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琴
摘要:文言文占據著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文言文的教與學關鍵是關注課后習題,豐富課堂活動設計,扎實、高效地提升學生閱讀興趣和能力。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課后題 活動設計
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燦爛星空中的一顆明星,歷經歲月的變遷,光陰的流轉,仍然熠熠生輝。初中語文教學中,師生費時最多的也是文言文教學,但往往無法喚醒學生對文言文閱讀的興趣。那么,該如何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呢?
一、隨文積累、有趣厚實
常言道:方法得當,事半功倍。統編版教材的課后習題已經明確點出每冊課本文言知識的側重點。抓住課后題,也就抓住了文言文教學的“牛鼻子”,文言字詞積累就會真實、扎實、厚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豐厚的文化底蘊,靈動的設計能力,可以讓字詞積累實現無為而治。根據教材編排體系,七年級可以適當以教師講析為主,學生補充歸類為輔。這樣增加厚度的同時也能加大課堂容量。比如:李衛東老師在教學《<論語>十則》時,對于“士不可以不弘毅”一句中的“士”的意思,從造字給學生講起,有知識的延伸,更有文化的滲透。[1]余映潮老師在教學《陳太丘與友期行》時,對于文中難理解的“期”“相”,就是采用教師講析和補充的方式,豐富了學生的課堂積累,訓練了學生的語言學用能力。在教學《三峽》時,余老師通過歸類整理帶“山”“氵”的字及意思,手法細膩且有創意、有趣味,加深了學生對易錯字的理解,教會了學生一種學習方法。[2]除此之外,還可以用“讀背法”“比較法”“成語印證法”“趣說詞語”等方法。
二、新穎視角,品美審美
以往的文言文教學解讀模式單一、僵化,學生多處于被動接受狀態,沒有凸顯學生的主體性。筆者通過觀摩學習和實踐的方式發現,通過運用或情境式、或辯論式、或寫作式、或思辨式、或誦讀式、或任務式、或感悟式等視角新穎的教學方法,品讀鑒賞文本,能喚醒學生的熱情,啟發學生深度思考,加深學生的體驗感,引領學生向文本更深處漫溯。
李衛東老師在教學《<論語>十則》最后小結環節,讓學生利用課堂現場,說一段話,要自然而然地引用上《<論語>十則》中的一句,不一定把一則全引上。這種感悟式的課堂小結,看似尋常,實則“成如容易卻艱辛”,李老師是將學生的思維由單純的知識學習提升到了實踐運用的層次。筆者在教學《小石潭記》時,設計一個“情景式”預習作業:游玩小石潭后,柳宗元準備發一個朋友圈,你認為他的文案會寫“小石潭,不虛此行,愛你一萬年”還是會寫“小石潭,美不勝收,愛你在心口難開”。這個作業指向了學生的自主閱讀,獨特體驗,也強調了語文和生活的聯系,學生頓時熱情高漲。在此基礎上,教師順勢組織一個小小辯論賽。幾分鐘的辯論,時間雖短,但學生們在辯論中學會了借助文本和寫作背景來品析文章的“手法美”,而不是停留在文字表面,淺嘗輒止。
三、聯讀共品,發展思維
文言文是中學生了解祖國傳統文化的一扇窗。僅靠教材中的三十幾篇文章,顯然不夠。由課內學習到課外文本閱讀到內化為學生閱讀能力,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經典文言文的濡染、浸潤。
筆者教學《周亞夫軍細柳》時,和學生共讀課后題推薦了關于李廣、廉頗、藺相如、韓信等的文章,讓學生真切體味到司馬遷寫人的筆法之神和人物精神之美。教學《小石潭記》時,組織學生比較閱讀《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西小丘記》,了解柳宗元山水游記選景巧、語言練、音韻美、情感真的特色。王君老師在教學《三峽》時,比較其與《早發白帝城》《宜都記》《荊州記》等詩文中寫猿的句子,誰寫得更好。這樣的學習開闊了學生的語文視野,變學生被動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為主動思考探究知識,構建了閱讀策略,課堂真正成為了學生成長的舞臺。
參考文獻:
[1]徐杰.名師課堂教學細節設計藝術[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
[2]余映潮.余映潮文言課文教學實錄及點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