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聚焦于新媒體時代的記者采訪應變能力,結合時代特征摸索記者采訪應變能力提升路徑。在具體研究過程中,選用文獻研究法夯實理論基礎;引入問題導向法,梳理新媒體視域下記者采訪應變能力的不足,以此為導向展開策略分析;采用案例研究法,在策略探討過程中分析相應的媒體案例,用于強化研究的現實意義。基于此,文章首先簡單闡述記者采訪所需具備的應變能力,如語言表達能力、情緒管理能力、事件觀察分析能力、細節交流能力等,提出記者采訪應變能力提升的有效辦法,用于全方位提升記者的采訪應變能力。但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產生了一定的沖擊與挑戰,分析發現記者采訪應變能力存在不足,即新媒體技術水平有限、角色定位不清晰、問題設計方式陳舊等。在此基礎上,提出強化新媒體技術能力、明確記者角色定位、優化采訪問題設計等建議,旨在切實提升記者的采訪應變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新媒體時代。
關鍵詞:新媒體;記者;采訪能力;應變能力;能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G2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1-0106-04
采訪是記者獲取一手信息的主要途徑,在采訪過程中,記者須深入挖掘素材內容,采用問題引導、平等交流等方式了解事件真相,感受被訪者的情緒與心理,優化采訪流程,并基于實際情況做好采訪記錄以保障采訪質量。新媒體時代后,記者采訪模式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就要求記者結合新媒體時代特征,提升自身的采訪應變能力,高質量完成采訪。
為更好地明確新媒體時代記者采訪應變能力提升路徑,對相應的采訪應變能力進行總結。
第一,語言表達能力。記者需基于事件設計采訪問題,根據采訪真相進行新聞表述,使公眾能夠更好地了解事件情況。在該過程中,語言表達能力尤為關鍵,是記者采訪需具備的基礎性應變能力,記者應不斷強化自身語言表達應變技巧,多讀多看,運用準確性用詞完成采訪,獲取真實、可靠、新穎的報道素材[1]。
第二,事件觀察分析能力。事件發生后,記者需盡快深入一線,進入現場完成采訪,并根據事件性質與真實狀況明確采訪方向與報道主題。為保障報道的真實性,記者要有較強的事件觀察分析能力。而記者前往現場進行事件采訪時,現場采訪可能出現各種突發狀況,這就要求記者具備事件觀察分析方面的應變能力。
第三,情緒管理能力。記者應客觀真實地完成采訪并表述事件,無論所處何種采訪場景、遇到何種采訪挑戰,均需控制好自身情緒,保持情緒穩定。此外,若對于特殊社會事件,還要求記者具備情緒共鳴能力,可充分融入現場情境中,依托于情感共鳴而更好地完成采訪。
第四,細節交流能力。記者采訪之前雖可精細化設計問題框架,對采訪進度及流程產生正面引導,但采訪現場易受外部因素影響而出現各類狀況,為最大限度保障采訪效果,要求記者具備細節交流方面的應變能力[2]。
(一)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第一,主導采訪杜絕形式主義。記者在采訪期間應占據主導地位,科學規范設計采訪問題,對被訪者思維進行恰當引導,使記者可良好獲得關鍵信息。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出現的各類突發問題或意外事項,基本與事件核心問題相關,這就要求記者主導采訪節奏,客觀闡述突發問題,把握細節,并采用精準恰當的語言進行表達,為后續獲得真實可靠的事件信息奠定基礎。在此過程中,應杜絕“形式化采訪”的現象,借助親和語氣、恰當表述與被訪者建立平等且友好的溝通關系,避免出現溝通不暢、被訪者不配合的現象。
第二,基于采訪場景合理選詞。對不同的采訪場景與被訪者人員需選用不同的采訪語句,盡可能拉近記者與被訪者之間的距離,引導被訪者真實表述,避免突發事項的出現。從語言表達應變能力角度來看,記者應以被訪者心理變化、理解能力、文化程度而合理調整采訪語句與詞匯,杜絕“公式化”提問,避免因語言表達問題而與被訪者產生隔閡。以2023年“淄博燒烤”事件采訪為例,2023年上半年“淄博燒烤”爆火,帶動了淄博上半年的GDP,淄博市公開數據顯示,淄博市2023年上半年GDP為2295.4億元,與2022年相較提升了96.09億元,同比增長5.3%。記者對該事件進行采訪時,選取的被訪者多為行業基層人物,如淄博做餅大姐等,從小人物角度出發感受淄博GDP增長背后的現象,該行業基層人物的文化水平有限,若沿用以往的采訪套路問題,則記者與被訪者之間容易形成隔閡,此時則要求記者憑借自身應變能力靈活轉變采訪詞匯,運用簡單易懂的問題了解淄博經濟發展下的社會表現[3]。
(二)事件觀察分析能力的提升
