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菲
【摘? 要】本文討論了新課標下的初中物理教學研究,新課標背景下對初中物理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首先討論了當前物理教學存在的問題,如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實踐能力薄弱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策略,包括教師角色的轉變、實踐和探究能力的培養、課程內容的更新與實際應用的結合、跨學科教學的推進等。最后,強調了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和方法,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實踐操作,同時注重能力培養和學科整合。本文旨在為初中物理教學的改進和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物理;教學現狀
新課標的實施為初中物理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當前初中物理教學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實踐能力薄弱等。為了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本文在探討新課標下初中物理教學的現狀和策略的基礎上,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以期為初中物理教學的改進和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一、初中物理教學現狀
(一)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過分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實際應用和實踐操作的環節。這種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不足。實際上,物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然而,在課堂上,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講解,很少有機會進行實踐操作和實際應用的體驗。這使得學生難以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聯系起來,無法真正掌握物理的本質和應用方法。
(二)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是當前初中物理教學中面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這主要是由于教學內容過于抽象和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實用性,導致學生對物理學科缺乏興趣,學習動力不足,進而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效果和能力發展。在傳統的物理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缺乏趣味性和實用性的引入。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被動地接受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很難將其與自己的生活和實際問題聯系起來。這使得學生對物理學科產生了抵觸情緒,認為物理學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缺乏實際應用的意義。
(三)實踐能力薄弱
在現有教學模式下,很少有機會讓學生進行實踐和探究活動,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相對較弱。他們往往只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層面,難以將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缺乏與實際應用相關的內容。目前,初中物理教學更注重對物理規律和理論的講解,而忽視了學生實踐的機會。因此,學生很難將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和實際問題相結合,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新課標下的初中物理教學策略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隨著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轉變,教師的角色需要從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轉變為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而是應成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引導者,鼓勵學生的主動學習,這種轉變將使學生更加主動參與學習,促進他們的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角色的轉變對于新課標下的初中物理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以《汽化和液化》這一節為例,教師通過引入一個引人入勝的實例,如讓學生觀察一杯水被放置在太陽下后慢慢蒸發的現象,引發學生對汽化和液化的好奇心。在學生對現象產生興趣后,引導學生共同探究汽化和液化的基本概念和過程。讓學生提出問題,如什么是汽化,什么是液化,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等。教師可以通過講解和圖片、視頻展示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概念。在學生對汽化和液化有了初步了解后,提出一個實驗任務:通過實驗,探究不同條件下水的汽化和液化的影響因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的步驟和所需材料,并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學生根據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操作,并記錄實驗數據。教師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確保實驗的順利進行。通過以上教學,學生在實踐中探究汽化和液化的基本概念和過程,并培養了觀察、實驗設計和數據分析能力。
(二)實踐和探究能力的培養
實踐和探究是物理學科的核心要素之一,通過實際操作和探究,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物理知識,培養科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新課標下的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和探究能力,通過豐富的實驗和探究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實驗過程,理解實驗意義,真正掌握物理知識,學會更多探究技能,使物理學科真正成為學生主動學習和實踐的領域。
