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摘 要:初中音樂是極富有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的課程。大單元教學不僅能夠豐富學生音樂學習方式,還能夠為學生更專業地學習音樂提供幫助。基于此,文章先對初中音樂教學意義價值進行了分析,又立足新課標要求選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對初中音樂大單元教學路徑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音樂;大單元;教學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02-0147-04
傳統初中音樂教學雖然也是分單元開展教學的,但知識是零散的,而新課標下的大單元教學不僅能夠將這些知識整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音樂學習的連貫性和深度。此外,這樣的教學具有系統性、真實性、實踐性。基于此,教師應該以新課標為背景開展音樂大單元教學。
一、 新課標下初中音樂大單元教學意義
(一)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藝術審美
音樂藝術審美是指個體對音樂作品的審美情感和審美能力,通過學習音樂大單元,學生將接觸到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包括古典音樂、民族音樂、流行音樂等,這些作品將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藝術享受。通過對音樂作品的欣賞和分析,學生可以培養對音樂的敏感性和表達能力,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審美品位。
(二)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音樂體系
音樂體系是指音樂知識和技能的有機結合,在學習音樂大單元的過程中,學生將學習音樂的基本概念、音樂的構成要素、音樂的表現手法等基礎知識。通過系統地學習這些知識,學生可以逐漸建立起自己的音樂知識體系,從而更好地理解和表現音樂。此外,學生還將學習音樂的表現技巧,如節奏、音高、音色等,從而通過練習和實踐提高自己的音樂表達能力。掌握這些知識和技能,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發展自己的音樂才能,為今后的音樂學習和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推動學生提升音樂實踐創作能力
音樂實踐創作力是指個體在音樂實踐和創作中的能力和素質,在學習音樂大單元的過程中,學生將有機會參與到音樂實踐和創作中。例如,學生可以參加合唱團、樂團等音樂團體,積極參與音樂表演和演出。而通過與他人合作,學生可以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演奏和表達能力。此外,學生還可以參與音樂創作,例如,創作歌曲、編曲等。通過實踐和創作,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自己的音樂才能,這樣的實踐和創作經歷,對于學生的音樂發展和個人成長都具有重要意義。
(四)推動學生感受優秀傳統文化
音樂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藝術形式,也是傳播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通過學習音樂大單元,學生將接觸到豐富的音樂作品和文化知識。例如,學生可以學習中國古典音樂、民族音樂等,了解這些音樂背后的歷史、文化,以及所蘊含的作者的情感。通過學習傳統音樂作品,學生可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獨特性,培養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熱愛。同時,學生還可以學習國際音樂,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音樂文化,拓寬自己的視野和認知,從而培養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提升全球意識。
二、 新課標下的初中音樂大單元教學路徑
(一)立足整體,整合大單元教學內容,構建知識框架
知識框架是指將教學內容組織成一個系統化的結構,構建知識框架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起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內在的邏輯關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的本質和意義,提高學習的效果和質量。因此,教師應該進行整體性整合大單元教學內容構建知識框架。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應該選定某一單元,確定單元的核心主題。
(2)教師應該立足單元主題,確定單元的核心教學內容。
(3)教師應該立足核心內容,分解教材的內容。
(4)教師可以通過線上教學資源了解教案,進一步分解大單元的教學內容。
(5)在分解知識之后,教師可以通過線上搜索多種資源搭建包含單元各個章節中的整體性教學知識框架。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祖國頌歌為例,教師應該立足整體,整合大單元教學內容,構建知識框架。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這樣做:
(1)選定單元核心主題。
由教材分析可知,此單元的單元主題可以確定為祖國頌歌。祖國頌歌是指歌頌祖國的歌曲,它們描繪了祖國的美麗風景和偉大成就,表達了人們對祖國的熱愛。選定這一主題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祖國的文化和歷史,培養學生對祖國的尊重和熱愛。
(2)確定單元的核心教學內容。
通過教材分析可知,單元的核心內容包括第一章節《唱歌 歌唱祖國》、第二章節《聽樂賞畫 紅旗頌》、第三章節《欣賞 神圣的戰爭》、第四章節《伏爾塔瓦河》、第五章節《選聽 在燦爛陽光下》。
(3)分解教學內容。
根據教材的章節和單元劃分,將教材內容分解為具體的教學目標和任務。例如,可以將唱歌祖國頌歌這一章節分解為學習并掌握歌曲的歌詞、曲調和演唱技巧等教學目標。
