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良



摘 要:讀后續寫作為新高考中出現的新題型受到了廣泛關注,現有的將思維導圖用于讀后續寫教學的研究大多聚焦續寫部分,而學生要想在讀后續寫中獲得高分,不僅要關注寫的部分,還要關注讀的部分。以2023年新課標I卷讀后續寫題為例,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從情節構思、細節描寫、情感變化三個方面解讀文本,為下一步續寫做好準備。
關鍵詞:讀后續寫;思維導圖;文本研讀;高中英語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02-0084-03
讀后續寫是英語高考新題型。在此題型中,題目給出一段350詞左右的材料,體裁多為記敘文。解答讀后續寫題時,學生需要讀懂、讀好題目提供的材料,才能順利進行續寫,因此,讀后續寫對“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教育部考試中心提供的評分原則中,對續寫部分與所給短文及段落開頭語的銜接程度提出了明確要求。可見,深度解讀閱讀材料對續寫尤其關鍵。然而,筆者在讀后續寫教學過程當中發現,學生在進行文本閱讀時,不能厘清文本故事主線的走向與情節細節中的線索提示,導致出現續寫邏輯混亂、續寫段落與原文語篇上下文不連貫或語言表達不清楚等問題。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指出:為了讓學生順利完成文本信息的獲取與整合、歸納和提煉,教師要善于利用多種工具和手段,如思維導圖或信息結構圖,幫助學生深入研讀語篇[1]。思維導圖又稱腦圖、心智地圖,是一種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由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托尼·博贊(Tony Buzan)在20世紀60年代創立。它采用文本、圖片并重的方式,用相互從屬關系和相關層次圖來表現各層次主題之間的關系,并在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之間建立記憶鏈接。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將主題關鍵信息進行有序鏈接的實用性工具,不僅能系統地簡化文本內容,加快學生從文本中獲取信息的速度,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筆者在2023年12月下旬以“讀后續寫”作為第一主題、以“思維導圖”作為第二主題在中國知網進行搜索,篩選了從2017年至2023年的相關文獻,按年度進行統計得到表1。
筆者通過觀察發現,這些文章大部分研究思維導圖在讀后續寫中“寫”的應用,極少文章深入剖析和探討將思維導圖用于“讀”題目提供的文本。根據上述情況,筆者在讀后續寫的教學工作中,實施了將思維導圖用于續寫前閱讀的課例研究,旨在幫助學生提高文本解讀能力與續寫效率。下面,筆者以2023年全國新課標I卷的讀后續寫文本閱讀為例,具體闡述如何運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深度理解材料文本。
一、巧用思維導圖梳理文章脈絡
讀后續寫中提供的閱讀材料,一般為敘事性的文本體裁。2023年全國新課標I卷的讀后續寫所提供的閱讀文本也屬于這類體裁。故事山是一種將故事發生過程中的節點事件按時間順序標在一條曲線上的思維導圖,共包含介紹(Introduction)、發展(Build-up)、高潮(climax)、解決(Resolution)和結尾(Conclusion)五個部分。針對敘事性文本,故事山結構能夠更加快速、明了地概括和總結故事的全過程,幫助學生厘清事件發生的經過、人物間的矛盾沖突,使人物和情節立體化。
2023年全國新課標I卷的讀后續寫所提供的閱讀文本講述了在老師的鼓勵下,作者由恐懼寫作、缺乏寫作信心,不斷嘗試、突破自我,最終愛上寫作的故事。第一段用“I said no without thinking. ”“I did not love writing.”兩個簡單句直截了當地闡述了作者對英語寫作完全不感興趣,并且認為英語寫作是一個極其痛苦且艱難的過程,因此果斷拒絕參加老師提議的寫作比賽。為讓學生發現和肯定自己具有寫作方面的天賦,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老師令其以演話劇的方式把自己寫下的故事表演出來。
第二段中,“Because I love your stories. If youre willing to apply yourself,I think you have a good shot at this.”字里行間充滿了老師的贊賞和鼓勵,因此作者勇敢地邁出第一步,決定參加英語寫作比賽。第三、第四、第五段講述了作者寫作的過程:從故事的構思、撰寫到反復修改,作者遇到了寫作瓶頸,疲憊不堪的他也曾想過放棄,但最終憑著毅力堅持完成了寫作,并在一遍又一遍的修改過程中,發自內心地體會到了寫作的快樂。在這過程中,作者的認知、情感匯集一處,加之矛盾與沖突不斷,故事劇情發展至高潮。
通過概括上下文各部分故事情節發展以及兩個續寫段落的段首句提示,學生可以順利地推斷出續寫第一段的主要故事情節為“我”的參賽作品獲獎,續寫第二段的主要內容為“我”與老師分享獲獎喜悅,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借助故事山梳理故事情節如圖1所示。
通過故事山,可以將故事情節發展脈絡直觀地呈現出來,把全文的主要人物、事件串聯起來,讓學生跳出冗長的閱讀文本來審視故事,從宏觀的角度推理相關故事情節,構建出完整、生動、形象的故事結構,故事主線躍然紙上,為續寫出緊扣文本主題的內容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巧用思維導圖探究細節神韻
在文本中,作者常常細致、生動地描寫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這些細節描寫中往往蘊含著作者想要傳達的感情,分析這些細節,能夠更深入地體味語境的真實性,更利于深度解讀文本,更容易使讀者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此外,對段落細節描寫的分析,也為后面的續寫提供“原材料”。
