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重點圍繞學前音樂教育中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應用展開分析,先對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意義進行闡述,繼而深入分析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現狀,提出明確、清晰的運用方向,最后探討具體的教學應用路徑,包括多元教學,堅持以人為本;遵循幼兒成長規律,挖掘音樂作品價值;運用多媒體資源,強調即興創作與表達等。
【關鍵詞】學前教育 "音樂教學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 "實踐應用
中圖分類號:J60-0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21-0129-06
音樂教育對于幼兒培養而言十分關鍵。幼兒成長期需要借助外在教育手段,增強學生思維意識,提升其藝術審美能力,使其能夠在智力、情感、社交等多元層次實現綜合發展。奧爾夫教學法是一種創新性的教育理念,其根本在于調動幼兒對音樂作品的學習興趣,增強感悟能力,幫助教師提高藝術教育質量,使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增強審美意識,強化創作能力。然而就目前來看,部分學前音樂教育工作者依舊是以傳統的教學形式開展日常工作,不僅無法吸引幼兒注意力,而且還會削弱幼兒的主觀能動性。由此可見,圍繞學前音樂教育中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應用進行研究具有關鍵意義。
一、奧爾夫音樂教學法
(一)教學理念
1.原本性音樂
奧爾夫教學法源自德國,是一種基于深化學生音樂體驗以及提高創造能力的教學法,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分別為原本性、綜合性、即興與創造。其中,原本性是指奧爾夫教學法的重要基礎是關注人性本源,以更加自然本能的形式展開音樂學習。奧爾夫認為,音樂作為一種藝術體系,在表達形式方面包含身體、內心、情感等多方因素。原本性教育是指要引導幼兒自發感悟音樂內涵,強化藝術欣賞,而非被動接受相關知識。在原本性理念指引下,課堂氛圍更加活潑,幼兒可以通過嘗試樂器演奏等多種形式深化音樂學習體驗。除此之外,原本性音樂更加強調幼兒釋放天性,幼兒會從自身認知出發表達音樂,以此提升音樂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2.綜合性藝術教育
綜合性藝術教育是指將戲劇、舞蹈、美術等多種形式相融合,進一步發揮幼兒的藝術潛能,增強其創造力和思維意識。在綜合性教育理念下,幼兒可以通過多種藝術體系展示音樂,領悟音樂節奏,深化情感。在此過程中,不同藝術形式之間存在內在關聯,可以相輔相成,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具有更為全面的藝術體驗。
3.即興與創造
即興與創造是奧爾夫教學法的核心內容,旨在鼓勵學生基于自身所想激情表演和通過創造表達自身,從而深化音樂內涵。即興創作是幼兒的天性,奧爾夫教學法希望能夠挖掘此種本能,進而創造更加自由的環境,使幼兒能夠進行音樂創新,展現自身天賦。在教育環節,幼兒會進一步增強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完善自身情感,激發藝術潛力,克服對音樂的抵觸心理,逐漸喜愛音樂并投入其中。
(二)奧爾夫音樂教學對于學前音樂教育的意義
首先,奧爾夫教學法可進一步提升幼兒的綜合發展質量,將教育貫徹于幼兒身心等多個層面。從生理角度來看,音樂活動需引導幼兒參與其中,通過身體律動感悟節奏,進而增強協調性和身體控制能力,為其全面發展創造條件。而在情感層面上,音樂富含大量情感元素,幼兒在欣賞作品過程中會更加體會到內在情感,從而豐富思想體驗,強化能力培養。而在認知層面上,由于涉及節奏鍛煉等不同內容,因此幼兒還會在不斷參與訓練的過程中強化個體思維能力,為后續邏輯思維表達創造條件。
其次,調動幼兒學習興趣。奧爾夫教學法之所以在學前教育中意義非凡,主要是因為其能夠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由于其核心在于展現幼兒本性,使其自由創造,因此更加滿足幼兒天性需求。幼兒可以在更加自由的環境中表達自身,感悟音樂內涵。例如,教師會設計一些與音樂有關的游戲與活動,而幼兒在參與過程中則可以通過打擊樂器等形式感悟節奏,以及不同樂器的音色差異,進而集中自身注意力。除此之外,在參與活動時,幼兒會自由舞動身軀,這一過程有助于使其積極投入音樂學習中,進而對音樂學科生成興趣。
