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蕊
〔摘? ? 要〕? 小學階段的學生往往具有較強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有機結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年齡特點,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去探索和主動學習。而小學科學教學通過組織科學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在實驗和實踐中進行觀察、記錄、實驗和合作,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觀察能力。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此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觀察能力;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7? ? 084-086
新的歷史時期,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方式也在不斷優(yōu)化。在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上融入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和方法,可以給科學教學帶來新的機遇。而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啟發(fā)學生主動思考,能使學生主動探究事物的本質,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fā)展需求。教師要不斷優(yōu)化和改進教學的方式方法,通過科學布置預習任務,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利用信息資源,組織科學探究活動,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啟發(fā)學生觀察生活,捕捉和思考生活中的細節(jié),提高學生認知能力,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觀察能力,豐富知識儲備,增強知識運用能力。
一、合理設置預習任務,強化學生觀察意識
目前,小學科學課程的內容往往過于抽象,充斥著大量的科學概念和公式。這使許多學生感到困惑,因為他們難以將這些抽象概念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學生會認為科學是一門晦澀難懂、乏味的學科,缺乏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場景,這可能導致他們對科學學習產生消極態(tài)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實施教學活動前,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探究能力、認知水平和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讓學生在參與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強化學習體驗。為此,教師應科學設置預習任務,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反復觀察實驗過程,要培養(yǎng)學生學科素養(yǎng),增強學生觀察意識。
例如,在《水滴的“旅行”》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復習和鞏固“云和霧”“露和霜”以及“雨和雪”的相關內容,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然后再實施本節(jié)課的科學實驗探究,使學生能更輕松地學習水滴的“旅行”。教師要提出相關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天上總有降不完的水?而雨和雪降到地面之后,又跑到哪里去了呢?水蒸氣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在雨天,認真觀察和記錄降水的過程;同時根據教師要求,自行制作“水循環(huán)模型”,對大自然中的水循環(huán)進行模擬。在預習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合理劃分小組,以合作學習方式,讓學生共同解決“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循環(huán)的”這一問題。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水循環(huán)模型,不斷增強自身的探究能力與科學素養(yǎng)。
又如,在教學“家庭用電”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重新設計小學科學課程,引入與實際生活相關的案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和觀察機會。可以安排學生觀察家里一些小電器的運行情況,然后設計一個簡單的電路,解決家庭用電中的實際問題,以及電路出現故障時的維修。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
二、引導學生主動觀察,激發(fā)科學探究興趣
觀察能力不是一種天生的才能,而是在學習和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在教學內容上,教師應該根據學生不同年齡、學習階段和興趣特點,適當調整觀察活動的難度和內容,要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學科的魅力,激發(fā)他們的科學興趣和實踐欲望。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活動、野外探險或嘗試小項目,發(fā)現自然規(guī)律,并從中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同時,要鼓勵他們和同伴一起探究問題,分享經驗和想法,建立起基于好奇心的團隊。這樣,學生就能夠產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喜愛,從而更加主動地參與觀察活動。另外,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成長發(fā)展階段,設定不同的觀察任務。例如,在教科版一年級上冊《校園里的植物》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選擇校園里的一些植物,帶領學生進行觀察。在引導學生觀察中,教師可以提出若干問題,讓學生逐步深入觀察。這些問題要涵蓋植物生長和變化的各個方面,例如根部、葉子和花等,每個方面都要求學生探究出一些規(guī)律和特點。這種任務的安排,能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全面觀察的能力,從而更加深入地探究植物的本質。此外,還可以通過圖片和文字的配合,加深學生對植物特點的理解。對于一些特殊的植物學術語,教師也要給出簡潔通俗的解釋,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觀察的技巧。這種組合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還能加深他們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教學實踐表明,簡單的觀察任務,能培養(yǎng)學生對觀察的興趣,從而促使他們在后續(xù)的學習中主動積極地進行觀察。
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并非一日之功。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需要鞏固基礎,為他們后續(xù)更深入、更復雜的學習提供條件。教師在小學生科學觀察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應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學生進行觀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例如,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小實驗或觀察任務,讓他們在觀察中學習,增強學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同時,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采取一些獎勵措施,如表揚,頒發(fā)獎杯、獎章等,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其中。這樣,學生就能真正深入地體驗到觀察和探究的過程,從而更好地學習和掌握學科知識。
三、創(chuàng)設有效教學情境,調動學生觀察積極性
