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團團



【摘? 要】基于核心素養的發展要求,注重落實教—學—評的一致性,教師可以應用多元策略、可視化策略、遷移策略、變式策略、開放策略、整合策略設計作業,優化評價方式。
【關鍵詞】核心素養;教學評一致性;探究性設計策略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提出“學業要求”“教學提示”,細化評價和考試命題建議,全面推進基于核心素養的評價,強化考試評價與課程標準、教學的一致性,促進教學與評價的有機銜接,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落實教—學—評的一致性。在“雙減”背景下,作為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一環——作業設計,需要教師整體把握教學內容,以結構化數學知識為載體,應用多種策略,基于多層次、大空間的設計思路,精心選擇素材,給予學生高質量的作業挑戰任務,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多元策略? 豐富數學認知
多元表征就是讓不同的學生采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喜歡的方式表達對數學知識本質的理解,促進學生內化吸收,構建數學模型。作業設計時,創設情境,通過操作表征、圖形表征、語言表征、符號表征等多元表征方式,讓學生多種角度來呈現數學思維,豐富認知,關注個性化思維表達,突破數學知識建構中的理解瓶頸。例如學習米、厘米后,結合教材習題設計認識尺和寸的拓展作業。
1.請你畫一畫,表示出1米、1尺和1寸之間的關系。
2.估一估1尺大約相當于幾支鉛筆長?
3.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尺、1寸。
4.制作一把以尺為單位的尺子,用它來測量生活中物體的長度。
通過閱讀資料了解我國傳統長度單位,了解米、尺、寸之間的關系,通過畫圖、操作,估算、尋找生活中1尺、1寸長的物體,制作尺子,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多元表征,數形結合,建立尺和寸的概念,豐富并發展量感。
二、可視化策略? 搭建思維平臺
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有效地運用視覺,以視覺沖擊引發思考,建模。課程標準將幾何直觀作為核心詞之一,鼓勵利用圖形描述,整理、表達信息,將抽象問題形象化。教材中有大量圖解示范,在課堂教學中,借助實物、課件演示、板演等一切與思維可視化有關教學手段的運用,都將數學思維具象化。遺憾的是很多老師將可視化的策略局限于教的策略,而學生亦不能自覺將畫數學作為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例如一個長方體沿著高截去4厘米的正方體,表面積減少96平方厘米,原來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學生直接完成困難很大,但是借助草圖,就能很快找出原長方體、截掉的正方體之間的聯系,順利解決。可視化的直觀效果毋庸置疑。因此我們不但要在課堂上大張旗鼓去落實學生畫數學能力的培養,作業設計時也關注畫的能力的養成,讓畫不是散狀的出現。
例如探究圓柱與圓錐關系的作業:
1.畫圓柱與圓錐。①畫等底等高的一對圓柱和圓錐。②畫體積相等高相等的一對圓柱和圓錐。③畫體積相等,底面積相等的一對圓柱和圓錐。
我發現:(? ?)相等,(? ?)相等,圓錐的(? ?)是圓柱的(? ? )
2.如下左圖,家里來了7個同學,笑笑拿了一瓶飲料,每人一杯夠嗎?畫一畫表示你的想法。
3.如上右圖,笑笑媽購買了一些冰淇淋,(? )號冰淇淋體積是(? )號冰淇淋體積的。你能找到幾組,說一說你的想法。
作業1通過畫圖策略,讓思維可見,更快發現1:3的關系。作業2沒有具體數據,就是要創設情境,引領學生以畫作為學習的拐杖,將圓柱轉化為3個和圓錐等底等高的小圓柱,感受作圖的優越性。作業3提供視角素材圖,引領進行想象和轉換,緊扣1:3的關系解決問題,靈活度高,開放性強。
開發促進思維發展的“數學畫”的作業,設計提升數學讀畫、作畫能力的習題,提升學生讀圖畫圖意識,發展思維能力。
三、遷移策略 構建知識網絡
數學知識的學習要思考數學從哪里來,往哪里去,有什么用,打通知識之間的聯系,形成網狀結構。遷移能夠幫助學生更容易理解新內容,主動把習得的方法思想類比,內化為數學學科的學習能力。作業設計時,教師要有大課程觀,善于把握相似模塊的知識框架體系,有機整合,形成整體思路與策略,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例如學習小數簡便運算,怎樣做到高效又讓學生饒有興趣,主動探究?我們可以這樣設計作業:
新課前:同學們,你們還記得整數的哪些運算律?趕快寫下來。根據這些運算律,請搜集、編寫相關的簡便運算習題。
新課中:這些運算律對小數適用嗎?請你創編小數簡便運算相關的習題。
新課后:將45×78-55×78,25×32×125改編為小數簡便運算的習題,能編多少道?
