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嫚



【摘 要】當學生能用準確、簡潔的語言將數學道理表述正確,說明他真正理解了數學知識的本質。數學說理,便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開展學習活動,追求學習內容的本質和道理。文章主要探討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說理的應用,探尋其實踐路徑,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發展理性思維,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關鍵詞】數學說理 理性思維 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數學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而“說理”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思考現實世界,最終達到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數學特級教師羅鳴亮說過:“數學需要思維的表達,要做一個講‘道理的數學教師。”數學本身就是一門講道理的學科,具有嚴謹的、條理清晰的邏輯結構和知識實體,學習數學要讓學生明確知識之理,揭示數學知識的本質。“說理”是促進深度學習、發展理性思維、提升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一、研究緣起:當下對知識理解“流于表面”的現狀剖析
自新課標實施以來,如何讓學習真正發生成了大家討論的熱點。但是,學生對數學本質的理解仍然存在問題。著眼于當下的教育現狀,筆者認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流于表面”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一)“單向傳授”——教師單一的教學模式
新課標倡導素質教育和個性化教學,盡管教師也在不斷實施課程改革,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容易不自覺地陷入“單向傳授”的狀態中。盡管課堂上已經有一部分學生成了課堂的中心,但還有一大部分學生聽教師講、聽一部分同學講,被動地聽,使他們無法經歷自主探索發現的過程,理解僅僅停留在表層。
(二)“有形無神”——學生自以為是的“我都會”
學生大腦中是帶著東西走進課堂的,他們總覺得這些知識我都會。但現實是,他們接觸到的只是表面,只看到了“形”,不知道其中的“神”。只知道是什么,并不知道為什么。例如,筆者出示一道練習題:學校有47個籃球,一年級借走18個,二年級借走24個。一共借走多少個?看到“一共”,有的學生把3個數直接相加;看到“借走”,有的學生用減法,他們看到這些表面的文字后便不假思索地列式計算,并沒有結合情境理解“一共借走多少個”的含義。還有這樣的練習題:一根繩子長48米,王老師做了一根長跳繩用去了12米,李老師做了一根短跳繩用去了3米。這根繩子比原來短了多少米?學生看到“比原來短了多少米”,大腦中的第一反應是減法。這道題求“這根跳繩比原來短了多少米”,實際上是把第一次用去的長度和第二次用去的長度加起來。由此可見,學生對于加減法的應用只停留在表面,并沒有從本質上理解。
(三)只注重結果——單一的評價方式
在數學學習中,大部分教師和家長往往只注重成績,不關注學習過程,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極力表揚,對成績提高困難的學生則批評其學習態度和努力程度不夠,并不從學習興趣、習慣和素養的培養上找原因。長此以往,這部分學生會對數學學習產生畏難情緒,無法深入理解數學的本質。
二、意義叩問:數學說理的價值探尋
(一)有助于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
在說理中,學生靈活運用數學語言表達數學知識及思考過程,將生活語言和數學語言熟練地切換,并從數學語言中捕捉蘊含的數學信息,從而提高數學表達能力。
(二)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教師在教學中深度挖掘教材,創造數學說理的條件,學生在說理中數學思維及邏輯思維能力都能夠得到鍛煉與提升,同時蘊含著元認知思維、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等高階思維的生長,推動學生由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進階。
(三)有助于學生深度學習的發生
在參與說理的過程中,學生將自己的所思所想,用不同的表征形式和同伴交流,有傾聽、有補充、有質疑和反思,其本身就是深度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動探尋問題、提出問題并創造性地思考問題,主動深入探尋學科本質和知識內核,從而促進對知識的深度認識、深度理解和深度體驗。
三、路徑規劃:數學說理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數學怎樣說理?首先,說理要圍繞數學的內核,從現象或問題入手,抓住數學的本質特征。其次,課堂上的說理要落在實處,課后的說理要精心設計,體現數學思想方法,展現數學思維的過程。下面,筆者結合實際教學談一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說理能力。
(一)精心設計課堂環節,提供說理機會
1.說數量關系,促進深度理解
數量關系是小學數學的核心內容,教師應讓學生在復雜的情境中厘清數量關系,并進行概括和表達。
例如,教學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第1課時“從問題出發解決問題的策略”時,課堂上筆者設置了說數量關系的環節,并用含有符號的式子表達關系,構建問題和條件之間的關系。如圖1中的“根據問題說說數量關系,并選擇合適的條件”和圖2中的“根據問題說說數量關系式,找出缺少的條件”。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僅要知道怎樣列算式解答,還要知道為什么這樣列算式,理解為什么這樣算,促進深度理解。
2.說推理過程,促進深度體驗
數學說理更強調“言”之有序、“言”之有理。特別是一些推理題,需要學生用有條理、有因果關系的語言,有序完整地表達推理思考的全過程,這種關鍵能力需要教師持之以恒地加以培養。