本文的主題語境是“人與自我”,內容為學校生活。通過描述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下,克服困難并堅持不懈地進行寫作的故事,引發對和諧融洽師生關系的思考。在本材料的第一自然段中,從細節描寫“Writing was so difficult and painful for me...”可知,寫作對“我”來說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情。但從一些細節的描寫,如第一段末尾“No one laughed harder than he did.”體現了老師獨具慧眼,非常欣賞學生的寫作和表演,為第二段中老師鼓勵“我”和原本恐懼寫作的“我”樹立寫作的信心鋪墊。
以閱讀文本第一段為例,可以利用圖2所示思維導圖挖掘文本細節。
梳理細節描寫不僅能夠明確人物當時的處境、推動續寫故事情節的發展,而且為揣摩人物的性格特點、心理活動等埋下伏筆。此外,善于挖掘細節描寫,也為之后續寫與前文相呼應的內容起到關鍵性作用。在題目提供的文本閱讀材料中,“No one laughed harder than he did.”和“When I handed in the essay to my teacher he read it,laughed out loud...”中老師的兩次大笑,其實都展示了作者風趣幽默的寫作風格,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因此在后面的續寫段落中,作者的寫作作品獲獎是必然的,這個情節就是對之前的細節線索的回應。
三、巧用思維導圖品味情感變化
讀后續寫所提供的語篇多為敘事性的記敘文體。記敘文常見的表達方式是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通過敘述人物的經歷、活動以及事件發展的經過,同時關注人物情感不斷起伏的變化。在前面的思維導圖繪制中,學生根據故事主線,很快就能把握整篇文章的來龍去脈。接下來在語境的映襯之下,學生能夠加深對細節信息的理解,找出每個故事節點的關鍵信息。最后透過細節刻畫,學生就能夠清晰地了解到人物的心理變化。
文中講述了在老師的信任和鼓勵下,作者鼓起勇氣投入寫作,并感知到寫作的樂趣,最后作品獲獎的故事。通過詳細描述作者從害怕寫作、到在老師的鼓勵下嘗試寫作、反復修改作品直至提交的過程,呈現了老師與學生之間濃濃的師生情。從第一段中一些句子的敘述可知,因為語言背景的原因,作者一直都不喜歡用英語進行寫作,甚至對英語寫作有著極其強烈的懼怕情緒。由第二段中“Encouraged by his words,I agreed to give it a try.”可知,老師的鼓勵成了作者開始嘗試寫作的動力。但在第四、第五段中,“I got tired. I had doubts. I wanted to quit...”闡述作者面臨寫作困境,多次被老師要求反復修改作品,以至于對自己的寫作能力產生懷疑。但作者始終投入寫作,越挫越勇,在多次修改作品的過程中,領悟到寫作的快樂。通過“When I finally finished it,the thought of winning had given way to the enjoyment of writing-If I didnt win,I wouldnt care.”,我們就可以感受到作者此時已把獲獎拋諸腦后,發自內心地愛上了寫作。學生通過此前運用思維導圖梳理故事情節和品味細節信息,已經可以完整地把握情感主線,續寫首句提示中,第一段續寫內容為作者的作品獲獎,意外與興奮之情表露無遺;第二段續寫的內容為作者獲獎后,迫切與老師分享并對老師深表感激之情,由此可以用圖3所示思維導圖品味作者情感變化。
在敘事性文本中,文章的情感線作為一種刻畫人物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的暗線,不僅能夠揭示故事情節中的矛盾、沖突及變化,增強故事的感染力,而且能使讀者更加真切地感受人物的情感變化,引發讀者的共鳴。因此,借助思維導圖,學生可以快速厘清人物情緒的起伏,從而為接下來續寫出情感色彩與前文一致的內容鋪平道路。
通過在以上三個環節繪制思維導圖,學生能夠快速找出文本故事線和情感線。之后,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讓學生進行文本復述訓練,這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思維的條理性,增強對文本的理解,而且這種習得經驗對后面的續寫將會產生正遷移,學生的創新模仿能力將得到提升,使英語學習形成從輸入到輸出的閉環,體現“互動協同”的學習理念。
思維導圖因其系統性、直觀性,有助于學生將零散的知識整體化,將細節的描寫圖像化,將內隱的人物情緒顯性化,使學生更加充分地解讀文本信息,掌握主題語境的真正內涵,描繪故事的畫面,豐富對情節的想象,為續寫奠定堅實基礎。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可以嘗試借助思維導圖,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材料分析能力和英語思維能力,激發學生進行創新性的模仿,助力文本續寫。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2]蔡淳之.“故事山”一種有趣的思維導圖[J].小學教學設計,2019(1/2):127-128.
[3]蔡皓生.可視化在高中“讀后續寫”中的運用[J].中國報業,2020(9):86-87.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2022年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專項課題“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讀后續寫教學策略的研究與實踐——以桂林中學為例”(2022ZJY1213)的研究成果。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