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業質量標準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學業成就,形成關鍵能力與必備品質。從學業質量標準出發,教師需要以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為主要教育目標。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培養要求教師帶領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建立與歷史事件有關的時間、空間觀念,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基于此,解讀時空觀念的內涵,并針對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時空觀念的培養提出了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業質量標準;時空觀念
作者簡介:陸艷(1981—),女,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實驗中學。
學業質量標準結合具體學科對學生的能力要求,進一步細化了學科教學目標,為教師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供了可供參考的依據。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加大對學生時空觀念的培養力度,促使學生達到規定的學業水平,形成歷史核心素養。《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了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要求學生在歷史課程的學習中能夠基于時空條件探索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結果,發現歷史事件之間存在的聯系,深入考察歷史,達到初中歷史學科規定的學業水平[1]。但就目前的初中歷史教學情況來看,對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的培養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學生的歷史知識基礎差、學習方法不科學,教師的教學觀念存在功利化傾向,在時空觀念培養上使用的教學方法有待更新與完善等。對此,教師需要予以關注,并找到行之有效的改進措施,從而在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時空觀念的形成。
一、時空觀念的內涵解讀
(一)時間觀念
時空觀念包含時間觀念、空間觀念,想要了解時空觀念的內涵,需要從了解時間觀念入手。不同的學者對時間觀念的理解不同,有的學者認為時間觀念與時序觀念大致相同,其能夠幫助學習者形成正確的時間意識,并使其能運用相對專業、嚴謹的時間術語陳述歷史知識,在史料分析中著重關注史實發生的時間,明確時間的價值與作用;有的學者認為時間觀念是指人們在歷史長河中觀察、認識以及理解歷史發展過程,辨析歷史事件在不同的時間點出現的原因的必要因素,其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到前一個歷史事件與后一個歷史事件之間存在的關系。法國歷史學家馬克·布洛赫認為歷史學是時間中的人類的科學,與其他領域的時間概念不同,歷史學中的時間是不可按照性質分割成碎片,或者將其斷層的,因為歷史是實實在在發生的,是連續的統一體,基于歷史時間發生的歷史事件是不可逆轉的,可以說每一個歷史時間點都潛藏在時間長河中,每一個歷史事件都發生在不同的歷史時間中,由此歷史才變得更加清晰、易于分辨[2]。總之,培養歷史時間觀念有助于學生發現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使其能從歷史事件發生的前后順序與社會背景出發對歷史事件展開研究。
(二)空間觀念
時間和空間是相對存在的,空間存在于人類的意識層面,既不表現物體本身的性質,也不表現物體之間的關系,具有無限性的特點。《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是這樣解釋“空間”的: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表現出來,是物質存在的廣延性和伸張性的表現。歷史學界有研究學者對空間觀念進行了相關研究,并得出了研究成果,其認為空間觀念是指學習者在歷史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了解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發生的地點、范圍的能力,包含對地理環境與社會環境的了解。學生在歷史學習中需要立足空間觀念分析歷史事件。
(三)時空觀念
基于歷史教學視角的時空觀念概念解讀,需要教師將時間觀念與空間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引領學生從時空的視角了解史實發生的順序,使學生能在特定時空條件下分析歷史事件,并由此展開討論,掌握歷史人物的地位以及歷史事件帶來的積極或消極影響。新課標將時空觀念分為四個層次,每一層次都對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層次要求學生能夠簡單地辨別歷史,在理解歷史知識的基礎上應用歷史敘述中的不同時空表達方式;第二層次要求學生能理解并準確表述時空的重要性;第三層次要求學生能夠用特定的時間、空間術語概括歷史事件;第四層次要求學生能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背景下獨立探索、分析、比較歷史事件,并做出合理論述。通過培養時空觀念,學生可以掌握從古至今的歷史發展進程,建立清晰的歷史知識體系,提高歷史學習能力。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時空觀念培養策略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樹立正確的時空學習觀
與傳統的課程標準相比,學業質量標準對學業成就的具體化要求更加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積極的學習情感、態度以及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因此,在時空觀念的培養中,教師需要認識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學生自身的學習思想、學習觀念對于學習效果的好壞以及學習目標能否達成有著直接影響。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時空學習觀、了解形成時空觀念的重要性,是歷史教師教學的首要任務[3]。
如在“甲午中日戰爭”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領學生關注甲午中日戰爭發生的時間及其影響,帶領學生分析甲午中日戰爭中對戰雙方的地理位置、軍事實力等,了解戰爭后中日雙方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變化。這樣,能使學生認識到時空觀念對于歷史學習的重要作用,促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主動挖掘與時間、空間有關的信息資源,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歷史學習能力。
(二)挖掘教材內容,為時空觀念的滲透做好準備
