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苗 張太帥
摘要:在數字化時代的浪潮中,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重塑了傳統媒體格局,催生了融合性和互動性更強的融媒體傳播模式。這一模式的涌現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和手段更加多樣化,同時帶來了內容傳播的即時性與廣泛性,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背景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面對傳統的思想引導問題,還要解決由于網絡空間的開放性與多元性帶來的諸多新挑戰,特別是對青少年價值觀的樹立和對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維護。文章基于融媒體背景,圍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徑與策略展開討論。采用文獻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對融媒體傳播格局進行系統闡述,并分析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指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強調其在維護網絡空間文化安全、引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等方面的重要性。通過提出完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培養專業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等措施,研究構建了完整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結果顯示,結合融媒體特點的教育策略能有效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性和影響力。
關鍵詞:融媒體;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技術;網絡文化;網絡環境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1-0160-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9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論述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AS19554;2022年度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項目“高校思政工作體系的理論邏輯及實踐探索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22403
當今時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媒介環境,推動融媒體傳播格局的形成。這種新的格局以獨特的交互性、多樣性和實時性,重新定義了信息傳播的方式,也對公眾的信息獲取和處理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新媒介環境尤其是網絡空間這一最具活力的前沿陣地,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方法和效果都需要重新審視。在此背景下,探究融媒體傳播格局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不僅是適應信息時代發展的要求,更是提升國民整體思想道德素質、塑造健康的網絡文化、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措施。
融媒體傳播格局涉及多種媒體形態的綜合運用和互聯互通,打造了一個全新的信息傳播生態系統。融媒體傳播格局的核心在于具有四個特點,即互動性、立體性、實時性和開放性[1]。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媒介使用習慣的轉變,融媒體傳播格局逐漸形成并不斷發展壯大,在各媒體平臺的融合程度日益提升,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相互借力,通過技術手段打破邊界,共同構建起一個覆蓋廣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互動性強的新型傳播環境,這給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方式和受眾的接受模式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2]。
融媒體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融媒體的立體化傳播模式極大地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形式,使其更加生動、直觀,有助于提高受眾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其互動性的特點更是讓教育過程實現了雙向甚至多向交流,這不僅促進了信息的深層次傳播,而且有助于教育者及時了解受教育者的反饋,從而獲得更加精準的教育效果。實時性則保證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能夠緊跟時代步伐,強化了教育的時效性和前瞻性[3]。信息的多元化和開放性導致不同的價值觀念交織碰撞,給青少年帶來了認知的困惑甚至價值觀的沖突[4]。此外,網絡上的不實信息與虛假信息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實性和權威性構成了挑戰。因此,如何在融媒體背景下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確保其正確導向和有效傳播,成為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首先,網絡空間是意識形態斗爭的新高地,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廣泛性。網絡空間不設邊界,各種價值觀念交匯激蕩,如果缺乏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可能使錯誤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滲透進來,甚至主導公眾輿論,從而威脅到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和社會穩定[5]。
其次,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最活躍的網絡信息消費者。在其價值觀形成和世界觀確立的關鍵時期,有效的思想引導能夠使其明辨是非,在信息海洋中不迷失方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社會責任感[6]。
最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灌輸理論,更是一種文化引導和精神塑造。它可以通過傳播積極向上的內容,豐富網絡文化內涵,提升網絡文化品質,凈化網絡環境,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蝕[7]。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能夠為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提供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傳播。
(一)完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在融媒體傳播格局下,完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實現教育目標的基石。教育內容應與時俱進,緊跟國家發展步伐,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貼近年輕人的生活實際和興趣點,提升吸引力和說服力。要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創新性轉化,以多樣化的形式呈現,如通過互動式、情景式教學,使理論知識生動化、實踐化,易于理解和接受[8]。教育內容的真實性和權威性也不容忽視,須確保信息源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對抗和糾正網絡空間的錯誤和偏激信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注重多元化和個性化,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內容,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需求。
同時,應強化內容的互動性,建立反饋機制,鼓勵用戶參與討論和反思,形成良好的網絡互動氛圍,促進內容的吸收和內化[9]。完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還要注重形式與內涵的結合,避免單純追求形式上的新穎,而忽視內容的深度和導向,確保教育效果與質量。
(二)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融媒體傳播格局下,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從多個層面著手。
首先,技術層面的創新,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對受眾進行精準畫像,推送個性化的教育內容,提升受眾的接觸頻率和學習的主動性。