最后,強化幼兒創造能力。奧爾夫教學法更加注重幼兒自身創造思維的強化,這對于音樂教學而言十分關鍵。在此種理念影響下,幼兒成為課堂主體,可以自由創作完成音樂元素組合,這種形式可幫助其全面探索音樂世界,強化創造意識,使自身的音樂天賦能夠得以展現。這一過程不僅有助于音樂教學,而且對于學生創新思維培養而言具有關鍵意義。
二、學前音樂教學發展現狀
(一)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
目前,很多家庭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許多家長對音樂教育的理解停留于表面,缺乏對其重要性的深入認知。一般而言,只是片面地認為音樂學習是為了培養幼兒音樂技能,忽視了音樂對幼兒創造力、審美能力和情感表達等方面的深遠影響,導致許多幼兒在學習音樂時缺乏足夠的支持和鼓勵,未能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探索音樂。同時,部分家庭由于生活節奏快、教育資源有限,忽視幼兒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與心理需求。相較于主流課程,音樂教育被誤解為“非必要”的附屬課程,造成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間的不協調。
(二)考級認識存在盲點
在我國音樂教育中,考級制度已成為一種評價標準,然而這一制度在學前音樂教育的應用上卻顯現出多重盲點。一方面,過于重視考級本身,許多家長趨向于讓幼兒考級,期望通過證書來評估幼兒音樂能力,忽視其在音樂學習中的樂趣與探索,不僅導致幼兒在學習中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還限制其創造力和表現力的發展。另一方面,考級內容多以技術性為主,忽視了音樂的表達、理解與即興創作,使得幼兒在應試過程中難以真實體驗到音樂的美感和情感傳遞,音樂學習淪為機械練習,而非生動的藝術體驗。
(三)師資隊伍存在問題
雖然有不少高素質的音樂專業畢業生從事學前音樂教育工作,但整體師資隊伍的專業背景和培養體系仍顯不足。許多幼師的音樂素養、教學方法和藝術把握能力不夠,缺乏針對幼兒心理特點的個性化教學策略,導致音樂課堂淪為簡單的樂曲學習,脫離了音樂教育本質。在培訓與職業發展方面,缺乏完善的繼續教育和職業成長機制,一旦幼師無法及時更新自身知識和技能,容易陷入教學僵化困境,難以滿足幼兒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同時,現存幼師評估與激勵機制多停留于傳統層面,未能激勵幼師去探索更具創新性的教學方法。
三、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運用方向
(一)在基礎理論中的運用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理論根植于對幼兒音樂學習和認知發展的深刻理解,強調教育應以幼兒為中心,充分體現其“體驗性”和“游戲性”。在實踐中,音樂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通過音響、節奏和動作的體驗來增強幼兒的感知能力,比如通過參與音樂活動(唱歌、奏樂、舞蹈等),自然與音樂產生聯系,促使幼兒在自由、廣闊的學習環境中自由探索音樂的各種元素,內化為其音樂素養的一部分。同時,奧爾夫教學法注重“即興創作”,這一特點突出體現在教學活動設計上,由幼師提供簡單旋律和節奏框架,鼓勵幼兒在此基礎上進行即興表演,既可以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和表達能力,還能增強其自信心,通過這樣的自由創作,幼兒能夠實現自我表達,探索其獨特的音樂語言和情感體驗。另外,該方法強調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的交織,提高跨學科的綜合素養,比如音樂、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應用,形成一種多感官的學習體驗,將不同藝術元素融合起來,讓幼兒從感知中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在曲目歌唱中的運用
