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瀟
摘要:文化自信是國家的生存之本,是民族的靈魂,是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支撐。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培養學生用英語傳播中華文化的意識和能力,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而且能夠加深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熱愛。文章分析中華文化傳播能力的內涵,闡述高職學生中華文化傳播力的現狀,從以“課程標準”為基準優化中華文化教學設計、借助“互聯網+”豐富英語課程中華文化教學資源、通過“自主探究”開展中華文化主題項目式教學、通過“以評促學”完善中華文化評價體系等方面對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中華文化傳播能力培養的路徑進行探討,旨在培養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職英語;中華文化傳播能力;能力培養;核心素養;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7-0073-04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三全育人格局下五年制高職英語課程中華文化傳播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編號:WYZZ9)、江蘇省陶研會“十四五”立項研究重點課題“‘教學做合一思想下高職英語PBL教學的創新實踐研究”(編號:jsty142 52)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一個國家要立足于世界,離不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的生存之本、立足之基和發展之源。近年來,中華文化在全球舞臺上展現出愈發璀璨的光芒,其影響力呈現出強勁的上升勢頭。高職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他們的中華文化傳播能力直接影響到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本文對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中華文化傳播能力培養路徑進行探討,旨在構建一套全面、系統且行之有效的培養模式,推動中華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的廣泛傳播。
中華文化傳播能力主要是指個人或組織將中華文化精髓、價值觀、歷史傳統、藝術形式等有效傳遞給其他文化背景的受眾的能力[1]。具體來說,中華文化傳播能力的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文化認知能力,即對中華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認識,包括歷史、哲學、文學、藝術、科技等多個方面,這種認知能力是傳播中華文化的基礎,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向他人介紹和傳播。(2)跨文化溝通能力,即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傳播者需要具備良好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包括語言技能、交際策略、禮儀習俗等方面,這種能力可以幫助傳播者更好地與目標受眾建立聯系,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和需求,從而實現有效傳播。(3)創新思維和策略性傳播技巧,即在傳播中華文化的過程中,需要運用一定的方式或手段,如故事講述、藝術展示、文化交流活動等,以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并激發他們的興趣。
為了深入了解高職學生中華文化傳播能力的現狀,筆者選取無錫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21名英語教師和218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分為教師問卷和學生問卷,以期從多個角度深入探究高職學生中華文化傳播能力的實際情況。
1.對中華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
教師問卷調查顯示,有42%的教師會在日常英語教學中積極融入中華文化精髓和價值觀的教育,有40%的教師認為英語教學應該培養學生的中華文化傳播能力,但有87%的教師認為目前英語教材中缺乏培養學生中華文化傳播能力的教學資源。結果表明,在高職英語教學中,部分教師對中華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同時教材資源的匱乏也限制了中華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有效傳播。學生問卷調查顯示,中國傳統節日習俗(正確率62%)、名人典故(正確率51%),國學詩詞(正確率42%)、名著理解(正確率33%)、政策新聞(正確率15%)。結果表明,部分學生對中華文化的了解不夠系統全面,尤其是在國學詩詞、名著理解和政策新聞等方面。這表明在當前的高職英語教學中,對于中華文化的教育和傳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2.中華文化傳播交際能力不強
教師問卷調查顯示,有25%的教師認為培養學生文化認同很重要,有26%的教師認為培養學生文化傳播意識很重要,有20%的教師認為培養學生語言溝通能力很重要,有89%的教師認為英語教學中互動性策略不重要,有94%的教師認為英語教學中得體性策略不重要。結果表明,在高職英語教學中,部分教師更注重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對于學生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相對忽視,導致學生對中華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入,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和共性缺乏認識,進而出現溝通障礙。
培養學生的中華文化傳播能力是高職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高職英語教學不僅要注重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還要注重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2]。通過借助“互聯網+”“自主探究”等路徑,教師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實現高職英語教學的全面發展。以職教英語第二冊的“Unit 6 Craftsmanship”為例,具體路徑如下。
1.以“課程標準”為基礎優化中華文化教學設計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以“課程標準”為基礎是中華文化教學有效性和系統性的重要保障。首先,教師要仔細研讀并理解相關的課程標準,包括英語教學大綱和中華文化教育的指導方針。明確課程標準對于中華文化教學的要求,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等,以確保教學設計符合教育政策的要求。其次,教師要將中華文化主題放在第一位,創設有意義的語境,以具體語篇分析為文化知識依托,引導學生挖掘語篇文化意義,通過概括、分析、比較等高階思維方式,使學生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并形成文化認同,增強中華文化傳播意識。最后,教師要將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作為教學的核心,借助多媒體技術的輔助,設計豐富多彩的語言學習活動,以此豐富學生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實踐中,學習如何巧妙地運用非語言形式,如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進行恰當且富有互動性的中華文化傳播,進而提升學生的中華文化傳播能力。具體教學實踐如下。(1)制定中華文化教學目標。教師要在分析教材內容基礎上,設立可完成、易操作的符合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并在教學過程中拓展中華文化的主題意義。