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悅 曹軼蓉
隨著高校擴招,學困生群體增加,如何提高學困生的教學與培養質量成為高校尤其是獨立院校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本文以獨立院校男學困生為研究對象,根據其學習特點,探究剛柔并濟的教學模式。其中剛性管理以規章制度、組織架構為基本依據,柔性管理以“人”為核心,通過兩者結合,對學困生現存學習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建議助其轉型。研究發現,其一,獨立學院男學困生普遍存在掛科率高、幫扶需求大等現狀,這使其正常完成學業產生較大不確定性;其二,剛柔并濟模式是制度性和人性化相結合的,通過約束行為和塑造精神來共同解決學習問題;其三,通過八項剛性與十二項柔性措施能夠較好地促進學困生轉型而最終達到激發主動性、平穩心態、提升成績、提高效率等效果。
引言
全國1200余所本科院校于2022年招收967萬新生入學,面對如此龐大的數據,畢業比率、學業水平應是高校應當關注的重點。如今高校擴招已迎來第二十五個年頭,高校通過增加招生數量而充分吸納大學生入校接受高等教育,但關注數量的同時教學質量不可忽視,而解決學困生轉型問題或將成為提升大學教育質量的重點問題。學困生是指由于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態度等主觀原因,由于逃課、掛科、不合理使用手機等客觀原因,使其學習產生不斷積累的難點,形成持續學習困難的狀態的學習困難學生。其學習問題主要包括:其一,缺乏學習動力對學習有厭倦感(王旭升,2017),害怕學習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其二,意志薄弱而容易受到環境的誘惑,對學習難以持之以恒;其三,過分依賴外界幫助,遇到學習障礙時不愿意結合自身實際尋找切實的解決辦法;其四,學習習慣差,沒有養成科學且有效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習選擇采取疲勞戰術(曾凡碧,2019)。基于大學學困生的現狀,需要思考實行嚴進寬出的模式是否需要改進,是否需要更新管理機制是當前需要著重考慮的。
本文基于浙江獨立學院管理學院的數據,通過比較2020年與2021年男女生畢業率、掛科率、幫扶需求率發現,男生畢業率相對低于女生,掛科率顯著高于女生,存在較大的幫扶需要,因此確定研究對象為男學困生,以期達到助力學困生轉型的目的(見表1)。
1 學困生學業難點成因分析
導致學困生產生的原因主要涵蓋以下五個方面:第一,校內學習風氣不夠良好,學生學習態度不夠端正。社會變革中,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讀書無用論等不良思潮對學生單純的認知產生重大沖擊(吳濤,2012),影響著學生的三觀,導致學生難以端正態度努力學習,致使成績處于落后狀態。第二,學生的學習方法不適合當前階段的學習任務。部分學困生仍沿用高中乃至初中的學習方法,而應試性的學習方法難以適用于靈活變通的大學課程,學生習慣于“被管理式”學習而難以自主安排學習任務,自主探究學習方法(李啟來,2020)。第三,大學期間,學生存在較為復雜的情感問題,不愉快的情感體驗影響著學習效率與學習專注度。第四,學生自我要求過低,學習目標存在缺失。認知水平較低的人群酷愛營造出“大學是學習生涯的天堂”的社會輿論,使部分大學生誤以為高校的學習是無須過分努力的,導致懶惰和懈怠情緒蔓延在課中和課后,輕視學業,缺乏更高層次的追求。第五,院校內幫扶機制不健全且監管力度不足。高校缺乏對學困生群體的重視,缺失針對性高的一對一式幫扶機制,流行形式主義式幫扶,機制的缺乏與不合理建設致使對學困生的監管不足。
2 剛柔并濟管理模式及其適用性
2.1 剛性管理
剛性管理是強調“以制度為中心”的強制性管理,早在西歐中世紀思想家的管理理念中就有體現(劉欣,2010),而20世紀初泰勒的管理學著作《科學管理原理》被認為是剛性管理產生的標志(吳軻威,2016)。剛性管理主要包含強性化、固定化管理模式兩個方面,通常使用懲戒性、規定性手段強化規章的權威性。認為組織存在的前提是有合理的規章制度,規章制度是貫穿于組織發展的整個過程的。剛性管理有著執行速度快、標準統一、實施過程公平等優勢,主要特征是規范性、穩定性和高度理性。其通過明確的規章制度、嚴密的組織結構、統一的領導及理性的處理方式促進管理活動的有序開展,憑借制度約束和紀律監督等形式規范組織成員的行為。
2.2 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是以“人”為核心,以“人性化”為特征的管理,最早出現于豐田汽車的“柔性制造系統”中(馮瑛,2011),而鄭其緒教授在《柔性管理》中清晰定義柔性管理并提出八條柔性管理基本原則(鄭其緒,1997)。柔性管理是在研究心理和行為規律的基礎上采用靈活的非強制性的方式,加以文化、精神方面的潛在說服力,將外在的組織意識、思想內化為成員的自覺行動,使成員自覺產生自我約束力(全細珍,2014)。柔性管理具有以下特征:量的非線性即在量的變化方面并非簡單相加,是呈現波動變化形式的;質的模糊性即心理、思想這類意識層面的內容是無法被具體量化的,是模糊的;人性可塑性即人性可通過后天塑造,通過外在因素是可以改變人的思想的;心靈感應性即柔性管理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是存在精神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滯后性即人的意識形態并非一日形成,需要日積月累而后完成(肖磊,2015)。
