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瑤 徐雙麗
摘 要:本文探究影響技術創新生態鏈發展的關鍵因素,對于推動技術創新、技術創新生態鏈乃至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的演進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影響因素的基礎上,采用層次分析法,構建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評價模型,構造判斷矩陣,計算各指標所占權重并進行一致性檢驗。結果發現,資源流轉狀況、節點創新能力、節點關系和組織管理水平是影響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的關鍵因素,可以通過提升以上四個方面的狀況來促進技術創新生態鏈的演進。
關鍵詞:技術創新生態鏈;生態系統;創新能力;產業集聚;層次分析法;技術創新
本文索引:楊瑤,徐雙麗.<變量 2>[J].中國商論,2024(06):-099.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03(b)--05
技術創新生態鏈是指在技術創新生態系統中,創新資源在技術創新生態主體之間流轉而形成的鏈式依存關系。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是技術創新生態鏈形成以后,技術創新生態鏈在主體內部之間、鏈與鏈之間、主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下,規模、結構、功能、技術等各個方面發生進化或升級的過程。在國內外相關研究中,對于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的影響因素分析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熱點。從內部要素角度出發,創新能力、資源投入、產業集聚、關系網絡等因素對技術創新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1-3];從外部環境角度出發,制度環境、市場環境等因素對技術創新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4-6]。然而,這些研究往往只關注某一方面的因素,缺乏對整體因素的綜合考慮和分析。因此,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法,對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的影響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和研究。通過對不同影響因素的權重排序和分析,深入了解各因素對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的作用機制和影響程度,為相關決策者提供科學的依據和指導,促進技術創新生態鏈的健康發展,優化技術創新生態環境,提高技術創新的效率和效益。
1 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影響因素選取
本文在參照已有文獻的基礎上,結合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的特點,按照影響因素的來源和性質,選取主體因素、整鏈因素、鏈間因素和環境因素四個維度來分析探討。
1.1 主體因素
技術創新生態鏈的主體,即技術創新生態鏈上的節點,是指技術創新生態鏈上參與技術創新活動的個人或組織,包括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影響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的主體因素包括節點質量、節點創新能力和開放能力。
技術創新生態鏈節點質量主要衡量鏈上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節點的實力、經驗和信譽。節點實力是指節點在技術創新領域的專業能力、技術水平、經濟實力及社會影響力等。節點經驗是指節點在技術創新活動中已經積累的經驗和成果,包括節點在過去的技術創新項目中的執行情況、創新成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節點信譽是指節點在技術創新生態鏈中的聲譽和信任度。節點實力、經驗、信譽越高,節點資源處理能力以及發展能力越強,進而影響和推動整條鏈的演進發展。
節點創新能力是指在技術創新生態鏈中,各個節點利用自身的創新資源和技術能力,通過技術研發、知識轉化等方式,產出新技術、新知識和新應用等創新成果的能力。具有強大創新能力的節點能夠在技術競爭中取得優勢,快速推出創新產品和技術,超越競爭對手,成為技術創新生態鏈中的主導性節點。主導性節點的創新能力對于整個技術創新生態鏈的演進發展和優化升級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通過自主創新和研發,主導性節點能夠提高技術創新成果的差異化競爭力,滿足市場需求,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其次,主導性節點的創新能力可以帶動整個生態鏈上下游節點的技術升級和轉型,促進整個技術創新生態鏈的提質增效。最后,主導性節點還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資本和資源,形成技術創新生態系統,推動區域經濟的繁榮和發展,進而推動區域內各條技術創新生態鏈的蓬勃發展。
具有強大創新能力的節點能夠在技術競爭中取得優勢,快速推出創新產品和技術,進而帶動整個生態鏈上下游節點的技術升級和轉型,促進整個技術創新生態鏈的提質增效;同時,還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才、資本和資源,形成技術創新生態系統,推動區域內各條技術創新生態鏈的蓬勃發展。
