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慧敏 唐昌維
摘要:高職院校從思政教育出發,以學生網絡體驗為抓手,結合職業院校特點,對職業院校網絡思政育人體系創新進行研究,有利于提高育人質量,更好地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職院校要整合優化已有網絡體驗平臺,拓展網絡育人其他平臺,將融媒體與意識形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求職就業教育、勞動教育相融合,還要完善網絡思政育人體系創新保障機制,以更好地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網絡思政育人;育人體系;人才培養;融媒體;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C96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7-0001-04
基金項目:2023年度貴州省理論創新課題(聯合課題)項目“以學生體驗為中心的貴州高職院校網絡思政育人體系研究”(編號:GZLCLH-2023-172)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網絡思政育人是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斷向前推進的新形勢、新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大學生思政教育方式,是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部分。在互聯網占據信息傳播主導地位的今天,網絡思政育人可以實現教育載體的有效延伸,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既是時代發展所需,又是青年成長成才所需。為了提高育人質量,高職院校應從思政教育出發,以學生網絡體驗為抓手,結合職業院校特點,對職業院校網絡思政育人體系創新進行研究。
網絡思政育人是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斷向前推進的新形勢、新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大學生教育方式[1]。這不僅豐富了教育內容,擴展了教育途徑,而且創新了教育模式。在互聯網時代,一些新事物因“網”而生,一些新問題因“網”而增,給育人工作帶來了影響[2]。基于高職院校網絡思政育人的實際情況,遵循大思政教育理念和大學生成長規律,對高職院校網絡思政育人體系創新進行研究,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理論意義
首先,可以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領域進行進一步拓展。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大數據、新媒體等相結合,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道路。其次,利用網絡思政育人的手段,對傳統思政育人方式進行創新的同時,也可以將網絡思政育人和傳統思政育人方式的優勢進行互補,豐富和發展網絡育人理論。再次,開展高職院校網絡思政育人研究,有助于豐富和創新高校思政育人的理論和方法。
2.現實意義
首先,有助于拓寬高職院校的思政育人方式,促進高職院校的思政育人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推動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次,可以為高職院校教師在思政育人方面提供新的想法,讓高職院校教師更加重視學生體驗。再次,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在網絡生活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學生體驗為中心,豐富網絡思政育人形式,拓寬網絡思政育人渠道,能使學生在此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1.高職院校學生網絡體驗平臺的優點
在數字化社會背景下,為了探索符合青年實際的網絡育人平臺,一些高職院校研發了學生網絡體驗平臺。通過該平臺,學生可以咨詢、建議、表揚、投訴等方式,反映學校的辦學、教學、管理、服務等問題,表達自己的需求或者建議。該網絡體驗平臺在運行過程中,呈現了如下優點。(1)培養學生的責任感。通過該平臺,學生可以將親身體驗到的辦學、教學、管理、服務等方面好的做法或者有待解決的問題反饋給學校相關部門,促使學校及時對問題進行解決,這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激發了學生參與學校建設的熱情。(2)明確解決問題的合理途徑。網絡體驗平臺的設立,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合理、有效的建議及咨詢平臺,讓學生明確遇到問題應該勇敢面對、及時解決,避免因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而導致一些逃避問題、責任等思想觀念問題或者心理問題的產生。同時,學生可以廣泛提出建議、訴求,或者通過瀏覽同學的建議、訴求及回復,很快找到解決同類問題的方法。(3)樹立正確的三觀。學生對學校建設及治理進行監督,能夠影響同學積極參與學校建設及治理。教師通過在網絡體驗平臺上給予學生回復,可以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識,培養學生在與人交往中守時守信、言語誠懇、待人謙虛的品質,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2.高職院校學生網絡體驗平臺的不足