(4)了解教案和教學資源。
通過線上搜索,尋找相關的教案和教學資源。可以搜索與唱歌、聽樂賞畫、欣賞等主題相關的教學活動、課件和練習題等,以豐富教學內容。
(5)整合知識框架。
將分解的教學內容和搜索到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可以按照章節的順序,將不同章節中的教學點進行整合,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共同點。例如,可以將唱歌《祖國頌歌》等章節中的歌曲、音樂和藝術欣賞進行整合,形成一個關于祖國頌歌的整體性教學知識框架。
(6)補充教學內容。
通過線上收集和閱讀書籍的方式,擴展相關知識點。在《祖國頌歌》這個大單元中,可以擴展與祖國相關的歷史、文化、地理等知識,以便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祖國風土人情。通過引入相關的案例和實例,可以幫助學生更加具體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例如,在講解《聽樂賞畫 紅旗頌》時,可以引入紅旗頌的創作背景和歷史意義,讓學生了解紅旗頌在歷史上的重要性和影響。為了豐富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提供相關的學習資源和活動。例如,可以搜集一些與祖國頌歌相關的音樂作品、藝術作品和視頻資料,讓學生欣賞和分析,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引導他們進行個性化的拓展學習。例如,對音樂感興趣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他們自主選擇一首與祖國相關的歌曲,進行深入學習和演唱;對藝術感興趣的學生,可以鼓勵他們自主選擇一幅與祖國相關的畫作,進行深入欣賞和分析。音樂教學也可以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增加教學的多樣性和深度。例如,在《祖國頌歌》這個大單元中,可以與語文學科結合,進行相關的詩歌鑒賞和寫作活動;與地理學科結合,進行祖國地理知識的學習和探究活動。
(二)立足新課標,轉變教師教學的理念,設計完整教學
在新課標背景下,大單元教學能夠將各個相關的知識點和技能進行整合,使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學科內容。通過將相關的知識點和技能進行有機結合,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更為完整和深入的學科認知。因此,教師應該立足新課標,轉變教學的理念,設計完整教學。
例如,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金色的秋天》為例,教師應該立足新課標,轉變教師教學的理念設計完整教學。結合實踐分析可知,初中音樂教學有以下教學現狀:
(1)教學內容單一,缺乏綜合性。
(2)學生興趣缺乏激發和培養。
(3)學生缺乏音樂實踐和創作機會。
(4)忽視民族音樂和音樂文化的多樣性。
立足以上四點和新課標課程理念,教師可以將教學理念轉化為以下幾點:
(1)以學生為中心施教。
(2)強調音樂實踐和創作。
(3)關注音樂的多樣性和學科融合。
(4)弘揚民族音樂和音樂文化多樣性。
結合以上內容,教師就可以確定以下單元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欣賞和熱愛,感受音樂的美;讓學生欣賞,感受秋天的美麗和豐收的喜悅。
(2)理解和掌握《西風的話》《秋》《豐收鑼鼓》等歌曲和音樂作品的歌詞、旋律、節奏和表達的情感;掌握吹豎笛的基本技巧,能夠演奏簡單的音樂片段。
(3)學會編創歌曲,體驗音樂創作的樂趣和挑戰;能夠通過歌曲的教學、音樂欣賞、演奏、編創等多種教學活動來感知和理解音樂。
(4)了解《金色的秋天》這個大單元的主題和內容,并能夠進行整體概括;能夠運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與同學們一起學習和創作音樂;能夠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培養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
2. 教學過程
(1)導入:教師可以通過播放一段秋天的音樂和展示秋天的圖片,激發他們對學習關于描寫秋天景象音樂的興趣。
(2)感知:
歌曲教學:教師先播放《西風的話》原版音樂,讓學生感受其旋律和節奏。然后,教師逐句教授歌詞,讓學生理解歌曲表達的思想和感情,并進行合唱練習。
音樂欣賞:教師通過播放《秋》這首音樂作品,讓學生感受音樂中所描繪的秋天的美麗和寧靜,并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分析和解讀,理解音樂中表達的情感和意境。
自主學習:
演奏活動:教師向學生介紹吹豎笛的基本知識和演奏技巧。然后,學生根據教師的示范和指導吹豎笛,感受音樂的力量和魅力。
編創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歌曲《誰唱歌》的歌詞和旋律,然后組織學生進行歌曲的編曲和改編,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創意和想法,選擇不同的樂器、節奏和聲,進行歌曲的重新創作。
合作探究:
學吹豎笛小組合作練習:將學生分成小組,學生互相幫助和合作,共同練習吹豎笛,互相交流分享演奏經驗,互相提出改進意見,共同進步。
編創歌曲小組合作探究: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個主題進行歌曲的編創。小組成員一起商議選擇一首歌的內容、旋律、歌曲等,通過協作創造出一首屬于自己的歌。
3. 總結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整個學習過程,總結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分享自己的收獲和感受。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結性的評價活動,讓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表現進行評價,激發學生的自我反思意識。
(三)基于體驗性,開展大單元音樂游戲,提升作品賞析能力