例如,在職教英語第二冊的“Unit 6 Crafts- manship”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庖丁解牛”寓言故事,結合“工匠精神”的主題,將教學目標設定為總結庖丁經歷的三個技藝發展階段、歸納庖丁成功的因素和具體做法、講述“庖丁解牛”寓言故事、分辨符合庖丁精神的行為、評價現實生活中的“工匠精神”、升華對“工匠精神”的理解、能夠用英語講述“工匠精神”相關故事等。通過升華主題意義,能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從而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2)設計多種英語學習活動。教師要深入研讀“庖丁解牛”這一寓言故事,引導學生明確主題意義,即在反復實踐中思考并精進技藝,而非盲目重復,幫助學生深刻領悟其中哲理。為此,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三類英語學習活動。其一,學習理解類活動。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加深其對故事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供學生思考:庖丁是如何通過長期實踐達到爐火純青的技藝境界的?他的成功對于我們有何啟示?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如何借鑒庖丁的精神來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分享自己的見解和感受。其二,應用實踐類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熟悉“庖丁解牛”的故事結構,嘗試制作思維導圖,并讓學生標注出故事中的關鍵詞和重要句子,以便在復述時能夠更加準確地表達故事的內容。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每個小組分配不同的角色,如庖丁、助手、觀眾等,并根據思維導圖進行角色扮演練習。通過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還能夠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傳播能力。其三、遷移創新類活動。教師可以引入其他工匠的故事或案例,如魯班、張衡等,讓學生分組討論庖丁與其他工匠在技藝發展、堅持不懈等方面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庖丁成功的獨特之處,并認識到他們能夠成功的共性與差異。在英語學習活動中,教師應對學生的語言錯誤進行適時糾正,幫助他們在真實的交流環境中更加自信、準確地傳播中華文化[3]。
2.借助“互聯網+”豐富中華文化教學資源
首先,教材內外相結合,深挖互聯網教學資源。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材是基本的教學資源,而互聯網為教學提供了無限延伸的可能性。通過將教材內容與互聯網資源相結合,教師可以為學生打造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指定教材內容來確定中華文化教學目標[4]。例如,在圍繞“工匠精神”這一主題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教材來明確教學目標,即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工匠精神,它的歷史淵源、現代意義,以及如何在實際生活中踐行“工匠精神”等。然后,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來收集和整理與教學目標相關的教學資料、素材。這些生動、真實的教學資料,能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價值,從而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其次,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下載經典的、閱讀性較強的課外教學資源,如“愚公移山”(The Foolish Old Man Who Moved the Mountains)、“匠石運斤”(The Skilled Carpenter Who Wielded the Axe with Great Precision)、“百步穿楊”(Hit the Target from a Hundred Paces)。通過互聯網,學生可以輕松獲取這些經典故事的原文、譯文、解讀以及相關視頻等多媒體資源。在課后自主學習時,學生可以結合這些資源進行深入閱讀和思考,從而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多樣化的學習媒介,如微視頻、公眾號、英語趣配音APP、抖音等,進行英語中華經典誦讀。通過誦讀中華經典英文譯本,學生可以鍛煉自己的語音、語調、語速等,同時也可以提升自己的聽力理解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中華經典誦讀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中華文化的魅力,從而激發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熱愛。
3.通過“自主探究”開展中華文化主題項目式教學
項目式教學以目標為導向,以任務為中心,以問題為驅動,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具有情境真實、內容具體、方法靈活、效果實用的鮮明特征。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通過合作、互動和交流,不僅能夠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更能夠深入探索和領悟中華文化的精髓,從而增強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5]。主要實施階段如下。(1)項目前期階段。師生共同商定中華文化項目主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基于驅動性問題進行項目選擇,如圍繞“What is craftsmanship(何為工匠精神)”這一驅動性問題,開展“國際非遺文化周”主題展覽項目。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熱烈的討論,明確項目的成果形式,并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這種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的項目選定與計劃制訂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更為項目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項目中期階段。項目中期階段是整個項目式教學的核心部分,包括活動探究和作品制作兩大關鍵環節。在這一階段,學生可以將前期規劃轉化為實際行動,通過親身參與和實踐,深入探索項目主題,并逐步形成具有實際意義的作品。在活動探究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照既定的活動計劃,分組進行項目主題的深入探究。例如,在“非遺作品英文簡介”項目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互聯網查閱資料,深入了解博物館非遺作品英文介紹撰寫的特點,并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專長,將他們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負責探究不同的非遺作品或不同的撰寫方面,這不僅鍛煉了他們的元認知能力,還為他們后續的英文寫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在作品制作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基于前期探究的成果,著手撰寫項目作品,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意和才能,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將項目主題轉化為具有實際意義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優勢,實時通過線上平臺與學生進行項目交流反饋,如幫助學生修改非遺作品英文簡介中的語法問題,注意語言得體性等。(3)項目后期階段。在成果展示交流環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非遺文化周”項目式學習匯報展示,為學生們提供一個展示自己學習成果、交流心得的平臺。項目的成果交流形式包括:非遺作品簡介海報實物展示、大國工匠采訪視頻英文配音、國際非遺展介紹展示等。這些成果不僅充分展示了學生在項目式學習中的收獲和成長,也體現了他們對非遺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熱愛。此外,在活動評價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回顧項目全程,總結自己在項目式學習中的得失和經驗教訓。同時,教師還要對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進行重點評價[6]。評價結果的反饋,能使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為后續的學習和發展指明方向。
