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圖片、聲音等方式為主的現代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可以拓展語文教學的資源,活躍語文課堂的氛圍,為中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提供重要的支持。基于此,文章從強化預習的效果、講解重難點知識、創建課件素材庫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指出現代信息技術對于教師更好地落實“雙減”要求,創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為此,語文教師應加以重視,積極探索將信息技術與語文知識進行深入融合的有效路徑,以此提升語文學科的育人質量。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 ?初中語文 ?預習效果 ?重難點知識 ?課件素材庫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1-0007-03
一、引言
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育與思維開發的重要時期,教師作為領路人與指導者,應立足于中學生的具體情況,不斷優化教學方案,以此提升學科的育人效果,使學生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實現學科素養的明顯提高。而現代信息技術的適時運用,則可以幫助語文教師完成這一目標。為此,在具體授課中,語文教師應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制定信息化教學方案,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們自主參與到語文活動中,長此以往,獲得綜合素質的強化[1]。
二、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優勢探討
(一)有效拓展教學資源,創設生動有趣的課堂情境
在以往教學中,教育資源相對稀缺,且資源配置存在明顯的不合理性,特別是落后地區,可供學生學習的資源太少了。加之教師受應試教育影響過深,喜歡按部就班地對語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詳細的講解,因而大多數學生認為語文課堂沉悶。而現代信息技術的科學運用,則可以改善這種情況。它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且具有較好的共享性,將其應用到語文課堂中,可以豐富教學資源,優化資源配置,使學生獲得更多新穎的體驗,從而在自主合作的學習中提升文章的解讀能力。
比如在學習《誡子書》這篇文言文時,在學習過程中,不免會覺得枯燥、難以理解。如果借助信息化教學,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播放《三國演義》的主題曲,讓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難情緒得以放松。再引入資料,介紹諸葛亮的人生經歷及他創作《誡子書》的背景,拉近了學生與作者之間的距離,為接下來課文內容的學習鋪平了道路。在朗讀環節,也可以給學生配樂朗讀,形成朗讀的濃厚氛圍,以讀帶品。用信息化的手段形成的多樣化的學習情境,使中學生在歡快的氛圍中,領會《誡子書》的深刻意蘊,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學習效率得以提升。
(二)活躍語文課堂的氛圍,有助于完成教學目標
現代信息技術具有形式多樣、可視化強等特點,將其應用到語文教學中,可以使乏味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為語文課堂注入活力,吸引學生的目光,能讓學生的注意力更為集中,為他們理解能力與探究能力的提升創造良好的條件。
例如在學習古詩詞時,可以播放所學古詩的微課朗讀作品,讓學生眼可觀、耳可聽、心可賞,在優美的畫面中、靜謐的古典音樂中去感受古詩詞所描繪的意境。又如在學習文言文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文言文的范讀視頻,使學生對多音詞、古今讀法不同的漢字等有更為深入的了解,以完成相應的朗讀目標。也可以借助希沃的學科工具,把知識點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歸納展示。再如在學習《誰是最可愛的人》《老山界》等以革命文化為導向的愛國主義題材的課文時,我們可以播放抗美援朝的歷史影視資料,有關紅軍長征的影視資料,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活躍學習的氛圍,達到情感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上寫作課時,也可以借助信息手段,增加寫作課的趣味性。比如寫作課《寫出人物精神》這一課,為了讓學生能理解人物精神的內涵,可以用希沃課件設計辨析詞語的小游戲環節,學生在多媒體課件的游戲界面上兩兩PK。這一個教學環節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讓學生在玩中學,在競爭中學。
總之,現代信息技術的加入,可以從不同方面活躍語文課堂的氛圍,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并深刻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為他們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奠定牢固的基礎。作為新時代教師,語文教師應深刻意識到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在平時授課中,根據所要講述的語文知識,選擇合適的現代信息技術,明確技術的應用時長、方式等,以此創建高質量語文課堂,切實完成“減負增效”的教育目標[2]。
三、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進行有機融合的策略
(一)借助信息技術,強化中學生的預習效果
課前預習活動可以使中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初步的了解,并標記自己存在疑惑的地方,以便日后在課堂上請老師為自己解疑答惑,從而高效完成學習目標。然而,部分學生由于各種原因的存在,盡管有教師的科學指導,他們依然不能完成預習任務,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課堂學習的效率。而現代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則可以改進這種情況。它可以幫助學生找到完成預習任務的有效方式,為他們后續更好地學習提供重要的支持。為此,語文教師應將現代信息技術合理應用到預習環節,從而強化中學生的預習效果[3]。
第一,利用信息技術布置相應的預習任務。部分中學生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對語文預習抱有不正確的認識,即預習就是通讀課文、背誦課文的重點內容,而甚少對語文預習的目的性有所了解。對于這種情況,語文教師雖積極引導,但礙于預習任務多半是在課下進行的,為此,其引導作用很難充分發揮。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利用網絡進行信息的整合,為學生提供預習清單或是預習資料,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根據預習清單,檢查自己是否完成了預習任務;可以通過查閱預習資料的方式,加深對所要學習文章的了解。比如在學習《紀念白求恩》之前,教師可以將預習清單和預習資料發送到在線平臺上,以供學生參考。值得注意的是,預習清單應緊緊貼合《紀念白求恩》的內容,譬如讓學生熟練閱讀這篇課文,嘗試對文章的段落進行劃分,歸納每個段落的主要內容等。
第二,搜集與所學文章有關的資料。為了加深對課文的了解,教師可以請學生借助網絡技術搜集與之內容相關的資料,比如作者的生平事跡、創作風格、文章的創作背景等。在搜集的過程中,學生對于文章內容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這會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此外,為了提高中學生搜集資料的效果,語文教師可以為他們提供較為專業的學習網站,傳授一些整理資料的技巧等,使學生能用相對較短的時間完成搜集任務。
