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波
[摘要]議程設置理論中的議題的顯著性轉移與思政課教學中的案例教學法具有高度耦合性,主要體現為:強調客體屬性下的價值傾向與網絡化背景下的認知判斷。高校思政課教師要積極引入議程設置理論的核心內涵,化被動為主動,主動設置議程,引領輿情輿論導向;整合微敘事,打造理論高地;建立要素關聯,構建認知網絡。
[關鍵詞]思政課案例教學;議程設置理論;創新路徑
思政課教學作為一種典型的信息傳播活動,是社會信息系統運行的重要一環。議程設置理論中的議題的顯著性轉移與思政課教學中的案例教學法具有高度耦合性。無論是“客體議程設置”“屬性議程設置”還是“網絡議程設置”,都旨在通過議題影響大眾對現實的認知,具有鮮明的價值引導傾向。這與思政課案例教學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參與思政課案例教學,結合案例進行分析、評判和討論,最后總結得出結論相似。為了提升思政課的價值引導力,創新思政課案例教學的思路與方法,高校思政課教師有必要引入議程設置理論的核心內涵。
一、議程設置理論
議程設置理論源于李普曼關于擬態環境的深刻洞察。1972年,麥庫姆斯和肖共同發表了論文《大眾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標志著議程設置概念和理論框架的正式形成。其基本理念為:媒介議程中的顯著性程度對公眾議程具有重要影響。這意味著大眾注意力集中在某事件的程度與媒體報道此事件的優先度、報道量等因素(即顯著性)成正比。20世紀末,議程設置理論得到進一步發展。1997年,麥庫姆斯和肖在一篇研究西班牙選舉的論文中提出屬性議程設置理論,并將其定義為議程設置理論的第二層次。隨后,有關議題屬性影響力的研究使得議程設置理論的應用范疇得到進一步擴展[1]。屬性議程設置的基本理念為:媒體報道的顯著性不僅影響公眾議程,而且影響人們對公眾議程的價值判斷。這意味著大眾傳媒對公眾議題的選擇與編排直接影響大眾對客體屬性的感知。21世紀初,隨著互聯網發展,媒介生態發生質的變化,議程設置理論面臨挑戰。許多學者認為人的心理表征并非線性,而是呈現網格狀,在網格中,不同節點相互勾連,從而創造出新的認知圖景。郭蕾和麥庫姆斯等學者借鑒了網絡分析的理論框架,提出議程設置理論的第三層次—網絡議程設置理論(或稱NAS理論)。其核心觀點是:影響公眾的不是單個的議題或者屬性,而是一系列議題所組成的認知網絡;新聞媒體不僅告訴大眾“想什么”或者“怎么想”,同時還決定了大眾如何將不同的信息碎片聯系起來,從而形成對社會現實的認知和判斷[2]。網絡議程設置理論被廣泛應用于國際傳播中,我國學者也對此理論進行了大量實證研究。蔣俏蕾、程楊在論文《第三層次議程設置:薩德事件中媒體與公眾的議程網絡》中通過生成網絡圖來考察薩德事件中媒體和公眾議程如何將不同的屬性關聯起
來[3]。這證明了該理論同樣適用于我國傳播生態。網絡議程設置理論為大眾提供了一個更加契合于互聯網時代的媒介效果模型,即媒介不僅通過議題的客體以及屬性給予大眾顯著性關注,還通過對不同議題的組合、不同議題不同要素的組合、相同議題不同要素的組合為大眾構建現實圖景。
二、議程設置理論融入思政課案例教學的耦合性
議程設置理論的兩次嬗變,特別是網絡議程設置理論的提出,對思政課案例教學法的發展具有深刻啟示?!鞍咐虒W法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目的,運用典型案例,創設良好的特定環境和情景,以案例分析為切入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參與思政課案例教學,并結合案例進行分析、評判和討論,最后總結得出結論的一種教學方法?!保?]議程設置理論圍繞議題展開,傳播者通過信息流方式構建認知網絡,為大眾創設現實圖景??v觀學界論述,大多僅考量議程設置的第一、第二層次,對議程設置理論的第三層次缺少進一步探究。另外,“正是這一新模式將我們看待媒體與輿論關系的視角提升至新的高度,而迄今國內學者對此較少關注,甚至誤以為網絡議程設置就是以互聯網為介質進行的議程設置研究”[5]。筆者認為,思政課案例教學法與議程設置理論雖有相似之處,但并非等同。議程設置中的議題聚焦社會時事熱點或公共領域重大事件,案例教學法中的案例內涵則更為豐富。議程設置理論作為傳播學的基礎理論之一,隨著實踐的發展愈發展示強大的生命力。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引入議程設置理論的核心內涵,尋找其與思政課案例教學的耦合點,以提升思政課的價值引導力。
(一)從“想什么”到“怎么想”:客體屬性下的價值傾向
屬性即案例或客體的特性。屬性議程設置理論強調,媒體報道的顯著性不僅影響大眾的焦點,而且通過屬性議程設置,影響大眾對議題的價值判斷,從而產生價值傾向?!半m然從研究重點來看,二者都聚焦于某個議題的顯著性如何從媒體議程向公眾議程轉移,但傳統議程設置理論的重點落在傳播效果研究的初始階段—贏得關注,而屬性議程設置理論則關注傳播效果研究的終端—形成認知?!保?]誠然,高校思政課教師首要應選擇契合學生要求的案例,通過顯著性展示獲得學生的關注。但是,案例的材料組織、敘述方式,以及高校思政課教師如何表達等也影響學生對客體的價值傾向。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影響學生“想什么”,而且還要通過對案例或客體屬性的精心設計影響學生“怎么想”,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二)非線性思考:網絡化下的認知判斷
