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淑 牟方青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戰場。中國課堂教學改革經歷了“教學型、導學型、學本型”三個階段,目前正向“學本型”發展。21世紀初,我國已有學者和一線教師開始研究學本課堂,沈建民在2002年提出,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發展為本[1]。歷經多年的嘗試和探索,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并且在多個學科有教學實踐,但是,學本課堂如何在地理課堂上落地生根還有較大的研究空間。為實現高中地理教學從“以教定學”和“以導定學”向“以學定教,學生主教”的學本課堂的轉變,筆者與課題組成員以校本課程為突破口和切入點,將學本課堂理論框架具體化,進行教學策略的研究和實踐,力圖構建中學地理學本課堂的操作流程與教學策略,為中學地理教師提供學本課堂教學參考。
一、校本課程與學本課堂
1.校本課程的內涵
校本課程是學校在實施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自主開發的適合本校實際的、具有學校自身特點的課程,目的是確保國家課程的有效實施,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 [2]?!镀胀ǜ咧械乩碚n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鼓勵地方和學校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開設與地理相關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以滿足學生興趣和個體發展等需要[3]。
2.學本課堂的內涵
學本課堂是以學習者學習為本的課堂,在課堂教學中應以學生學習為中心,高度關注學生學習的狀態,重在培養學生學習的品質,著力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師生以“大小同學”式關系共同圍繞學習主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實現教學由“知識傳遞”向“知識建構”的轉型。以促進學生和諧成長、全面發展。
3.校本課程與地理學本課堂的融合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具有區域性、綜合性等特點。學本課堂以學習者學習為本和實現學習者“知識建構”的教育理念,需要地理教學貼近學生生活。而恰好地理校本課程貼近學生生活,內容是本區域的、學生身邊的、易感知的情境,可實現先做后學、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學本課堂教學原則。以校本課程中學生熟知且富有感染力的地理事物和現象作為學本課堂學習主題,貫穿課前、課中和課后,通過學習小組自主合作建構知識體系,理解新課標要求的地理基本原理和規律讓學生學習真正成為課堂的中心?;诖?,設計了借助校本課程的地理學本課堂教學實施流程(圖1)。
二、校本課程的開發
本校地理組在創建重慶市精品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利用本地區的課程資源對課程進行二次開發,立足萬州區,以區域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編寫了校本課程教材《醉美萬州》,主要內容如表1所示。
三、借助校本課程的地理學本課堂教學
課題組成員在校本課程“醉美萬州”的教學中,基于學本課堂的理論內涵,不斷探索地理學本課堂的實施策略,并將初步成型的教學策略打磨細化、優化環節,提升為操作性強的、普適性的教學策略。課題組成員打造的多節學本課堂優質課成為萬州區優質示范課,在眾多優秀課例中,本文選取課例“富美之源 不斷優化的產業”來展示借助校本課程的地理學本課堂的實施策略和操作技巧,課堂環節如下。
1.立足學情,確定學習主題
學本課堂學習主題的選取應立足學情、關注時代熱點、服務于課程標準。黨的二十大在十九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上,號召“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依據新課標選擇性必修2的課程內容要求“2.4以某地區為例,分析地區產業結構變化過程及原因”,鑒于學生通過高一下期的學習已經達到新課標必修2的“2.5結合實例,說明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的區位因素”要求。筆者(授課者)確定學習主題是“萬州區鄉村產業振興”。教學實驗學校是城區中心的一所走讀學校,大部分學生居住在城區,地理學的區域性特征要求地理課程要貼近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身邊的地理富有感染力[5],學生有切身體會,獲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多。因此選擇離城區較近的甘寧鎮為例,探尋萬州鄉村的產業振興之路及原因。
2.自主學習,激發疑惑發現錯誤
課前學生自學人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2區域發展的第三章第二節地區產業結構的變化,同時觀看教師的微課視頻,完成少量的針對性練習。讓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激活思維,產生疑惑,發現錯誤,以達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效果。
3.小組合作,創建學習共同體
學本課堂是學習共同體課堂[6],處于學習共同體的個體擁有共同的目標,是合作的關系。借助校本課程構建的學本課堂可以通過小組分工和組內合作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溝通和交流能力。將全班學生分為農業組和旅游組兩個大組,各大組內再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由4~5人構成,并推舉1人作為小組負責人。小組負責人與組員商議后從教師提供的選題池中選擇研究主題,也鼓勵學生積極探索發現甘寧鎮其他產業振興的表現及原因。
4.社會實踐,探索真實問題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以本課為例,課前教師用“任務單”呈現如下社會實踐調查任務。
農業組任務:
T1:調查甘寧鎮產業今昔變化的過程。
T2:甘寧鎮實現農業振興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有哪些?
T3:甘寧鎮實現農業振興的舉措有哪些?
旅游組任務:
T1:調查甘寧鎮產業今昔變化的過程
T2:甘寧鎮發展鄉村旅游業的有利條件有哪些?