第一,事件觀察能力。該能力是記者采訪應變能力的具體表現,要求記者結合現場狀況對被訪事件進行觀察,通過提升記者的事件觀察能力而增強其采訪應變能力。以某次鄉村振興主題采訪為例,某地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實現了快速發展,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標桿。記者前往該地區進行一線采訪時,重點觀察地方振興發展變化,運用調查走訪的模式切實感受該地的變化,道路平整、農業機械化、房屋美觀整齊等。通過現場觀察明確采訪方向,借助智能終端拍攝存儲,上傳至媒體平臺數據庫,并根據觀察后的具體振興表現,對當地村民、村干部進行采訪,在提升記者采訪應變能力的同時,切實提高了該次采訪質量[4]。
第二,事件分析能力。新媒體時代,各類“網紅記者”的出現導致部分事件信息出現真假難辨的現象,為杜絕該問題,記者完成事件觀察后需進一步分析評判,核查信息的真實性,并細致揣摩采訪用語,避免出現用詞夸張的現象。可借助云計算、大數據等前沿技術輔助完成事件分析,在多元化新技術的協同運用下提高記者對事件的了解程度,在實現事件科學分析的同時,有效培養記者的采訪應變能力,使記者能夠更好地應對采訪過程中出現的各類突發問題。
(三)情緒管理能力的提升
記者情緒管理能力是采訪應變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求記者充分克服自身情緒而客觀完成采訪,還要求記者能夠根據事件場景而展開情感共鳴,轉變情緒,站在被訪者角度上調節情緒與情感,以此有效提升記者的采訪應變能力。
第一,控制情感保證采訪客觀。記者同樣具有自身情感,可能會對某個人、某件事持有崇拜、激動、抗拒等情緒,但作為媒體工作者,應將事件真實客觀地呈現出來。這就要求記者做好情感控制,保障采訪的客觀性,從情緒管理角度出發,提高記者采訪應變能力。例如,對于奧運會、國際會議等具有國際性質的事件,因涉及多個國家,記者必須做好情緒控制,客觀完成采訪,避免采訪帶有個人情感色彩。
第二,情感共鳴優化采訪氛圍。部分情況下要求記者深入事件發生現場進行一線采訪,獲取第一手采訪訊息,而部分事件具有不可改變的情感氛圍,如災害事件等。對于該類事件,無論是事件相關者還是社會公眾,均尤為關注安全方面的問題,且對災害類事件持有悲痛情緒。對于該類事件,記者前往事件一線現場進行采訪時,應調節自身情緒,換位思考實現情感共鳴,優化采訪氛圍,更好地融入相關采訪場景中,促進高質量采訪的完成。以某森林火災事件為例,某地發生森林火災后,火勢蔓延并發展為一道不規則火線,人們對森林資源、生態環境燒毀表示悲痛的同時,還被自發趕去滅火救援的志愿者深深感動。對該類事件進行采訪時,記者應調節情緒情感,融入山火救援氛圍內,并從小人物角度出發了解救援事件背后的人文魅力,以此不僅可以極大提高記者采訪應變能力,還可有效提升采訪的感染力。
新媒體時代,記者不僅需針對性提升自身各項采訪應變能力,還應從實際出發,了解新媒體時代給記者采訪帶來的影響,正視自身采訪應變能力存在的不足。
第一,新媒體技術水平有限。在傳統記者人才培養過程中,多集中在基礎采訪技巧、快速思維判斷、信息獲取與加工、跨文化溝通等方面,已不適用于新媒體時代。記者可借助各類新媒體技術輔助完成采訪,使采訪過程更為直觀簡潔且高效。但從記者采訪應變能力角度來看,記者的新媒體技術應用水平有限,未將新媒體工具良好應用到采訪過程中,此為新媒體時代記者采訪應變能力不足的顯著表現。
第二,角色定位不清晰。新媒體時代催發了自媒體機構,相應地出現了“網紅主播”“網紅記者”,對傳統記者群體造成沖擊。而受傳統媒體觀念的影響,記者群體在采訪期間存在理念閉塞、觀念傳統等問題,無法針對采訪現場中出現的狀況進行良好應對處理,并進一步引發記者角色定位模糊的現象,無法清晰區分新媒體視域下自身與“網紅記者”的區別,影響了記者采訪應變能力的提升與培養[5]。
第三,問題設計方式陳舊。記者采訪需做好前期準備,其中的重點則為問題設計,在當前新媒體時代,仍有部分記者沿用傳統辦法設計采訪問題,基于事件簡單羅列所需采訪的相關內容,且難以從多角度出發了解采訪對象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未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高質量完成采訪問題設計,影響了記者采訪應變能力的發揮[6]。
受新媒體技術水平有限、角色定位不清晰、問題設計方式陳舊等問題的限制,記者采訪應變能力存在不足。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強化新媒體技術能力、明確記者角色定位、優化采訪問題設計等策略。
(一)強化新媒體技術能力
