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 要:備課是教學活動開展的前提與基礎。教師立足單元整體教學視角完成小學語文備課,能夠充分發揮單元主題的引領作用,幫助學生完成內容要素之間的“聯結”和“轉化”,有助于促使學生高質量地輸入語文知識與相關技能。文章通過分析小學語文備課存在的問題,明確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小學語文備課原則,提出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小學語文備課策略,以推動教師樹立單元整體教學觀念,提高小學語文備課質量,為構建高質量的小學語文課堂奠定基礎。
關鍵詞:單元整體教學;小學語文;備課;原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01-0037-04
單元整體教學是指教師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目標以及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在深入研讀教材的基礎上,發揮單元主題的探究引領作用,建立內容要素的有機關聯,以幫助學生搭建更加系統的框架體系,轉變傳統文章單篇化、知識碎片化的教學狀況。備課的本質是幫助教師梳理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思路,確保教師能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按照教學設計順利地開展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質效的關鍵。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的小學語文備課,更符合現階段教學需求,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當前因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亟待更新,在小學語文備課時存在重人文輕工具性、重單篇輕整體性、對反思重視不足等因素,導致備課質量較低,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文章通過分析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小學語文備課策略,在提高小學語文備課質量、保證課堂教學質效、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 小學語文備課存在的問題
(一)重人文輕工具性
備課是開展課堂教學的前提與基礎,能夠幫助教師提前梳理教學節奏、把握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活動,避免出現課堂秩序混亂、教學質效低下等現象。當前在小學語文備課過程中,部分教師的教育理念亟待更新,即需要更加注重小學語文的人文性教育目標,旨在通過情感、道德等教育方式來增強學生人文素養;相對忽視語文工具性的發揮,僅僅按照自身教學經驗設計簡單的生字、詞、句的講解以及默讀練習,尤其是忽視寫作手法的教學,難以達到小學語文預期目標。
(二)重單篇輕整體性
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大多按照單元主題的形式匯總文章,以幫助學生系統梳理單元知識結構。在小學語文備課過程中,部分教師的單元整體意識相對薄弱,且出于課堂時長、學生學情等因素考慮,在課時設置過程中,重視單篇文章的講解,忽視單元主題以及文章內容的整體把握,不僅會因教學內容相對片面而導致學生掌握的知識較為碎片化,增加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復雜問題的難度,還會因混亂的單元教學體系而影響學生新舊知識的遷移,易降低學生學習成效。
(三)對反思重視不足
核心素養背景下,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不僅需要教師擺脫教材的單一限制,主動從多渠道搜集相關知識,以補充完善教學內容;還需要教師根據課堂教學情況而動態調整教案,以提高備課質效,構建高質量的小學語文課堂。當前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相對滯后,在備課過程中忽視小學階段學生極易因多種因素影響,而出現擾亂課堂紀律、阻礙教學活動開展的現象,對備課設計的反思重視不足,無法通過對比分析實際教學與教案預期之間的差異而掌握后期教學方向。
二、 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小學語文備課原則
(一)整合性
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的小學語文備課,教師需要明確單元整體教學概念,進而在備課過程中遵循整合性原則,積極轉變傳統以單篇開展教學的思路,深入研讀教材,明確不同單元主題以及同一單元不同文章之間的內在關聯;重新梳理教學思路與教學內容,以通過整合性教學而打破傳統小學語文課堂文章單篇化、知識碎片化、學生被動化的學習狀態,喚醒學生已有認知;幫助學生把握不同知識的內在關聯,進而在教師提供的單元知識框架基礎上,根據課堂所學知識以及自身獨到見解而補充完善知識體系,以豐富學生自身知識儲備與學習經驗。
(二)情境化
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基于單元整體教學視角完成備課的目的在于明確教學活動安排,保證課堂教學有序開展,提高學生學習成效。針對小學階段學生易受多種因素影響而出現擾亂課堂紀律的現象,教師在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的備課過程中要遵循情境化原則,結合單元主題以及文章編排特點,迎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興趣愛好,在教案中融入生活化元素,并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引入具有現實意義的趣味情境與啟發問題,以利用學生熟悉的元素而喚醒學生已有認知,激發學生思維活力與課堂活力,為學生高質量地輸入知識提供可靠保障。
(三)任務化
小學階段學生已掌握一定的知識儲備與學習技能,且自我意識逐漸成形。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的小學語文備課,教師要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遵循任務化原則,結合小學階段學生好勝心與好奇心強的特點,合理設置指向明晰、答案開放、趣味多元的教學任務;進而在單元框架知識體系以及具體任務指向的引導下,促使學生沉浸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深度思考問題,尋找任務與任務、知識與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四)多元化
