRAN D,REEVES R,et al.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s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J].J Clin Psychol,2021,77(7):1521-1536.
[29]TIAN Y,DENG P,LI B,et al.Treatment models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related factors affecting patient compliance[J].Review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2019,20(1):27.
[30]SOTIRAKOS S,FOUDA B,MOHAMED RAZIF N A,et al.Harnes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ardiac rehabilitation,a systematic review[J].Future Cardiology,2022,18(2):154-164.
[31]李金澤,董一君,錢永軍,等.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后抗凝治療遠程管理:前瞻性隊列研究[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19,26(4):343-347.
[32]左停.反貧困的政策重點與發展型社會救助[J].改革,2016(8):80-83.
[33]余少祥.發展型社會救助:理論框架與制度建構[J].浙江學刊,2022(3):108-117.
[34]ERIKSSON M K,HAGBERG L,LINDHOLM L,et al.Quality of life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a 3-year trial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 in primary health care[J].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2010,170(16):1470-1479.
(收稿日期:2023-06-07;修回日期:2023-12-29)
(本文編輯賈小越)
基金項目 瀘州市科學技術和人才工作局2022年市級科技計劃項目,編號:2022-SYF-61
作者簡介 張國艷,碩士研究生在讀
*通訊作者 李利,E-mail:2671923313@qq.com
引用信息 張國艷,葉娟,王柯鑫,等.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人心臟康復真實性體驗質性研究的Meta整合[J].循證護理,2024,10(2):21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