網絡議程設置理論強調,影響大眾的不是單個的議題或者屬性,而是一系列要素所組成的認知網絡。當代大學生伴隨互聯網成長,其對媒介的選擇以及媒介偏好呈現多元化,思維網絡化的特點更加突出。在他們的網絡認知結構中,信息節點紛繁復雜,信息質量參差不齊,節點勾連所構建的現實圖景呈現明顯的微敘事、圈層文化、原生態等特征。在思政課教學中,高校思政課教師不僅要通過對議題以及客體屬性的分析給予學生顯著性關注,而且要通過對不同議題的組合、不同議題不同要素的組合、相同議題不同要素的組合為學生構建現實圖景。即高校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影響學生“想什么”或者“怎么想”,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將不同的信息碎片聯系起來,從而增強其認知判斷力。
三、議程設置理論在思政課案例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議程設置理論的兩次嬗變,并不是前者否定后者,而是辯證否定,體現了理論發展的歷史的、具體的統一。筆者認為,高校思政課教師在案例教學實踐中,要化被動為主動,主動設置議程,引領輿情輿論導向;整合微敘事,打造理論高地;建立要素關聯,構建認知網絡。
(一)主動設置議程,引領輿情輿論導向
網絡輿情輿論引導,關乎意識形態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前所未有,必須堅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高校能否做好輿情輿論引導工作是評價其立德樹人成效的重要標準之一。高校的輿情輿論引導能力,深刻地體現為思政課教師能否通過案例教學引領學生的價值導向。在實際教學中,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采取回避措施,即對當下熱點不關心、不了解,對時事新聞或公共領域重大事件停留在碎片化認知階段,對學生圍繞社會痛點問題的提問不能解答,教學案例長期不更新。這會導致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影響高校對校園輿情輿論的把控。筆者認為,高校思政課教師應主動設置議程,引領輿情輿論導向。
首先,案例要引起學生興趣。在選擇議題時,高校思政課教師如果僅以個人喜好為標準,難免陷入自說自話、無人理睬的境地。要想激發學生興趣,高校思政課教師就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現實生活以及心理特點,掌握其關注點、興奮點、共鳴點,并結合專業特點,挑選高質量的議題。其次,案例要有深度。深度意味著高校思政課教師引用的案例要具有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價值。例如,在講解脫貧攻堅精神時,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選取“七一勛章”獲得者張桂梅校長的故事作為案例。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張桂梅校長創立華坪女子高中為線索,引導學生討論脫貧攻堅精神。此外,高校思政課教師還可以繼續深挖話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女性受教育、城鄉資源分配等社會議題納入討論范圍。高校思政課教師通過對案例的深度挖掘,使學生能夠深刻感受黨堅持人民至上的實踐偉力;深刻領會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深刻感悟“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價值意蘊。最后,案例呈現要邏輯清楚,觀點明確。一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師要認真備課,吃透教材內容,厘清案例的來龍去脈,深挖兩者的共鳴點;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師要保證材料的準確性。材料的準確性是案例的生命,也是案例呈現的關鍵。高校思政課教師在安排議題時,應力求材料詳實,通過信息復核確保議題呈現的準確性。同時,案例呈現要邏輯清楚。在教學實踐中,案例呈現時間較短,高校思政課教師要以時間、空間、人物等為線索,確保案例邏輯清楚,便于學生理解。此外,案例呈現要觀點明確,在敘事過程中,高校思政課教師應明確觀點,切忌模棱兩可,否則會弱化案例的價值引導力。
(二)整合微敘事,打造理論高地
微敘事是一種網絡表達方式?!拔⑹碌幕驹捳Z策略是把信息從特定的語境中抽離出來,信息之間的關聯和構架被解構了”[7],這使得我們只能了解事件的某一方面,無法即時了解事件全貌。微敘事表達以情感為載體,以信息的碎片化為表征,迎合了學生“圈層文化”的網絡行為方式,有助于滿足學生深層次的情感需求。但是,思政課教學以科學的、系統的、具有價值超然性科學理論為主,微敘事表達極易解構思政課的宏大敘事結構,削弱其價值引導力,這是高校思政課教師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首先,要整合微敘事,堅持以理育人。學生在獲取網絡信息時,雖然對事物來龍去脈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受微敘事表達影響使得部分真相被隱藏或忽略,而部分學生的價值觀尚未成熟,極易被錯誤信息引導,或形成錯誤認知。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在選擇案例時要聚焦具體事件展開多方位追蹤,盡量還原事物的本來面貌。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將學理性分析貫穿事件內容,解決學生的困惑點、懷疑點,糾正學生的錯誤認知,打造教育理論高地。其次,要結合微敘事,“以小見大”講道理。在當下的網絡生態中,微敘事所展現的“小人物”“小感動”“小慶幸”借助語言、圖像、音頻、藝術等符號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特別是抖音、快手、視頻號等短視頻平臺通過算法建立受眾畫像、鼓勵創作者提供優質內容等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網絡生活與網絡表達。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選擇案例時要適應用微敘事表達,選取優質的短視頻、圖片等進行案例教學。最后,要體悟學生情感,堅持以情說理。教師圍繞學生情感構建的敘事方式契合互聯網傳播特性,能夠使學生更容易與微敘事中的客體產生共情。因此,思政課教學案例呈現要用“情”,力求以情說理。例如,高校思政課教師在進行理想信念教學時,可選擇近期國家或地方公開表彰的模范人物或團隊,深挖他們的事跡與學生現實生活的契合點,讓大道理落地,形成經驗共識。再如,在“粉發女孩”事件中,高校思政課教師可通過相關文字、圖片以及公益視頻表達對受網暴女孩失去生命的同情,激發學生共鳴并引導學生規范網絡行為。
