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芳源
【摘? 要】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研究針對“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優化作業設計策略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在減負的前提下,創造性地設計語文作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與興趣,以適應新時代的教育需求。
【關鍵詞】小學語文;“雙減”政策;校本作業
作業是課堂教育的延伸,同時也是將課堂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當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存在機械式抄寫任務過重、趣味性不足等問題,導致學生厭倦課后作業,甚至出現抄襲的現象,嚴重阻礙了語文教學任務的開展。因此,教師需對作業設計高度重視,通過設計足夠符合學生需求的作業,讓作業發揮本該發揮的作用,提升語文教學的成效。
一、趣味性作業設計,激發學習動力
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小學語文優化作業設計需要融入趣味性作業設計策略,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首先,趣味性作業設計可以通過游戲化元素來吸引學生。教師可以將課堂知識融入有趣的游戲、謎題或角色扮演中,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從而降低學習負擔,提高學習積極性。此外,還可以將語文知識融入有趣的故事情境中,讓學生在故事中實現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應用。
例如,在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的課后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設計“代入角色實際體驗”趣味作業,在這個作業中,學生將進入故事的世界,扮演主人公,通過閱讀故事、思考和創作,深入了解故事背后的寓意,同時培養語文素養。首先,學生需要閱讀《守株待兔》這個寓言故事,然后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選擇成為主人公,以主人公的視角解讀故事中的細節,體會主人公的思想感情,進一步了解故事背后的人生道理。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你是主人公,你會怎樣避免守株待兔的錯誤?”學生可以自由發揮,運用想象力,用寫作的形式呈現出自己獨特的想法,培養創造性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這種趣味性作業設計在“雙減”背景下有著明顯的優勢。首先,它充分利用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主動參與,從而提高了作業的完成度和質量。其次,通過角色扮演和自由發揮,學生不僅學會了分析問題、思考解決方案,還培養了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最重要的是,這種作業設計使學生將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增強了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有助于知識的長久記憶和靈活運用。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優化作業設計的關鍵是在保持趣味性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多方面能力。以《守株待兔》為例的趣味性作業設計,不僅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樂趣,還促使他們在情感、思維和表達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創新的作業設計不僅符合現代教育的需求,更是培養未來有創造力、有思考力的人才的有力舉措。
二、個性化拓展作業,滿足學習需求
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個性化拓展作業策略成為小學語文優化作業設計的重要方向。首先,個性化拓展作業能夠根據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求進行定制,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此外,個性化拓展作業設計在寫作時可以給予學生創作自由度,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和興趣展開創作。通過個性化擴展作業策略幫助學生發展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古詩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設計“創作你的四季詩”課后作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進行詩歌設計。學生可以根據《古詩三首》中的元日、清明和九月九日這三個不同的季節,發揮創造力,以自己的語言寫一首表達自己感受的古詩。如學生可以描述元日的寒冷和新年的希望,清明的悲傷和對逝者的懷念,以及九月九日的秋意和思念山東兄弟之情。這種個性化拓展作業策略在“雙減”背景下有著明顯的優勢。首先,它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使每位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獨特的思想和情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其次,通過讓學生自主創作古詩,可以培養他們的文學素養和創新能力,提高他們的語文表達能力和思維深度。個性化拓展作業設計不僅與古詩教學相結合,更具有啟示意義。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當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他們在學習中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個性化拓展作業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使學習變得更加富有成就感和樂趣。在小學語文優化作業設計中,個性化拓展作業策略的應用可以促進學生在情感、思維和表達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以《古詩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為基礎,結合學生的實際情境,通過創作個人的四季詩,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培養深度思考和創造性表達的能力,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多元化作業形式,優化學習體驗
在“雙減”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在作業設計中采用多種不同的形式,以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風格和需求。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不僅局限于傳統的書面作業,還可以布置將語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實踐性作業、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創造性作業、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和互動來完成的交互性作業等多元化的作業。不僅如此,多元化作業設計的靈活性也能夠讓每個學生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中表現出色,從而增強學生自信。