在曲目歌唱中,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深刻體現其“以幼為本”的教育理念,旨在通過音樂、動作和情感的融合,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提高表現能力,這就需要幼師精心選擇與幼兒生活經驗相關的歌曲,如:民謠、兒歌等,促使幼兒能在熟悉且愉悅的氛圍中開展歌唱活動,不僅提高幼兒參與積極性,也為其提供了生動的音樂體驗。一方面,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強調“先動后唱”原則,即在進行歌唱之前先讓幼兒通過肢體、手勢動作來引導其感受旋律和節奏,通過身體參與,幼兒能夠在動態生活中內化歌曲的節奏感,使其在正式歌唱中表現得更加自如。比如,幼師可通過節奏打擊、簡單的舞蹈動作或模仿動物行為,將音樂與動作聯系起來,加深幼兒對音樂的認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幼師不僅注重音高與節奏的準確性,更強調情感的表達,通過故事講述、角色扮演等形式,促使歌曲承載更深層次的意義,幫助幼兒在歌唱中體驗和表達不同的情感,進而有效提升其音樂素養和自我表達能力。
(三)在樂器演奏中的運用
與傳統的音樂教育模式相比,奧爾夫教學法提出通過“做”來學習,鼓勵幼兒在實際演奏中體驗音樂的樂趣與美感。首先,該方法提倡使用自制樂器,鼓勵幼兒使用簡單的材料(木塊、紙殼、塑料瓶等)創造出獨特的樂器,不僅激發幼兒創造力與想象力,還增強其對聲音的探索欲望,而幼師在引導過程中應鼓勵幼兒根據自身對聲音的理解進行創新,培養幼兒的音樂敏感度,提高動手能力,這種“從零開始”的實踐體驗可以讓幼兒在制作樂器中自然地感受其功能與魅力。其次,在實際演奏教學中,奧爾夫教學法圍繞“即興演奏”展開,幼師通過設定簡單的節奏或和聲框架,鼓勵幼兒自由地進行即興創作,有助于發散幼兒音樂思維,同時,提升其樂感和流暢度,讓其能夠在演奏中不斷探索和表達自我。最后,樂器演奏往往蘊含著游戲元素,這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幼師可通過開展“音樂旅行”或“節奏接力”等游戲,提升幼兒參與感和互動性。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幼兒學會了樂器演奏的基本技巧,還在無形中培養了團隊意識和交流能力。
(四)在舞蹈表演中的運用
在欣賞和表演舞蹈時,幼兒可以直觀地感受到音樂的節奏、旋律與情感,幼師通過選擇富有活力和感染力的舞蹈作品,讓幼兒在音樂的陪伴下提高其創造力和想象力,比如結合民間舞蹈元素,可組織幼兒通過集體舞蹈活動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與舞蹈的交融,激發幼兒對舞蹈的興趣,加深其對音樂的理解。在開展舞蹈活動時,幼師要引導幼兒根據特定的音樂氛圍進行即興表演,鼓勵其用身體表達內心的感受與情緒,既可以幫助幼兒釋放情感,又能促進其創造性思維,通過與音樂的互動,幼兒會在自身情感與音樂節奏之間建立聯系,從而提高自我表達的能力。與此同時,舞蹈表演在團體活動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視,通過編排簡單的集體舞,幼兒可在合作中增強彼此間的溝通與默契,比如引導幼兒在舞蹈中共同完成動作,培養集體意識與合作精神,并且集體舞蹈練習也有助于提升幼兒節奏感和身體協調性,使其在享受音樂與舞蹈時獲得全面發展。
四、學前音樂教學中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應用策略
(一)運用多元教學,堅持以人為本
在學前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綜合采用多種形式,將奧爾夫教學法與日常教學體系相融合,加深幼兒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既可以將高爾夫教學法融入日常活動設計中,引導幼兒跟從自身,表達自己,也可以將其運用于課堂教學中。例如,教師可播放與奧爾夫教學法相關的音樂內容,使幼兒能夠在傾聽律動的過程中感悟音樂旋律和節奏。
除此之外,在室外活動設計時,也可以將“音樂”作為主題,讓幼兒在參與環節感悟音樂魅力,并受環境影響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在日常幼兒生活環境區,也可營造音樂學習氛圍。例如,基于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教室、餐廳等區域設計一些與幼兒生活有關的兒歌,通過營造音樂氛圍的方式,使幼兒沉浸于音樂學習中,陶冶藝術情操。音樂作為藝術鑒賞的重要部分,有助于強化幼兒藝術審美能力,為其綜合發展創造條件。所以,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融入過程中,教師應遵循幼兒的個性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將幼兒視為課堂核心,基于其興趣點針對性地展開教學設計,并與其定期進行溝通,使其能夠在更加自由放松的環境下學習音樂知識,強化音樂素養。
