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寧寧
【摘要】互聯網已經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這使得網絡空間治理也變得更加緊迫,“網絡戾氣”便是其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從概念、原因及影響這三個層面對網絡戾氣進行詳細概述,然后闡述了高中學生群體中常見的網絡戾氣現象,最后從政治學科特點出發,提出融合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完善價值觀念,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發展辯證思維,培養學生的媒介素養;強調權責對等,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鼓勵多元交流,培養學生的包容心態等五項對策,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良好品德、價值觀念以及維護網絡環境的健康與和諧。
【關鍵詞】高中政治;網絡戾氣;道德修養;權責對等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4)04—0019—04
當下,隨著網民規模、上網時長日益增長,網絡內容空前豐富,網絡空間治理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和緊迫。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一些負面極端情緒,不僅傷人傷己,更容易形成網暴,讓網絡“戾氣”變成傷人的“利器”。2023年11月17日,中央網信辦啟動“清朗·網絡戾氣整治”專項行動,目的是健全防范治理網絡戾氣的制度機制,切實保障廣大網民合法權益,維護良好網絡生態。高中政治教育與防范網絡戾氣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一方面,政治教育承擔著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要使命,通過傳授國家法律法規、道德倫理和社會責任等知識,從而為學生在網絡環境中正確行事提供了思想基礎,使其自覺抵制網絡戾氣的消極影響。另一方面,政治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辨別能力,使他們在面對海量信息時能夠做出明智的選擇,讓他們能夠理性應對網絡戾氣的挑戰,避免被誤導或卷入其中。因此,如何借助思想政治教育防范學生出現網絡戾氣,是每一個高中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關注的課題。
一、關于“網絡戾氣”的概述
網絡戾氣,是指在網絡上出現的一種極端心理或風氣。這種戾氣表現為失控的質疑、無底線的人身攻擊,甚至網上“約架”等行為,可以說網絡暴力猛于虎。這種網絡戾氣出現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網絡空間的虛擬性。部分網民認為自身行為所造成的影響也是虛擬化的,或者并不能對受害人造成直接的、實質性的傷害。其次,網絡身份的隱匿性。網絡世界中的人只需隱藏在屏幕背后,無需像現實生活中那樣通過表情、姿態、語氣等來判斷對方的情緒和態度,這種隱匿性使其更容易產生攻擊性和暴躁情緒。第三,網絡的群體效應。互聯網上的信息傳播速度快且范圍廣,容易引發群體效應。當某種觀點或行為得到大量網民的響應和支持時,很容易形成一種極端情緒的聚集和擴散,導致網絡戾氣的產生。另外,現實壓力的釋放。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快、壓力大,而網絡成為許多人釋放壓力的渠道之一。然而,如果這種壓力的釋放沒有得到合理的引導和控制,就容易演變為一種戾氣的宣泄和爆發。
網絡戾氣的出現對網絡環境、個人以及社會都有著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首先,網絡戾氣容易使網絡上充滿惡意信息、虛假信息和攻擊性言論,影響網絡信息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導致一些網民肆無忌憚、惡俗黑話不斷,嚴重污染網絡環境。其次,長期處于充滿戾氣的網絡環境下,個人的身心健康可能會受到影響,甚至會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心理問題,受害群體的范圍還會不斷擴大。另外,網絡戾氣容易使網民缺乏理性,情緒化地看待問題,甚至引發網絡暴力,造成輿論極端化及失控,加劇社會群體之間的對立和沖突,嚴重影響社會和諧。
二、高中學生群體中常見的網絡戾氣現象及影響
一方面,高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情緒容易波動,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響;另一方面,高中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他們渴望被認可和關注[1]。另外,當今互聯網環境下,信息繁多且魚龍混雜,高中學生在信息過載的網絡環境中,難以辨別信息的真偽和價值,容易盲目相信或傳播一些不實信息,導致網絡戾氣的擴散。高中學生群體中常見的“網絡戾氣”有以下幾種。
1.惡意攻擊和謾罵。一些高中生在網絡上發泄情緒,對他人惡意攻擊和謾罵,使用侮辱性、攻擊性的語言,甚至進行人身攻擊。這種行為不僅傷害了被攻擊者的感情,也破壞了網絡環境的和諧。
2.盲目跟風和傳謠。一些高中生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盲目跟風轉發未經證實的消息,甚至制造和傳播謠言。這種行為容易引起恐慌和誤解,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3.網絡霸凌和排擠。一些高中生在網絡上對同學進行霸凌和排擠,發布惡意評論、散播謠言等方式孤立和排擠他人。這種行為對受害者的心理和情感造成極大的傷害,甚至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后果。
4.情緒化表達和極端言論。一些高中生在網絡上情緒化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使用極端、偏激的言論,甚至鼓吹暴力、宣揚仇恨。這種行為容易引發爭議和沖突,破壞網絡環境的穩定。
