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滿 陸家悅
〔摘? ? 要〕? 隨著新時代教育思想的不斷深入,我國基礎教育對于科學學科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以往重視學生的科學知識積累逐步轉變為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追求智慧型科學課堂的打造。要打造智慧型科學課堂,需要教師積極樹立先進的教育思想觀念,努力將信息技術手段運用到實際課堂教學中來。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也指出,教師要能將信息技術融入小學科學教學,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益。
〔關鍵詞〕? 小學科學;智慧課堂;深度學習;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9? ? 028-030
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小學智慧型科學課堂上,教師要能基于深度學習的要求,助力科學探究學習活動的開展,實現科學最理想的育人價值。本文對小學智慧型科學課堂的教學實踐進行探索,依托深度學習與智慧課堂理念,針對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的開展提出一些建設性策略。
一、融入深度學習理念的智慧課堂
深度學習的目的就在于建立、模仿人腦進行分析學習的神經網絡,模仿人腦的機制來解釋數據。就深度學習的內容來講,就是通過樣本數據的規律性、層次性表示,讓整個知識體系形成清晰的脈絡。引入課堂教學之中,深度學習的概念傾向于課程學習的遞進式發展與學習目標的分層次完成。因而,在科學學科的教學方案預設中,教師要能將深度學習理念運用其中,結合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讓小學生的科學知識探究學習能夠從淺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
智慧課堂的構建也是以新時代信息技術手段為支持的在專用教室中所進行的智能化探究教學活動。通過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習資源信息實現高效互動,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呈現安全、便捷與互動等新的特點。安全,就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在使用網絡教學環境中的信息安全;便捷是指師生在智慧課堂環境下能夠輕松高效地控制電腦軟件設備,省事、省力又省時;互動,則是指智慧課堂教學中師生、生生之間的配合高效,人與環境、設備、教學資源之間也能夠保持多樣的互動關系。
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的實施需要呈現學科自身特點,科學教學過程常常是科學知識、思維方式、解決方法與科學態度的集中體現,彰顯出對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在科學學科知識的探究過程中,教師需要用逐步深入的方法來優化學習路徑,讓深度學習在科學探究學習中有效融合,推動學生的思維進階。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積極研究科學核心素養,讓科學知識的架構形成完整的科學體系。從學科特點的角度來考量,小學科學課程的實施應該遵循科學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建議來展開教學活動,讓小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得到漸進式培養,落實課程教育目標。這一教育目標的實現也是與深度學習理論相契合的,深度學習可以有效保證學生在漸進式的學習過程中進行深度理解與思考。此外,在目前的教育環境中,對于科學課程的內容與方法創新整合也是不可或缺的,通過深化教學創新可以推進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實現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逐漸提升科學學科素養。
二、融入深度學習理念開展小學科學智慧課堂教學
在“雙減”政策落地生根時,教師要積極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讓學生能夠在輕松快樂的學習環境中成長。小學科學智慧課堂的架構是與課堂提質、學習減負相適應的,讓小學生能夠在信息化、技術化環境中實現多感官體驗學習,實現動態化、趣味化學習。
(一)創設情境,引發科學認知沖突
在智慧型科學課堂上,教師要助力學生的科學思維發展,促進學生由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進階。基于此,教師還要全面優化教學方法,調整引導策略,促進學生能夠在科學思考活動中解決自身認知與學習結論之間的矛盾沖突,讓學生真正有效地獲得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與學習問題的解決。
例如,在教學《關于蒸發》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出真實具體的實驗場景,讓學生從實驗現象中進行科學猜想,逐步走向實驗驗證,進而讓已有的認知與實驗結果之間的矛盾沖突得到有效解決。首先,教師將一杯盛有一定量水的杯子放到實驗桌中間,待到下一次使用時發現杯子中的水變少了。學生發現了這一現象,就會積極地展開想象:水是怎么變少的?由此,探究學習問題得以產生,教師也能讓學生的原有認知與水變少的現象發生之間形成矛盾沖突,引發學習需要。然后,針對這一現象的發生,教師可以讓學生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進行解釋,或是讓學生進行一些科學猜想。在學生獲得初步的學習感知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個對比實驗:將兩個盛有相同定量水的杯子放在實驗桌上,一個密封、一個不密封,經過一段時間后,讓學生觀察這兩杯水的不同現象。繼而再進行相關的實驗驗證,讓學生獲得水蒸發的實驗體驗。由此,讓學生的生活體驗與實驗體驗合一,進而能夠科學合理地理解“蒸發”這一探究學習內容。
