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助學課堂”是對傳統課堂的革新。“助學課堂”的建構離不開學生的自助、互助,也離不開師助。其中,自助是建構小學數學“助學課堂”的基礎,互助是建構小學數學“助學課堂”的核心,師助是建構小學數學“助學課堂”的關鍵。“助學課堂”以教師巧妙的引導助推學生深度地“學”,有效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培育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助學課堂”;自助;互助;師助
作者簡介:周堅強(1992—),男,江蘇省南通市北城小學。
當下的課堂教學逐漸從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以“學”為中心、立足于學生的“學”,需要教師的指導、點撥和啟發。這個過程就是“助學”的過程。“助學課堂”,顧名思義,是幫助學生學習的課堂。實踐證明,建構“助學課堂”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的“學”從被動轉為主動、從膚淺走向深刻。“助學”不僅是一種教學策略、途徑,還是一種教學理念、思想。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建構“助學課堂”,賦予學生自然生長的力量。
一、自助:建構小學數學“助學課堂”的基礎
“助學”的對象是學生,“助學”的主體卻不僅僅是學生。在小學數學“助學課堂”中,可以讓學生自助、互助,也可以由教師提供幫助。建構“助學課堂”,首先應當引導學生自助。自助不是讓學生粗略地進行看書預習,而是一個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要讓學生對數學新知展開自主、深度的思考和充分的探究。教師要創造有利于學生自助的情境,鼓勵學生成為發現者、探索者,同時要做好為學生的自助服務的工作,善于捕捉學生在自助過程中的問題、障礙、困惑等,并將其進行記錄,以便讓學生通過互助或者師助的方式來解決。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用于思考、探究的數學學具、素材、資源,如預學清單、實驗材料等[1]。
比如,在教學“圓的周長”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教師設計了一個信息科技小工具(能自動顯示圓的半徑的數值以及周長的數值),讓學生初步認識到圓的周長和圓的半徑、直徑之間存在著關系。在此基礎上,筆者展示了一個外接正方形的圓,引導學生思考“正方形的周長是正方形的邊長的多少倍?”“圓的周長和正方形的周長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圓的周長大約是圓的直徑的多少倍?”等問題,從而進一步啟發、引導學生。接著,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自助學習清單以及相應的實驗素材。自助學習清單的內容如下。
“圓的周長”自助學習清單
1.我實驗我快樂。
活動一:用滾圓法、繞圓法測量不同大小的圓的周長,思考實驗過程中要注意什么。
活動二:用刻度尺和三角尺測量圓的直徑。
2.探究圓的周長和圓的直徑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
3.說說自己發現了什么。
學生在課前的自主研學、在課中的自主探究、在課后的自主遷移等,都體現了學生的自助。自助性的學習是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因為對所有知識的學習都需要經過學生的自我內化。在“助學課堂”中,自助充分展現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前學習,在課后進行探索,允許學生借助各種“助學”資源、素材等展開探究。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用多媒體設備呈現相關的資源、素材等,也可以在課外借助微信群、QQ群進行分享。
二、互助:建構小學數學“助學課堂”的核心
建構“助學課堂”,不僅要引導學生自助,還要鼓勵學生互助。通過學生的自助,教師還未能精準地把握學生的具體學情,而通過學生的互助,教師才能更精準地把握學生學情,讓學生學得更到位。互助是對自助的拓展、延伸,能讓學生成為“小老師”。教師要基于學生自主研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障礙,引導學生互動、交流、合作,提供學生互助的機會和條件,搭建學生互助的平臺,鼓勵學生與同伴、家長等共同展開探究。
互助要求學生展示自主學習、研究的成果,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互助過程中積極主動地提問(當自己沒有聽明白時或當對方的觀點有一些漏洞時)、積極主動地補充(當對方的匯報不全面時)、積極主動地辯論(當對方的觀點比較片面時)、積極主動地反駁(當對方的思想、觀點等有明顯的錯誤時)。在互助中,學生因提問、補充、辯論、反駁等發出的各種聲音構成一部“交響樂”,因而互助的課堂是出彩的課堂。互助講究策略。教師可以先讓學困生相互交流,再讓中等生相互交流,最后讓學優生相互交流[2]。如此,學生的交流會逐漸走向深入。教師也可以先讓學生在“小小組”內交流,再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最后讓學生進行組間交流。如此能有效地提高學生主動性。
比如,在“圓的周長”教學的互助環節,學生之間需要針對彼此在實驗過程中存在的錯誤進行糾正,為減小誤差出謀劃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設計了相關的互助研學清單,以推動學生互助,助力學生的深度學習。互助研學清單的內容如下。
“圓的周長”互助研學清單
1.小組比較計算出的圓的周長與圓的直徑的商。
2.小組交流圓周率有怎樣的特征,我們為什么要探究圓周率。
3.總結圓周率的計算公式是怎樣的,怎樣應用圓周率的計算公式。
4.在研討過程中,你認為有什么要提醒同伴的。
