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淑云
[摘要] 落實立德樹人、培養時代新人,需要學校不斷強化實踐,精心設計和有效實施德育實踐活動,以提升育人成效,彰顯活動的育人價值。本文嘗試以“系列尋訪”活動來創新推動行走的道德學習課堂建構。通過教師尋訪:從發現到參與,成為鏡頭里的樣子;親子尋訪:從陪伴到共成長,一起過有意義的生活;師生尋訪:發現并解決問題,獲得進入世界的能力,從而實現德育知行合一。
[關鍵詞] 立德樹人;德育實踐;尋訪活動;道德學習課堂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作為德育工作者,我們要將國家對于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細、落小、落實,堅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同向與互補,創新與完善德育內容與形式,常態化、實效化地開展德育活動,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我們嘗試以“系列尋訪”活動來推動德育內容與形式的創新,實現德育知行合一。尋訪,即尋找、訪問活動。這就意味著道德教育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延伸與開放:時間上從課內向課外延伸;空間上,從教室內向教室外的學校、家庭、社區擴展;內容上,彈性吸納鮮活的生活事件,使其更為具體生動;方式上,更關注主體的實踐體驗。顯然,尋訪活動很大程度上讓我們的德育工作從道德教育走向道德學習。
一、教師尋訪:從發現到參與,成為鏡頭里的樣子
教師是教育工作的實施者與設計者,同樣也是學習者與示范者。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及師生交往活動中,教師的性格、品質、行為方式、價值觀念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因而,對于教師而言,自身的示范就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
結合區域師德建設工作與德育工作,我們草擬了尋訪活動方案,并在區域內開展了“尋找最美瞬間,共筑最近夢想”活動。活動從“發現美”的角度,倡議全區的教師們尋找身邊的教育風景。活動分為三步,第一步尋找與欣賞,倡議教師們留意身邊的人與事并用手機記錄下來。于是在我們的鏡頭里,風景這邊獨好:
看,每一天,他們挽著朝陽走進校園,又攜著晚霞離開;他們伏案備課改作業,一遍遍修改、一次次訂正;他們耐心地輔導后進生,循循善誘,誨人不倦;他們在與學生和藹可親地交流;他們在一絲不茍地示范著運動動作;他們在與家長真摯誠懇地溝通;他們低下身子扶起摔倒的孩子;他們安靜不語,為孩子們盛飯、盛菜;他們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寫字、畫畫……
聽,那朗朗的讀書聲,是他們在陪著孩子晨讀;那慷慨激昂或深情婉轉的措辭是他們在傳遞著核心價值觀;那優雅悠揚或活潑生動的歌聲、笑聲,是他們在帶著孩子們徜徉在真善美的世界里……
第二步是采訪與提煉,要求教師們對鏡頭里的“最美人與物”進行跟蹤式采訪,并寫成動人的教育故事。故事里的他們都是平凡的身邊人,他們有的豪邁灑脫、有的儒雅從容、有的嚴肅認真、有的幽默風趣、有的平易近人、有的陽光開朗、有的婉約文藝……故事里沒有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舉,有的只是細水長流、樸實無華的教育生活,而這正是他們用最真心的陪伴與等待譜寫出的最動人的教育旋律,他們用最生動的平凡鋪就校園里最美麗的風景。
第三步是發布與評比,我們通過年會將“最美瞬間”照片制作成明信片,并配合“最美的人與故事”在全區發放。一張張生動的照片,一個個動人的畫面與故事,令我們感受到身邊榜樣的力量。
在尋與訪的過程中,鏡頭外的人與鏡頭里的人在相互發現與言說中都獲得了某種精神意義。一位“最美瞬間”拍攝者說:“那一刻,我想成為他的樣子;而我堅信我一定可以成為他。”無論是“最美一跳”中體育教師的示范動作,還是“最美老鷹”中護著學生的教師的嚴肅表情,又或者是“最美媽媽”中幫學生梳小辮的教師的溫柔表情……在這些平常的瞬間里,他們用最美、最細微的行動,讓我們感受到至善至美的育人力量。
二、親子尋訪:從陪伴到共長,一起過有意義的生活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與成長伙伴。然而現實生活中,父母不當的教養方式,或者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的缺位,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多負面影響。我們一直強調,父母要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道德學習應該是基于學生真實生活情境開展的實踐性學習。
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美譽的歷史名城南京,有著厚重的人文底蘊和豐富的歷史遺存,是一座堅韌而光榮的文化名城,擁有開展尋訪活動的豐富題材。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通過整合分類,按照學生的年段特點,從“歷史變遷”“文化場館”“名人偉績”“特產美食”“名勝古跡”和“紅色基因” 等十個方面確立了尋訪活動的重點,設計了系列親子尋訪活動,形成了十大尋訪主題,即“尋訪父母職業,感受社會分工”“尋訪特產美食,感受家鄉味道”“尋訪革命場館,感受紅色文化”“尋訪家鄉名人,感受成長軌跡”“尋訪名勝古跡,感受家鄉歷史”“尋訪文博場館,開展志愿服務”“尋訪交通發展,感受家鄉變化”“尋訪非遺傳人,感受家鄉文化”“尋訪青山綠水,感受生態文明”“尋訪工業創新,體驗科技發展”。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特長,與父母共同討論確定尋訪對象;然后借助網絡資源、翻閱圖書等做好尋訪準備;最后在父母的陪伴下,一起主動走進無比生動的社會大課堂,感知家鄉歷史文化,感受家鄉前世今生的發展變化,觸摸時代脈搏,感受時代精神,激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并自覺學習先鋒的力量。