歷史學科學業質量標準是由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思維等學科素養構成的。學業質量標準的落實需要以教材為載體,因此,歷史教師應深入挖掘歷史教材內容,引領學生通過歷史學習提高學科素養水平。新版歷史教材在編寫中嚴格遵循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融入了許多與時空觀念有關的內容,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靈活運用教材展開教學,發揮教材在時空觀念培養中的價值。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理解不同的紀年方法。新版歷史教材中出現的紀年方法有公歷紀年法(公元)、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等,教師應引領學生了解與掌握不同紀年方法的意義與計算方式[4]。如歷史教材中經常用“公元前××年”“公元××年”描述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為了讓學生掌握公歷紀年法中某一歷史事件發生的總時長或兩個歷史事件相隔的時間的計算方式,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211年,共有多少年?”“公元前202年到公元9年,共有多少年?”讓學生了解時間同為公元前或公元時,計算時只需將兩個數字相減;但若時間分別為公元前、公元時,就需要將兩個數字相加后再減去1,讓學生理解“再減去1”是因為沒有“公元0年”的說法。
第二,繪制時間軸與大事年表。繪制時間軸及大事年表是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重要手段,其能幫助學生整合歷史知識,理順前后歷史事件的關聯。因此,在教學前,教師應充分了解每一個課時、每一個單元、單元與單元之間的時間、空間要素,并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繪制時間軸、大事年表,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比如,在《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本單元中涉及的歷史事件通過表格或時間軸呈現出來,明確不同時間段發生的歷史事件,使學生更直觀、具體地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空間,提高學生的歷史分析以及歷史概括能力。
(三)巧用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手段
學業質量標準強調要在特定情境中提出問題以引發學生的深入討論,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在以往的歷史課堂中,因為教學技術手段落后,大部分教師只是通過語言講述的方式向學生描述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空間,學生難以建立起時空觀念。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提供了條件,教師可基于“互聯網+”找到先進信息技術與歷史時空觀念培養的融合點,利用3D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創設歷史情境,呈現歷史時空信息,讓歷史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形象。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思考,還有助于學生歷史時空觀念的形成[5]。
例如,在教學與武昌起義相關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與武昌起義相關的視頻資料,并要求學生完成對時間信息與空間信息的梳理,讓學生了解此次事件發生的全過程與關鍵節點。對此,教師可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1)武昌起義發生的時代背景是什么?(2)武昌起義發生在哪個歷史事件之后?其發生的具體時間是?(3)武昌起義發生在何地?(4)武昌起義是在誰的推動下發生的?(5)武昌起義的最終結果是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觀看視頻或課件,并從中整理出有價值的信息,完成對問題的解答。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學生能在潛移默化中消化與吸收歷史知識,形成時空觀念。
(四)營造開放的學習環境,組織合作探究學習活動
小組合作是新課程標準中大力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入小組合作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通過建立合作學習小組,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圍繞特定的歷史主題,共同搜集資料、整理信息,并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和交流。這種合作方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促使他們在互動中深化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給予學生充分的表現機會,讓他們敘述某一歷史事件的全過程及其產生的影響,并對他們的敘述內容給予及時、具體的評價,以幫助學生糾正錯誤、深化認識。通過小組合作,學生能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從而更有效地形成時空觀念。
不同的國家、地區因為地理位置、風俗人情、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但都具有獨特價值及深遠影響的文化。基于此,教師可以在歷史教學中開展開放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討論、交流,實現思維的碰撞,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升華“教”與“學”的效果,促進學生時空觀念的形成與發展。例如,教師可組織以“話說××”為主題的討論活動,要求小組成員選擇某個歷史人物或某件歷史事件,從課本、課外書籍、網絡中搜集與其有關的資料,并對其做出評價。學生借助搜集到的資料證明自己的觀點,有理有據地敘述歷史事件,辯證地分析歷史人物的形象,能感受到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形成時空觀念。
三、總結
時空觀念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其進行培養不僅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歷史事件、全面認識歷史的關鍵,更是讓學生達到學業質量標準要求的重要途徑。為此,教師應充分重視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不斷創新和優化教學方法,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應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時空學習觀;應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明確清晰的歷史時間線和空間布局,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歷史知識體系;應善于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多媒體技術、數字地圖等直觀展示歷史事件的時間背景和空間環境,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應組織合作探究活動,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層面探討歷史事件,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時空觀念。
[參考文獻]
[1]吳漢良.定位核心素養,彰顯歷史坐標:以初中歷史時空觀念教學為例[J].教育界,2022(30):83-85.
[2]肖婷婷.初中歷史教學中時空觀培養方法:以“正面戰場的抗戰”一課為例[J].新課程,2023(13):139-141.
[3]馬建剛.基于時空觀念培養視角的初中歷史教學創新探索[J].中學課程輔導,2023(34):66-68.
[4]鄭蓉.初中歷史課堂時空觀念培養路徑探析[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3(35):73-74.
[5]許丹.繪多重坐標體系" 塑時空觀念素養:初中歷史教學時空觀念培養路徑探尋[J].學苑教育,2024(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