小學科學課程通常采用傳統(tǒng)的講述式教學法,教師在課堂上扮演著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而學生則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方式遏制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力,他們更多地充當知識的接受者,而不是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或應用者,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難以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課程的熱情。為此,教師應創(chuàng)設趣味性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和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觀察和分析中,增強自主學習意識,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使學生仿佛置身于歷史事件,以深化他們的學習體驗。
具體來說,教師可以設計模擬歷史情境,讓學生扮演科學家、工程師或發(fā)明家。通過模擬實驗、角色扮演和討論,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和科技創(chuàng)新的過程。同時,在教學中,還可模擬著名科學實驗,讓學生親自進行實驗并認真觀察實驗結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然后通過呈現歷史情境,調動學生觀察的積極性,鼓勵他們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例如,在教學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課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資源,如圖像、視頻和互動模擬,生動地呈現科技發(fā)展史的事件和實驗,讓學生反復觀看和認真觀察,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四、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探究科學內涵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能強化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多媒體資源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積極參與討論和研究,并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為此,教師應合理運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信息技術是科學教學的有力輔助工具,教師可以利用在線模擬實驗、科學模型軟件和互動教學平臺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運用這些工具,學生可以進行虛擬實驗,模擬科學現象,以及參與科學競賽。這些手段的運用,有助于學生認真觀察實驗的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學“光”的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引入數字模擬實驗工具,如虛擬光學實驗平臺。在這些工具的幫助下,學生可以在虛擬環(huán)境中進行光學實驗,觀察光的傳播、反射以及彩虹的形成等現象。這樣的實驗,能夠生動地展示光學原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以互動的方式學習。同時,借助互聯(lián)網,學生可以訪問豐富的在線資源,如科學網站、教育平臺和社交學習社區(qū)。在這些資源中,他們可以探討光學原理、分享自己的實驗成果,并與同伴互動討論。
另外,在小學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合理劃分和整合互聯(lián)網上搜集到的資料,幫助學生學會去偽存真,提升學生觀察能力。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實際生活與科學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理念。例如,在《多樣的棲息地》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技術的優(yōu)勢,引導學生學會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搜集學習資源,廣泛查閱網絡資料,更好地認知各種生物以及棲息地。
五、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增強學生自主觀察能力
小學科學課程常常缺乏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學生很少有機會進行實驗和實際應用科學知識,導致科學教育與學生的生活脫節(jié),學生難以理解科學的應用價值和重要性。同時,學生缺乏實踐經驗,難以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極大地削弱他們對科學學習的動力。而科學探究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利用科學實驗和實踐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為此,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驗機會,讓他們親自動手,探究科學現象。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科學主題進行探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適當的指導,但更多的還是要讓學生自主選擇研究問題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例如,在《聲音的傳播》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探究性學習任務,如觀察聲音在不同材料中傳播的速度。學生可以通過實驗和數據記錄來回答問題,以此培養(yǎng)觀察和實驗設計的能力,還可以分組合作,共同設計實驗,觀察現象,分享發(fā)現,并交流討論,以更好地培養(yǎng)團隊合作意識和交流溝通能力。在聲音傳播的探究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噪聲污染和環(huán)境問題。學生可以研究如何減少噪聲污染,保護環(huán)境,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環(huán)保意識。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思考聲音傳播對社會的影響,如無障礙通信系統(tǒng)如何幫助聽障人士。借助這些實際的生活情境,學生可以理解聲音傳播的社會價值和道德責任,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道德品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為此,教師應不斷轉變教學理念,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榜樣作用,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教師還要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強化實驗教學,借助多媒體技術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全方位地觀察和學習,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姚桂鳳.淺析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2015(z2):445.
[2]陳永得.淺談提高新課改下的科學教學實效性[J].中外交流,2020(1):265.
[3]朱正旗.應用多媒體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探研[J].成才之路,2019(1):37.
[4]張愛梅.論小學科學教學中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J].時代教育,2017(22):181.
[5]劉昆.淺析小學科學教學中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3(2):82.
[6]何其俊.小學科學教學中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21(8):127-128.
[7]王曉平.科學課中學生觀察能力培育探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1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