網絡戾氣對高中學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對心理健康和價值觀的負面影響。高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網絡戾氣中的極端言論和偏激觀點也會影響高中學生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導致他們的價值觀發生扭曲,對社會和人生產生錯誤的認識。除此之外,網絡戾氣還有分散高中學生的注意力、影響其學習成績、破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尊重,導致其社交能力下降等方面的影響。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防范網絡戾氣的有效對策
1.融合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高中政治教育與弘揚傳統文化之間本就存在密切的關系。傳統文化為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和價值觀基礎,而政治教育則可以通過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教授學生為人處世的方法,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以及道德修養[2]。
首先,高中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而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蘊含了豐富的道德倫理、人文精神和價值觀念。引入傳統文化內容,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文化視野,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其次,傳統文化強調自我修養和自我約束,注重個體的內在修養和道德品質。引入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律意識。在面對網絡戾氣時,學生能夠從內心產生自我約束的力量,避免被負面情緒和極端言論所影響。再次,傳統文化倡導和諧包容的社會觀念,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和相互尊重。高中政治教育融合傳統文化可以傳遞給學生和諧包容的價值理念,使他們在網絡環境中能夠尊重他人、理性表達觀點,避免陷入網絡戾氣的漩渦。最后,傳統文化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精神,通過引導學生欣賞和理解傳統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可以提升他們的審美意識和人文素養。具備良好審美意識和人文素養的學生,在網絡環境中能夠辨別美丑、善惡,自覺抵制網絡戾氣的負面影響。
2.完善價值觀念,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價值觀念是指一個人面對是非、善惡、美丑時所選擇的評價及取向標準[3]。一個人的價值觀念會直接影響他的行為選擇和行為方式,從而影響他的自控能力。當一個人的價值觀念明確、穩定、積極健康時,就更容易抵制不良誘惑、克服困難和挑戰,表現出較強的自控能力。相反,如果一個人的價值觀念模糊、消極或扭曲,就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和誘惑,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
防范高中生群體出現網絡戾氣,政治教育需注重培養并完善學生的價值觀念。從教師角度來講,要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和道德水平,通過自身的言行舉止、教學行為等,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和引領者。從教學方法角度來講,要注重情感教育,通過關心學生的成長、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差異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價值情感。同時,要通過開展情感交流活動、情感體驗活動等形式,讓學生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意義。從教學形式角度講,高中政治教育可以通過課堂教學、案例分析和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使學生深入了解社會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學生在學習和理解這些規則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對規則的敬畏和遵守的意識。這種規則意識有助于學生在面對網絡戾氣的影響時,能夠自我約束和控制自己的行為,不做出違反規則的決定。
3.發展辯證思維,培養學生的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各種媒介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4]。辯證思維是反映和符合客觀事物辯證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的思維。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其認知及經驗不足以抵制網絡世界中的不良思想及風氣,而通過發展其辯證思維,能夠深化其對事物的理解,為其面對復雜及矛盾事物時提供正確的指導。