(二)借助樂器教學,科學掌握音樂授課節奏
由于部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較弱,因此很難獨立演唱相關音樂曲目,為此在教學時可以借助樂器輔助教學,幫助幼兒理解音樂內容,從而在鍛煉其語言能力的基礎上加深其對音樂的認知。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引領幼兒調整歌詞,發揮創造能力,并引入樂器教學理念。
一般情況下,幼兒對新事物具有一定的探索欲,教師在運用手鼓、沙錘等樂器進行教學時,幼兒的參與度通常更高。比如,若曲目較為歡快,可以使用搖鈴表現音樂節奏。在此過程中,幼兒還可以跟隨教師舞動肢體。后續幼兒熟悉曲目后,教師也可以引導其自己選擇樂器,模仿生活中所聽到的聲音,進而加深幼兒對不同樂器和音樂知識的理解。
奧爾夫教學法有助于教師講解音樂節奏,幫助幼兒從節奏的角度感悟歌曲內涵。在教學中,幼兒可在教師的引領下進行學習。教師作為教學設計者,要確保內容具有針對性。例如,對于小班而言,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節奏的音樂內容,若是大班幼兒,則可以展開系統性節奏練習,從而調動其學習興趣。在這一過程中,不可以重復挑選同一曲目,否則會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音樂教學效率提升。除此之外,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理念融入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自行創編舞蹈動作,通過舞動的方式展示節奏,在這個過程中,若幼兒存在節奏問題,教師可以及時糾正,充分調動幼兒學習興趣,強化其節奏感知度。
(三)遵循幼兒成長規律,挖掘音樂作品價值
學前音樂教育主要是針對3—6歲的幼兒展開教學,所以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必須遵循幼兒的個體成長規律,尋找一些符合其思維認知的作品,強化其音樂鑒賞和認知能力。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不應超出幼兒的認知理解范圍,否則會削弱學生的積極性,影響音樂素養的培育效果。例如在歌曲選擇時,應該多采用單節拍兒歌,進而為其音樂素養培育創造有利條件。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教師可以逐漸調整音樂教學難度,提高其音樂學習質量。
在使用奧爾夫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應同時關注國內、國外不同的音樂作品形式,例如國外有很多優秀作品,可以幫助幼兒拓寬音樂視野,包括《歡樂頌》《雪絨花》等,而國內音樂文化中也存在諸多歷史沉淀元素,與幼兒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丟手絹》等。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兼顧國內外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進而提升幼兒音樂鑒賞能力,使幼兒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挖掘不同類別音樂作品的內在價值。
(四)注重音樂與生活的聯系,強化幼兒自主合作能力
幼兒的情感認知與成人不同,通常幼兒會受好奇心驅使,通過探索的方式來認識世界。影射到教學中,音樂教育作為一類互動性極強的感受類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課程與幼兒生活的聯系,摒棄灌輸式教育形式,選擇與幼兒日常生活緊密貼合的主題,以幼兒興趣愛好為出發點,創設多樣化的音樂主題。如,設定課程主題為“自然”,教師可以給幼兒播放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幼兒通過音樂能夠充分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情感。另外,教師還可從幼兒喜愛的玩具著手,設定與“汽車”“火車”相關的音樂主題,引起幼兒情感共鳴。在日常教學時,教師也要引導幼兒觀察周邊的聲音,例如鳥叫聲、下雨聲等,不斷積累音樂元素,以此調動幼兒學習興趣,幫助其深化音樂體驗。
