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麗
摘 要:“雙減”政策的發布和落實在減輕學生學業負擔、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同時,也對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的作用進一步凸顯,但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家庭教育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如部分家長的數學輔導水平不高、部分家長對小學數學教育目標缺乏正確的認知等,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需要進一步加強家校合作,通過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為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提供有力保障。
關鍵詞:數學教學;家校共育;問題與策略;數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1-0084-03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時期,而學生的健康成長不僅與學校的教育息息相關,同時也受家庭教育的影響。
因此,在“雙減”政策不斷深入實施的背景下,應加強家長與學校的合作,進一步推進家校共育,為實現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提供有力保障。
1.對小學數學教育目標缺乏正確認知
當前部分家長對小學數學教育目標的認知存在一定的誤區,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和提升。部分家長在開展家庭教育的過程中仍持傳統觀念,認為數學學習等同于單純的計算或做題。
實際上,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小學數學的教育目標已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已無法滿足當前的人才培養需求,只有以能力為導向,立足數感、量感、空間觀念、推理意識等多維度綜合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才能確保新課改背景下數學教育目標的達成。
2.對數學學習成果的評價單一
部分教師和家長在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果進行評價時,存在著評價過于武斷、方式相對單一的問題。比如,部分家長仍然持有“唯分數論”等理念,過分關注學生的考試分數,無法通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觀察分析來發現學生遇到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并給予必要的指導。
由于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對于小學生而言有較高的學習難度,部分小學生會因計算錯誤或無解題思路等問題產生消極或畏難情緒,而部分家長只是將此類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歸結于“學生不努力”“過于粗心”等,并未對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深入分析,因此無法提供有針對性的訓練和指導;
此外,部分教師未及時通過優化教學模式并完善教學評價體系,來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干預,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逐漸失去興趣與信心。
3.部分家長的輔導能力有限
就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部分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會出現如概念混淆、計算粗心、解題速度慢等問題,由于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制約,部分家長的數學輔導能力有限,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無法及時為其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因此,在開展家庭教育時,家長應加強與教師的溝通協作,多搜集學習資源、學習多元化的輔導方法,幫助學生提升學習信心、解決實際困難。
1.明確家校雙方的職責
在“雙減”政策不斷深化實施的背景下,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不僅與教師的引導和幫助息息相關,同時也離不開家庭教育,應加強家長與學校的合作,充分發揮教育合力的優勢。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家長和教師首先應明確自身的責任和義務,在確保雙方能夠各司其職的前提下,促進家校共育目標的達成[2]。
首先,教師應積極履行自身的責任。學校教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主導性作用,學校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為了促進小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教師應深刻認識到自身的責任和義務,結合學生的成長規律和學情對當前的教學策略進行調整,避免機械化地灌輸知識,應充分利用實踐、合作、交流等活動來深化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數學規律,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為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夯實基礎。
比如,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來設計具有趣味性的情境導入活動,通過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在激勵學生自主思考的同時,不斷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還應充分發揮作業的“溫故知新”作用,教師應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來對作業內容進行優化和創新,豐富作業形式,合理引入探究性作業或開放性作業,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此外,教師還應對學生的作業情況進行綜合性分析和反饋,通過作業來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為后續教學策略的調整提供參考依據。
比如,在對“小數加法和減法”相關內容進行講解時,教師可要求學生搜集超市購物小票,根據小票中的金額來進行加法和減法練習。在單元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還可要求學生對本單元的學習進行回顧,并繪制思維導圖,在加深學生記憶的同時,幫助其逐步形成系統性的知識框架。
此類作業不僅能夠激勵學生進行自主表達,同時有利于其學習成效的提升。
