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度知識”是相對于“淺層知識”而言的,由學生通過深度學習自主建構出來的,基于理解的創造性知識。在核心素養時代,科學課程應當關注“深度知識”教學。因此,闡述了小學科學“深度知識”教學的意涵、價值與策略。
關鍵詞:小學科學;“深度知識”教學;意涵;價值;策略
作者簡介:宋佳怡(1999—),女,江蘇省啟東市近海小學。
自從新課程方案與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核心素養成為學科教學的目標導向。部分教師對核心素養的內涵理解存在偏差,他們認為核心素養就是關鍵能力,而不包含基礎知識,因此,課堂的主要教學任務不是教知識,而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學科核心素養是具有學科性質的核心素養,學科知識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科課程教學中,既要指向發展核心素養,也要教知識、教方法,更要教做人。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小學科學教師,應當會教書、善育人,要加強“深度知識”教學,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深度知識”。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什么是小學科學“深度知識”,分析小學科學“深度知識”教學有何價值,以及如何在小學科學課堂中開展“深度知識”教學。
一、小學科學“深度知識”教學的意涵
“淺層知識”主要是事實性知識和概念性知識,是書本上的知識,是學生能靠死記硬背獲得的知識,容易被遺忘?!吧疃戎R”是一種基于理解的創造性知識,主要是程序性知識與元認知知識,是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在創造性學習中建構出來的[1]。
科學“深度知識”宏大、深邃,具有貫通性,是一些核心知識,能夠支撐高階的創造性活動。小學科學教學不應該只是教學生記住一些科學概念、科學原理、科學規律等“淺層知識”,而應該開展深度教學,教學生掌握科學方法、科學觀念、科學思想等“深度知識”,注重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茖W“深度知識”的學習是一種腦活動過程,是抽象認知的過程??茖W“深度知識”教學強調對知識進行自主探究,深刻理解知識,注重學習環境的設計,突出學習共同體的建設。
二、小學科學“深度知識”教學的價值
科學為人類認識和理解自然與社會提供了獨特的思想方法、思維方式、精神力量與價值觀念。科學“深度知識”教學不僅可以教學生有用的科學知識,而且可以促進學生科學能力、科學態度、價值觀等發展。科學“深度知識”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為學生自主發展與可持續發展賦能??茖W“深度知識”教學的價值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
莎士比亞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笨茖W教學成功的秘訣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有對科學內容產生興趣,才會主動探索,建構知識。傳統的“淺層知識”教學是一種灌輸式教學,只是對知識進行表層處理,教師給學生講解課本知識,學生依靠背誦、抄寫記住知識,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方法單調,很難吸引學生?!吧疃戎R”教學則以興趣激發為切入口,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他們真正成為科學學習的主人??茖W“深度知識”教學是基于理解的教學,提高了知識理解的廣度與深度,革新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優化了教學手段,采用情境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等激發學生的情感,啟發學生思考。因此,“深度知識”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扭轉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展開探究學習[2]。
(二)有利于激活學生的自主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
“深度知識”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展開自主探究?!吧疃戎R”教學中的問題挑戰性強,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增強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提升學生對科學問題的探究欲望,激活學生的自主學習潛能。在科學“深度知識”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搭建了實踐體驗的平臺,引導學生在“做中學”,讓學生手腦并用,探尋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自行設計實踐活動方案,通過實驗、操作等方式,去驗證自己的猜想,充分彰顯科學課程的綜合性與實踐性特點。在“深度知識”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獲得,而且要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引導學生去探究知識的來龍去脈,去探尋事物的本質,去揭秘科學現象中蘊含的規律和道理。在科學“深度知識”教學中,師生合作,共同開展實踐探究,在做中學,在思中創,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
(三)有利于激勵學生深度學習,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深度知識”教學是一種創意教學,是“置于境脈的學科基本原理與理論的概念性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深度學習過程中對知識展開深度解析與建構??茖W“深度知識”教學提高了教學目標要求,加大了學習難度,引導學生從淺層學習轉向深度學習?!吧疃戎R”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觀,革新了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和方法,打破了“淺層知識”教學的局限,主張學生通過深入關聯知識,展開深度學習,在沉浸式學習、進階式學習、反思性學習中不斷進步?!吧疃戎R”教學是教與學保持一致性的要求,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學生通過深度學習,增強學習能力,積累活動經驗,提升核心素養。
三、小學科學“深度知識”教學的策略
“蛋殼與拱形建筑”是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本課旨在引導學生探究蛋殼結構,了解拱形結構的特點與作用。本節課有兩個主要概念:外形為弧形的建筑結構被稱為拱形結構;薄殼結構承受力大,且輕便省料。這兩個概念是“深度知識”,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設計了觀察蛋殼、握蛋殼、戳蛋殼、承重實驗等活動,引導學生展開猜想、實驗、對比。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在深度學習中完成對“深度知識”的理解與建構。筆者結合本課教學實踐,談談小學科學“深度知識”教學的策略。
(一)創設生活情境,為知識種子提供生長沃土
科學知識源于生活,生活是科學知識種子的生長土壤,只有把知識種子播種到生活土壤中,它才能獲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才會發芽、生長、開花、結果。
情境與問題是“深度知識”教學的兩個輪子,是學生展開深度學習的助推器。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問題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情境與問題的交融,生發出強大的驅動力量。在開展小學科學“深度知識”教學時,教師可以創設生活情境,為知識種子提供生長沃土。真實的生活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情感,挑戰性問題有利于促進學生思考。基于生活的問題情境,集真、趣、疑于一體,不僅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與畫面感,而且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在生活情境中設計問題,學生在生活土壤中深耕思維,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展開深度學習。在教學“蛋殼與拱形建筑”一課時,筆者給學生播放“母雞孵蛋”視頻,展示了真實而有趣的生活場景,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思考:母雞會壓碎雞蛋嗎?蛋殼是否堅固?