節點開放能力是指節點在技術創新過程中能夠有效地吸納外部資源、合作伙伴和市場需求,實現技術開放和共享,以推動技術創新發展的能力。一方面,開放能力高意味著更開放、透明和友好的環境,能夠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資,促進經濟的發展和增長;另一方面,開放能力使得主體能夠與其他利益相關者合作,共同制定技術標準,推動標準的廣泛應用,提高技術互操作性和兼容性,促進不同技術之間的互通和合作,加速技術創新的進程。此外,節點開放能力越強,意味著節點越能從技術創新生態系統中吸納更多地主體加入技術創新生態鏈中,發展壯大技術創新生態鏈,從而促進技術創新生態鏈的演進發展。
1.2 整鏈因素
整鏈因素是指整個技術創新生態鏈內影響鏈演進的各種因素,包括節點數量、節點連接組合方式、節點關系、資源流轉狀況和組織管理水平。
(1)節點數量包括節點數量豐富程度和節點數量占比狀況。節點數量的豐富程度決定了技術創新生態鏈的規模大小和功能全面性。節點規模龐大意味著更多的技術創新參與者,更豐富的創新資源和創新機會,從而促進創新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推動技術創新生態鏈的快速發展。各類型節點數量豐富意味著鏈內擁有充足的技術創新生產者、技術創新傳遞者和技術創新消費者,各項技術創新功能均有節點來完成和實現,減少出現技術創新生態鏈斷裂或功能無節點實現的可能。此外,節點數量的占比狀況也對技術創新生態鏈的演進產生影響。合理的節點數量占比合理能夠確保鏈中各種承擔不同功能和角色的節點數量適宜,鏈上下游節點多元化程度較高,不但下游節點可以從不同類上游節點接受豐富多元化的資源,上下游資源供求匹配,而且整條鏈比較穩固,不會輕易斷裂,有利于鏈的演進。
(2)節點連接組合方式是指技術創新生態鏈上節點之間進行組合和溝通的模式。節點連接組合方式包括節點連接組合方式的適宜度、多樣化程度和先進性程度。節點連接組合方式的適宜度是指節點之間的組合是否合理有效,滿足各個節點的需求。節點連接組合方式的多樣化程度是指節點之間進行聯系和溝通的方式多樣化,例如,通過線上和線下等多種方式進行聯系,或者通過會議、項目合作、技術交流等多種方式進行聯系等。節點連接方式的先進程度是指節點之間連接方式的創新和應用程度。通過科學合理的節點連接組合模式,可以實現并強化節點之間的有效溝通和合作,提高技術創新生態鏈上資源流轉的速度和質量,促進鏈上技術創新實現,提高生態鏈的效率和效益。
(3)節點關系是指不同節點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狀態,主要包括合作關系、競爭關系和協同競爭關系。其中,協同競爭關系是指鏈上節點之間既合作又競爭的一種關系。合作關系能夠促進創新資源在節點之間的流動和轉化,加強創新資源在節點間的共享和應用,加快技術創新的速度,提高技術創新的效率,促進技術創新生態鏈的演進發展。競爭關系能夠產生一種壓力,迫使鏈上節點不斷創新和向前發展,從而帶動整條鏈的演進。協同競爭關系兼具上述兩種關系的優勢,同樣能夠促進鏈的演進。
(4)資源流轉狀況是指技術生態鏈中,資源在不同節點之間流轉的狀況。資源流轉狀況包括資源流轉速度、資源流轉質量和資源流轉成本。資源流轉速度是指資源在整條鏈上流轉的速度。資源流轉質量是指資源在流轉過程中的優劣程度,即資源在流轉過程中正確傳遞和應用的水平。資源流轉成本評估資源在流轉過程中所需的成本,包括物質成本、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等。資源流轉速度快意味著技術創新的更快迭代。資源流轉質量高意味著資源流轉效果好,能夠提高鏈上技術創新成功率。資源流轉成本低能夠提高技術創新收益,降低技術創新的門檻,促使更多的節點投身于創新活動,并帶來更多的創新機會。這些均能促進技術創新生態鏈的演進發展。
(5)組織管理水平是指技術創新生態鏈中各個節點對鏈的組織結構管理、技術和知識管理、基礎資源管理的高效程度。其中,組織結構管理是指對節點間的分工、協作機制和決策層級進行調整;技術和知識管理是指節點對技術和知識管理的水平,包括技術文獻、專利信息、市場數據等;基礎資源管理是指對基礎資源的調配和利用程度。高效的組織管理能夠促進技術流通、資源共享和協同創新,從而推動整個技術創新生態鏈的演進。
1.3 鏈間因素
影響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的鏈間因素是指影響技術創新生態鏈與鏈之間相互關系的因素,包括資源集聚水平、鏈間競爭關系和鏈間合作關系。
(1)資源集聚水平是指產業資源、人力資源、金融資源、技術資源等創新資源在技術創新生態鏈與鏈之間整合、聚變,分配的動態過程。資源集聚意味著創新要素的集中和聚合,一方面為各條鏈上技術創新提供更多的創新要素,拓寬了創新的空間和可能性;另一方面促進了不同技術創新生態鏈之間的合作與協同,通過資源共享來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各鏈條的快速發展。
(2)鏈間競爭關系是指不同技術創新生態鏈之間相互壓制的關系。技術創新生態鏈之間的競爭包括爭奪市場份額、資源和技術領先地位等。鏈間競爭關系可以激發各個技術創新生態鏈不斷優化自身,不斷創新,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和創新成果的質量,不斷演進發展。
(3)鏈間合作關系是指不同技術創新生態鏈之間相互配合的關系。不同的技術創新生態鏈之間可以通過共享資源、共同研發、共享市場渠道等方式展開合作,從而實現互利共贏的目標。鏈間合作關系可以促進技術創新的交流與合作,加強各個生態鏈之間的協同效應,提高各個技術創新生態鏈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促進其發展。
1.4 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是指支撐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的鏈外環境因素,包括市場因素、創新資源、創新文化和創新制度。