一些高職院校學生網絡體驗平臺在運行過程中雖優點突出,能給予學生更多的正向引導,但有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平臺反饋機制不夠完善。首先反饋機制存在指派不到位的問題。平臺的運行模式目前為學生所有問題集中反映到一個部門,該部門根據問題的描述,經過分析及預判,再指派給相應的責任部門,如果不能全面了解學校各學院和行政部門的職能范圍,就可能會造成在指派過程中指派錯誤的現象,重新指派又會浪費時間[3]。其次,反饋之后缺乏持續追蹤與指導。學生反映的很多問題雖然最終得到了解決,并在平臺上進行了反饋,但是有些問題可能涉及部門職責調整、規章制度修訂等重大事項,需要進行后續的持續跟進和改進,目前這方面還存在一定的欠缺。(2)平臺應急反應機制不夠完善。目前平臺的運行模式為當天收集相關問題,24小時之內分配反饋到相關部門,相關部門要在24小時之內予以回復及解決,應急反應很迅速,學生對此模式都比較認可。但整個處理過程缺乏輕重緩急之分,平臺對大中小問題的處理方式及處理時間缺乏合理的安排,對大中小問題沒有安排專門的反饋人員進行溝通與處理,導致平臺應急反應機制的應對渠道不夠通暢,應對預警不夠靈敏。(3)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弱化。該平臺雖然可以幫學生明確解決問題的合理途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但有時也產生了一些弊端,如有些學生一遇到問題,無論輕重大小,都想到平臺咨詢或者投訴,很少去思考這個問題是否可以自己解決,是否必須在平臺上進行反映,此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他們自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部分學生過度、頻繁的低成效操作,也給平臺帶來了負擔,導致平臺功能被濫用。(4)學生溝通能力一定程度上弱化。雖然學生接受網絡教育的覆蓋面比較廣,通過網絡輻射也能獲得很多解決問題的途徑,但如果長期依賴網絡進行交流、表達情感與想法,就會對網絡平臺形成一種過度的依賴,導致日常與人在現實中的溝通交流能力弱化,甚至會導致社交恐懼癥,不愿意和人面對面溝通,這對于學生以后的就業也是一種阻礙。
1.整合優化已有網絡體驗平臺
針對平臺反饋機制、平臺應急反應機制不夠完善等問題,筆者結合問卷及訪談結果給出整合方案,將網絡體驗平臺按照板塊進行整合與優化。(1)對現有網絡體驗反映板塊進行整合。按照學生反映的主要問題,將反映平臺整合成五個板塊:辦學體驗板塊,主要接納學生對學校辦學理念的建議,通過建議—反饋渠道,使學生更加認可學校辦學理念;教學體驗板塊,主要接納學生對學校教學、教室、教研、競賽等方面的建議,通過建議—反饋渠道,促進學校教學軟硬件環境的不斷改進和教師教學、科研、競賽能力的不斷提升;管理體驗板塊,主要接納學生對學校行政部門管理方面的建議,通過建議—反饋渠道,促進學校管理方法與手段的創新和管理環境的不斷改進;服務體驗板塊,主要接納學生對寢室、食堂、商店等后勤服務管理方面的建議,通過建議—反饋渠道,促進學校后勤服務的不斷改進,為學生學習生活做好保障;環境體驗板塊,主要接納學生對校園環境的建議,通過建議—反饋渠道,促進學校環境衛生的不斷改善。(2)對現有網絡體驗反饋板塊進行優化。第一,完善反饋機制。改變原有的一人接收,分配給相應人員處理的模式,將反饋板塊對應到不同的反映板塊上,使不同的問題均有專門的輔導員進行反饋,并及時給出合理的解答。第二,完善應急反應機制。針對學生反映問題的重要、緊急程度,設置分層次的反應平臺,讓學生的問題在規定時間內得到合理的解決。
2.拓展網絡育人平臺
針對學生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的弱化、學生溝通能力一定程度上減弱的問題,為了引導學生合理表達訴求,高職院校應探索將融媒體與其他網絡育人板塊相結合的模式,在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的同時,不斷強化網絡思政育人作用。(1)將融媒體與意識形態教育相融合。增加意識形態教育板塊,并將該板塊內容與教學平臺銜接起來,通過日常教學平臺相關的視頻教學、文本教學等多種方式,積極正向引導學生以微視頻、微講堂的形式參與意識形態宣傳引導。同時,在平臺中設置獎勵模塊,對發現意識形態問題并予以糾正的行為,給予不同形式的積分獎勵,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網絡行為習慣。(2)將融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板塊,將思政教育教學平臺與網絡體驗平臺進行有效銜接,讓學生能夠及時了解思政教育信息,并鼓勵學生以上傳紅色宣講視頻的形式廣泛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高職院校要認識到紅色文化網絡育人話語轉型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深挖話語轉型對紅色文化網絡育人的價值,推動紅色文化在網絡空間實現從歷史文本話語向現實網絡話語,從傳統媒介話語向網絡社交媒介話語的現代轉型[4]。(3)將融媒體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板塊,在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同時,通過案例教學、情境模擬演練等方式,引導他們形成積極正向的心態,合理表達和發泄自己的情緒。通過線上人工服務功能,與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溝通交流,了解他們存在不當情緒表達、不當發泄、心理依賴等問題的原因,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心理引導和情緒疏導。(4)將融媒體與求職就業教育相融合。增設求職就業教育板塊,增加職業競爭力訓練的相關內容,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給予針對性的簡歷制作、面試技巧指導,同時增加創新創業教育內容,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并通過勵志教育案例,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價值觀。(5)將融媒體與勞動教育相融合。增加勞動教育板塊,引導學生懂得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使學生認識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上,既需要科研人員等高級知識分子,又需要操作機床或焊接航母的高級技術工人,從而讓學生做到崇尚勤勞、尊重勞動、珍惜勞動成果,樹立積極的勞動價值觀。
3.完善網絡思政育人體系創新保障機制
(1)多部門聯動,完善網絡育人工作機制。第一,成立網絡思政育人工作小組,形成多部門聯動負責機制。由學校黨委統一領導,黨委辦公室、馬克思主義學院具體牽頭負責,聯合各個部門成立網絡育人工作小組,工作小組下設網絡維護組、素材提供組、平臺審核組、業務轉接組、業務拓展組、文化宣傳組、后勤保障組。網絡維護組主要負責校園網絡安全管理,對一些非法網頁進行處理,保障師生網頁瀏覽健康安全。素材提供組,主要收集學習教育類、網絡違法防范類等網絡育人的素材,滿足教師和學生的網頁瀏覽及學習需求。平臺審核組,主要審核平臺上的視頻、評論等素材是否違法、違紀或者有意識形態錯誤傾向,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業務轉接組,主要將關聯平臺的業務及時分配給對應部門,形成聯動機制。業務拓展組,主要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教師、學生的網絡平臺瀏覽傾向,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拓展新的網絡平臺。文化宣傳組,主要組織網絡育人類活動,營造健康積極的校園網絡育人環境。