以《光的直線傳播》這一節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展示一些圖片和視頻,引發學生對光的傳播方式的思考,讓學生描述光線的傳播路徑,并引出光的直線傳播特性。先將一束光線通過一個小孔打在草圖紙上,讓學生觀察并描述光線的傳播路徑,發現光線是直線傳播的。再將一束光線通過平面鏡,觀察光線的傳播路徑,讓學生發現光線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現象,并解釋其原理。使用直角三棱鏡,觀察光線在三棱鏡內的傳播路徑,讓學生發現光線偏折的現象,并解釋其原理。通過實驗探究,學生已經發現了光的直線傳播特性,并理解了光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原理和光的偏折現象。教師可利用課件進行知識總結,強化學生對光的直線傳播的理解和應用。也可以通過展示一些實際應用場景,讓學生思考光的直線傳播特性在生活中的應用,如反光鏡、棱鏡、光纖通信等,并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應用創意。最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分享自己在實驗中的觀察和發現,對光的直線傳播特性進行探究和思考,并與小組成員一起提出問題和解決方案。每個小組選擇一個代表,向全班展示他們的實驗結果和討論成果,讓全班學生共同交流和分享。結束后布置作業,要求學生通過實驗和觀察,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光的直線傳播的例子,并寫下自己的思考和發現。通過這個教學過程,學生通過實驗和觀察,親身體驗和探究光的直線傳播特性,培養了他們的實踐和探究能力。
(三)課程內容的更新與實際應用的結合
傳統的物理課程內容往往過于理論化,和生活的聯系不夠緊密,學生難以理解,無法真正在實際問題中應用。然而,物理學科是與現實世界緊密聯系的學科,課程內容的更新與實際應用的結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物理知識,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新課標下的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更新課程內容,將所學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通過豐富的實例和案例,讓學生看到物理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使物理學科真正成為學生實際應用和發展的領域。
以《凸透鏡成像的規律》這一節為例,教師首先引入凸透鏡成像的背景知識,通過展示一些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如放大鏡、照相機等,引起學生對凸透鏡成像的興趣,并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接著安排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凸透鏡成像的現象。可以使用凸透鏡和光源組成實驗裝置,讓學生調整凸透鏡與物體的距離、凸透鏡與屏幕的距離,并觀察成像的變化。讓學生記錄實驗中的數據,并分析數據的變化規律。引導學生發現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物體離凸透鏡越遠,成像離凸透鏡越近;物體離凸透鏡越近,成像離凸透鏡越遠。引導學生根據實驗觀察和數據分析,推導出凸透鏡成像的公式:,其中f為凸透鏡焦距,v為成像距離,u為物距。通過推導公式,讓學生理解凸透鏡成像的基本原理。再通過展示一些實際應用的例子,如放大鏡的使用、眼鏡的原理等,讓學生意識到凸透鏡成像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應用價值。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討論并分享凸透鏡成像的實際應用場景,如相機鏡頭、望遠鏡等。鼓勵學生思考如何通過改變凸透鏡的參數來改變成像效果,并分享他們的觀點和想法。通過將凸透鏡成像的規律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學生不僅可以理解物理知識的原理,還能認識到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應用場景。
(四)推進跨學科教學
跨學科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物理知識。物理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與數學、化學、生物等學科密切相關。通過跨學科教學,可以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和應用,使學生能夠在實際問題中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提高其學習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其次,跨學科教學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素養。在跨學科教學中,學生需要具備較強的反應和綜合能力,進行綜合思考和解決問題。這不僅可以從多方面鍛煉學生,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以《直線運動》這一節為例,教師通過引發學生對直線運動的興趣,可以使用視頻、圖片或真實的實例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如展示賽車比賽的視頻,讓學生觀察賽車的直線運動,并提出問題,如賽車速度的計算等。然后教師介紹直線運動的基本概念、速度和加速度的定義,并讓學生通過課本和其他資源了解直線運動的公式和計算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數學的運算方法解決與直線運動相關的問題,如速度的計算、位移和時間的關系等。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驗,通過使用計時器和測量工具來測量不同物體在直線運動中的位移和時間,并計算其速度。學生可以根據實驗數據繪制速度-時間圖表,并分析直線運動的特點和規律。最后讓學生展示他們的實驗數據、圖表和語言表達成果,并進行討論和交流。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鼓勵他們的努力和進步。通過這樣的跨學科教學案例,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直線運動的基本概念和公式,還能夠培養觀察力、實驗能力和數學運算能力。同時,他們也能夠意識到物理與數學的聯系,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知識。
三、結束語
新課標下的初中物理教學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和方法,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實踐操作,同時注重能力培養和跨學科教學的推進。通過本文的研究,旨在為初中物理教學的改進和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只有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質量,才能更好地適應新課標的要求,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優秀學生。
【參考文獻】
[1]林貴斌.新課標下以學生為本的初中物理教學新思路[J].中學課程輔導,2023(18):15-17.
[2]劉生旺.新課標下初中物理教學的優化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2023(17):60-62.
[3]王玲玲.摭談新課標下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試題與研究,2023(10):162-164.
[4]吳永強.新課標下初中物理教學的轉變與優化[A].廊坊市應用經濟學會.對接京津——新的時代 基礎教育論文集[C].2022:2808-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