基于已有經驗,從整體視角出發,將小數與整數的簡算勾連。學習本部分內容,強調基于運算律知識系統的理解形成,引導學生把整數習得的方法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進行類比同化,實現遷移。相信在以后學習分數的簡便運算,學生也會主動勾連,構建簡便運算的知識網絡。
四、變式策略? 提煉數學方法
數學學習活動應該引領學生理解數學本質,提煉數學思維。我們設計作業時應注重變式,創造有效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再遷移創造,去猜想,去經歷,去探究,在不斷變換的非本質屬性面前,比較分析變與不變,聚焦數學本質、方法、思想,拓展延伸。
例如學習圓柱的體積,學生在大量的操作中進行觀察比較,通過平面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將轉化圖形—尋找聯系—推導公式的方法,遷移應用到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中后,可以設計探究作業:
1.淘氣猜想求右邊兩個圖形的體積也能適用V=sh。請你驗證淘氣的猜想是否正確。說說什么樣的圖形適用V=sh。(單位:dm)
2.如右圖,求圖形的體積。教師應用變式策略,聚焦核心問題:什么樣的立體圖形的體積都適用V=sh?學生可以用兩個完全一樣的半圓柱體拼成1個圓柱,找出兩個圖形之間的聯系:高相等,半圓柱體底面積為圓柱體的一半,體積也是圓柱的一半。這與三角形面積推導公式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用倍拼法。學生在求環狀柱體體積時,發現環狀柱體體積=外圓柱體積-內圓柱體積,再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整理變形:環狀柱體體積=外圓柱體積-內圓柱體積=(外圓面積-內圓面積)×高=環形面積×高=底面積×高,感悟方法的一致性,歸納出直柱體體積公式。最后,作業引領學生運用新建構的數學模型解決新問題。求出其他直柱體圖形的體積,實現由“一道題”到“一類題”的貫通。在變與不變,拓展延伸中,聚焦本質,提煉方法,增強猜想、類比、推理能力,發展空間想象力,提升思維。
五、開放策略? 提升變通能力
探究性作業可以設計開放性作業,發散學生的思維,拓寬廣度,思路。多種解法、多種答案中呈現出學生思路的全面性、有序性、靈活性。打破思維定勢,提高變通能力,讓學生體會知識的本質。
比如條件開放性:求右邊這個圖形的面積,至少需要幾個條件?
本題考查學生觀察分析能力,運用不同的割補法,綜合多邊形的面積公式,逆向尋求解決問題的充要條件,彈性強,少了無法解答,多則不必要。
比如解法開放:48×25你能想到幾種方法?
解法一:48×25=(12×4)×25=12×(4×25)=12×100=1200
解法二:48×25=(48÷4)×(25×4)=12×100=1200
……
習題激發解決問題的熱情,防止思維定勢,可以用積變化的規律,乘法分配律。乘法結合律做出多種解答,發散學生思維,讓學生的思維有馳騁的空間,在作業中體驗屬于自己的成功。
比如答案開放:如右圖,以AB為底,畫高為3厘米的三角形,你能畫幾個?觀察這些三角形頂點的位置,你有什么發現?
抓住三角形高的本質,在線段AB的上下方,找到與AB的距離為3厘米的點,進行連接可以畫出無數個三角形,滲透極限思想、等積變形的數學思想,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
六、整合策略? 提高學習效能
教材具有普適性,以課時形式用靜態方式呈現,每新習得知識內容配套對應的課時作業,并在一定的新課后再輔以練習課進行鞏固提升。教師如果只跟著教材按部就班展開教學,那么就會常常看到單調機械的重復練習,學生一看就會,一做就對,對作業甚是無感。教師根據學情對作業進行壓縮、整合,讓作業更有靈氣,富有挑戰性,尤為重要。例如學習小數乘法這一單元,筆者設計了一組作業。下面是壘球比賽中壘球落地時留下的球印記錄圖。
(單位:米)
1.笑笑扔了21米,妙想的距離是笑笑的1.52倍,上圖中(? )號球印是妙想投擲時留下的,寫出你的想法。
2.一號球印是蓉蓉投擲時留下的,計算蓉蓉的成績應選擇(? )算式。
A. 21×0.8 B. 21×1 C. 21×1.2 D. 21×1.9
3.小米的成績是笑笑的1.2倍,下面有(? )個算式計算結果與小米的成績相等。
21×12÷10 21+21×0.2
21×12×0.1? ? ? 20×1.2+1.2
A. 1 B. 2 C. 3 D. 4
以校運會為情境,融合小數估算,小數簡便運算,積與乘數大小的變化關系等知識點,打破碎片化的作業模式。
第1題,運用估算或筆算21×1.52,發展數感。第2題,情境中的球印圖,具有數線圖的模型,運用積與乘數大小的關系進行逆向推理,要使積小于21,第二個乘數必須小于1。球印距離的遠近和積的大小建立聯系,數形結合,使抽象的推理具體化。作業3關注算法、簡便運算、計算本質,讓學生獲得小數乘法的結構認知。
“雙減”政策下,教師要有較強的作業設計能力。作業的設計,是一件具有創造性的工作,我們采用多種策略設計形式多樣、富有探索價值的作業,使學生成為作業的主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