圍繞互助研學清單中的內容,學生展開了積極的研討,提出了意見、建議。為了避免在采用滾圓法測量圓的周長時出現錯誤,學生A認為滾圓的起點和終點要用記號筆做記號;學生B認為滾圓的時候應當沿著直線滾動;學生C認為要進行多次實驗,算出圓的周長與圓的直徑的商的平均數,這樣能準確反映圓的周長和圓的直徑的關系;學生D認為可以針對一個比較大的圓做實驗,這樣能減小誤差。為了避免在采用繞圓法測量圓的周長時出現錯誤,學生E認為繞圓的時候,棉線要緊貼著圓的邊緣;學生F認為不能讓棉線堆積在一起。
在圍繞圓周率進行研討時,學生提出了一系列子問題,諸如“為什么圓的周長總是圓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為什么一些圓的周長與圓的直徑的商比較接近,但各不相同?”“祖沖之是應用什么方法探究圓周率的呢?”“為什么祖沖之能把圓周率計算得那么精準?”“為什么祖沖之要給出圓周率的約率和密率?”等。通過對這些子問題的研討,學生能夠對圓周率這個無理數理解得更加透徹,同時也為他們后續理解割圓術和學習“圓的面積”的相關內容奠定了堅實基礎。針對上述子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互助的方式進行了解決。
在建構“助學課堂”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互助,不僅能讓學生“知其然”,還能讓學生“知其所以然”。當然,在“助學課堂”上,自助與互助不是涇渭分明、水火不容的,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學生在開展自主學習時,可以讓同伴提供助力;而互助學習則離不開每一位學生的自助和獨立思考、深度探究。
三、師助:建構小學數學“助學課堂”的關鍵
建構“助學課堂”,還離不開教師的助力、助推。教師的“助學”不是機械地灌輸,而是為學生的自助、互助提供幫助,提升學生自主學習、互助學習的品質,啟發學生的思維,深化學生的認知。師助要讓學生邁上一個新臺階,讓學生的數學思維從低階過渡到高階。師助有時是外在的,如為學生提供相關的資源、素材等,有時則是內在的,如在數學學科的思想和方法上引導、點撥學生。師助的方式很多,如“問題式師助”“任務式師助”“應用式師助”等。通過師助,學生的認知可以由模糊變為清晰,學生習得的知識可以由零散變為系統[3]。
比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的過程中,當學生提出“為什么需要將圓周率計算得那么精確?”“什么是割圓術?”“怎樣應用割圓術?”“割圓術有什么作用?”等問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研討的同時,也借助信息技術,對圓周率、割圓術等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如此,學生可以直觀、形象地看到有關圓內接正多邊形邊數的變化,從而感知“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教師在展示圓內接正六邊形的基礎上,還在課件上呈現了圓內接正十二邊形、正二十四邊形、正四十八邊形等,從而讓學生了解祖沖之在研究圓周率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深入認識計算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的方法、用割圓術探究圓的周長的過程以及極限思想。根據課件演示的內容,學生認識到隨著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就越接近圓的周長,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與其直徑的商也越接近圓周率,逐漸理解數學家劉徽所說的“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矣”的內涵。此外,教師還設計了相關的檢測反饋清單,來檢測、評價學生對于“圓的周長”的學習和作業情況。師助檢測反饋清單的內容如下。
“圓的周長”檢測反饋清單
1.辨一辨:判斷下面的說法是否正確。
(1)圓周率等于3.14。
(2)圓的周長總是圓的直徑的π倍。
(3)一個半圓的周長是這個圓周長的一半。
2.算一算。
(1)一個圓形木桶的外直徑是4.8分米,在它的外面加一道鐵箍,這道鐵箍長多少米?(接頭處忽略不計)
(2)地球赤道的半徑約是6378千米,繞赤道走一圈需要走多少千米?
師助能加深學生的認知,開闊學生的視界。在“助學課堂”的建構中,教師要通過師助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優化課堂樣態,組織并引導學生對“學”的過程和結果進行科學合理的考量、評價。建構“助學課堂”,對學生的自助、互助情況進行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認知、思維、素養的發展。在檢測與反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評價的功能,突出評價的價值,通過評價,助推學生的“學”走向深刻。學生通過師助,能了解數學史中的知識,能感悟相關的數學思想、方法。
結語
“助學課堂”改變了傳統課堂的教學內容、方式等,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創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助學課堂”的主人。學生的“學”對小學數學“助學課堂”的建構十分重要。教師要通過將學生的“學”放在突出位置,打造“助學課堂”,積極引導學生自助、互助,并進行師助,讓學生突破學習難點,消除學習疑點、盲點,從而助力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和學習能力的提升。在后續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研究“助學課堂”的教學范式,以便更好地實施“助學課堂”教學,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永和.核心素養:素質教育的當下特征[J].上海教育科研,2017(2):1.
[2]仲廣群.助學課堂:由三條公理推演出來的教學實驗[J].小學數學教師,2016(10):17-23.
[3]顧娟.為思維的通透而教:我在數學情境教學上的追求與實踐[J].小學數學教師,2016(5):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