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增強國家凝聚力、推動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意義。聚焦中小學階段,探討如何通過教育實踐強化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分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學生成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后,分析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狀,并提出了完善課程規劃與教材內容、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創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環境、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等策略,旨在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國家認同感。
關鍵詞:中小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項課題“中小學有形有感有效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3]GHBZX53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潘夢婕(1991—),女,甘肅省金昌市第二中學。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間的交融與碰撞對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穩定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顯得尤為重要,其不僅是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的基石,更是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教育部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指導意見》為中小學階段的教育指明了方向。中小學是青少年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要深度融合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確保這一意識深入學生心中。教師還要通過教育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祖國的繁榮昌盛、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因此,本文分析了中小學階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狀和策略。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述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和精神紐帶,其內涵豐富[1]。這種意識最先體現在個體對中華民族這一多民族共同體的強烈認同感上。其不僅是對某個民族的認同,更是對整個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認同。這種認同感源于對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文化、語言、習俗等方面的認知和接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包含了對國家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的認同,并要求個體不僅要認同自己的民族身份,還要認同國家的政治體制、經濟發展模式和社會價值觀念。這種認同有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促進各民族之間和諧共處。
(二)中小學階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
在中小學階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通過開展對國家、民族和文化的認同教育,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身份和責任,激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這種情感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關心國家大事、關注社會動態,并積極投身到國家建設中去。教師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和取得的偉大成就,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和優秀,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學生在面對外來挑戰和競爭時保持冷靜和自信,更好地維護國家的利益和尊嚴。
(三)中小學階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要性
中小學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階段[2]。在這個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在迅速發展,對國家、民族和文化的認識也在逐漸深化。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思想意識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在這個階段加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和優秀,可以更加明確自己的身份和責任。在中小學階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為國家培養具有愛國情懷、民族情懷和全球視野的優秀人才。這些人才將成為推動國家發展、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力量。
二、中小學階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狀分析
(一)課程設置與教材內容方面
當前,中小學的課程設置和教材內容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方面雖有所體現,但仍有待深化和拓展。一些教師缺乏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詳細解讀,使得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停留在表面,難以領會其深厚的底蘊和時代價值。此外,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中華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取得了新的成就,但課程設置未能及時反映這些新變化,使得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脫節,難以引發學生的共鳴,影響了其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必須對課程設置和教材內容進行優化和更新,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方面
在中小學教育中,教學方法與手段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至關重要[3]。然而,當前講授式教學仍然是主流,這種方式往往以教師為中心,缺乏師生互動,學生參與度較低,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利用尚不充分。多媒體教學等手段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直觀、生動的學習體驗,有助于其更深入地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因此,教師要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采用多元化、互動性強的教學方式,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教育環境與學生特點方面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小學的教育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變。今日的學生成長在信息化時代,學生的個性鮮明,需求多樣,已經不再滿足于傳統教育模式的單一輸出,而是渴望在教育中找到自我、發揮個性,獲得更多的自主權和選擇權。然而,當前部分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教育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化需求,使得學生在接受教育時感到枯燥無味,缺乏興趣。對此,教師需要重新審視教育環境和學生特點,探索更加符合學生需求的教育模式。同時要注重學生的主體性,了解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采用多樣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如項目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四)家校合作與社會支持方面
當前中小學階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面臨著家校社認知不足的問題[4]。首先,在家庭層面,部分家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較為淺顯,往往停留在表面概念,未能深入領會其深層含義,這可能與家長的教育背景、生活經歷以及對國家民族政策的了解程度有關。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相對薄弱。其次,在學校層面,部分學校可能過于注重學科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同時,由于教育資源有限,部分學校難以充分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從而影響了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入理解。最后,在社會層面,社會資源的不足限制了學生受教育的空間,進而影響了學生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中小學階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策略
(一)完善課程規劃與教材內容,優化教育效果
在中小學階段,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對課程設置和教材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優化[5]。除了語文和歷史課程,還應增設民族特色課程,以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在語文課程中,增設“中華經典誦讀”環節,讓學生每周誦讀、解析、討論《論語》《詩經》等作品,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讓其領略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激發其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歸屬感。在歷史課程中,應加入更多關于各民族交融和共同發展的內容,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同時,可以開設“民族歷史與文化”課程,通過介紹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民俗等,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華民族的多元性,增強對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與認同。在教材方面,可以編寫或選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內容,如《家鄉的歷史與文化》等。教材編寫應緊密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民俗,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親近和認同自己的民族文化。此外,教材內容還應涵蓋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為了進一步提升民族特色課程的吸引力,學校可以邀請民族藝術家、民間藝人等進校園,為學生帶來豐富多彩的民族藝術表演和手工藝展示。這樣的活動不僅能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還能激發其學習民族文化的興趣和熱情。
(二)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提升學生的興趣與參與度
在當前中小學教育中,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必須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師可以引入項目式學習法,鼓勵學生分組合作,深入研究某個歷史時期的民族交融情況,并通過演講、PPT展示等方式呈現研究成果,以此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同時,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學平臺,將影音資料和在線互動引入課堂,讓學生在視聽體驗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提升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影視片段和音樂,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激發其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而在線課堂和論壇的建立,則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學習空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最新的知識和信息,與其他同學和教師進行互動交流,極大地提高學習的靈活性和自主性。此外,情境模擬和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的引入,能夠讓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體驗歷史事件的發展過程,加深對歷史事件的了解,并培養社會責任感。跨學科整合的教學方式,則能夠幫助學生構建更加全面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因此,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度的重要策略,有助于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
(三)創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環境
為了深化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解,學校可以創造一個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環境,營造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在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期間,組織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如寫春聯、猜燈謎、賞月等,讓學生親身感受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魅力和文化內涵。這些活動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還能增強其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此外,學校還可以定期舉辦“民族文化周”活動,邀請民間藝人進校園表演傳統藝術,如京劇、剪紙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領略不同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校園建設方面,學校可以融入更多的民族文化元素。例如,在走廊或教室墻壁上懸掛反映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畫作或照片,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在圖書館設立民族文化專區,擺放與民族文化相關的書籍和資料,供學生查閱和學習;在校園內設置文化長廊或文化墻,展示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四)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
家校社協同育人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強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合作,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首先,學校可以定期舉辦“家長課堂”活動,邀請家長參與其中,與家長共同探討如何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情懷。通過分享教育經驗、交流教育理念,家長和學校可以形成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貢獻力量。其次,學校可以積極與社區合作,組織學生參與社區的文化活動和志愿服務活動。這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和價值,還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通過與社區居民的互動交流,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社會,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最后,學校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教育活動,如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等,讓其親身感受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邀請專家學者進校園開展講座和交流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加專業的指導,幫助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結語
本文深入研究中小學階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實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策略,有助于增強中小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教育工作者應繼續深化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和理解,不斷探索和創新教育方法和手段,為培養具有愛國情懷、民族情懷和全球視野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李成順.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教育,2024(9):36-39.
[2]王婷.中小學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實踐探索[J].云南教育(視界時政版),2024(3):32-33.
[3]陳嘉穎,李丹萍,蔣鴻波.非遺傳承進校園 民族團結譜新篇: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中小學德育緊密融合的實踐探索[J].中學教學參考,2023(36):32-33.
[4]王麗娜.中小學教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途徑探究[J].中國軍轉民,2023(21):141-142.
[5]普麗春,李雄偉.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云南實踐與反思[J].云南教育(視界時政版),2023(5):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