(三)建立要素聯系,構建認知網絡
學生在學習思政課前,傾向于將腦海中不同的信息要素聯系起來。其信息或是來源互聯網,或是來源親身經歷,或是來源以前學習過程中記憶的認知片段。不同信息要素的關聯影響學生構建不同的現實認知網絡。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的任務就是重新建立要素聯系,并將信息要素間的顯著性及時轉移給學生。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建立有利要素聯系;掌握“度中心性”原則;矩陣式推進案例教學。
首先,建立有利要素聯系。網絡議程設置理論試圖回答媒介能否把信息元素之間的網絡關系的顯著性轉移給受眾的問題。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把教材語言轉化為教學語言,即高校思政課教師要試圖通過案例把信息之間的網絡關系的顯著性轉移給學生,構建認知網絡。例如,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高校思政課教師通過將消防員、抗疫人員、扶貧干部等無私奉獻的人與國之大者的責任擔當相連接,通過普通家庭生活改善、地域經濟生態發展等與偉大脫貧攻堅精神相連接等。其次,掌握“度中心性”原則?!岸戎行男浴笔蔷W絡分析方法的核心概念,即人們認知網絡節點所擁有的連接數量越多,這個節點在構建人們認知的作用就越重要。因此,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不斷強化其內涵與客體的相關性,即高校思政課教師要理性分析客體的行為與深層次原因以及客體的行為與深層次原因如何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之,客體消極行為與深層次原因以及客體的行為與深層次原因如何違反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客體行為及原因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連接,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學生認知網絡中的強“度中心”。最后,矩陣式推進案例教學。矩陣式推進案例教學意味著高校思政教學案例設置要與主流媒體、學校官微等多主體實現聯動。高校思政課教師在案例設置之前,要深入探究其他主體關注什么社會議題,如何敘述議題,并慎重選取材料,周到策劃,準確表述;在案例教學中,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將不同主體如何看待、如何呈現案例作為事實材料,使不同主體之間相互印證、配合、聯動、勾連,從而構建現實圖景,實現同向同行育人;案例呈現以后,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及時反思,繼續完善,將值得討論的核心要素繼續納入下一次案例的講解。
[參考文獻]
[1]MCCOMBS M,PABLO LLAMAS J,REY LENNON F,et al.Candidate Images in Spanish Elections:Second-Level Agenda-Setting Effects[J].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1997(04):703-717.
[2]GUO L.A Theoretical Explication of the Network Agenda Setting Model: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J].The Power of Information Networks,2015(08):1-9.
[3]蔣俏蕾,程楊.第三層次議程設置:薩德事件中媒體與公眾的議程網絡[J].國際新聞界,2018(09):85-100.
[4]徐曼.利用案例教學法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時效性[EB/OL].[2024-01-08].http://wenku.baidu.com/link?url=UDH6ZGM0tMVmt3HIT0wMlirm01pICLutYh4gj8znifDyqrfTJ_SLXIik6_VuygHGBixgmEUEx7Jbr27JhSy2G7rQXuZiHrcUc6LI_8vdTLW.
[5]曾振華,曾林浩.網絡議程設置:理論、方法與展望[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6):91-99.
[6]史安斌,王沛楠.議程設置理論與研究50年:溯源·演進·前景[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10):13-28.
[7]周憲.時代的碎微化及其反思[J].學術月刊,2014(1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