2.3 剛柔并濟管理模式的適用性
剛性化管理以規章制度為出發點,嚴格明確且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學校管理是依靠組織的體制和職責的權力而進行命令、監督的。而柔性化管理的出發點是“以人為本”,靈活地采用非強制性手段,使學生將組織行為規范性和對規章制度的認知內化。
獨立學院男學困生存在自律性弱、受環境影響大、目標模糊等特征,其管理必然面臨較多困難。因此,僅僅依靠嚴格的制度管理或者簡單的懷柔政策難以實現有效管理,最終可能由于過于壓制個性而完全失去自律性。但“剛柔并濟”可以使學生個人與學校、社會進行良好交互,對學困生轉型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3 剛柔并濟模式對學困生轉型的推進性探究
本模式通過剛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相結合的剛柔并濟模式,就學困生在學習積極性、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學習習慣這四個方面的問題,發揮促進其轉型的積極作用,幫助獨立學院男學困生改變現狀,使其以良好的學習心態、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激發學生主體地位,最終達到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習成績的目標(見圖)。
針對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性、主動性弱,學習厭倦感、自卑感強等問題,通過剛性即幫助學生清晰目標、建設學生自主管理制度和柔性即堅持以人為本、提升學生主體地位、理解學生差異的“剛柔并濟”措施推進轉型。具體而言,其一,目標的設置,是以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潛在能力為基準,不設置低于或高于最近發展區的目標,避免過高的難以達成的目標,打消學生積極性和過低的目標,打消學生自我效能感。同時量化目標,針對不同學生設置相對應的難度和達成期限。其二,建設學生管理制度,是各級、各班在學生處組織下進行分工協作的多層次管理模式,在此模式下具體化學習紀律,通過監管人員的設置協助管理。其三,以人為本,是以學生認識水平和期待課堂為基礎,對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進行具體設定,通過創設情境式教學誘導學生形成創新思維,并積極接受學生對于教學的建議。在這個過程中建設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模式,使學生的學習訴求得到表達即提升學生端操縱性資源的投入。其四,理解差異,是教師通過多元教學設計形成彈性化教學模式,或通過分層教學來進一步尊重學生差異,關注學生的差異性資源問題進而促進學生發展。這一系列措施,能夠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提升學生學習動力,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發展路徑,有助于學困生的轉型。
針對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意志薄弱易受誘惑、無法持之以恒等問題,通過剛性即建設規章制度、進行違紀處分和柔性即尊重學生、注重師生溝通、進行賞識教育的“剛柔并濟”措施推進轉型。一方面,從剛性措施來看,教育懲戒即規章建設和違紀處分均是從硬性化角度來規范學生行為,并且通過對違規行為的處罰來減少錯誤,可通過內部管控、輔導員監督制度來加強對學困生的監管,通過嚴格性的處分如退學、留查等監管學困生的行為表現。另一方面,從柔性措施來看,尊重學生和加強師生交流彌補了學生在懲戒過程中基本訴求的缺失,避免教師居高臨下、學生被動局面的形成。通過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理解差生思維,定期實行面談式溝通而使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教師通過賞識教育即針對學生的不同表現適當運用表揚、贊賞等方式激發學生自信心的同時促其尋求自身發展。通過這一系列措施,最終實現增強學生意志,減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困難的畏懼,幫助學生能夠以平穩的心態進行學習的效果。