不同學生因家庭教育、生活經驗、認知特點、身心發展等因素,在認知、思維、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差異較大。為發揮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優勢,幫助學生獲得適合終身發展的知識與技能,教師在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備課時,要遵循多元化原則,既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學情狀況而合理設置多元化的主線或支線任務,又要結合不同學生的差異需求而靈活應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以提高師生有效互動,發揮以評促學、以評促教效能,助力教師生成高質量的教案。
三、 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小學語文備課策略
(一)樹立單元整體觀念,深入理解基礎教材
1. 立足課程標準,把握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的小學語文備課,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理念,深入研讀《新課標》內容與標準,把握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樹立單元整體觀念,加強課程內容整合,進而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教育教學規律,根據小學語文教學目標以及核心素養內涵而合理備課,以保證課程內容元素的前后連貫,進而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以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結合課程標準“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精神,深入研讀第三單元文章,進而把握本單元掌握字詞、端正書寫、自主閱讀童話、提取關鍵信息等工具性目標以及初步感悟童話特點、體會人物美好品質與童話傳遞的真摯情感等人文性目標,同時通過教師引導以及課堂訓練,帶領學生探究字、詞、句的運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并通過情感熏陶、道德教育等,落實人文目標,以增強學生語文素養。
2. 用好教輔資料,明確“教材說明”
通常情況下,為降低教學壓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會選擇教材以及《教師教學用書》等教輔資料作為備課資料,以保證教學內容的全面性以及時效性。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為提高小學語文備課質量,教師要拓寬自身視野,結合教材編排特點而合理選擇教輔資料,以發揮教輔資料在“教材簡說”“學習目標”“教學建議”“參考資料”等方面的優勢,同時明確“教材說明”,進而掌握每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教學要求以及教學建議,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第一,《教師教學用書》是教師備課的好幫手,其“編寫說明”點明了教科書的編寫思路、主要內容、教學目標、使用教科書需要注意的問題以及本書的內容和編寫意圖,其中的教學建議、教學設計、課時安排等內容,都能為教師提供教學依據。第二,部編版《語文》教材按照“整體規劃,有機滲透”原則編排每一單元內容,同時注重課外閱讀的延伸,力圖構建“教讀”“自讀”“課外導讀”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更符合語文教育規律,有助于提升小學語文備課質量與教學效果。
3. 研讀單元說明,明確文本內容
單元說明是教師立足單元整體教學視角進行備課的重要資料,尤其是單元說明從人文主題、語文要素等角度指明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能夠幫助教師了解本單元的教學思想,進而為教師備課以及開展單元整體教學指明方向。另外,教材是教師開展單元整體教學、系統傳授單元知識的本源。為保證小學語文備課質量,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吃透教材,系統掌握文本內容,明確不同單元之間的內在關聯,進而梳理備課的邏輯,以確保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有目標、有層次。
以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教師在單元整體教學思想指引下,深入研讀單元說明以及單元導語,根據“試著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的提示,提前搜集有關詩句的音視頻動畫,能夠進一步充實教師教學內容。另外,教師要重視觀察本單元中的插圖,如第一課、第二課中的“燕子”,第三課中的“荷花”以及第四課中的“蜻蜓”,進而把握本單元以講解自然界的動植物為主,充分利用插圖開展教與學活動,以通過應用圖文結合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保證教學設計質量
1. 明確單元主題,聯系課文內容
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小學語文備課活動的開展,教師要明確單元整體教學內涵以及只有發揮單元主題的探究引領作用,才能幫助學生梳理、串聯單元內不同知識要素之間的關聯,喚醒學生已有認知,降低學生學習新知的難度。因此,在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進行備課時,教師在深入研讀教材的基礎上,要根據部編版教材單元雙主題的編排特點,明確單元主題;并從整體視角出發,聯系單元內的課文內容,做好系統的教學設計與安排,并按部就班地開展教學活動。
以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教師深入研讀教材中選取的文章,并從雙主題角度明確本單元主要圍繞科技的發展開展教學,進而聯系單元導語“展開奇思妙想,寫一寫自己想發明的東西”等提示;在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備課時,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重點發揮自身引導職能,引導學生對單元知識進行整體性學習,同時通過引導學生閱讀以及設置啟發式問題等方式,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以轉變傳統小學語文課堂授課以及知識內容較為碎片的現象。
2. 結合學生需求,搭建框架體系
《新課標》指明了小學語文教學方向,要求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自我探索、合作談論以及展現自我的時間、機會與平臺。教師基于單元整體教學視角開展小學語文備課,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適當把握自身引導的度,進而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發展需求與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根據單元主題指向而合理設置教學活動的切入點,科學搭建單元教學框架體系,以通過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引導,促使學生補充完整知識框架結構,進而幫助學生高質量地輸入語文知識。