(二)問題導學,讓合作學習真正發生
科學知識學習的目標就是要實現學以致用,讓學生從探究式學習中獲得科學知識,并能推動學生將科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之中。在智慧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進行教學,通過播放視頻、微課展示等方式,讓學生獲得不一樣的學習感受,啟迪學生積極地科學思考,以問題為引領,鼓勵學生在學習中進行小組合作,在合作中積極交流,發散思維。
例如,在教學《物體在水中的沉浮》這節課時,教師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從科學猜想到科學知識的發現,促進學生在合作中學習,讓科學課堂呈現陣陣精彩。首先,教師讓學生在課前帶來些實驗器材:橡皮、回形針、塑料泡沫塊、小木塊等。然后,教師將盛有大量水的水槽放在實驗桌上,讓學生根據自己帶來的實驗材料進行科學猜想:哪些物體在水中是上浮的?哪些物體在水中是下沉的?繼而,教師讓學生分成若干個實驗小組,分發實驗單,進行任務分工。同時,教師提問:“如何進行實驗操作?操作中應注意些什么?”引發學生對于實驗過程中的關鍵問題進行思考,得出實驗的步驟與注意事項。最后,讓學生自主動手實驗,合作填寫實驗記錄單。給予學生充分匯報的時間,許多小組的學生能根據自己在實驗中所發現的知識進行表達,如橡皮、回形針等在水中是下沉的,塑料泡沫塊、小木塊等在水中是上浮的,等等。給予學生充分表達的時間與空間,他們的科學思維就能在科學課堂上精彩綻放,陣陣掌聲也能在課堂上響起。由此可見,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做好教學準備,設計好導學單與相關問題,以便能夠在科學課堂上促使學生的合作學習真正發生,推動學生的科學思維不斷進階。
(三)科學引領,有效融入智慧課堂
經過調查發現,許多學生家長與教師認為移動設備與PC絕大部分是進行娛樂的,對于學生的學習是沒有太大幫助的。其實不然,如果教師真正能夠把校園智慧課堂建設起來,就可以在智能終端與相關應用軟件上進行資源下載,篩選出優秀的教育資源。學生融入智慧課堂,就可以享受到這些優質資源,延伸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拓寬科學學習視野。因此,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利用移動網絡設備與學習平臺,從中探尋到與自身學習相關的資源,豐富科學學習的內容與形式。
例如,筆者所在的學校積極建設智慧校園平臺,將網絡世界上的許許多多科學學習資源發布到學習平臺,設計多學科欄目內容,如科學小微課、科學小實驗、科學探秘、科普知識競賽等。教師能積極從中下載資源,將其與所教學的科學內容整合起來,促進學生在科學課堂上實現深度學習,獲得多樣學習體驗。當然,智慧課堂的建構往往是在專用教室中進行,因而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網絡化學習環境,教育學生正確理解與認識網絡,端正學習態度,加強自律。除此之外,為了有效引領學生走進智慧課堂,教師還應該創新教學方式,靈活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促進學生進行真正學習。
(四)學思結合,強化智慧課堂互動
科學智慧課堂構建的目的是發展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積極利用信息教育技術手段構筑高效的課堂。基于此,科學教師要在實踐中邊思考邊體驗,彰顯智慧課堂教學的獨特優勢。
例如,筆者所在學校的科學教師善于利用優質教育平臺,如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江蘇教育云課堂等,通過平臺來獲得優質教育資源,獲得教育學生的一些動態信息,并能利用平臺的許多先進技術手段來豐富科學課堂教學,讓科學課堂呈現出高效益。在本校范圍內充分利用網絡實現多終端互聯互動教學,帶領學生進入智慧課堂,實現個性課堂的建構。同時,教師還要促使家長將學生端、家長端設備互聯互通,形成家校共建的教育發展模式,確保小學生的科學探究學習在校內外形成鏈接。
(五)測試反饋,彰顯個性學習需要
教師要重視學生在智慧課堂上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在知識發現與掌握中形成圖式建構。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教師皆可以安排適當的檢測問題,考查學生是否理解了知識,是否對知識的本質進行合理思辨,形成深度認識。
例如,在教學《地球表面》這節課時,教師可以這樣來安排教學活動,以推進學生的深度學習發生。首先,教師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讓學生閱讀了解課本上關于常見地形地貌的介紹,讓學生初步知道常見的地形有平原、高原、盆地、丘陵與山脈。接著,教師用課件將這五種地形特征圖片呈現出來,讓學生觀察,掌握各種地形地貌的特征。繼而,再讓學生查看地圖,學習課本中的第二部分內容,分析各個地區所處的地形是什么。最后,在學生完全了解地形地貌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再為學生呈現一系列測試,讓學生在頭腦中逐漸形成各種地形地貌的特征建構,如地勢平坦開闊的地形一定屬于平原、高山聳立的地形一定屬于山脈。讓學生經歷判別分析練習,從辨析思考的活動中展現自己的個性思維,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需要。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方式,努力建構智慧性科學課堂,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展開科學知識探究學習,助力學生逐漸走向科學學習深處,不斷提升能力,發展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劉建萍.依托智慧課堂平臺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2(3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