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燕 韓高峰
摘要:高校作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高等職業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類型,是實施高等職業教育的實體,理應在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上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目前,高職院校對外文化傳播存在一些問題,如對外文化傳播意識不強、專業設置不合理、文化資源挖掘不深、新舊媒體應用范圍狹窄等。文章采用文獻梳理法、對比研究法等多種方法,在梳理分析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學習借鑒外國大學在對外文化傳播上的經驗,結合普通高校現有的文化傳播具體做法,構建高職院校對外文化傳播有效路徑:構建高職院校對外文化傳播理念體系,開發創新對外文化交流相關專業,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對外傳播價值,拓展新舊媒體對外文化傳播優勢,加強師生對外文化傳播交流等。文章旨在提升高職院校對外文化傳播能力,為服務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提供重要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對外文化傳播;傳播意識;文化傳播專業;文化資源
中圖分類號:G711;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1-0033-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陜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高職院校對外文化傳播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2HZ0961
高等職業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類型,作為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培養人才的職業教育機構,承擔著傳承與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等重要任務,理應在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上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
目前,高職院校對外文化傳播面臨諸多問題,導致高職院校對外文化傳播能力相對較弱,對外文化傳播效果不太理想。
(一)對外文化傳播意識不強
高職院校師生對文化的關注度不高,一些公共課教師忽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的熏陶[1]。例如,有些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中存在消極應付的現象,忽略了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學習,而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過分強調英美國家文化的學習,使得學生們用英語表達中華文化的能力低下[2]。除師生外,一些教育管理部門也存在對外文化傳播意識不強的表現[3]。
(二)相關專業設置不太合理
為全面深入貫徹《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2021年3月19日,教育部發布了最新版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4]。不管是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還是高等職業教育本科專業,最新版的目錄中都沒有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相關專業。目前,高職院校和文化傳播相關的專業是比較多的,然而,這些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雖然有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培養目標,但是在課程設置上卻沒有專門針對這項培養目標的必修課程或者核心課程。
(三)地方文化資源挖掘不深
高職院校的定位是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因此,在對外文化傳播上要以挖掘、整理、傳播地方特色文化為主。隨著文化強國戰略的進一步深入,各地在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挖掘、轉化上都做了很多工作。然而,高職院校在傳承和弘揚地方文化中,對外文化傳播效果不明顯[5]。除了缺少專門的機構和部門收集整理地方特色文化,缺少內容形式的創新之外,還缺失對地方文化的精準提煉[6]。
(四)新舊媒體應用范圍狹窄
目前,新舊媒體都是高職院校對外傳播文化的載體。而校報等傳統媒體一般都只在校內發行,傳播范圍很窄,讀者較少,另外它作為學校黨委的機關報,在內容上以報道學校的黨政新聞為首要任務,在對外文化傳播上幾乎沒有發揮任何作用[7]。當前高職院校一般都有以校名命名的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抖音賬號等。然而,這些新媒體在替代校報等傳統媒體的時候,對外文化傳播的形式雖然變了,內容卻缺乏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五)國際文化交流機會較少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以及我國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成為一個必然趨勢。然而,受多方面因素影響,高等職業院校相關工作的開展受到了很多限制。相對本科院校來說,高職院校社會認可度低,國際影響力弱,國際化交流工作的開展難度很大[8]。作為中外文化傳播的媒介之一,留學生在對外文化傳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根據教育部數據,2022年中國留學人數達到41.39萬人,高職院校卻只占了非常小的比重。
隨著文化強國戰略的提出和共建“一帶一路”的持續推進,高職院校應該學習借鑒其他高校在對外文化傳播上的經驗,構建有效的對外文化傳播路徑。
(一)構建高職對外文化傳播理念體系
高職院校對外文化傳播首先應該做好頂層設計,從高職院校的特點出發,構建高職院校對外文化傳播理念體系,凸顯高職院校在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中的獨特作用和價值。
第一,從高職院校的初心使命出發。2020年9月,在第三十六個教師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慰問,“希望廣大教師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積極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升教書育人本領,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今后,在高職院校的對外文化傳播中,要明確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堅持五育并舉[9]。加大智育、美育的比重,在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文化素養,堅定學生的奮斗信念,增強奉獻意識,自覺做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踐行者。第二,從高職院校的責任擔當出發。高職院校要勇于承擔起自己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傳播上的責任,要以舍我其誰的擔當扛起對外文化傳播責任,要理直氣壯搞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尤其是對地方文化資源的挖掘、傳承、弘揚、傳播,要將其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和戰略部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和教學體系中。第三,從高職院校的文化自信出發。高校作為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的重要陣地,文化自信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支撐與基石,也是教育教學任務一項重要的內容[10]。高職院校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充分利用多種載體與渠道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利用校園廣播、主題班會、知識競賽等形式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高職院校在培養文化自信上,應該結合當地實際,形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職業教育特色的培養體系。
(二)開發創新對外文化交流相關專業