在奧爾夫教學法運用的過程中,為實現自主性培養目的,教師要給予幼兒更加自由的空間,使其可以基于自身需要表達音樂。例如,引導幼兒進行音樂元素組合,教師在此方面不應提出限制,要盡情發揮幼兒的個體創造能力,使其可以大膽嘗試元素組合,甚至可以指引其運用簡單的材料制作發出聲音的手工藝品,進而使其能夠不斷探索聲音。日常教學中,教師需要設計大量的表演活動,表演過程中要給予幼兒自主權,使其自主表達。
例如,某幼兒園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先播放了比較活潑的樂曲,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感受律動,其中一部分幼兒自行表演,而另一部分則是尋找周圍的小伙伴兒共同表演。這種發揮其自主權的音樂教育設計不僅可以強化幼兒自主性,還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音樂作為一種藝術,自身便具備合作屬性,無論是器樂合奏,還是表演和舞蹈合作,都需要相互配合。所以教師在后續設計中應注重幼兒的自主合作能力培養,以此實現音樂教學目標。
(五)引入多媒體教學資源,強調即興創作與表達
信息化時代,多媒體等技術的運用為學前幼兒教育提供了更多教學資源,所以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也要加大對此部分的關注,運用音樂軟件等輔助性工具,創造更為直觀的音樂學習環境,提升幼兒參與度。
例如,在視唱練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先播放一些動畫短片,通過卡通的形式將音樂元素表現出來,使幼兒在欣賞過程中強化對音樂知識的理解,或者先播放音樂視頻,讓幼兒通過視聽并重的方式感悟其內涵,加深對音樂的理解。與此同時,音樂軟件要貫穿于每一種音樂活動中,例如在樂器演奏時,可以借助音樂軟件表達樂器組合。從當前實踐來看,多媒體資源的運用可使學前音樂教育更加具有趣味性,有助于幫助教師調動幼兒主觀能動性,激發其學習興趣,提升其音樂學習質量。但需要注意具體運用中教師必須科學把握多媒體資源的占用比例,否則便會由于過度信息化而忽略音樂教學的自身魅力。
奧爾夫教學法鼓勵學生進行即興創作,要求教師通過教學規劃,激發其思維意識,使其更加深層次地感悟音樂魅力。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先設計音樂情境,引導幼兒運用已學知識進行即興表演。
例如,先用多媒體技術播放鋼琴曲,然后讓幼兒運用課堂上所提供的樂器自行伴奏,進行二次創作。假設當前課程以“雨天”為主題,教師便可以引導幼兒運用手中的樂器模擬雨聲,以及下雨過程中其他自然的聲音。在這一環節,幼兒會不斷進行想象和嘗試,以此感悟創作的魅力。從當前來看,即興創作有助于鍛煉學生思維意識,使學生形成創新理念,與傳統教學相比,更加關注幼兒的主體地位,對于幼兒教學具有關鍵意義。例如,某幼兒園在學前教育階段引導幼兒運用樂器模仿汽車運行的聲音,幼兒通過打擊樂器的使用模仿輪胎行駛聲音和鳴笛聲音。這一環節進一步激發了幼兒的創新理念,可幫助其釋放天性,真正投入音樂學習中。總而言之,學前音樂教育中融合奧爾夫教學法十分重要,是從幼兒角度探索高效教學路徑的新方向。后續教師要大膽嘗試奧爾夫教學法,以此為培養幼兒音樂素養、奠定音樂基礎而創造條件。
五、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學前音樂教育而言,奧爾夫音樂教育學法是更為高效的教學理念,可以通過設計教學活動、理論聯系生活、增強幼兒自主合作能力等多種形式,加深幼兒對音樂的認知,提高其學習積極性。為此,教師在后續教學中應注重此方法的具體實踐與落實,并基于幼兒的實際情況加以優化,以此為深化幼兒音樂學習體驗奠定有利基礎。
參考文獻:
[1]侯穎.民族音樂學視域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課程改革探索[J].戲劇之家,2024(25):196-198.
[2]楊芳.教學評價的轉變:從終結性評價到過程性評價:以學前教育專業“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4(09):118-122.
[3]歐陽洋,吳霞.奧爾夫教學法在幼兒園音樂活動游戲化中的應用:基于大班音樂活動“劃龍舟”的分析[J].西藏教育,2024(06):36-39.
[4]于錄艷.專業認證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21(04):101-10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