(1)市場因素是指影響對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的市場需求和市場規模等因素。其中,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是拉動鏈上技術創新活動啟動和實現的重要因素,也是拉動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的重要因素。市場規模的大小會影響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方向和重點。大規模的市場可以為技術創新提供更廣泛的應用場景,從而促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促進技術創新生態鏈的發展。相反,小規模的市場因為技術創新的投入和回報相對有限,可能會限制技術創新的發展。
(2)創新資源包括知識資源、人才資源、技術資源、信息資源、資金資源和物質資源等,是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知識資源包括科學研究成果、專利、技術文獻等,是技術創新的基礎;人才資源是指具備相關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包括科學家、工程師、設計師、研發團隊等;技術資源包括核心技術、先進制造技術、信息技術等;信息資源包括市場信息、競爭信息、技術信息等;資金資源是技術創新必不可少的支持,包括創業投資、風險投資、政府科技項目資助等;物質資源包括原材料、設備、設施等,是技術創新的物質基礎。
(3)創新文化是指在技術創新生態鏈中形成的一種鼓勵創新、尊重創新、支持創新的價值觀和氛圍。創新文化包括對創新成果的認可度和對創新風險的容忍度。對創新的認可度是指對創新活動和創新成果的重視程度和認可程度。對風險的容忍度是指對創新風險的接受程度。創新文化氛圍越濃厚,越容易激發鏈上主體的技術創新開展,鼓勵越來越多的主體加入或組建技術創新生態鏈開展技術創新活動,促進技術創新生態鏈的蓬勃發展。
(4)創新制度是指促進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發展的政策、法律、標準等。良好的創新制度可以為鏈上技術創新提供有效的保護、支持和促進,為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保駕護航。例如,知識產權制度可以保護知識產權所有者的權益,激勵鏈上主體進行技術創新。政府的創新政策和支持措施也可以為鏈上主體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促進技術創新的開展和順利實現。
2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評價模型構建
層次分析法是由美國運籌學家Saaty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定性和定量結合的分析方法。通過將與決策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使用判斷矩陣確定每個因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計算因素權重或優先級,量化對各因素重要性的主觀決策的定性分析。
基于上述的影響因素分析,按照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構建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評價模型。其中,目標層(A)為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影響因素權重分析;準則層(B)從鏈內外兩個角度對因素進行劃分,包括主體因素、整鏈因素、鏈間因素和環境因素;指標層(C)是對目標層的細化影響因素,共15個影響因素,包括節點質量、節點創新能力、開放能力、節點數量、節點連接組合方式、節點關系、資源流轉狀況、組織管理水平、資源集聚水平、鏈間競爭關系和鏈間合作關系、市場因素、創新資源、創新文化和創新制度。
首先,按照層次構造判斷矩陣,同時邀請多名專家采用1-9標度法對技術創新生態鏈影響因素兩兩比較進行打分,通過取平均值的方式確定各層次結構的判斷矩陣。
其次,進行層次單排序的計算。本文在各層次判斷矩陣的基礎上,利用方根法計算每個指標的權重W。同時,為了判斷矩陣中各個元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是否符合邏輯和內在一致性,使用一致性比率CR對判斷矩陣開展一致性檢驗。其公式為CR=CI/RI,其中,CI為一致性指標,其公式為CI=(λmax-n)/(n-1),λmax為矩陣的最大特征根,n為判斷矩陣的階數;RI為隨機一致性指標,可通過查表獲得。若CR<0.1,表示判斷矩陣具有合理的一致性,可以接受權重結果,否則需要重新審查和調整判斷矩陣,直到滿足一致性要求為止。
構造的判斷矩陣和一致性檢驗相關參數如表1至表5所示。各層次判斷矩陣一致性比率CR均小于0.1,一致性檢驗通過。
最后進行層次總排序的計算。層次總排序是在層次單排序的基礎上,通過層級加權求和,得到指標層所有因素對目標層相對重要性的權重并排出順序,得到層次總排序如表6所示。
層次總排序的一致性比率為
其中,CI為一致性指標,RI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a為上層元素相對目標層的權重。通過計算得到CR=0.0247<0.1,通過層次總排序一致性檢驗。
3 結果與分析
表1顯示,準則層中對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為整鏈因素、主體因素、鏈間因素、環境因素,權重分別為0.5761、0.2224、0.1251、0.0764。由表2至表5可知,節點創新能力、資源流轉狀況、鏈間合作關系、市場因素這四個因素在其對應的準則層中權重占比最高,分別為0.6442、0.3915、0.5396、0.5065,說明這四個因素在各自準則層中對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的影響程度最大;相對應的開放能力、節點連接組合方式、鏈間競爭關系、創新文化在其對應的準則層中權重占比最低,分別為0.0852、0.0502、0.1634、0.0861,在各自準則層中的影響程度相對較弱。