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邏輯思維”等方面知識的教授,采用鼓勵課堂討論與辯論、案例分析與評價以及引導反思與批判等方法,重點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通過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幫助他們提高對網絡信息的篩選能力、解讀能力以及辨別能力,從而提升他們的媒介素養。與此同時,借助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媒介素養,培養學生面對網絡信息時的獨立思考能力,最終培養學生理性上網并自覺維護網絡空間環境的良好習慣。通過上述措施,培養學生防范網絡戾氣所需的基本素質,也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及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4.強調權責對等,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權責對等是我國構建法治社會的一項重要原則,它要求權力和責任保持平衡和對等的關系,以確保法律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權責對等原則強調人們在享有權利的同時,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在高中政治教育中強調“權責對等”,讓學生意識到自己享受言論自由的權利時,也要注意自身言論和行為對社會和他人產生的影響。這種權責對等的觀念有助于學生形成自律的法治觀念,從而在網絡環境中更加謹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避免惡意攻擊和侮辱他人等網絡戾氣現象。
首先,政治課程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權責意識,讓他們明確自己的言論和行為對社會和他人產生的影響。通過講解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案例分析,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權責對等的含義和意義,明確自己在網絡環境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其次,政治課程應該強調網絡道德和公民素養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尊重他人的權利和尊嚴,不惡意攻擊和侮辱他人,積極參與網絡治理和維護網絡秩序。通過課堂討論、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網絡道德和公民素養的內涵以及在實踐中的意義。再次,政治課程還可以通過宣傳網絡行為規范和約束機制來防范學生出現網絡戾氣。例如,引導學生自主制訂網絡行為規范,倡議學生在網絡環境中應該自覺遵守行為準則。同時,教師還可以建立相應的約束機制,對不規范的行為進行批評教育或處罰,從而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網絡行為習慣。
5.鼓勵多元交流,培養學生的包容心態。包容心態是一種待人、對事的寬容態度,其背后蘊含的是愛、同理心[5]。當學生具備包容心態時,他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不同的觀點和現象,能夠以平和、理性的態度面對爭議和分歧,從而減少在網絡交流中的沖突和極端言論現象。包容心態能夠使學生更加關注他人的權益和感受,在網絡社交環境中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系,從而有效減少網絡戾氣的產生和傳播。
高中政治教材中有很多體現包容思想的內容,如“日益開放的世界經濟”“中國外交政策中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矛盾的普遍性及特殊性”等等,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內容向學生傳遞尊重、理解及接納等方面的包容思想。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鼓勵學生多元交流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包容心態。例如,以某一社會焦點事件為切入點,為學生提供小組討論、角色扮演、辯論等多元交流形式,給學生搭建一個自由表達言論的平臺,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心中的觀點,實現不同思維的相互激發與碰撞。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獲得情緒上的宣泄,還能讓其學會傾聽他人的觀點,理解他人的立場和背景,理性看待不同意見,做到不盲從或偏激,進而養成良好的包容心態。
防范網絡戾氣作為互聯網發展中帶來的一大挑戰,通過政治教育引導學生免受網絡戾氣的影響,不僅關乎學生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更是對整個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貢獻,這不僅是每一個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責任,還需要政府、社會、學校以及家庭等各界力量的參與,共同為打造一個積極向上、友善和諧的網絡環境而努力。
參考文獻
[1]趙孟玲.新時代網絡空間道德建設的路徑研究[D].重慶:重慶郵電大學,2021.
[2]何家旭.中學生網絡暴力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及對策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21.
[3]王珍,王倩.網絡環境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究[J].中小學電教,2023(Z2):112-114.
[4]賀林.網絡環境下思政教育方法創新路徑及策略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15):06-08.
[5]本報評論員.構建更加平等包容的網絡空間[N].浙江日報,2023-11-13(01).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