例如,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比一比”中的一道思考題(如圖3),教學時如果只滿足于最重的畫“√”,最輕的畫“○”,那是不利于學生說理能力的培養的。因為有的學生選擇觀察法,菠蘿外觀是最大的,桃子外觀是最小的,所以最重的是菠蘿,最輕的是桃子。仔細深挖,這是學生一年級最早接觸的推理題,此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完整地說出推理比較的過程。從第一個天平圖中可以知道一個菠蘿比一個梨重,從第二個天平圖中可以知道一個梨和兩個桃子一樣重,也就是一個梨比一個桃子重,所以最重的是菠蘿,最輕的是桃子。對于剛入學的學生來說,連續說出幾句話可能有點困難,但不能因為難就不滲透推理的過程。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例如,通過追問:“你是怎么知道菠蘿是最重的,桃子是最輕的?誰能像老師這樣說一說?”一些表達能力好的學生率先學會了。通過追問:“你能和同桌互相說一說嗎?”同伴之間交流,又有一部分學生學會了。在計算教學中,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充分說出推算的算理。例如,教師可以提供說理的規范樣例,尤其是對一些較難掌握的說理,需要反復使用數學語言,明確表達要求,再組織學生充分展開交流。在后續的學習中,學生也會理性分析,主動說明道理。
3.在團隊中互教互助,促進深度交流
在數學課堂上設置小組交流環節,讓學生當“小老師”,在團隊中互相把道理說給組員聽,增強說理教學效果。“學習金字塔”理論表明,“說”所包含的思維水平是最高的,屬于頂級的是“主動學習”中的“教授給他人”,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高達90%,這與特級教師張齊華老師提出的社會化學習是不謀而合的,讓課堂成為學生“講道理”的地方。
筆者也進行了探索,在教學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認識周長”這節課時,筆者用錄音筆錄下了班上一個小組的討論內容,下面是其中的一個討論環節(圖略)。學生在團隊共學中互相啟發、追問、補充,打開了數學思維。生2在組內交流時產生了疑問:“為什么它可以移上去,而它不能移到另一邊?”引導組員進行反思。生4質疑:“它明明是一個比較小的圖形,你這樣移的話,它就會變得比以前大了,這樣還能算出它原本的周長嗎?”更是讓大家的思維進階。在移的前后到底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呢?學生經過探討發現,移后圖形變大了,但周長是不變的,對于“線”和“面”的區別有了初步的感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鞏固了周長的概念,還學會用轉化、平移的方法來解決不規則圖形的周長計算問題,更體會到了變與不變的思想方法。只有學生有時間充分地交流,他們才會有真實的想法,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感悟數學思想方法。
(二)課后設計說理練習,拓展說理空間
課堂上的說理是在關鍵活動的引領下進行的,但如果課后練習仍使用傳統題型,就難以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影響說理的整體效果。因此,教師應該設計能展現學生思考過程的說理練習,與課堂說理相呼應。
1.利用生活經驗,促使學生主動思考
和學生的生活有關的問題,更容易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有創新意識,尋找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
學完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認識一個物體的幾分之幾”后,筆者設計了一道說理題(如圖4)。有學生列算式說明,++=<1,沒有安排滿整個黑板報,所以小紅的想法有問題;也有學生畫圖說理,發現有剩余。此設計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促使學生主動、自覺地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說理。因此,在設計練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主動發現要解決的問題與數學知識的聯系。
2.緊扣知識本質,促進學生深刻思考
學生容易被一些相同的數字迷惑,憑直覺做題。教師要發揮練習的導向作用,命題時關注如何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理解知識的本質內涵。
學完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后,筆者設計了一道說理題(如圖5)。學生主要有兩種說理方法:一種是用文字敘述的,直接指出了問題的核心,這兩盤桃的總數未知,所以他們吃得不一定一樣多,淘淘說得不對;另一種用算式說明,假如蹦蹦吃的盤子里有6個桃,他就吃了6÷3=2(個),假如跳跳吃的盤子里有9個桃,他就吃了9÷3=3(個),2<3,此時他們吃得不一樣多,所以淘淘說得不對。教師設計的習題要幫助學生厘清知識的來龍去脈,揭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知識的本質內涵。
3.明晰背后的道理,體會運算的一致性
學習最重要的是要在千變萬化中找到不變的東西,即蘊含的道理,特別是數的運算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算理,并將算理準確表達出來。
例如,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小數乘小數”這節課的練習可以這樣設計(如圖6)。學生在比較小數乘法和整數乘法時,發現都是把乘數看成有幾個計數單位,計數單位和計數單位相乘,計數單位的個數和個數相乘,得到的積再相乘。在這樣的說理練習中,學生明白了背后的道理,進一步體會運算的一致性。
數學說理,有助于學生的數學理解和數學表達,讓思維走向深處。學生借助舉例、畫圖等多種方法進行說理,把“知識”作為一個載體,主動推理、尋理、明理,抽象的算式和隱藏的規律會變得具體而形象,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也會在一過程中自然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