(二)豐富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多維體驗
“深度知識”教學的課堂是“學的課堂”,“深度知識”是學生在體驗學習、深度學習中建構出來的。深度學習以“深度知識”為學習內容,以實踐探究為學習方式。指向“深度知識”的科學教學,需要設計豐富多樣、富有層次的活動,為學生提供多維、深刻的學習體驗。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感官,引導學生去觀察和感知,以獲取各種信息,形成表象認知?!皩嵺`出真知”,實踐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教師要設計各種實踐操作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驗證猜想和假設,得出科學的結論。教師要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引導學生收集、處理、分析信息,進行科學推理,建構概念模型。
深度學習是一種反思性學習,不僅需要實踐體驗,而且需要反思悟道??茖W“深度知識”教學少不了反思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反思學習中的得與失,總結知識和學習方法,積累活動經驗,提高學習能力。
在教學“蛋殼與拱形建筑”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深度探究“拱形結構的特點與作用”,筆者設計了一系列探究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多維度去經歷和體驗。筆者給學生提供了雞蛋,讓學生觀察雞蛋的結構,用手摸一摸,感知蛋殼的弧度;用手掰一掰,體驗蛋殼的硬度;用尺量一量,了解蛋殼的厚度;用筆畫一畫,畫出雞蛋的輪廓。在觀察感知與動手操作活動中,學生逐步加深對“拱形結構”的認識與理解。學生初步了解蛋殼“薄、脆”等特點后,認知沖突變得更加強烈:蛋殼到底是“易碎”還是“堅固”呢?于是,筆者又設計了“雞蛋受壓”活動,在雞蛋上面不斷增加重物,幫助學生感受蛋殼的承重力,認識蛋殼的堅固。接著,筆者組織學生開展“平板與拱形的承重對比實驗”,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對比分析數據,得出結論。此外,筆者還給學生設計了挑戰性任務:用木塊搭建一個拱形結構,比比誰的承受力最大。
(三)搭建輔助支架,為學生鋪設深度學習軌道
在科學“深度知識”教學中,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有科學知識,還有科學思維方法?!吧疃戎R”教學是一種思維型教學,即引導學生從科學的視角分析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內在規律以及相互關系,培養學生建構模型、推理論證的能力。
在科學“深度知識”教學中,既要凸顯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性,促使學生深度學習。教師要當好學生的貼心向導,為學生的探究學習服務,給學生搭建探究的輔助支架,鋪設深度學習軌道,提高學生學習的寬度與深度。教師要通過提供各種“腳手架”,為學生的實踐探究提供支撐,讓學生在手腦并用中展開深度學習,實現“深度知識”的意義建構。
在科學“深度知識”教學中,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架,輔助學生的做與思。首先,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工具式支架,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給學生提供結構化的預學活動單、實驗操作器材等輔助工具,為學生的科學探究實踐保駕護航。其次,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提問式支架,通過提出富有層次的問題,引導和推進學生思考,啟發學生理解知識能、疏通思維,實現思維進階,揭曉知識的本質。“拱形承重的秘密”和“拱形承重力強的原理”是“蛋殼與拱形建筑”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學生對這兩個知識點的理解存在較大的困難。為了幫助學生突破思維障礙,化解學習難點,筆者給學生提供了蛋殼、卡紙、拱形結構模型、拼搭木塊等實驗器材和實驗活動單、記錄單等材料,還利用問題鏈引導學生解析“拱形結構堅固、能承重”的原理。學習支架的應用,為學生的實踐與思考搭建了橋梁,促使學生主動地學、深入地學,引領學生對知識進行了逐層探索,深入挖掘了知識所凝結的思想要素與德性涵養,觸及了知識的精神內核,實現了精神發育。
(四)組建學習團隊,為學生提供協同探究的機會
科學“深度知識”需要師生展開協同探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組建學習團隊,為學生提供協同探究的機會,借助集體的力量,發揮團隊的智慧,提高“深度知識”學習的有效性,同時激活學生的潛能,增強學生的內在驅動力。
在“蛋殼與拱形建筑”一課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多個學習內容,如“探究蛋殼的特點”“平板與拱形的承重對比實驗”等,組織學生討論、開展實驗,進行合作探究。合作增加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思維碰撞,學生在分享中取長補短,在碰撞中優化思維,加深了對“深度知識”的理解。
結語
只有通過學科知識教學,才能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和學科關鍵能力。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實施“深度知識”教學,可以運用創設生活情境、豐富學習活動、搭建輔助支架、組建學習團隊等策略,助力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阿娜.指向學生評價思維發展的科學教學[J].教學與管理,2020(2):58-60.
[2]王天鋒.科學課數據的“讀通”與“讀懂”[J].教學與管理,2020(1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