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丹丹
【摘 要】在倡導核心素養的背景下,本文從小學科學核心素養的教學現狀、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的概念及重要意義、大單元教學實踐的實施策略等幾個方面,對當下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進行探討研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 小學科學 大單元教學
一、小學科學核心素養的教學現狀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推進,以及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教師應當樹立符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科學教育觀。但目前的教學現狀仍有不足。
第一,大單元教學意識不強。部分教師的教學預備活動停留在單課時教學設計的層面上,在沒有把握單元主題的前提下,這些教師的大單元教學意識不強,不會對教材進行再組織、再設計,而以大單元教學知識體系實施教學的研究則更少,導致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缺乏系統性,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缺乏針對性,學生評價缺乏過程性。
第二,缺乏長期發展目標。部分教師制訂的單元教學目標局限于短期目的,未聚焦于學生長期發展目標。一個好的教學目標包括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以及掌握這些知識和技能以后所體現的思維、態度、情感。這些目標應該是長期的、連續的,不僅貫穿整個教學單元,甚至要貫穿整個學期或學年,才能實現小學科學教學從知識傳授到知識建構,從理論學習到實踐操作,從淺層學習到深入學習。
第三,思維意識不夠開拓。一些教師在進行單元教學設計時,局限于教材和教師教學用書,延伸性查閱各類輔助資料較少,拓展性實驗課程較少,運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實踐較少,缺乏自主探究及課外實踐的意識。
第四,評價方式比較簡單。目前小學科學學科的評價方式多為考試成績評價、實驗操作評價、作品評價等,較為傳統和單一。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學評價更提倡從整體的目標、發展的眼光、自主探索和實踐的角度去設計評價內容,使評價內容具有探究性、整體性、綜合性的特點。
二、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的概念及重要意義
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可讓學生從多維度接觸并理解本單元教學的知識內容,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逐步培養學生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科學的思維去解決問題的意識,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同時,大單元教學也有助于教師建立并完善自身知識結構。通過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教師不僅能夠豐富知識內容,還有助于更好地塑造整體的思維結構,進一步提高專業素養和整體素質,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三、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實踐的實施策略
1.單元集體備課設計。
科學課程的每一單元都有核心內容,在單元內部每節課之間都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站在整個單元的角度來設計,我們會發現,原本內容很少的課程可以擴展一下為下節課做準備,原本內容很多的課程可以側重重點教學,不再是“教一課主抓一課”,而是通過找出相連課程的實際連接點,去粗取精,實現教學的合理過渡。
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簡單電路”單元的學習主題是“電”這個核心概念,主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分類、推理等科學研究方法研究簡單電路,認識和理解電的具體表現形式。本單元指向的科學核心概念是“物質的運動與相互作用”,核心學習內容是“電磁相互作用”。通過梳理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本單元以“電流”這個關鍵的科學概念貫穿整個單元,而且衍生出相關具體概念,如閉合回路、電源、開關、用電器、導體和絕緣體等。本單元內容圍繞“簡單電路”的元件組成和連接方式漸進式、有層次地展開。因此,本單元的四節課《點亮小燈泡》《導體和絕緣體》《電路暗箱》和《生活中的電》內容上是相互關聯、相互遞進的。單元起始課《點亮小燈泡》,主要通過探究認識閉合回路,引入電流的科學概念,后面的幾節課再幫助學生鞏固和完善建構閉合回路和電流的科學概念。“電流從電池的正極流出,經過用電器,再流向電池的負極,形成閉合的回路”,“閉合回路”的科學概念是學生判斷通路、斷路、短路,以及利用檢測器檢測判斷物體是否導體、判斷暗盒是怎樣連接的基礎。因此在本單元備課時,教師應該抓住“電流”“閉合回路”這兩個主要科學概念(即教學的關鍵連接點),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2.有效整合大單元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學科的教學總目標及每個學段的目標的要求是細致而又有層次的。科學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目標進行適當的調整,要體現教學目標的層次。從最基礎的每課時的教學目標,發展到統整設計大單元教學目標,教師要做到科學研究方法、科學探究實踐意識和科學態度的有效整合,還需要充分挖掘教材所蘊含的科學觀念、科學思想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
例如,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植物與環境”單元,在分析《課程標準》、教學內容以及三年級學生具體學情的基礎上,教師在設計單元教學目標時可圍繞“生物能適應其生存的環境”這一核心概念,融合“植物”主題相關科學概念、課程中需要用到的研究與觀察的方法,激發和保持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的好奇心和熱情。針對這一課,筆者設計了如下單元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分類、推理等科學研究方法,認識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分、溫度等條件;了解這些因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2)能綜合分析植物的生存條件及其形態特征。
(3)通過探究、查閱資料等方法,發現一些植物適應環境的本領,初步建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的科學觀念。
(4)通過探究,認識到植物的形態與其生長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能根據事例概括不同環境中的植物適應環境的本領。
(5)能總結出“生物的生存離不開環境,生物能適應其生存的環境”的論斷。
(6)通過認識環境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態度和保護植物的意識。
(7)初步體會從科學的角度認識自然與環境,樂于參與合作探究。
3.整合教學內容,設計探究活動。
針對小學科學的教學特點,在大單元整體教學方式運用中,教師應該根據科學課程的特點,系統梳理教材知識結構,并利用大單元整體教學整合的理念,結合教學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形成對教材的整體規劃意識,保證學習內容編排的合理性,從而有效設計探究實踐活動。教師可以以主題式項目化學習展開單元整體教學。
例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植物的一生”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整合本單元教學內容,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整合設計“小小種植家”項目化學習活動,將本單元分為種子聚會、種菜小達人、品綠探究、賞花享果四塊內容。
整個項目活動,融合了多學科的知識,有效整合學校、家庭、社會等教育資源,拓寬了學生學習的空間和視野,引導學生經歷完整的單元項目化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成果,開放科學思維,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科學素養的發展,同時更好地達成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和實踐效果。
總而言之,在小學科學核心素養培育的要求下,教師可通過對課程大單元集體備課設計、有效整合教學目標、合理調整順序結構等形式,以教材為例,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堂為平臺,運用大單元教學方式進行小學科學教學實踐,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學習環境、建構系統全面的知識體系,逐步培養學生能夠用科學的思維去解決問題,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教育考試中心 責任編輯:蘇少偉)