(二)利用信息技術,促使學生掌握重難點知識
第一,善用微視頻。課文重難點知識往往需要學生吃透,能深入了解。但是由于其具有一定的難度,故而,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免出現難以理解的現象。對此,語文教師可以嘗試將重難點知識制作成簡短、針對性強的微視頻,讓學生通過觀看微視頻,理解重難點知識的含義,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F階段,部分語文教師在設計與重難點知識有關的微視頻時,會采取原來的“灌輸式”方法直接告知學生課文的主要內容,而沒有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適當的創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對于這種情況,教師應提高重視,在設計微課時,充分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滲透其中,以此提升微課的實效性,強化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確定微課的時長,通常以5到8分鐘為宜,時間太長,可能會占用更多的授課時間;時間太短,又很難讓學生有所收獲。其次,確定微課的內容,控制重難點知識所占的比例。最后,選擇合適的播放設備,比如智慧白板,使學生在觀看中獲得較多的啟發,以此突破學習障礙,完成三維學習目標。
第二,利用信息技術,呈現重難點知識的含義。比如在學習《中國石拱橋》時,針對文章中對于石拱橋的描繪信息相對復雜的情況,語文教師可以選擇相應的信息技術,將課文中所有橋體特征結構、建筑背景等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學生對石拱橋的特點有全面、深入的認識。譬如將趙州橋與盧溝橋放在一起,從“歷史悠久”“結構堅固”“建造特點”等方面進行對比。等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以后,教師還可以提供一些其他石拱橋的圖片,使學生切實感受到建筑師精益求精的態度。在學生驚嘆于古今建筑家的智慧時,教師還可以提出問題:“中國的石拱橋有很多,為什么作者在寫文章的時候,選擇了趙州橋與盧溝橋,這么寫有什么深意?”學生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則需要探究這兩座橋的歷史意義,此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與之有關的資料,如相應的圖片、著名建筑家的解說等,以此加深學生的記憶。
(三)創建課件素材庫
豐富的課件素材庫,是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在語文課堂上,學生接觸的素材內容越豐富、種類越多,其理解與看法也就越深刻、越全面。在信息時代,語文教師應與時俱進,通過多種方式,創建豐富的課件素材庫,一方面節省備課的時間,使自己有更多的精力探究教學改革的有效策略;另一方面,提升授課的質量,使學生得以在學習中接觸更多的教學資源,從而獲得較為豐富的學習體驗。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將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素材制成高質量課件,使學生能對課文內容有較深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礙于學生的語文基礎、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不同,對課件素材的需求也是不同的。為了切實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在設計多媒體課件之前,語文教師應通過面對面交談、分析學生的預習情況等路徑,對學生的學情做具體的分析,然后從學生的角度,將各種素材巧妙融合在一起,以此提高語文教學的科學性,使之成為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關鍵力量。
比如在學習《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作者用精煉的語言,描寫了塞北大雪紛飛的情景。對于大部分的南方學生來說由于缺乏相應的生活體驗,而無法通過文字想象出當時的場面。對此,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與塞北大雪有關的圖片、視頻等,如“將軍角弓不得控”的圖片、“雪上空留馬行處”的視頻等,使學生在意境深遠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壯逸情懷。又如在學習《紫藤蘿瀑布》時,學生礙于沒有看見過開得繁盛的紫藤蘿花,在學習過程中,很難領會作者所說的“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句話的含義,更不知道“紫色的花艙”與“生命的酒釀”之間的聯系。如果教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其呈現相應的圖片,并通過放大與縮小照片,學生便領會到語句的美,為他們審美能力的提高創造良好條件。
(四)注重信息化測驗
測驗的主要目標是檢查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可以通過測驗結果,認識自己在某一方面甚至多個方面的不足,然后進行科學的改進。教師可以通過測驗結果,把控學生的學習情況,以此調整教學計劃,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礙于各種因素的存在,初中語文檢測活動存在題目難易分布不均、錯題整理不夠及時等情況,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不利于他們查缺補漏,獲得夯實的語文基礎。這種情況在信息時代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語文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不斷優化檢測活動,以便檢測的作用得以有效發揮。語文教師可以在互聯網上搜集多種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習題資源,然后借助大數據技術確定其難易的等級,并進行科學的整理與篩選,從而形成良好的測驗體系。最后將這些內容發布到開放性教學平臺上,讓學生認真完成。對于學生的成果,教師可以利用智慧系統、大數據技術等進行正確的批改,分析高頻易錯題目,然后以此為依據,調整日后的教學方案。對于個別學生的薄弱之處,教師還可以開展“弱項突破”活動,使學生在個性化指導下,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四、結語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的落實,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更好地貫徹“雙減”要求,切實提升語文教學的效果,教師應與時俱進,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應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狀態,通過相應的信息技術,喚醒他們學習語文知識的熱情;應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突破以往語文教學中存在的諸多瓶頸,推動中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艷華.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6):25-27.
[2]李鋒敏.基于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的實踐性探討[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1(5):222-223.
[3]劉艷.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3):173-174.
作者簡介:
吳麗麗(1985年4月—),女,漢族,福建莆田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