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迎峰
【摘? 要】“學生助教”是基于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的有效性,教師用規范的教學活動去引領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把學生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緊密依托學隊建設,使學生能夠在合理的角色定位中,站在一定高度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助教”的具體展現形式是學生走上講臺,結合自己對知識、技能的理解,以問題為載體,啟發其他學生思考,最終達到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學生助教”;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數學課程目標要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發展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進入教育信息化時代,微課、線上課、網上學習平臺等各種學習資源豐富多樣,使得當前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更加趨于多元化,這給課堂教學帶來諸多機遇和挑戰,教師的教學理念也要與時俱進,只有課堂的不斷優化,才能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優化。
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并能夠準確地提出問題,用嚴謹的數學語言表達自己想法,這些都是核心素養的重要表現。打破傳統課堂教師“教”,嘗試讓學生在課堂上參與“助教”活動,能夠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這些方面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問題研究背景
前幾年的“洋思模式”和“杜郎口模式”,學生在課堂上有頻繁的走上講臺講題的學習形式,這和早期課堂的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的課堂教學形式有很大不同,在當時對教師們的教學理念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然后很多學校受此啟發,也開始探索自己的教學特色,學生講題在當時是一個很熱的教育話題,好多學校紛紛模仿名校,在課堂上進行教學實踐。
大多數學校的課堂教學嘗試都是教師鼓勵學生走上講臺講解。但經過一段時間實踐,效果并不理想,整個課堂節奏一直比較拖沓,課堂容量小,學生學習效率低下,預設的教學任務往往難以按計劃完成。盡管此后也進行了很多反思改進,但這種狀況一直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改變,有的課堂又回到原來的形式。
這些課堂嘗試存在一個共性問題:雖然課堂上學生都有走上講臺講解,但與傳統課堂相比,本質并沒有發生改變,依然是“滿堂灌”,只是講課的主角改變了,把教師在講臺上的“滿堂灌”變成了學生在講臺上“滿堂灌”,大多數學生并沒有真正參與學習活動,課堂依然缺乏靈動和創新。教師對時機的把控和內容的選擇也有誤區,有的問題并不需要學生在講臺上講解,但是授課教師為了體現這一教學環節,仍然讓學生講解,結果造成課堂時間大量浪費。
課堂的創新不能只是形式的模仿,更要關注形式背后一些本質的東西。學生既然走上講臺,那就要實現在座位上無法實現的學習效果,不能只是對答案和過程進行陳述性講解。學生可以在教師的示范引領下,通過提出一系列問題去啟發其他學生思考,學生也可以像教師一樣板書、提問、分析、評價等,由于講臺上的學生增加了提問與分析,學生之間的互動就會增多,講臺下的學生課堂參與度也會提高。一些學校經過嘗試摸索,通過對學生講題這一教學形式的經驗總結,推出了新的課堂教學形式,并逐步進行規范,也有了比較完備的教學流程,大家把這種課堂教學形式稱為“學生助教”。
二、核心概念解析
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學生助教”,實際上是“學習金字塔”理論的一種實踐方式,它把課堂教學改革的創新理念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參與者,能夠實現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以練習“3+(-5)”為例來說明什么是“學生助教”,下面兩個過程都是學生在講臺上講解展示。
過程一:
學生:根據異號兩個有理數加法的計算法則,因為-5的絕對值比較大,所以要取負號,再用5減3,得到結果是-2。
過程二(學生邊講邊板書):
學生1:同學們判斷一下這兩個加數是同號還是異號?
學生2:異號,一正一負。
學生1:謝謝,請坐!它們兩個的絕對值是否相等?
學生3:不相等,3的絕對值是3,-5的絕對值是5。
學生1:用什么樣的計算法則進行計算?這兩個數相加取哪個加數的符號?怎樣來確定絕對值?
學生4:取-5的符號,再用-5的絕對值減去3的絕對值。
學生1:誰來說一下計算結果?
學生5:結果是-2。
學生1:誰還有不同意見?或者有補充?(停頓觀察下面學生的反應)謝謝大家!