走出校園小課堂,深入社會大課堂,對學生來說,一切都是那么有趣,那么充滿吸引力,那么獨特而充滿挑戰。在尋訪過程中,學生們根據興趣愛好等自由組成親子尋訪團,共同行動。一旦確立尋訪對象與主題,在父母的陪伴與幫助下,就要開始做好各項準備,隨后按照分工各司其職,走上尋訪之旅。尋訪的過程,既是親子陪伴共享親情溫暖的過程,也是學生自主考察的過程。他們帶著不斷呈現的問題與尋訪對象對話,在對話中生成新的認知、激蕩最真的情感、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獲得獨特而高尚的精神洗禮。從認識外部世界到自身的內在世界,再到更好地把握外部世界,在這一循環中完成從知到情、意、行,再到知的螺旋式上升過程。這一過程既有親子的陪伴學習,更有同伴的合作互補學習;既有親子的對話、同伴的對話,更有他們與世界的對話。這些對話中充盈的是傳統文化的悄悄潤澤與自覺傳承,是時代精神的慢慢熏陶與生活意義的重新建構。
回歸生活的德育要回歸人的自身。德育所回歸的人是在具體生活中與他人、他物發生彼此聯結和作用的人,是一直在成長的人。生活德育不是將人之至善追求訴諸孤立的人性改造,而是基于現實生活的改變。道德教育的根本作為就是引導生活的建構,它所指向的是更有利于人之生存和發展的生活。在現今的教育現實中,學校教育相當一部分只是以所謂的“學與考的生活”——用分數、考試等體制化的手段割裂了學生的全面完整的生活,剝奪了他們許多方面的生命權利。在這樣的“生活”中成長發育,人格發育的遲緩與萎縮、德性成長的偏離與缺失也就在所難免了。尋訪活動就是要“把真正的生活還給孩子”,幫助學生不斷地去豐富、拓展、提升自己的生活場域與時空,使得他們心懷“探問”,將原有的生活經驗與當下的生活情境形成鏈接。而這樣一種“探問”就是在幫助學生觀察、關注、審思以及嘗試解決真實問題,從而提升他們生活建構的自覺意識及品質能力,于是更好、更合乎人性的生活可能從“尋訪”中出現。尋訪活動中的家長與孩子能夠真正走進自己的生活,主動承擔起各種不同的生活角色,在多種主體間的對話和轉換中,在學習人類所積淀的各種經驗與知識中,拓展生活視域,建構意義世界,豐富個性成長,提升人格修養。尋訪過程中的對話、交往對象不僅有“他人”,還有“前人”。在多方位的對話、交往中逐步學會轉換立場和換位思考,借用不同的參照對象來反觀當下的生活。尋訪活動為家長和孩子提供了更為深刻的生活洞察力,使他們得以穿透現存的生活,沖破現存的生活限定去尋求新的生活可能。道德教育就在親子陪伴共成長的尋訪活動中走向基于兒童立場的、人真正成為主體的道德學習。
三、師生尋訪:發現并解決問題,獲得進入世界的能力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學校教育需要讓學生們在校園里獲得知識的增長和技能發展,同時也要引領學生們從書本中抬起頭,將視線轉入社會,帶領他們邁出書香校園,跨進更為廣闊的社會,去觀察社區、與人溝通、調查采訪,從而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是我們開展的公民教育活動。
我們將國外風行的項目式學習嫁接到公民實踐教育中,形成獨特的尋訪活動,即社區問題尋訪活動,逐步構建了生活德育視角下的道德學習方式——項目式尋訪。尋訪分為“我們的問題”“我們的法規”“我們的方案”和“我們的行動”四個步驟。教師作為項目式尋訪的導師與陪伴者,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鼓勵學生去發現自己所在生活社區中的真實問題,帶領他們遵循民主與科學的原則去選擇、確定要研究、學習與解決的問題,并盡可能地提供各種專業人士的幫助,幫助他們形成相應的解決方案,并付諸行動。從問題到法規到方案到行動,教師是陪練、顧問,學生們主動積極地觀察、發現、表達、思考,其中有爭論、有尊重、有放棄,有合作精神的養成,有責任意識的培養,有思辨能力的提升。
項目式尋訪有兩個重要的特點,即學科融合和自主學習。尋訪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比如數學的統計、語言文字的寫作與表達、法律條文的解讀與分析、調查問卷的設計與分析,等等。學生要實踐好該活動,需掌握多學科的知識與技能。同時,學習不再是負擔和任務,而是解決問題的必要方式。于是,無論是學習法律條文,學習調查問卷設計,還是學習寫倡議書等,都是學生自主自發地進行。自主學習成為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更成為一種習慣。學生的主動性與能動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發。
學生們帶著問題直面生活世界,用較為綜合的視野及關聯的視角去思考、分析、梳理具體問題,在參與或主導解決某個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形成關切社會的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這些意識與責任感是學生進入現實生活所需要的核心素養。
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我們要傳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關于世界的知識”,還應有“進入世界的知識”,從而使得生冷的知識成為學生生命成長最重要的營養。看似小小的尋訪活動,卻包含著大學問。尋訪活動成為道德學習的重要方式,它將德育課堂與現實世界聯系起來,促成了學生與真實的世界產生互動和交往,使道德教育走向道德學習。在生動而充滿體驗的尋訪活動中,學生學會了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將知識與經驗、單一學科性知識與跨學科性知識、教室與校園、家庭與社區、思維訓練與情感激發有機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和諧統一發展,更促進了學生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
[參考文獻]
[1]魯潔.道德教育的根本作為:引導生活的建構[J].教育研究,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