其次,教育形式的創新同樣重要。可以利用VR、AR等技術,創造沉浸式學習體驗,使抽象的政治理論變得直觀易懂。也可以結合網絡短視頻、直播講座、在線互動游戲等新型媒體形式,激發受眾的學習興趣,提高信息的吸收率[10]。
再次,方法論的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敘事、情景模擬等手段,講好中國故事,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內容呈現上,倡導案例教學法,通過剖析典型事件,使受眾在具體情境中學習和體悟政治道理,達到以案釋理、以理服人的效果[11]。
最后,強化互動交流,搭建線上社區和討論平臺,鼓勵受眾之間加強交流與討論,形成良性互動,以社群的力量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發展。
(三)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在融媒體環境下,建立健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體系須構建有效的組織架構、明確責任主體、制定詳細的規范和操作流程。這樣可以確保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開展,內容審核和發布機制更加規范,有效遏制和糾正網絡空間的不良信息傳播[12]。
同時,要加強對網絡環境的監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網絡內容進行實時監控和智能分析,及時發現并處理違法違規信息,保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健康傳播。
還要完善法律法規,對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現的虛假信息、有害信息,應依法予以處罰,形成強有力的震懾。
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應培養一批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精通網絡傳播的專業人才,保證他們能在復雜的網絡信息環境中準確把握輿論導向,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性和針對性。
通過鼓勵社會各界參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治理,可以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良性互動格局。
通過提高全民的網絡素養,增強自我管理能力,能夠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和文化安全[13]。
(四)培養專業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
在融媒體發展的大背景下,培養一支專業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需要系統的規劃和多維度的培訓。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更新自身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網絡文化導向,充分理解融媒體時代公眾的需求和行為模式,以此為基礎構建與時俱進的教育內容和方法。
提升專業技能是人才隊伍建設的關鍵。應加強對網絡技術、傳播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的培訓與學習,使隊伍成員不僅精通理論,更能熟練運用現代網絡工具和平臺,有效地進行內容創作、數據分析和輿情管理[14]。
要注重培養人員的實踐能力,通過實際操作項目、模擬訓練等方式,提升人員在實際工作中應對各種情況的能力,尤其是在危機公關、網絡互動等方面的快速反應能力和處理能力。
還應該強化職業道德教育,確保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備良好的職業操守,能夠在工作中堅守原則、公正客觀,以身作則,樹立正面形象。
此外,要建立健全激勵和績效評價機制,不僅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成長和發展空間,而且通過有效的激勵措施保持隊伍的活力和創造力[15]。
通過綜合性的培養方案,可以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更加專業化、高效化,從而更好地適應融媒體時代的教育任務和挑戰。
隨著融媒體傳播格局的深入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顯得愈發重要且緊迫。這不僅關系到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和文化安全,也是引導公眾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必然要求。面對這一挑戰,應當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果,使其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的有力工具。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不是單一主體的行動,而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包括政府的引導和監管、教育工作者的專業投入、技術人員的技術支持、社會組織的積極參與以及廣大網民的自覺實踐。只有形成合力,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融媒體時代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的強大動力。
參考文獻:
[1] 申濤.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對策芻論[J].成才之路,2023(25):37-40.
[2] 丁相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對策[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19):232-235.
[3] 曲家瑤.基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社會實踐育人路徑探究:以助力“雙減”實踐隊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19):140-142.
[4] 胡馨怡.基于大數據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精準化研究[C]//百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省德風文化藝術中心. 2023高等教育科研論壇論文集.[出版者不詳],2023:3.
[5] 陳憲章,許意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提升的需求考量[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18):9-12.
[6] 盧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勘察與現實建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18):1-8.
[7] 周勝強.算法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探究:以治理式吸納“產消者”為視角[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23,38(9):107-115.
[8] 劉克楠,于學強.在融媒體背景下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與思考:以聊城大學易班為例[J].知識窗(教師版),2023(9):27-29.
[9] 李爽爽.讓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從“指尖”入“心間”[J].中國民族教育,2023(10):56-58.
[10] 王秋月,楊正兵.基于Cite Space的國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可視化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21):183-185.
[11] 張翔,曹銀忠.論分眾思維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20):62-64.
[12] 王亞空.融媒體傳播格局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0):188-190.
[13] 熊亮,秦羽.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提質路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10-26(008).
[14] 馮至,李晨杰.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與對策[J].傳播與版權,2023(20):110-112.
[15] 趙敏.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雙向互動模式構建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23,43(11):103-105.
作者簡介 孫佳苗,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張太帥,講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