共建“一帶一路”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然而,如何培養會講中國故事、講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的文化傳播專門人才,這是國家和高職院校要重點關注的問題[11]。
第一,開設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相關專業。最新的高等職業教育專業沒有傳播學等專業,更沒有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專業等。為了滿足文化強國建設戰略和共建“一帶一路”等重大需求,為了培養既精通外語,又熟知中華文化,還掌握傳播學的復合型專門人才,要根據相關高職院校師資力量、辦學能力、專業資源等情況,開設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相關專業[12]。第二,調整涉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針對高職院校相關涉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沒有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培養目標,在課程設置上沒有專門針對這項培養目標的必修課程或者核心課程等問題,今后,要調整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具體來說就是增加中華文化以及對外傳播人才培養目標和相關課程,強化學生在將來從事本專業相關工作時傳播中華文化的意識和能力[13]。第三,強化外語專業學生對外傳播優勢。高職英語專業學生不僅應具備扎實的語言能力,還應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構建多元文化深度融合的外語教育課程體系。強化英語專業學生在對外文化傳播上的優勢,積極發揮其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將地方文化引入外語課堂,拓展對外文化傳播的途徑。
(三)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對外傳播價值
充分發揮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在對外文化傳播中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的經濟價值及社會價值[14]。
第一,做好挖掘整理。地方文化資源包括地方建筑、地方曲藝、地方飲食、民俗節慶、歷史淵源和民間工藝等。高職院校在挖掘整理地方文化資源過程中,要以團隊開發為主體、以“非遺”為重點。第二,做好形式創新。能夠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都是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融合創新的文化。為了今后更好地對外傳播這些文化,需要根據網絡化、全球化的相關要求,結合高職學生特點,在形式上做好融會貫通。第三,做好與時俱進。創新是高職院校發展的靈魂,也是推動高職院校對外文化傳播的關鍵所在。在對外文化傳播過程中,高職院校要堅持開放理念,積極發揮自身資源優勢,不斷創新傳播方式。第四,做好自身凝練。凝練地方文化資源的特色既是挖掘地方傳統文化資源的重點,又是進行特色文化開發建設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同時,也是今后對外文化傳播的優勢所在。高職院校對于地方文化資源的挖掘要同時體現地方特色、職業教育特色和高職院校的特色。
(四)拓展新舊媒體對外文化傳播優勢
第一,要利用好傳統媒體。在高職院校,目前主要有校報、學報、校園廣播、校園電臺等傳統媒體。對于招收留學生和沒有留學生的高職院校,這些傳統媒體發揮的作用是不一樣的。第二,充分利用好自媒體平臺。高職院校的學生和教師,在自媒體環境中,對于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以互聯網為基礎,高職院校應該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微信群、QQ群、抖音短視頻賬號、快手等自媒體平臺,傳播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
(五)加強師生對外文化傳播交流
對外文化傳播交流活動是促進國際友好關系發展的重要橋梁,是高職院校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積極開展國際友好交流,搭建對外文化傳播交流平臺。高職院校師生積極參與國際友好交流活動,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高校之間的合作交流,深入了解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歷史、文化、教育等情況,加深對世界文明的認識,為提升我國對外文化傳播交流能力提供了有利條件。第二,以實踐活動為抓手,提高中外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高職院校開展對外文化傳播交流活動,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中外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中外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定期舉辦和海外合作學校學生的交流會、互派短期修學交換生等項目增強文化交流[15]。第三,依托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中外師生共同發展。共建“一帶一路”為高職院校師生開展對外文化傳播交流活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在開展對外文化傳播交流活動過程中,中外師生可以就共同關心的話題、熱點進行深入交流和討論。
高等職業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類型,也是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今后,高職院校應該構建高職對外文化傳播理念體系,開設對外文化傳播相關專業,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對外傳播價值,拓展新舊媒體對外文化傳播優勢,加強師生對外文化傳播交流,為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全玉珍,湛貴玲.基于5W 傳播模式的民族文化對外傳播研究:以廣西高職院校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0(7):21-23.
[2] 韓東云.高職院校中國文化英文教學現狀研究[J].海外英語,2020(6):242-243.
[3] 丁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策略[J].辦公室業務,2022(8):95-97.
[4] 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S].北京:教育部,2021-03-17.
[5] 米春艷.奧運背景下的地方文化之外語傳播途徑:以高職院校為例[J].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9):58-60.
[6] 魏娜,薛繼紅.論高職院校在傳承創新地方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以常州科教城高職院校為例[J].重慶與世界,2013(10):74-76.
[7] 梁明.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的對外文化傳播[J].青年記者,2015(11):77-78.
[8] 蔣梅玲,林震,秦偉.“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高職院校對外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探索[J].電腦采購,2021(18):135-137.
[9] 丁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策略[J].辦公室業務,2022(8):95-97.
[10] 李彥.基于SWOT分析的中華傳統文化對外傳播:以蘇州國際教育園內高職校為例[J].新聞傳播,2018(12):18-20.
[11] 王莉莉.地方高校在中華文化走出去中的使命與任務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9(12):81-83.
[12] 張朝意,馮剛.高校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實施中的作用分析[J].對外傳播,2015(5):59-61.
[13] 譚愛平,郭麗君,鐘永發.高職高專涉外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讀與寫雜志,2010(11):79-80.
[14] 傅凱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N].光明日報,2021-01-25(6).
[15] 周璐銘.中國對外文化戰略研究(2000-2015)[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5.
作者簡介 鄒燕,副教授,研究方向:職業教育。 韓高峰,工程師,研究方向: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