對比以上兩個過程可以發現,盡管都是學生在講臺上展示,但是過程一中的學生只是對計算過程進行了陳述。過程二就是課堂上“學生助教”的一個片段。可以看到,學生在講臺上不是單純地在“講”,而是邊寫、邊講、邊提問,還有對下面同學的回答進行及時評價。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助教”學生一直在用問題啟發下面的學生去思考,學生之間有問有答,大量的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最后讓其他同學提出不同想法或者補充,使得整個展示過程更加完整。
這樣的做法后來推廣到物理和生物等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在實驗操作時,“助教”學生進行展示講解,同時教師用手機投屏,對教師教學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三、主要特征
(一)依托小組合作
學生提前成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都要有在各方面能起到引領作用的學生,并制定出本組考核方案。剛開始的時候可以規定,當老師提出問題或者老師提出要學生展示時,每個小組至少要有一名學生在講臺上展示,如果有問題也可以求助本組其他同學,但每次展示的同學要不停輪換。經過一段時間習慣培養,學生從展示過程中體驗到成就感,從“要我展示”變成了“我要展示”,每個學生都成為了課堂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助教”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能引發其他同學認真思考,同時每個同學也都在想“如果是我,我會怎樣來提問?”小組合作不僅僅是用榮譽感去激勵學生,更重要的作用是在面對比較復雜的問題時,每個學生設計的問題都要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不斷修正完善,使得本組的“助教”學生提問更加嚴謹科學。
(二)提問貫穿活動
“學生助教”和以往學生走上講臺講題最大的不同在于“助教”學生不允許陳述答案和過程,不能只就題講題,要求講臺上的學生必須要“提問”,用問題去引導下面學生思考。學生要想科學嚴謹地提出問題,就要深入思考知識點背后的東西,對問題本質理解也就更加全面深刻。這也反作用于教師,促使教師主動改變自己、提升自己。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不提問或者不會提問,那學生也不會提問;如果教師板書隨意潦草,學生也不會板書;如果教師課堂教學思路混亂,學生就不可能有條理地用數學的語言來表達。為了給學生起到示范作用,教師在課堂上會更加規范自己的教學行為,尤其在提問的方式上會更加有針對性和層次性,教學語言也會更加嚴謹、簡練。
四、常用教學流程
(一)“講解示范”形式
這種形式屬于最初級的“學生助教”,學生走上講臺講思路、講做法,偶爾有比較膚淺的提問。該種形式比較容易操作,也比較節約時間。在處理比較復雜的問題時,學生只要能說出自己的想法,對大家思考的難點進行簡單分析點撥,也不失為一種高效的方法,但是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方法作用有限,有時甚至與“學生助教”要求基于有效的課堂學習行為原則會略有背離。
流程為:講解→示范→總結歸納。
(二)“提問啟發”形式
該種形式學生已經不是僅僅把思路和答案說給其他學生聽了,“助教”學生需要提問、講解、板書、評價,要能用問題去啟發其他學生思考,最大程度實現學生走上講臺展示的作用。盡管展示有時還不夠完整、準確,甚至可能會出現一些錯誤,但基本過程已經和教師一樣了,最后可以通過其他同學的補充、修正,使得結論更加嚴謹全面。實施難點在于初期培養學生課堂習慣比較耗時,教師為學生做出正確示范,學生在耳聞目睹之下受到啟發,知道怎么去展示自己。
流程為: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解決問題→學生再提問→學生再回答→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三)“小組合作”形式
對于比較復雜的問題,或者是一題多解問題,或者分類討論的問題,必須依靠小組合作才能完成。小組合作首先要有明確的方向,即圍繞哪幾個問題去合作交流,然后必須先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再去進行討論,最終小組得出結論,并推選代表到講臺上發布結論。討論的范圍可以先是兩人討論,再四人討論,最后小組討論。小組討論內容還包括將要提問什么樣的問題、問題是否準確、帶領大家沿著什么思路去分析等等。但必須明確一點,討論活動必須要有價值,尤其是不能單純地為了討論而討論。
該學習形式下經過討論各組似乎都有了自己的結論,但是思考過程可能會出現不同,所以小組代表走上講臺以后仍然不能只是陳述答案,必須依據思路進行提問,通過一系列層層深入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回答,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流程為:問題發布→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結論發布。
以上是三種經常使用的展示形式。一些一線教師還做過新的嘗試,就是針對一個知識點或者問題,讓學生自己設計要提問的問題,寫清楚會從哪些方面來進行提問,然后和其他學生交流,看誰設計的問題更科學嚴謹,這樣就發展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五、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
(一)學生展示出現的首要問題是站姿
剛開始他們往往是面朝黑板,對著黑板講解,顧及不到下邊的同學,教師要及時提醒他們在講臺上時身體離黑板不要太近,和黑板保持大約30厘米距離,站立時身體要側立,盡可能往板書少的地方站,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看清楚黑板。同時,眼神盯住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暗示他們專心聽講。
(二)語速過快和無效提問過多
教師通過自己平時的課堂示范讓學生養成在講臺上少說廢話的習慣,問題一定要具體明確、有邏輯性,不能含糊不清。提醒“助教”學生,為了避免一講到底的情況,可以講一句看一下同學們反應,然后再講下一句,要有必要的停頓時間,讓同學們有時間思考。比較復雜的問題可以分解成一個一個小問題,便于同學們理解。
六、結束語
在數學課堂上實施“學生助教”,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體現了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通過設計合乎邏輯的問題進行引導推理,構建知識邏輯體系,體現了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用簡潔嚴謹的語言說出自己的想法,體現了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參考文獻】
[1]俎媛媛.讓教師學會提問[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22.
[2]宋玲.教師怎樣提問才有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