其次,家長應明確自身的職責并履行相應的義務。家長應積極配合教師,對學生居家期間的學習活動進行監督,并給予其必要的幫助。
比如,計算是小學數學的重要內容,學生的計算速度、計算準確率等均能對其數學學習成效產生直接影響。
因此,在開展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家長應積極配合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持續且有針對性的訓練。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包含大量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如水電費繳納、購票問題等,可讓學生結合生活去實踐相關計算知識。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注重學生生活和實踐經驗的積累,在豐富其生活知識的同時,為其數學學習活動的高效推進夯實基礎[3]。
2.提升家長的數學輔導水平
由于絕大部分家長非專業教學人員,導致他們對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缺乏足夠的認知和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家庭教育作用的發揮。
因此,學校可通過家長會、宣傳講座等方式來幫助家長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輔導水平。
新課程改革不僅注重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同時還強調學生數學經驗的積累,要求學生將生活元素與學習活動相結合,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以此來促進核心素養的提升。
因此,家長應樹立正確的數學教育目標,充分利用日常生活實踐,加強對數學知識的滲透。比如,家長可以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實際物體與幾何圖形進行對比觀察,強化學生的立體思維。
其次,學校應引導家長不斷提高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視程度,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所出現的變化進行觀察和分析。
如學生出現不良狀態時,家長應及時與教師進行交流,了解學生在學校的實際情況,同時根據其居家表現來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源,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指導。
比如,在學生經常出現計算錯誤時,家長可要求學生對錯題進行分類,對錯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家長也可定期與教師進行交流、分析,以幫助學生尋找自身的薄弱點,查漏補缺,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提高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度,能夠幫助家長對學生形成更全面、更準確的認知,能夠為家庭教育的有效開展提供必要的參考依據,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
最后,學校和教師應注重運用科學的輔導方法,幫助家長不斷提升自身的數學輔導能力。學校可定期開展講座等活動,也可通過微信、QQ等平臺來上傳與數學輔導相關的策略或方法,家長能夠通過參與講座或觀看指導視頻等方式來探索正確的數學輔導方法,為家庭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保障。
比如,家長在對學生進行輔導時,可要求學生對錯題進行整理,并搜索與錯題相關的典型例題,以此來幫助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進而達到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果的目的[4]。
3.推進教師與家長的有效互動
小學階段的班主任通常由語文教師擔任,部分數學教師的家校溝通渠道受到一定局限。因此,為了充分發揮家校共育的優勢,數學教師應不斷拓展家校溝通渠道,積極與家長進行互動和交流,為家校共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首先,數學教師應通過不同的渠道、采用多樣化的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
教師可通過家訪、社交軟件等多種方式來了解小學生的家庭狀況,也可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來搜集信息,對所有信息進行整合和記錄,并根據學生的家庭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方式來與家長進行溝通,為家校共育目標的達成創造良好的條件。
其次,數學教師應加強學習,不斷豐富自身的家校共育知識,學習更多的家校溝通技巧,以促進家校共育質量的逐步提升。
教師可通過閱讀相關書籍來借鑒他人的溝通經驗,教師應始終堅持尊重家長的原則,將家長視為合作者,以真誠友好的態度來對待家長,在構建“情感橋梁”的前提下,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提高家長在數學教學工作中的參與度。
最后,教師應關注學生的作業情況,定期給予反饋。不同的學生在數學知識、興趣愛好、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教師應為學生布置分層作業,具體可分為三大層次,第一層次的作業主要以基礎知識的鞏固為主;第二層次的作業應適用于后進生,即根據學生的薄弱點來為其提供專項練習;第三層次的作業應適用于優等生,教師可通過探究題或開放性綜合題等形式來設計作業,引導優等生不斷拓寬知識視野,并鼓勵其進行思考和探究。
分層作業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需求,對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產生積極作用。教師還應加強與家長之間的交流,了解學生居家完成作業的情況,為后續教學活動的調整提供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隨著“雙減”政策的不斷深化實施,家校共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因此,有必要通過明確家校雙方職責、提升家長輔導水平、增強家校互動等方式,充分發揮家校共育的優勢,為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提升夯實基礎。
(責任編輯:謝蓓)
[1]楊靜.“雙減”背景下家校共育助力小學生數學素養培養探究[J].教育信息化論壇, 2023(8):15-17.
[2]李歡.“雙減”背景下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培養對策[J].亞太教育, 2022(17):130-132.
[3]陸興.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生數學素養培養探究[J].青年時代, 2018.
[4]林德輝.“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J].數學學習與研究, 2022(17):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