第一,新媒體技術輔助記者采訪。新媒體時代,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成為人們獲取新聞資訊的重要渠道,并為記者采訪應變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創新契機。記者可靈活運用新媒體技術應對各類突發事件,及時參與到采訪過程中,不僅可確保采訪時效,還可以提高采訪質量。
以自然災害事件采訪為例,該類事件的現場采訪環境相對惡劣,記者采訪交流、信息記錄過程中極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干擾。為增強記者對該類干擾問題的應變處理能力,可借助媒體技術輔助完成采訪作業,運用藍牙連接、智能手機等現代工具記錄采訪現場真實狀況,完整記錄受災現場狀況[7]。在傳統采訪模式下,記者需記錄采訪過程,后通過加工處理方可表述事件。而在當前形勢下,為避免外部災害要素影響采訪過程與事件表述過程,記者可將采訪獲得的第一手訊息運用新媒體技術及時存儲,記錄采訪細節,還可根據真實情況簡要總結,為后續信息加工處理提供便利,避免了傳統記錄方式在不良環境下的信息存儲弊端,極大保障了采訪信息結果的完整性,能夠良好應對突發性現場干擾要素,有效提升記者的采訪應變能力[8]。
除了借助新媒體技術實時記錄采訪細節外,還可進一步運用新媒體技術增強采訪過程的互動性。例如,將新媒體平臺中的直播、留言、彈幕等功能應用到記者采訪過程中,于采訪之前發布預告信息,鼓勵社會公眾采用留言與彈幕的形式表達自身看法,依托該方式,記者能夠在采訪過程中了解社會公眾的所思所感,繼而確保記者能夠實現事件采訪過程的良好應對,大幅提升記者的采訪應變能力[9]。
第二,大數據技術保障采訪精度。記者可借助新媒體技術呈現事件全貌,并在大數據等技術的幫助下加深對采訪的理解。以大數據技術為例,在現階段各類技術手段中,大數據具有顯著的數據統計、預測分析等優勢,記者可借助大數據分析事件,并精細化記錄采訪細節,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采訪原貌,強化輿論引導力。進一步來看,記者在大數據技術的幫助下對即將采訪的事件及人物進行分析,甚至可繪制用戶畫像,預測采訪過程,對采訪期間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進行模擬,使記者可提前預演采訪過程,加深記者對采訪的理解,繼而提升采訪應變能力。在此基礎上,記者可依托大數據技術將現有用戶劃分為不同的用戶群組,梳理各個用戶群組的特征表現。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采用專題形式進行采訪,從適宜的角度出發,展開深度采訪,打造系列化采訪品牌。在長期采訪作業中,記者對系列化采訪品牌的熟悉程度更高,更易于記者把握采訪節奏,繼而提升記者采訪應變能力[10]。
(二)明確記者角色定位
受到新媒體的影響,記者在整個媒體結構中的定位需適當調整,認識到受眾在媒體行業中的核心地位,將“服務意識”充分融入記者采訪過程中。此外,在以往社會環境下,受眾僅可被動接收信息,而在新媒體時代,受眾可借助多元化新媒體渠道了解事件,對傳統媒體行業造成較大沖擊。在此形勢下,記者應從服務角度出發,不斷提升自身采訪應變能力,并精準合理確定記者定位,轉變認知,擺脫“傳播者”“生產者”的桎梏,增強服務意識,同時靈活運用新媒體技術打造采訪優勢,使記者更好地應對采訪過程中的各類情況[11]。
第一,深度挖掘信息價值。新媒體平臺對記者采訪產生了一定影響,因新媒體平臺具有“互融互通”特征,故每個用戶均可成為信息傳播者和評論者,這就導致信息過于繁雜,使部分偽造信息、虛假事件混入其中,給記者采訪造成阻礙,提升了采訪意外狀況的發生概率。
第二,完善思維調整采訪。新媒體改變了原有的信息傳播方式,多元化終端平臺被廣泛運用到媒體平臺中,該類終端平臺讓記者采訪擺脫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能夠更為靈活地進行采訪[12]。例如,可根據實際情況將采訪過程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同時樹立新媒體思維,深度剖析新媒體平臺傳播特性,以此為依據優化調整采訪方案,在確保采訪方案規范可行的同時,使采訪過程具備差異化、個性化等特征,增強采訪過程的靈活性,為記者靈活應對各種狀況創造良好條件[13]。
(三)優化采訪問題設計
采訪過程對記者應變能力的要求較高,為確保采訪實效,要求記者能夠良好應對處理采訪期間發生的各類事項。在此情況下,記者應做好采訪之前的問題設計,完善采訪結構,以便更好地把控采訪節奏。
新媒體時代,真假難辨的各類信息充斥在網絡中,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事件真相。對于記者而言,其應結合新媒體時代特征優化采訪過程,盡可能還原事件真實情況。采訪過程是記者與被訪者的互動過程,要求記者根據事件情況與被訪者角色提前做好采訪問題設計,所設計的采訪問題不可流于表面,應確保問題的流暢性與規范性,使被訪者能夠感受到來自記者的真誠[14]。