以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既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結合學生之前的課堂表現、思維能力以及差異需求,圍繞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開展備課,又要從大單元視角下做好備課工作,明確本單元主要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積累并理解詞語的比喻義、體會作者對動物的情感、獨立寫出動物的特點等,進而搭建框架體系,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通過初讀課文、讀中感悟、品讀欣賞、師生交互等教學安排,引導學生學會讀書。
3. 設置啟發問題,營造良好氛圍
小學階段學生身心發展迅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極易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走神或擾亂課堂紀律等現象。為促使學生積極配合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教師要明確備課在有效調節課堂氛圍、銜接知識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等方面的重要引導作用;并在教案設計過程中,結合單元主題以及文章編排特點,合理設置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以核心問題為主線,主動串聯單元內不同文章,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真正做到教學有節奏、學習有成效、素養有提升。
4. 記錄教學過程,優化教學設計
備課是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前提,而教案是規范課堂教學活動的關鍵。在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教師根據《新課標》要求而高質量地進行小學語文備課,并做好教案的設計與填寫,能夠避免出現教學活動偏離教學目標的現象。因此,為構建高質量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教師要明確教案在備課以及教學中的重要性,并將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做好記錄,進而為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指明方向。另外,為充分發揮備課以及教案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優勢,教師在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要注重編寫綜合性教案,并立足問題導向原則,根據實際教學活動與教案設計中的偏差,明確“教什么”“怎么教”,同時結合課內教學資源有限的現狀,做好課外教學資料的延展,以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安排。
5. 重視教學評價,做好教學反思
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的小學語文備課對教師的專業能力、綜合素養提出了較高要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具有動態性,尤其是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性較強,極易導致教學活動的開展與教案設計相偏離,影響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為貫徹落實《新課標》要求,增強學生語文素養,教師在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備課時,要重視教學評價,做好教學反思工作,既要根據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而思考教案設計的合理性,又要運用師生互評的方式明確教學活動的開展質量,并尊重學生需求,根據課堂進度、單元主題以及學生學情而動態調整教案,以提高備課的科學性,實現備課與教學的有機統一,避免出現偏離教學目標的課堂教學現象,進而發揮備課效能,為構建高質量的小學語文課堂奠定基礎。
四、 結論
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的小學語文備課,有助于發揮備課的引導效能,為構建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活動奠定基礎。基于新課標,為幫助學生梳理單元知識,構建系統的框架體系,形成大單元意識,教師要辯證把握自身的引導職能,樹立單元整體觀念,在大單元視角的支撐下深入研讀教材以及教輔資料,整體把握單元文章的選取與編排特點,并根據單元說明把握單元主題與教學目標,合理設計教案,以提高備課質量。另外,教師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結合學生課堂表現、思維特點以及差異需求而合理搭建框架體系,同時設置啟發問題,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以調動學生能動性,同時通過記錄教學過程、做好教學反思工作等方式,動態調整教案,優化教學設計,避免出現課堂教學偏離備課教案的情況,實現備課與教學的有機統一,真正做到教學有節奏、學習有成效、素養有提升。
參考文獻:
[1]何躍彪.大單元整體導向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探析[J].遼寧教育,2023(15):65-67.
[2]孫輝.基于整體單元的小學語文項目式學習探究[J].江西教育,2023(27):48-49.
[3]陳安玉.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設計[J].新課程研究,2023(20):23-25.
[4]李大偉.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小學語文備課策略分析[J].新課程,2022(33):198-200.
[5]葉麗清.小學語文單元主題整體設計備課指導[C]∥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論文集(卷八).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論文集(卷八),2019:256-257.
[6]趙磊.小學“語文主題教學”主題單元備課初探[J].科普童話,2015(4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