以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習作:我來編童話》的作業設計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多元化的作業,名為“打造你的奇幻世界”。鼓勵學生以自己喜歡的主題為基礎,創作一個童話故事。故事可以是與動物、自然、友誼等相關的內容。學生可以選擇書寫故事、繪制插圖,甚至制作小手工道具來展示他們創造的奇幻世界。這些在“雙減”背景下有著顯著的優勢。首先,它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興趣和創造力,使學生能夠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進行深入探索,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和主動性。其次,通過引入繪圖、手工等方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還能夠促進學生的藝術和實踐能力。多元化作業形式策略不僅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種創新嘗試,其內涵更具有啟示意義。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多元化思維和跨學科運用知識的能力,為他們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在小學階段的語文作業設計中,多元化的作業形式可以促進學生在語言、藝術和實踐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以《習作:我來編童話》為切入點,通過引導學生創作童話故事,使用多種媒介展示創作成果,不僅可以使學習過程更加有趣,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該策略的應用有助于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優化,使學生更好地發展自己的潛能。
四、引導實踐性教學,強化應用能力
實踐性教學是一種注重學生實際操作和實踐經驗的教學策略,通過親身參與和實踐,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知識。在引導實踐性教學時,教師應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持,確保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能夠獲得有效的學習經驗和收獲。同時,教師也應注重對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評價和反饋,促進學生的反思和進一步發展。通過引導實踐性教學,學生能夠在實際操作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為將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不懂就要問》的課后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設計名為“解答問題小能手”的實踐性作業,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觀察、思考,然后選擇至少五個自己遇到的問題,通過提問、調查、請教等方式,親身體驗“不懂就要問”的原則,最終找到解答。最后將問題與答案書寫在紙上,上課時進行班級展示。該作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實踐,可以促進學生將知識在實際情境中靈活應用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此外,通過具體問題的解答與實踐,可以培養學生探究與理解知識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場景,加深對學習內容的認識。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當強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的學習經歷,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和解決問題。實踐性教學策略的應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合作意識和創新思維,增強語文教學的實用性。在小學語文優化作業設計中,實踐性教學策略的應用可以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驗知識的實際用途。以《不懂就要問》為例,通過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積極提問和解答問題,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他們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鼓勵反思與反饋,培養優秀習慣
在“雙減”背景下,教學反饋在作業設計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及時、具體的反饋,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之處。在批改作業時,不僅應指出錯誤,還要指出學生做得好的地方,鼓勵他們繼續努力。此外,應用反思策略也至關重要。學生完成作業后,可以要求他們撰寫一篇簡短的反思感想。通過總結自己的學習過程、發現問題和改進措施,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同時,教師也可以從學生的反思中了解教學效果,更好地調整教學策略。
例如,在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習作:這兒真美》的寫作訓練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完成寫作后進行自我反思,并結合教師的作文批改反饋,優化作文內容。教師可以在每次寫作后開展名為“分享我的寫作之旅”的記錄作業,鼓勵學生以文字、圖畫、聲音等形式,記錄下他們在寫作過程中的思考、感受和收獲。然后,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或班級平臺上分享這些反思,互相學習和提供反饋。反思與反饋策略在“雙減”背景下具有顯著的優勢,它鼓勵學生主動思考自己的學習過程,促進了自我認知和自我提升。此外,通過分享反思和接受他人的反饋,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視角獲得有價值的建議,提升寫作水平和綜合素養。反思與反饋策略的引導可以提高學生寫作的深度,使作文教學更具有啟示意義。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批判思維,幫助學生從學習中獲取更多的收獲。反思與反饋策略的應用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能力,使學習變得更加有意義和高效。在小學語文優化作業設計中,引入反思與反饋策略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學習過程,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和批判思維能力。通過鼓勵學生分享寫作經驗和接受他人反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寫作水平,還能培養他們的反思與反饋能力,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成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六、結束語
通過對“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的研究和探討,可以發現趣味性作業設計、個性化拓展作業和多元化作業形式等策略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成就感。未來,教師在語文作業設計中應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和完善作業設計策略,為學生提供更加富有意義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廖曉露.減負增效,作業顯效——“雙減”下小學語文校本作業的設計研究[J].亞太教育,2022(20):140-142.
[2]周唯.減負增效,作業顯效——小學語文校本作業的設計探討[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2022(7):57-59.
[3]茅秀媛.減負增效,作業顯效——小學語文校本作業的設計研究[J].讀與寫(上,下旬),2021,18(34):117-118.
[4]黃文鳳.作業顯效,減負增效——談“雙減”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校本作業設計策略[J].教育界,2022(33):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