由表6可知,在指標層的15個指標中,資源流轉狀況、節點創新能力、節點關系和組織管理水平對目標層的相對權重最高,分別為0.226、0.143、0.135和0.135。其余各因素的權重均小于10%,說明這四個因素是影響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的關鍵因素,其中資源流轉狀況的影響程度最大?;诖?,本文提出促進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的策略。
(1)提高鏈內資源流轉效率。首先,優化技術創新生態鏈的結構,具體包括確定適宜的技術創新生態鏈長度和寬度,并根據這一長度和寬度,對技術創新生態鏈當前長度和寬度進行調整;選擇先進、豐富多樣的節點連接組合方式,并對其中所涉及的軟硬件資源加以不斷優化升級。其次,不斷提升鏈上節點對資源的收集、加工、處理、傳遞和利用的能力。再次,提高鏈上上下游節點之間的協同程度和匹配能力,不斷提升上下游節點之間的信任程度和合作深度,加強上下游節點間資源共享開放度。最后,根據每次資源流轉的需求和內容,節點鏈上不同層級內各節點資源處理能力和速度的狀況,選擇最優化的資源流轉路徑。
(2)提高節點創新能力。首先,注重鏈上節點創新意識的培養,讓節點及節點內員工充分意識到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同時在節點內構建良好的創新型組織文化,將創新文化根植于節點內部。其次,加強節點內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建立健全的人才培養體系,吸引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加入技術創新生態鏈中從事技術創新工作。再次,加大節點創新資金的投入,設立創新專項基金,并不斷擴大拓寬外部資金來源。最后,結合節點當前創新能力和創新資源,選擇最合適的技術創新模式。
(3)優化節點之間的關系。首先,結合節點類型,構建不同的節點關系,其中,同類節點適宜構建競爭關系或協同競爭關系,不同類節點適宜構建合作關系。其次,在技術創新生態鏈內構建開放的技術創新平臺,為鏈上節點的合作和協同競爭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并不斷對平臺進行優化升級。再次,鼓勵節點之間定期或不定期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溝通交流,加深節點之間的合作和協同競爭意愿,不斷提高節點之間相互了解程度和信任程度。最后,確保競爭節點之間保持合理的、適度的競爭關系,避免出現惡性競爭,一旦出現過度競爭的現象,一定要及時予以調節或制止。
(4)提升鏈內的組織管理水平。首先,在鏈內制定完善全面的組織管理制度,并在鏈上節點內進行廣泛宣傳,同時認真執行和遵守組織管理制度。其次,不斷提升鏈內各節點自身的組織管理水平,并確保各節點的組織管理制度與整條鏈的組織管理制度在大方向上保持一致;當兩者之間存在沖突和矛盾時,以整條鏈的組織管理制度為基準,對節點的組織管理制度加以調整。再次,結合鏈自身的發展狀況和環境變化狀況,不斷對鏈上的組織管理制度進行修訂和調整。從次,選擇最適宜的組織管理方法和手段,對技術創新生態鏈及鏈上各節點進行組織管理。最后,對鏈內不遵守相應組織管理制度的節點予以相應的規勸和懲戒。
4 結語
本文在系統分析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影響因素的基礎上,采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影響因素模型。通過模型分析,得出資源流轉狀況、節點創新能力、節點關系和組織管理水平是影響技術創新生態鏈演進的關鍵因素?;谶@些關鍵因素,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如提高鏈內資源流轉效率、提高節點創新能力、優化節點之間的關系與提升鏈內的組織管理水平等一系列措施,以促進技術創新生態鏈的演進。
參考文獻
薛輝, 楊艷艷. 中國區域低碳技術創新產出時空演變及影響機理[J]. 生態經濟, 2023,39(10):57-62.
劉暢, 梅洪常. 大數據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影響因素[J]. 科技管理研究, 2020,40(12):125-131.
何育靜, 蔡丹陽. 長三角工業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重慶社會科學, 2021(1):50-64.
馬文斌, 朱歡. 綠色低碳企業創新效率測度及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三階段DEA與Tobit模型[J]. 軟科學, 2023(6):1-12.
Yun Y.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Chinas Regional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sights from Threshold Effect Model.[J]. Polis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2022,31(2):1427-1439.
The regional disparity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high-tech industry[J].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conomy, 2021,27(4):81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