針對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方式消極、習慣性逃避學習障礙等問題,通過剛性即精細化管理、懲罰機制建設和柔性即非強制性手段、教師激勵、教師服務意識的“剛柔并濟”措施推進轉型。一方面,從剛性措施中的精細化管理來看,其作為一種理念是建立于常規管理基礎上的,是教師通過課前、課中、課后的交互對學生不同階段學習情況進行具體掌握,通過設定改進期限和改進過程跟蹤來精準化關注學生狀態。從懲罰機制來看,主要通過物質懲罰與精神懲罰相結合的方式,使懲罰產生效率督促學生改進自身行為。另一方面,從柔性措施中的非強制性手段和服務意識來看,教育的非強制性手段是指以指導、交流等,加以實行榜樣教育進行學生幫扶的形式,不以教師地位或強迫力迫使學生服從。在與學生交互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樹立“服務意識”而非“管理意識”,教師以扎實的服務基礎、服務方向、服務方式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物質激勵、目標激勵、情感激勵相結合,主動發揮教師幫扶意識,而最終達成學生良好的知識接受體驗。通過這一系列措施,幫助學生能夠以更加積極的方式進行學習,更加輕易地破解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學習成績進步的目標。
針對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習慣差、常采用疲勞戰術等問題,通過剛性即標準化管理、監督機制建設和柔性即學生個性化發展、寬容學生錯誤、注重學生訴求的“剛柔并濟”措施推進轉型。具體而言,其一,標準化管理是為解決教學學生人數多而導致管理難度增加的問題,是通過規范教師教學步驟、標準化教學產品而規范教師授課內容以提高教學水平降低學困生接受知識的難度。其二,監督機制建設是為解決被監督者即學生不平等地位提高監督執行的公平性,是從學生角度結合交互式教學方式,形成師生、生生之間相互監督的模式和家校共建監管機制等,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機制并在監督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習慣。其三,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是教師通過因疑引課、講練結合敏銳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積極予以一對一式專業指導。其四,寬容學生錯誤是對學生所發生的作業、課堂學習中的錯誤表示理解,師生共同探究電子錯題本,注重研究發生錯誤的原因而非錯誤本身,教師應當辯證看待錯誤,利用錯誤形成錯題資源。其五,注重學生訴求是關注學生對課堂教學需求而實時調整教學計劃,多樣化學生反饋渠道。通過這一系列措施,幫助學生能夠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師生關系的改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最終提高學習效率。
4 問卷調查
為進一步驗證剛柔并濟模式能否有效促進學困生轉型,探索實施后學困生的學習改變。筆者進一步開展調查,以存在掛科行為的男大學生為研究群體。對管理學院的5個班級實行一學期的剛柔并濟管理后,將開設班級與未開設班級的成績提升比率進行對比,并且對開設班級的學困生進行其他四個維度的問卷調查。問卷分別從學習積極性、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學習習慣、成績提升成效五個維度出發,設計了相應題目,共發放了129份問卷,其中包含有效問卷117份。數據統計與分析如表2。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剛柔并濟模式在解決五個維度問題的有效性均達到56%以上,可以證明在一定程度上此模式是能夠解決學困生學習問題和幫助自身進行改變的。其中在改變學習習慣和提升畢業可能性兩個問題中,有效性達到84%以上,這一數據結果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剛柔并濟模式是能夠使學困生得到實際幫助的,同時也是能夠提高大學課程的專業教育質量的。但在幫助學生以積極的方式、心態進行學習的有效性相對不足,在改善學習心態和學習方式這兩方面有待優化和提高。
5 結論
本文通過論證發現剛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相結合的剛柔并濟模式能夠促進學困生積極轉型,幫助其解決學困難題,適用于當前學困生的管理工作,能夠有效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這種模式可以較好涵蓋學生管理的各方面,強調教育教學“彈性化”且注重學生訴求,在管理過程中化被動為主動,化消極為積極,實現學困生的自我約束和自我培養。但實踐應用與驗證仍是本文研究存在的重要不足之處,后續將持續推進該研究,以期在實踐層面進行論證和優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