4.通過“以評促學”完善中華文化評價體系
在高職英語課程中,中華文化的評價體系時常顯得不夠明確和具體。為了引導學生更加重視中華文化的傳播,教師要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如互聯網平臺評價、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等,結合中華文化的學習任務和目標,制定出一套客觀、全面的評價標準。主要包括以下三種評價。(1)互聯網平臺評價。通過互聯網平臺,學生可以完成課前的預習作業,如觀看關于“工匠精神”的教學視頻等。平臺會自動記錄學生的學習時長和作業完成情況,并給出相應的評分。學生還可以根據需要自主學習其他與中華文化相關的內容,如大國工匠的視頻介紹、名人典故的誦讀等,并進行自我評價。這種評價方式不僅能促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認同,還能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2)中華文化主題項目評價。該項目評價主要以同伴評價、形成性評價為主。其一,同伴評價。同伴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和技能運用,還注重評價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溝通能力。通過同伴評價,學生可以及時獲得來自同伴的反饋和建議,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明確改進方向。其二,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貫穿于項目的始終,關注學生在項目過程中的表現和進步。它不僅包括對學生階段性成果的評價,還涉及對學生學習態度、方法、策略等方面的評估。形成性評價注重及時反饋,幫助學生在項目過程中不斷調整和完善自己的學習和探究方式。通過形成性評價,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和困難,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支持,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3)終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是教學評價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教師應在終結性評價中有意識地增加中華文化的內容。例如,在單元教學結束時,教師可結合互聯網平臺評價和中華文化主題項目評價的成果,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終結性評價測試題。這些測試題旨在“以評促學”,重點考查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程度和學生的中華文化傳播能力。通過這樣的評價方式,教師不僅能夠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中華文化傳播能力。
綜上所述,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中華文化傳播能力至關重要,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還可以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通過優化中華文化教學設計、豐富中華文化教學資源、開展中華文化主題項目式教學、完善中華文化評價體系等路徑,教師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中華文化傳播能力,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孫西輝,呂虹.文化軟實力與加快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研究[J].理論學刊,2008(08):4.
[2]顧衛星.中華文化英語傳播能力培養研究:內涵、路徑、實踐———以“中國特色文化英語教學”為例[J].山東外語教學,2019(04):49.
[3]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04):547.
[4]宋德龍.中學生中華文化英語傳播能力培養策略初探[J].教學月刊·中學版(外語教學),2021(09):35-40.
[5]羊媛.英語教學中中華文化“傳播力”的培養———以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為例[J].高教學刊,2020(22):106-108.
[6]楊華,李莉文.大學生中華文化傳播能力的發展變化個案研究[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3(04):20-26+93-94.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Chinese Culture Communication Ability for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Zhang Xiaoxiao
(Wuxi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of Tourism and Commerce, Jiangsu Province, Wuxi 214000, China)
Abstract: Cultural confidence is the foundation of a countrys survival, the soul of national spirit, and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In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teachers cultivate students awareness and ability to spread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which not only helps to enhance their cultural confidence, but also deepens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love for Chinese cultur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communication ability.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t optimizes the teaching design of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enriches the teaching resources of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courses with the help of "Internet plus", and carries out project teaching of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independent inquiry" Exploring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to spread Chinese culture in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through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evaluation, aiming to cultivate their core English competenci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English; Chinese culture communication ability; ability development; core competencies;teaching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