區別于傳統模式,新媒體時代最大的特點在于各類前沿技術與新媒體平臺的運用,在采訪問題設計過程中,記者同樣可引入前沿技術,靈活運用新媒體平臺,實現問題設計優化,使記者更為透徹地理解事件,間接起到提高記者采訪應變能力的作用。例如,記者可借助“思維導圖”羅列問題框架,梳理不同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與從屬關系,幫助記者明確采訪思路,繼而更為精準地把控采訪階段,在降低意外狀況發生率之前,使記者可良好應對各類采訪事件。記者在設計采訪問題之前,在允許情況下可將采訪計劃發布至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鼓勵用戶留言,借此了解社會公眾對待采訪內容的看法與問題,幫助記者明確問題設計思路,極大提升采訪問題與公眾需求的匹配程度。在此基礎上,記者可進一步結合自身采訪經驗,在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問題設計的同時,對采訪期間可能發生的走向進行預測分析,鍛煉事件觀察與分析能力,預設應對措施,以切實提升記者的采訪應變能力[15]。
語言表達能力、情緒管理能力、事件觀察分析能力、細節交流能力是記者采訪時需要具備的應變能力。新媒體時代,應在針對性提高各項應變能力的同時,認識到新媒體對記者采訪應變能力提出的挑戰,從長遠出發強化媒體技術能力,明確記者角色定位,同時優化采訪問題設計,對采訪現場精細化把控,以此方可切實實現應變能力的提升,提高記者采訪質量。
參考文獻:
[1] 蔡英.媒體融合視野下電視臺記者在采訪中的應變能力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11):194-196.
[2] 馬曉明.融媒體視域下電視新聞記者采訪能力的提升[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6):185-187.
[3] 張婭萍.錘煉硬核本領:新聞記者采訪應變能力的提升路徑[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3):148-150.
[4] 余恩波.如何提升融媒體中心新聞記者采訪能力[J].采寫編,2022(11):36-38.
[5] 湯雅芬.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的應變能力[J].新聞前哨,2022(7):55-56.
[6] 賀莉.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的應變能力淺析[J].新聞傳播,2022(4):87-88.
[7] 石琢.淺析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的應變能力[J].記者搖籃,2022(1):62-63.
[8] 黃佳.試論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采訪應變能力的提升[J].中國地市報人,2022(1):131-132.
[9] 賈鵬.芻議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的應變能力[J].記者搖籃,2021(10):76-77.
[10] 張彬.新聞采訪中記者應變能力的重要性及培養探索[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1):147-148.
[11] 周來.全媒體時代記者采訪存在的問題及應對能力提升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11):185-187.
[12] 梅梅.電視臺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的應變能力分析[J].采寫編,2021(4):61-62.
[13] 關波.淺談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的應變能力[J].記者搖籃,2021(3):60-61.
[14] 董銳.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的應變能力[J].記者搖籃,2021(2):56-57.
[15] 楊暢.突發性事件報道中新聞記者的采訪技巧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3):173-174.
作者簡介 車力恒,主任記者,研究方向:新聞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