學習小組可利用周末實地考察、走訪,可利用互聯網搜集相關資料,也可利用電話訪談等多渠道獲取感性認識。最后通過小組合作,分享討論后完成社會實踐調查任務。
學習小組通過社會實踐和討論后得出結論。
甘寧鎮產業的今昔變化:學習小組通過實地考察感受到了今日甘寧鎮產業振興之成果:一、二、三產業齊頭并進,引領村民全面奔小康。通過走訪,與當地村民融洽地交談,了解過去甘寧的面貌:種植業占主導,傳統柑橘效益低下,農戶收入微薄。
農業振興的自然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緩丘地貌利于排水、土壤肥沃且呈弱酸性(紫色土)、水源充足優質(瀼渡河),自然條件適宜從意大利引進的玫瑰香橙的種植。社會經濟條件有:種植經驗豐富(萬州種植柑橘已有4 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交通便利(距萬州城區20 km,到萬州機場、港口、火車站、汽車站均在1 h車程內,公路四通八達)省道103公路橫貫全鎮、市場廣闊(晚熟類柑橘,可錯峰上市,同時玫瑰香橙富含花青素,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勞動力充足(常住人口6萬余人,人口數量位列萬州鄉鎮第三)等。
發展鄉村旅游業的有利條件:自然景觀優美且獨特(比黃果樹瀑布還寬的青龍瀑布、永寧寨等知名自然景觀)、歷史文化名鎮(著名詩人何其芳故居、三國名將甘寧墓、三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青銅器文物虎鈕錞發掘于此、市級非遺甘寧鼓樂、區級非遺金錢板和龜蚌舞等)、離客源市場近、便捷的交通、政策支持等。
5.合作探究,建構知識體系
合作探究是學本課堂的主體部分,探究由核心問題驅動,核心問題可設計成鏈條式,層層推進,引導學生建構知識體系。上一環節學生收集到的資料,如不足以支撐課堂上學習共同體合作探究解決問題鏈,教師需要給出補充資料單。以此培養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地理學科關鍵能力。教師根據學生在自主學習和社會實踐中暴露的問題,設計如下核心問題鏈。
農業組問題鏈:
Q1:甘寧鎮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玫瑰香橙,甘寧鎮為何選擇大規模種植玫瑰香橙?Q2:甘寧鎮采取了哪些措施促進玫瑰香橙產業發展?Q3:其中哪些措施有利于玫瑰香橙產業“綠色”發展?Q4:這種“綠色農業”發展模式有哪些有利影響?
旅游組問題鏈:
Q1:甘寧鎮采取了哪些措施促進鄉村旅游業發展?Q2:其中哪些措施有利于鄉村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Q3:這種“生態旅游業”發展模式有哪些有利影響?
小組合作探究完成后,小組間選派代表分享思維過程,通過合作糾錯,引導學生走出誤區,構建正確的知識體系。
6.多元導學,點撥啟學釋疑
教師需要思考“大小同學”式多元導學策略,對學生的對話互學環節給予智慧引導。
通過“多元導學”來引導學生逼近知識的“核心地帶”,這節課的主要學習目標是以萬州區甘寧鎮的鄉村產業振興為例,學會分析地區產業結構變化過程及原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用多元導學策略,通過因勢利導,或準備寫有核心提示的小紙條、或引導二次討論等策略來實現智慧導學。在該環節教師應注意不能用“導”的方式將學生的思維強行引至教師預先設計的標準答案中,以免又回到“導學型”課堂。
通過“多元導學”來解決學生在合作探究對話互學環節中遇到的疑難。例如促進玫瑰香橙產業發展的措施,點撥內容可有:有機肥替代化肥;黃板和燈光誘殺害蟲、生物天敵防蟲;延長產業鏈、升級產業結構;加強對農戶的技術指導;樹立品牌;搭建電商平臺、拓展銷售方式和渠道。對于促進鄉村旅游業的措施,點撥內容可有:景點復建與挖掘;創新甘寧鼓樂、龜蚌舞等傳統非遺文化的編排及展演形式;發展民宿;設計主題景區和精品線路;鄉風建設;改善人居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加強宣傳等。
7.遷移固學,培育家國情懷
愛德加·戴爾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理論認為,處在金字塔基座的“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的學習方式,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遷移應用是鞏固學習的最好方式,課后老師給出萬州區龍沙鎮老林村的相關資料,讓學生結合甘寧鎮的發展經驗為老林村實現鄉村產業振興建言獻策,助力家鄉的鄉村振興,激發學生樹立建設美好家鄉的遠大理想和宏偉志向。
四、結語
在“三新”背景下,教育越來越關注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即個人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借助校本課程構建的地理學本課堂,教學情境體現課標、貼近生活。學生表現出極大的學習興趣,主動思考、主動學習、主動探索,從而實現“知識的建構”,最終實現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 沈建民.走向“學本”的現代教學設計理念初探[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教育版),2002,31(9):76-80.
[2] 許潔英.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含義、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05(8):32-35.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 王正淑.借助賽耶模型的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研究——以“工業的區位選擇”教學為例[J].地理教育,2020(4):48-50.
[5] 施冰雁,曹羅丹,李加林,等.鄉土情懷培養視域下的校本教材開發研究——以“寧波市海洋文化”為例[J].地理教育,2023(11):3-7.
[6] 韓立福.學本課堂:概念、理念、內涵和特征[J].教育研究,2015(10):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