大單元歌曲活動是一個新穎的教學模式,可以調動學習者對歌曲的濃厚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作品欣賞能力。通過游戲,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深入了解音樂元素、結構和風格,提升音樂表達能力和感受音樂的能力。因此,教師應該開展基于體驗性的大單元音樂游戲,以提高學生藝術欣賞能力。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神州音韻(一)》為例,教師應該基于體驗性開展大單元音樂游戲提升作品賞析。在開展大單元音樂游戲之前,教師需要對大單元的教學核心進行分解,并確定適合的音樂游戲項目。例如,對于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神州音韻(一)》來說,可以將唱歌、欣賞和學唱京劇等項目作為游戲的內容。
針對每個游戲項目,教師需要確定相應的游戲內容和評價標準。例如,在唱歌項目中,可以選擇合唱或個人演唱,并根據音準、表情、聲音的清晰度等進行評價。在欣賞項目中,可以選擇聽音辨曲、音樂反應和情感表達等形式,并通過問題、討論等方式促使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入的思考。在學唱京劇項目中,可以選擇學習唱腔、舞蹈和表演技巧,并通過模仿和表演來評價學生的表演能力。
為了開展音樂游戲,教師還需要準備相關的設備和資料,如歌曲歌詞、樂器、音響和錄音設備等,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演唱作品。同時,教師還可以準備作品分析材料、游戲卡片等,以促使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同時,教師還需要布置適合游戲的環境,例如,調整教室的燈光、擺放樂器,營造出良好的音樂氛圍。
在游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游戲的內容和標準,設計相應的游戲活動和評價方式,如可以組織分組比賽或合唱比賽,讓學生在游戲中提高歌唱技巧,深化對作品的理解。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作品的音樂特點、情感表達和文化背景,通過問題、討論等方式促使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在學唱京劇的游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專業演員的唱腔和動作,并通過游戲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
(四)立足表現性,開展綜合性演繹活動,提升表演能力
綜合性演繹活動是指將學生將各個學科中所學到的知識通過表演的形式展示出來,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因此,教師應該立足音樂表現性特點開展綜合性演繹活動,以此提升學生的表演能力。
例如,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春之聲》為例,教師可立足表現性開展綜合性演繹活動提升學生表演能力。在確定大單元核心和選定演繹主題方面,教師需要明確本單元的核心內容是春天和春節,可以選定“春之聲”作為演繹的主題,這個主題可以涵蓋學生在音樂和美術等學科中所學到的知識。
在創作大單元演繹劇本方面,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負責演繹一個或多個節目。劇本的創作可以包括對歌曲和音樂的重新編排,以及對舞蹈和表演的設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來設計劇本中的情節和角色,使劇本既有趣又富有情感。
在確定角色演繹人選方面,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和表演能力來定。例如,對于唱歌節目,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音域和嗓音特點來確定誰能夠擔任主唱,并安排其他學生參與和聲或合唱部分。對于舞蹈和表演節目,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體能和表演技巧確定誰能夠擔任主要角色,并安排其他學生擔任配角或群眾演員。
在引導學生仔細排練和推動學生演繹方面,教師可以提供一些表演技巧和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演繹劇本中的情節和角色。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互相評價,幫助他們不斷改進和提高表演技巧。在排練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通過觀摩和點評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表演熱情,推動他們進行演繹。
三、 結論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背景下開展初中音樂大單元教學對于學生、初中音樂革新都有著積極的影響,不僅能夠推動學生了解學習音樂樂理知識、演奏技能、豐富樂器,還可以幫助學生感受音樂節奏、意境、情感、風格之美。文章從整合大單元資源、教學理念、游戲教學、表演教學對此內容進行了探究,希望能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朱春玲,孫伶俐.初中音樂大單元整體教學的理解與實踐[J].教師博覽,2023(27):82-83.
[2]范楷.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音樂單元化教學初探:以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為例[J].知識窗(教師版),2023(6):93-95.
[3]王穎.初中音樂大單元教學設計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3.
[4]吳韻恬.基于新《課標》的初中民族器樂大單元教學的理論與實踐[D].揚州:揚州大學,2023.
[5]史鑫淼.新課標背景下初中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研究[D].洛陽:洛陽師范學院,2023.
[6]趙佳麗.初中音樂大單元教學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2023(7):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