后勤保障組,主要負責整個網絡的載體及后勤服務。第二,制定各項規章制度,形成多方位保障機制。高職院校要強化對網站、各類新媒體的規范化管理,深入開展“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增強師生網絡安全意識,提高建網用網管網能力,引導師生養成文明網絡生活方式。規范自媒體管理,加強校園網不良信息排查,凈化校園網絡環境,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同時建立“網絡育人工作制度”“網站建設備案制度”“信息發布審核制度”“信息監管引導制度”“網絡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制度”等保障制度,確保網絡育人工作順利開展。(2)多方關聯,改革網絡思政育人運行機制。第一,完善網絡思政育人隊伍機制。高職院校要善于對大學生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強網絡育人隊伍的選培,加大力度宣傳黨的理論方針政策,讓教育內容看得見、摸得著、有成效[5]。組建以思政教師為指導,以輔導員為主導,以學生團隊為主體的育人隊伍。支持思政課教師、師德標兵、教學名師參與網絡文化建設,鼓勵教師和輔導員通過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支持鼓勵學生正面發聲,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與教師育人工作形成整體,互相補充。同時,聘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完善育人隊伍結構,與校內專家有效互補、相互聯動,共同提升育人成效。第二,建立網絡思政平臺聯動機制。近年來,高校在持續推進網絡育人工作方面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逐步將網絡育人體系建設由“大而全”推進到“細且精”的發展階段[6]。高職院校要將分散的五個板塊進行聯動管理,做到統一指導、統一部署、統一協調。在現有五個板塊基礎上,使線上線下各個育人內容緊密結合,主動深挖每個板塊的功能,充分發揮各板塊的思政育人作用,主動發掘其他高職院校相對典型的思政育人平臺,主動聯絡交流,并建立起聯動機制。第三,建立O2O線上育人線下實踐機制。建立O2O線上育人線下實踐機制,形成線上“吸收”、線下“消化”的運轉態勢。線上積極開展網絡育人宣傳與教育,線下豐富各項活動內容,積極組織“大學生網絡文化節”“大學生優秀網絡文化作品評選”等師生網絡文化建設活動,為線上育人提供更多的素材。
要實現網絡思政育人工作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鍵就是要以大學生體驗為基礎,通過搭建“融媒體+”形式的網絡思政育人平臺,不斷豐富網絡思政育人形式,將新思想、新理論、新成果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與體驗中潛移默化地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高校還應將意識形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求職就業教育、勞動教育有效融入到學生的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從而實現育人目標,更好地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英才。
參考文獻:
[1]李焦明.網絡文化育人是互聯網時代高校新使命[N].中國科學報, 2019-10-23(004).
[2]魯良.強化“互聯網+思政”充分發揮網絡育人功能[N].湖南日報, 2018-11-20(012).
[3]廖允成.提升“四種能力”積極推進新時代網絡育人工作[N].山西日報,2019-03-29(011).
[4]鄧鵬.紅色文化網絡育人的話語轉型探賾[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148-152.
[5]豐碩.提升高校網絡育人成效的路徑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02):73-74.
[6]楊曉玲.高校網絡育人中“院系節點”建設的探索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05):150-154.
Research on Innovation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Fan Huimin, Tang Changwei
(Gui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erce, Guizhou Province, Guiyang 551400, China)
Abstract: Starting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focus on the online experience of student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o study the innovation of the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better comple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integrate and optimize existing online experience platforms, expand other platforms for online education, integrate integrated media with ideolog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job seeking and employment education, and labor education. They should also improve the innovativ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the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better cultivate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morality and tal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system; talent cultivation; convergencemedia;foster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